文章轉載自:彭堅的BLOG
(2011年《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巴馬會議)
夢幻與現實之間的徘徊
——探尋中國古代的延年益壽之道
作者:彭堅
一、 長生久視的歷史反思
沒有人不渴望健康長壽。長壽,並健康地活著,這是人類共同的美好理想,是古往今來一切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人夢寐以求的目標。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了探索延年益壽之道,兩千多年以前就發明了氣功、導引、按摩、房中、服食、藥療等等養生方法,這些方法很多留傳至今。
氣功在漢代以前稱作“吐納”、“食氣”、“行氣”、“胎息”等,到明代才統稱為氣功。最早記載氣功的實物是戰國時代的一塊玉佩,上面刻著四十五個字,稱作“行氣玉佩銘”:“ 行氣,吞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複,複則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順則生,逆則死。”這是一套最基本的氣功功法,具體講述了練氣功的簡單過程:深深地吸氣,讓所吸之氣慢慢蓄滿腹部,停頓一下,緩緩地呼出,使入腹之氣自下而上,返出頭部之外。簡單地看,這是一種緩慢的腹式呼吸法,腹式呼吸的確被認為有利於健康。
老子被認為是研究養生之道的第一人,對他的《道德經》歷來有不同的解讀,北大教授梁北溟先生的一位博士生寫過一本書,說老子本人就是一個氣功大師,他的哲學觀點是在練氣功高度入靜時,通過“冥想”而“頓悟”出來的。《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段妙文中的象、物、精、信等由大至微的物質世界,都是在“恍惚”之中,即進入氣功狀態時所領悟到的。難怪老子的哲學超拔於現實之上,使人讀不懂!特別是近代,老子動輒被中國哲學界戴上“唯心主義”帽子,弄得名譽掃地。但老子“清靜無為”的觀點對中醫養生學說影響頗大,在《黃帝內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也有人不滿足於一般的延年益壽,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長生久視”,這些人在先秦稱作“方士”,後來稱作“神仙家”、“道士”、“丹道家”、“煉丹術士”,東漢以後,統稱為道家,並且統一在“道教”的旗幟之下。道教中不少人是重要的醫家,醫家中也有不少人是著名的道士,例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因為養生與治病往往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難以截然分割。
我的同窗好友、成都中醫藥大學楊宇教授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對生的渴望,對死的恐懼,是道教起源的動機之一。”道教是在中國本土誕生的宗教,尊老子為始祖,夢想通過煉丹服丹,達到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境界。“丹”為何物?驟然問起現代人,可能還有些迷茫,其實,丹就是丹砂,即朱砂,尋常用來蓋圖章的紅色印泥,化學結構為硫化汞。丹砂有一種奇特的性能,它是一種固體的礦物,同黃金一樣,不會腐敗,能永遠保持鮮紅的顏色,但燒過以後,卻很快變成銀色的流體,即水銀,水銀加入淡黃色的硫磺,又可以變回到紅色的固體朱砂。古人通過這種實驗,發現事物的變與不變是對立統一的,是可以通過人工的方法改變的。所以,我始終認為:中國先秦的哲學家,都懂得唯物辯證法,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形而上學者,這與《周易》的影響有關,也與古代很早就認識到丹砂的特性有關。丹砂留給中國古代哲學家、養生學家以無窮的啟示與遐想:“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誰也逃脫不了這個自然規律,能不能通過長期服食丹砂,達到長生不老、像丹砂那樣永不腐敗、永遠色澤鮮豔呢?從先秦開始,就有人嘗試,在上層貴族中很盛行,長沙馬王堆漢墓的那位老太太辛追就是服食者之一,很多人在很長時間內試驗過,發現此路不通。於是,煉丹家們設想將丹砂加入其他各種礦物、鹽類等進行煉製,最後希望能夠煉製出服之長生不老的仙丹來。著名的煉丹家、醫學家葛洪在《抱樸子》這部古代早期化學著作中,提出要煉製出“九轉回生丹”,就可以獲得長生。在他的書中,這樣的丹倒是有記載,但葛洪也只活了六十多歲(也有人認為是八十多歲),最後死在廣東羅浮山。他的弟子說他不是死了,是“羽化成仙”,所謂羽化,並不是像鳥一樣長出了翅膀和羽毛,而是像蠶變成娥一樣,“春蠶到死絲方盡”,蠶將吐出來的絲織成繭,作繭自縛,蠶變成蛹,好像死了,但似乎並沒有死亡,到了一定時候,又破繭而出,長出翅膀,化作飛蛾,死而復生。蠶蛾的這種奇妙變化,使得古人模糊了生死的概念,總認為死是可以以另外一種形式轉化為生的,馬王堆老太太辛追,死後以層層絲帛包裹,也是寄寓了羽化成仙的夢想。但經過上千年的探索,最終許多煉丹家還是明白了,服食丹藥,不能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化學物質或某種微量元素在體內長期積累,反而使身體中毒,產生疾病,甚至導致死亡。這種實踐,終於無聲地宣告失敗了。
然而,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是如此之大,服食取自大自然的藥物煉製的丹藥不成,於是,丹道家中的一部分,乾脆用自己的身體來煉丹,即由煉外丹改為煉“內丹”,形成所謂“內丹派”。最早的煉丹著作公認是東漢時期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此書以詩的形式寫成,晦澀難懂,玄機很深,鉛汞等化學物質往往以“金童”、“宅女”來暗喻,究竟講的是煉外丹還是煉內丹,學術界至今仍然有爭論。可以基本確定的是:內丹術體系的形成,大約在唐代末年和五代時期,代表人物是在民間具有神話色彩的鐘離權與呂洞賓。呂洞賓生在在唐代,確有其人,並有著作傳世。鐘離漢則是漢代的人,把他和唐代的呂洞賓扯在一起,在學問家的眼中,無異於“關公戰秦瓊”似的笑話,在老百姓的口中,演繹成了“八仙過海”的傳說,但在虔誠的道教徒心目中,相信這是真的:漢代離唐代不過三百來年,而呂洞賓一口氣活了八百年,直到清代初期,據說還有人看見他在民間行走。鐘離漢活過三、四百歲,趕上另一個時代了,實在算不得是什麼驚世駭俗的事。當然,這恐怕只能視為養生學家的一種精神寄託,一種美好願望。
煉內丹不靠吃藥,只需用意念將本身的精、氣、神調集到丹田來煉製,這是外丹與內丹的根本區別,其實就是練氣功。氣功這個名詞到明代以後才被普遍接受,古代稱為吐納、存想、食氣、行氣、胎息等,儒家、佛家、也有各自的氣功,內丹家的氣功,不同之處就在必須“意守丹田”,在練功的時候,要把意念集中想“丹田”這個地方,久而久之,丹田部位就會產生一絲熱氣,這是開始“生丹”了,長期堅持下去,練功的人自我感覺肚臍下的熱氣聚而成團,逐漸長大,這是“丹成”了,內丹可以轉動,在意念的支配下,丹田中的內丹能通過會陰部,沿著人體的督脈、任脈運行,巡行一周,叫“小周天”。丹田有三個,下丹田在肚臍下三寸,中丹田在兩乳之間,上丹田在前額正中,一般人只能在下丹田煉成丹,最高的境界只能達到“小周天”。在上丹田煉成丹的人,千古難尋,在丹道家的心目中,呂洞賓算是一個。
我認為,氣功鍛煉可以增壽延年、健腦益智、開發人體潛能、有益於身心健康,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因為人體得病,大部分原因出自機體的紊亂,特別是大腦皮層的紊亂。身體長期處於無序的狀態,導致神經緊張、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進而產生各種疾病。而無論哪個派別、哪種門類的氣功,無一例外地要求練功的人放鬆、入靜,保持寧靜平和的心態,配合均勻綿長的呼吸,這樣,大腦皮層得到休息,呼吸系統得到調整,神經、肌肉、骨骼系統得以鬆弛,機體由無序走向有序,由紊亂轉為正常。長期堅持這種鍛煉,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每天都能做到張中有馳,對身心的好處,是應當肯定的。然而,不可誇大氣功對延年益壽的作用,特別是對於丹道家的“意守丹田”,不可癡迷,要避免它的副作用。
我年輕時愛好氣功和保健按摩,曾經練過內丹十餘年,練功階段,感到精力充沛,氣色紅潤,清心寡欲,身體強壯,小病小痛全無。但細心觀察過一些年長的所謂氣功大師,其容貌、精力並不見得高出於一般同年人,又查閱各種長壽人群的統計資料,發現練氣功的人很少名列其中,於是開始懷疑其中的原因。再仔細思考:發現三丹田的解剖位置,都有腺體分佈:上丹田是松果體,中丹田是胸腺,特別是肚臍下三寸的下丹田,周圍有胰腺、腎上腺、睾丸或卵巢,當意念集中到這個部位時,由於精神對機體的作用,各種腺體分泌的激素量大大超過正常水準,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人就顯得精力充沛、面色紅潤、性欲旺盛,甚至一些久治無效的病痛,也可不藥而癒,於是恍然大悟,明白了中間的道理。有些人感到氣功的作用很神奇,有些所謂“大師”也利用這點來宣傳迷信,愚弄群眾。其實,這是不正常分泌激素所致。面色紅潤,不是真的健康,是虛陽外浮。病痛消失,是自身過量的激素治好的病,這是一種虛假的、不可持久的繁榮。因為激素分泌持續過旺,必然加重心臟負擔,促使動脈硬化,腺體容易疲勞、萎縮,最終盛極而衰,不僅不能長壽,反而可能短命,有的人神經系統不健全,還會引發歇斯底里,即氣功中常說的“走火入魔”,作出一些異於常人的行為來,值得練功的人深思。由於領悟到氣功的本質,我自己早已放棄了這種“意守丹田”的功法,只練一般以放鬆為要領的氣功,並堅持保健按摩。
氣功與按摩、導引的結合,包括中國的太極拳、印度的瑜珈功等,符合古人提倡的身心並重、動靜結合、以靜為主的養生學道理。這是一種建立在“和諧”理念上的鍛煉方法,可持續進行,到老仍可堅持,有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東方文化的智慧,與西方重在肌肉鍛煉、提倡耗氧運動、以計算卡路里消耗為主的鍛煉方法不同。例如西方人喜歡的慢跑,打高爾夫球等,雖然對鍛煉身體有好處,但跑到老年,往往造成半月板損傷、滑膜磨損,很多人不得不換膝關節。打球揮臂使用的是爆發力,姿勢不對,容易造成肌腱、骨關節的扭傷。這是一種建立在“對抗”理念上的鍛煉方法,很難堅持一輩子,不符合“可持續發展”原理,所以,很多西方人對氣功、太極、瑜珈等東方古老的鍛煉方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不是偶然的。
二、 中醫的養生治病觀
中醫自古以來是極其重視養生保健的。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十四種中醫現存最早的著作,這些著作撰寫的年代至少不晚於西元前168年,書中有醫學理論著作四種,治療五十二病的經驗方一種,而其中的《導引圖》、《卻穀食氣》、《養生方》、《合陰陽》等七種,則屬於養生保健類著作,包括導引、氣功、、服食、藥酒、房中術等。房中術屬於性醫學、性保健的內容,後世沒有完全繼承下來。從中可以看出:西漢以前所持有的醫學觀念,是把養生保健和治病結合在一起,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大醫學”的觀點,相對於那種只把消除病灶當作唯一目標的狹隘醫學觀點來說,古代的中醫確實要高明得多。
華佗是古代著名的養生學家之一,他是一個很全面的醫生,擅針灸,會用藥,外科手術和全身麻醉只是他的一方面成就。《三國志》、《後漢書》均記載:他“曉養性之術,年且百歲而貌有壯容”。他主張適當運動與服藥相結合:“人體欲得勞動,但不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得行。”他發明了“五禽戲”,以代替古代的導引,並教給了弟子吳普,這種鍛煉方法通過梁代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的記載,一直流傳至今,不過,招式比較複雜,體力消耗大,會做的人不多。他授給弟子樊阿一首養生長壽方:“漆葉青粘散”,樊阿堅持服用,據《本草綱目》的考證,說他活到二百餘歲。青粘即黃精,是古代有名的延年益壽的藥物,現在藥店還用。漆葉,是漆樹的葉子,後世早已無人入藥。近代有人用刺五加或羅卜麻葉配黃精,刺五加在《神農本草經》中別稱“豺漆”,羅布麻葉別稱“澤漆麻”,都借用一個漆字,也許有假冒之嫌,尚不算偽劣產品,因為刺五加有很好的強壯作用,羅布麻葉則降血壓。我的師弟袁偉最早懷疑漆葉是羅布麻葉,受到他的啟發,我常以羅卜麻葉配黃精,作為高血壓、動脈硬化患者的養生保健藥,有一定的作用。
中醫養生學的理論,集中體現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內經·素問》的第一篇,叫“上古天真論”,就相當於一篇養生長壽的專論。其中說道:“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內經》把人類的平均壽命定在一百歲,認為要懂得自然規律,講究方法,合理安排飲食、起居、勞逸,避免外邪的侵入,注重精神的修養,才能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個觀點,既實事求是,又全面而科學。
《素問》的第二篇,叫“四氣調神大論”,其中說道:“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這是中醫順應四季氣候的特點養生的主要理論根據,現在中醫時興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依據這個道理。又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這裡提出了中醫的一個重大原則,即“不治已病治未病”,在疾病還沒有形成之前,就應當積極預防和治療,免得到了晚期再採取措施,就來不及了。預防的辦法之一,就是要指導人們懂得根據四季陰陽的特點進行調養。中醫看重疾病的過程,西醫看重檢測的結果,這種理念上的差別,可以說是源遠流長了。
中醫的另一部經典著作、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把全部三百六十五種藥按照其功效,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品:“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羸者,本中經”。下品:“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儘管作者對個別藥物功效的認識和歸類,並不完全準確,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但有兩點是非常明確的,第一,把藥物的延年益壽作用放在首位,調養身體放在其次,治療疾病放在最後。人們所熟悉並經常服用的菊花、枸杞、人參、黃芪、麥冬、石斛、熟地、阿膠、白朮、山藥、苡米、茯苓、杜仲、女貞子、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麝香等,都在上品之列。這種定位和取向是很高明的。第二,很清醒地注意到了藥物的毒性問題,除了告誡用於“破積聚”這類攻治嚴重疾病的下品藥物“多毒,不可久服”之外,還提出通過藥物加工、炮製、配伍、組方、辨證用藥的方法來緩和與消除某些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中醫的這種傳統,從《神農本草經》一直延續至今,歷經兩千餘年,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在每味藥的加工、組方用藥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技術和技巧,加上經歷了長期的臨床考驗,因此,中醫藥的安全性,是有可靠保障的。
從以上可以看出,中醫藥自古以來,不光研究治病,不僅是一門精於治療的醫學,更是一門擅長養生的醫學,研究長壽的醫學。這種醫學觀念,即使就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非常科學的、前衛的,由於當代很多國家已經進入老年社會、百分之七十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人們對於健康長壽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以治療為中心的現代醫學,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而中醫學有自己獨到的理論與實踐,在醫療保健、延年益壽方面蘊藏著豐富內容,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引起世界矚目,是理所當然的。
三、 介紹幾首延年益壽的有效方劑
中醫治病養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方劑,而不是單純的一、兩味藥,因為方劑有合理的組合,能照顧全面。歷代益壽延年的名方不下千餘首,要辨證地選擇,才會有效。
中醫無論治病養生,一旦用藥,首先就要辨陰陽,分寒熱。不要以為陰陽是抽象的哲學名詞,一般人搞不懂,其實一旦結合臨床,就很具體實在。《黃帝內經》說:“陽勝則身熱,陰勝則身寒”。“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熱”。陽虛的人怕冷,陰虛的人怕熱,這是最典型的特徵,就是俗話說的,有的人屬於寒體,有的人屬於火體。陽虛有寒的人除了怕冷之外,往往體溫低,基礎代謝低,心跳慢,精力不足,睡眠時間長。陰虛有熱的人除了怕熱之外,往往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容易出現口苦、大便乾結、咽喉疼痛等“上火”的現象。兩種不同的體質,主要來自於遺傳,有的則是後天營養失衡或患病所致。人的一生,由於內分泌的原因,體質也可能要發生一些階段性改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還有的人屬於陰陽兩虛、或寒熱錯雜,或外有寒、裡有熱,在用藥養生的時候,要細心地剖析。
除了考慮陰虛、陽虛,寒體、火體之外,還要分先天、後天,這是治病養生的根本。“先天之本在於腎,後天之本在於脾胃”。中醫的腎,不是指西醫的腎臟,而是指人體的三大功能,即泌尿功能,生殖功能,生長、發育、衰老的機制,中醫的脾胃,也不是指西醫的脾臟、胃,而是指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代謝的三大功能。必須根據各人的不同情況,抓住兩個根本進行合理的調節,才能獲得長壽。
現在中老年人很流行服六味地黃丸,用以延年益壽,經臨床實驗研究,六味地黃丸確實有很好的抗動脈硬化作用,但並非古代最好的延年益壽方藥,也並非人人都能服用。有的人吃了感覺還好,有的人吃了腹瀉,胃不舒服,有的人吃了越來越怕冷,有的人吃了反而上火。六味地黃丸是中醫廣泛用於治療腎陰虛的“祖方”,共六味藥:熟地補腎,山藥補脾,山萸肉補肝,複又以澤瀉利腎中之水,茯苓祛脾中之濕,丹皮清肝中之火,稱作“三補三瀉”。名曰補腎,實則肝、脾、腎兼顧,著眼於整體;雖是補劑,卻補中有瀉,給邪以出路。藥味平和,剛柔相濟,開合適度,非常符合中醫“扶正祛邪”的根本原則,完美體現了中醫的辯證法思想。由於整個藥性偏涼,所以主要適合於腎肝脾的陰虛證。中老年人經常出現腰酸膝軟、舌紅口乾、頭暈耳鳴等症狀時,用以養生,是對證的,長期服也不會有副作用。慢性腎炎、婦女更年期等屬於腎陰虛的人也適合。然而,腎陽虛弱的人,會越服越怕冷,脾胃氣虛的人,服了拉肚子,火氣旺的人,服了咽喉疼痛,長痘疹。有些人根本不懂中醫要辨證論治的道理,說要養生,統統開六味地黃丸,出現了不適,就把帳算在中藥“有毒副作用”的頭上,豈不冤哉!
其實,六味地黃丸歷來主要用於治療疾病,並不用於養生,它原本出自宋代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是用於兒科疾病的,主要治療小兒發育不良,後來推廣到治療腎陰虛引起的各種疾病,從來沒有納入到古代延年益壽的名方中。歷來比較推崇的延年益壽方並非六味地黃丸,只是因為目前對這首方的現代研究比較多,而其他方“養在深閨人未識”,幾乎缺乏研究,人們才誤以為六味地黃丸是中醫抗衰老最好的藥方。例如,清初《張氏醫通》所載的“清金壯水丸”,就比六味地黃丸養生效果好,它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麥冬、五味子滋養心肺,這樣一增添,使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陰均都得到滋潤,較之六味地黃丸更全面,後人稱之為“八仙長壽丸”。現在的成藥叫八味地黃丸或麥味地黃丸,但也只能用於陰虛的人。
歷來比較推崇的延年益壽方非常多,如青娥丸,瓊玉膏(成藥叫青春寶),七寶美髯丹(成藥叫烏鬚黑髮丸),人參固本丸,河車大造丸(有成藥),延生護寶丹(成藥叫延生護寶液),龜鹿二仙膏,龜齡集(有成藥),首烏延壽丹,還少丹等,各有其特色,適合於不同體質的人群。古人強調服延年益壽方宜緩補,不宜峻補,宜用尋常之藥,不宜用貴重藥品,宜持之以恆,不宜一曝三寒。其中,屬於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的,宜用首烏延壽丹;肝腎陽虛,心腎不交的,宜用還少丹;屬於脾腎兩虛的,宜用萃仙丸。
四、複方及用方心得
1、首烏延壽丹
何首烏72克 菟絲子16克 豨薟草16克 冬桑葉8克
女貞子8克 金銀花4克 杜仲8克 懷牛膝8克 生地4克
以上各藥按30倍的份量秤好,經製作後研末大約4.5公斤。再以金櫻子、黑芝麻、旱蓮草、桑椹子各500克濃煎成膏狀約2公斤,兌入以上藥末,加適量煉製過的熟蜜,製成蜜丸,每服10克,一日2次。一料藥大約9公斤,裝瓶收好,冷藏,可服一年左右。
這首方的製作程式頗為複雜,何首烏須用黑豆汁浸泡,九蒸九曬,豨薟草、冬桑葉、金銀花須用蜂蜜、白酒拌浸,蒸曬,女貞子、菟絲子、牛膝須用白酒拌浸,蒸曬,杜仲須用青鹽、薑汁拌潮,炒斷絲。
加減法:
陰虛之人,加熟地500克,陽虛之人,加附子120克,脾虛之人,去生地、加人參、黃芪各120克,頭暈,加天麻、玄參各240克,目昏,加菊花、枸杞各120克,麻木加天麻、當歸各240克,肥人痰多,加半夏、陳皮各240克。這是按以上30倍的份量確定的劑量,在加減以後,君藥何首烏的重量,應是所有藥物重量之和。
用方心得:
這個藥方宜製成蜜丸,不宜煎飲,若能如法炮製,又肯堅持久服,不圖速效,不因其藥物平淡價廉而輕視之,對於陰虛火體之人,確有很好的延年益壽的作用。古今許多名醫都用過它,並且高度讚賞其療效。
我的導師週一謀先生從清代康熙年間的《石成金長生秘訣》一書中考證出:最早服用延壽丹的,是著名的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雖年至耄耋,服後鬚髮白而復黑,精神衰而復旺,活到八十多歲。董其昌將丹方傳授給清初的陳遜齋,陳早年為官,晚年攻醫,到七十五歲時,大病幾危,鬚髮全白,走路氣喘,要人攙扶,服用延壽丹一年,頭髮全黑,鬍鬚黑了一半,行步如飛,登南京雨花臺時,竟然先友人而上,敬其神效,於是付梓廣傳。康熙年間,石成金從陳遜齋處得到此方,重新刊印。道光27年(1847年),錢濤又一次刊刻。
就我的閱歷所見,最早讀到的是清末名醫陸九芝《世補齋醫書·卷八》“老人治法”一文,文中極力讚揚此方,認為是老人滋補最好的方劑,他在寫這篇文章時,年近70歲,雙鬢不見二毛,燈下猶能寫小字,歸結於長期服用此方的效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秦伯未先生又撰長文推薦,幾年後,李聰蒲先生再一次著力介紹。
此方的特點,是使用不寒不熱的平和之藥滋養陰精,通過長期的緩補,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的效果。秦伯未先生將其適應症歸納為六點:凡屬年高,而稍有勞動即感疲乏者;用腦即覺頭暈耳鳴者;脈搏和血壓容易波動者;步履乏力,多立腰膝酸軟者;四肢筋骨不舒,似風濕而非風濕者;無症狀表現,經檢查動脈硬化或心率不齊,強弱不勻者。這些多是老年人的常態,只要沒有陽虛內寒的現象,也沒有痰飲和便溏等宿疾,均可用首烏延壽丹治療。
鄒雲翔先生在與秦伯未先生討論時,提出:老人百病叢生,中風一證常常致命,而其先兆大都為血壓高,頭昏脹痛,手肢發麻,煩躁失眠,大便困難,不能用腦,如果再有性情急躁,精神緊張,疲勞過度,或嗜好煙酒,不禁房事,隨時有卒中即腦出血的危險。長期服用首烏延壽丹,能滋腎養肝,調和氣血,舒適經絡,可以預防中風,故稱延壽。
秦伯未先生曾比較了首烏延壽丹與六味地黃湯、大補陰丸、左歸丸、大造丸等幾首著名的養陰方,認為後面的諸方所用的丹皮、黃柏、知母等寒涼瀉火藥,顯然不宜於老人久服,尤其方中多用地黃滋陰,陰寒凝滯,殊不適宜於老人腸胃薄弱者。只有首烏延壽丹,不蠻補,不滋膩,不寒涼,不刺激,堪稱養陰平劑。
伯父彭崇讓先生很賞識這首方,常施用於陰虛陽亢,面紅脈滑,而又有血壓高、血脂高、動脈硬化傾向的中老年人。
2 、《楊氏家藏方》還少丹
熟地30克 山藥45克 山萸肉45克 茯苓45克 杜仲30克
牛膝45克 肉蓯蓉30克 巴戟天30克 楮實子30克 枸杞子30克
五味子30克 小茴香30克 遠志30克 石菖蒲30克
研末,為蜜丸,每服10克,日二次。
用方心得:
宋代的《楊氏家藏方雲:本方“大補本氣虛損及脾胃怯弱,心忪恍惚,精神昏聵,氣血凝滯,飲食無味,肌瘦體倦,目暗耳聾。五日有力,十日眼明,半月筋骨盛,二十日精神奕,一月夜思飲。此藥無毒,平補性溫,百無所忌,久服勞齒,身輕目明難老,百病俱除,永無病疾行步輕健。”據近代人謝觀的《中國醫學大辭典》介紹:“還少丹大補心腎脾胃四經虛損,治精血不足,精髓不固,飲食不進,發熱盜汗,牙齦浮腫,神衰力弱,腰酸體倦,久服輕身還童,婦人服之,澤容顏,暖子宮,去一切病。”
明代的《攝生眾妙方》在這首方裡再加一味續斷,名“打老兒丸”,據傳出自華佗,顯然是附會之言。稱:“治五勞七傷,陽事不舉,真氣衰弱,精神短少,不能行走,小便無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兩腳麻冷,不能行立。”
由於這兩首方的名氣之大,古代有好幾種版本的“打老兒”之說,大率被打的老兒都在百歲以上,打兒子的老婦年約一百六十幾歲。
3、萃仙丸(驗方)
蓮子蕊120克 蓮子肉90克 山藥60克 茯苓60克
芡實120克 續斷90克 補骨脂90克 核桃肉60克
金櫻子90克 韭菜子60克 枸杞子120克 沙苑蒺藜120克
菟絲子60克 覆盆子60克 何首烏120克 龍骨90克
黃魚鰾90克 人參60克
以上藥為蜜丸,每日兩次,每次9克。
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這是戶部尚書山東王人隺呈獻給康熙皇帝的養生秘方。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三日,王尚書上朝,康熙見他年已八十,仍然跪起輕捷,問他常服用什麼藥方養生。王回答說長期服用陳調元介紹的萃仙丸。陳本人服後,八十尚生一子,享年九十六歲。康熙得方後,當即命太醫院依方修合備用。
用方心得:
我認為這首方的確設計得非常出色:原方從參苓白朮散、金鎖固精丸、水陸二仙丹、聚精丸、青娥丸、五子衍宗丸等名方化出,去掉其苦澀、滋膩礙胃之藥,加上芳香醒脾而壯陽的韭菜子,全方滋脾陰,暖腎陽,脾腎雙補,陰陽並調,不寒不熱,口感亦佳,頗費了一番心思。清初名醫張石頑的《張氏醫通》載有“經進萃仙丸”,說:“康熙癸酉,太常伯王人隺進。”《張氏醫通》所載方共九味藥,只取了上方的一半,再加山萸肉,共十味,即蓮子蕊、續斷、芡實、金櫻子、枸杞子、沙苑蒺藜、菟絲子、覆盆子、山萸肉,治療性功能減退,腰酸膝軟,遺精早洩等,一改延年益壽之方為治病之方,說明臨床家看重的是治病的療效,但也證明《清朝野史大觀》所載不虛。
清宮內府中,有一首“八仙膏”,用人參、苡米、蓮子肉、芡實、山藥、茯苓等做成糕點服用。有人觀察其對脾虛患者和老年人的療效,長期服後,有明顯地改善脾虛和衰老症狀的作用,試驗研究結果發現,能提高木糖排泄率及血清胡蘿蔔素濃度,提示其能加強小腸的吸收功能。“萃仙丸”的組成,除了包含“八仙膏”的健脾藥物之外,在益腎方面,作了更大的延伸,而且選藥非常精當,延年益壽的作用,可能在“八仙膏”之上,但無人研究。
我用萃仙丸治療老年人脾腎兩虛、一般的補藥吃了不吸收,或大病後不能恢復,做成散劑服用,有很好的療效。
以上三首方,在延年益壽方面,各有特色。首烏延壽丹與還少丹均以滋養肝腎為主,前者適合於肝腎陰虛、陽氣偏亢之人,藥性稍偏涼;後者適合於肝腎精血虛、心腎不交、而陽氣亦不足之人,藥性稍偏溫。對於脾胃虛弱之人,兩方均不適合,服後容易出現飽脹、腹瀉之症。萃仙丸則脾腎兼顧,對於消化吸收功能不好,胃口欠佳,經常腹瀉的老年人,最為適合。
延年益壽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又必須看作是一個綜合工程,與起居、飲食、環境、鍛煉、情緒、性生活等密切相關,這一點在《黃帝內經》中講得非常清楚,不能完全依賴藥物。即使想通過服藥養生長壽,也必須選擇對證的方,採用平和的藥,根據自己的生理情況,分階段地緩補、平補,細水長流,持之以恆,不圖速效,終身相隨。最難做到的是這點,一般人都缺乏耐心。特別是有的人喜歡聽信某些養生保健品蠱惑人心的宣傳,不辨寒熱虛實,不分生理階段,不能循序漸進,專用昂貴的藥物,一味進行峻補,其結果適得其反。
五、驗案舉隅及治療心得
1、案例一:高血壓,動脈硬化
胡某,男,61歲,新疆人,軍隊離休幹部,1972年12月14日就診。
患者常頭暈耳鳴,腰酸膝軟,睡眠欠佳,大便微結,每到冬季,經常性皮膚搔癢,屢治不癒,手指有時麻木,近兩年來,檢查有輕微動脈硬化,血壓偏高,收縮壓160,舒張壓95釐米水銀柱,用西藥可以控制,其餘尚可。察其面色紅潤,身體壯實,舌紅,脈洪大有力,當滋陰潛陽為治,處方:
天麻10克 鉤藤20克 石決明30克 黃芩10克 懷牛膝15克
杜仲15克 桑寄生30克 首烏藤30克 丹參15克 生地30克
地骨皮30克 黑芝麻30克 桑葉15克 十四劑
12月30日二診:服上方後,頭暈、身癢明顯好轉,睡眠也有所改善,停服降壓藥五天,仍可保持在140/90釐米水銀柱,仍然腰膝酸軟,手指麻木。當調補肝腎,滋養精血,以丸劑緩圖,處方:
首烏240克 生地30克 女貞子30克 旱蓮草30克 黑芝麻30克
冬桑葉30克 懷牛膝30克 杜仲60克 忍冬藤30克 豨簽草30克
菟絲子30克 桑寄生30克 續斷30克 核桃肉30克
煉蜜為丸,日二次,每次10克,一料藥大約可服五十天。
2006年12月,其家屬特來告知,患者數十年中,長期不懈服用本方,身體始終健康,一個月前,因到外地旅遊,罹患肺炎,搶救未能及時而去世,享年95歲。
治療心得:
本案是我伯父在世時治療的一例病案,處方時我在場,三十多年後,由我看到了最終治療結果。患者享有高夀,當然不能完全歸功於吃藥的結果,但首烏延壽丹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是確鑿無疑的。2004年5月,我曾經治療一例與我同齡的患者,當時的情況是:患者訴近年來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感到體質下降,常頭暈,腰酸膝軟,精力不足。每當勞累或睡眠不佳時,則牙齒鬆動酸軟,不能咀嚼硬物,牙齦常滲血,一年之中,頭髮大部分變白。西醫口腔科醫生檢查,認為牙齦萎縮,須將牙齒全部拔除,配以假牙,患者不肯。察其面色紅潤,略顯憔悴,形體偏胖,頭髮花白,口乾,大便不暢,牙齦萎縮,牙根顏色暗紅,牙根暴露於外,舌乾紅,脈弦數。體檢血脂偏高,血壓正常。一診處以首烏延壽丹加骨碎補,十四劑,服後,頭暈、腰酸、牙齒鬆動均好轉,再以首烏延壽丹加骨碎補、地榆、刺五加為蜜丸緩圖,連續服藥半年後,腰痛、牙齒鬆動、牙齦出血均未發,萎縮的牙齦已經充盈,顏色也由暗紅轉為淡紅,其親屬意外發現,花白的頭髮大部分已經轉青。本方藥性平和,價格低廉,見效甚慢,必須長年服藥,才能達到益壽延年的效果。
2、案例二:腦萎縮,前列腺肥大
常某,男,65歲,河北人,退休幹部,2002年7月4日就診。
患者近年來,記憶力顯著下降,以前的事尚能回憶起,剛做過的事情轉眼即忘,腰酸疼,夜尿多,餘瀝不盡,睡眠不實,易早醒。西醫檢查患腦動脈硬化,前列腺肥大,輕度腦萎縮。察其面色不華,精神萎靡,反應較遲鈍,舌淡,脈沉緩,此為腎虛,心腎不交,處以還少丹加減:
熟地30克 山藥45克 山萸肉45克 茯神45克 杜仲30克
牛膝30克 肉蓯蓉45克 巴戟天30克 楮實子30克
枸杞子30克 五味子30克 遠志30克 石菖蒲30克
仙靈脾30克 烏藥30克 益智仁30克 大海馬1對
鹿角霜30克 麝香1克
研末,為蜜丸,日二次,每次10克,一料藥大約可服一個半月。
9月2日二診:服上方後,腰酸、睡眠差、夜尿多、餘瀝不盡顯著好轉,但胃口有所下降,原方加砂仁30克,續服一料。
12月15日三診:服上方後,尚覺平穩,記憶力下降有所改善,因天氣較冷,感覺比旁人畏冷,夜尿增多,精神仍倦怠,舌淡,脈沉緩,原方加鹿茸15克、紅參30克。
2007年隨訪,情況穩定,生活起居及記憶力均屬正常。
治療心得:
本方治療中老年人腦力下降有效,此類患者大多主訴自我感覺身體開始衰弱,記憶力不如從前,做事力不從心,睡眠不實,醒後再也無法入睡,檢查多有腦萎縮、早期老年性癡呆的傾向,用此方加減調治,有一定效果,但時間要長,三、五個月才見到好處。我一般去川椒,加仙靈脾助陽,近年來,經研究發現,仙靈脾有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顯著功效。用此方治療中老年人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引起的腰酸、夜尿多、尿等待,也有較好效果,但慢性前列腺炎,宜合用縮泉丸,即加烏藥、益智仁,以減少夜尿,前列腺肥大宜加鹿角霜軟堅散結,大海馬“暖水髒,興陽道,消瘕塊”,以改善增生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