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經方的魅力



文章轉載自:彭堅的BLOG







經方的魅力



作者:吳曉瑩、蘇聯軍、曾令慧




彭師學中醫從背誦《傷寒論》開始。而今彭師每每論及經方,如數家珍。此外,彭師還注重將經方的理論運用到臨床中去,屢獲佳效。


近半年來筆者患病三次。三次經歷,彰顯了經方的魅力,也讓筆者收益匪淺。


第一次(九月上旬):雨天涼爽。當天下午開始自覺惡風,於是出行戴帽。繼而項肌拘緊不適,流清涕,全身乏力。自知感冒初起。因受彭師影響,欲求證經方之效用,截斷疾病的傳變。思及惡風項緊,且自身怕冷,有陽虛跡象。於是自行處以桂枝加葛根湯3劑。又思及經方之劑量亦是經方奧妙所在,遂處以原方。3劑而癒。(“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第二次(九月中旬):當晚入睡之前,欲嘔。腹痛,腹瀉一次,大便始硬後軟,繼而如粥水之狀,色黑。第二天腹瀉4次,大便均為粥水之狀,未見好轉跡象。眾同學認為這病可能是因為進食不潔,並囑咐進食清淡米粥以養胃。然記憶中發病之前飲食如往常。第三天,仍舊腹瀉。於是求治於彭師。向彭師提及上次感冒之事。彭師遂提筆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加減3劑:白芍 30g,炙甘草15g,生薑10g,大棗10g,茯苓15g,白朮30g,神曲10g,山楂15g,麥芽15g。當日即服一劑,腹痛腹瀉之症均衰其大半。3劑之後病除身輕(“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第三次(十二月中旬):當晚自覺頭痛身痛,流清涕。服感冒藥後睡覺。第二天早上起床,惡寒,聲音嘶啞,左側頜下淋巴結腫大明顯,仍流清涕。遂自處以小青龍湯3劑。服用第1劑藥後聲音逐漸恢復,左側頜下淋巴結腫大消除。然而隨後兩劑藥效果不明顯,仍舊咳嗽流涕,痰色逐漸變黃。又觀察舌苔,亦見苔微黃。又改方處以小柴胡湯3劑。3劑藥後病情無好轉,咳嗽聲益大,伴喘,旁人聞及咳聲亦覺難受。自沉思止咳藥不足,遂小柴胡加桔梗湯3劑。咳聲稍減,然終亦苦於此病。因考試臨近,不敢再拖延病情,又求治於彭師。彭師遂處以厚朴麻黃湯3劑:厚朴15g,麻黃5g,石膏10g,杏仁10g,半夏10g,乾薑10g,細辛3g,小麥15g,五味子10g,全蠍5g3劑藥後病情明顯好轉,然而痰量仍稍多,色黃。彭師再望聞問切,察及口氣重。遂原方加化州橘紅30g,再服3劑。遂痊癒。(“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彭師每每叮囑使用經方要“方證對應”。這三次病案筆者親身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一次患病為風寒型感冒:病人除了有鼻塞、噴嚏、咳嗽、頭痛等一般症狀外,還有畏寒、低熱、無汗、肌肉疼痛、流清涕、吐稀薄白色痰、咽喉紅腫疼痛、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苔薄白等特點,通常要穿很多衣服或蓋大被子才覺得舒服點。筆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符合傷寒條文所述,故用原方。


第二次患病為“胃腸型感冒”。這並非一種特殊類型的感冒,而是指消化道症狀,如嘔吐、腹痛、腹瀉較為明顯的感冒,往往發生於病初起,容易誤診為急性胃腸炎,鑒別的要點:急性胃腸炎常有不潔飲食史,噁心、嘔吐較為劇烈,嘔吐物常有刺激性氣味,一般無發熱症狀。“胃腸型感冒”治療早期嘔吐症狀明顯時可適當靜脈補液,其餘治療同普通感冒。在中醫認為此病濕邪為患。時值長沙夏末秋初,天氣潮濕。本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然無表邪為患的跡象,只是以腹痛腹瀉為主,故有的放矢,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用芍藥、甘草斂陰緩急止痛,用生薑、大棗以養脾胃之氣,用白朮、茯苓以驅逐水邪。


第三次患病為咽炎型上呼吸道感染。發病季節好發於冬春季節;以咽部炎症為主,可有咽部不適、發癢、灼熱感、咽痛等,可伴有發熱、乏力等;檢查時有咽部明顯充血、水腫,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觸痛。筆者當時最大的不適為咳喘痰多,彭師遂用厚朴、杏仁、麻黃順氣平喘,用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以化痰止咳,用石膏清裡熱,用浮小麥以益氣陰。後加化橘紅以理氣寬中,燥濕化痰。


掌握“方證對應”的原則,熟悉經方的組成,治病則可如桴應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