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車前草的故事

文章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4142015/01/29

 

車前草的故事 

文◎華景珍
 

2015-01-29
 

小時候每逢夏天,暑氣燠熱,母親總會煮幾次「涼」茶給全家人喝。有的時候是燈心草,有的時候是仙草,有些時候是鳳尾草,有的時候是車前草。

 

相傳西漢名將馬武,率軍去打仗。時值6月,天氣酷熱。人和戰馬都生病了,症狀是口渴,且排尿困難、色紅如血且刺痛難忍。按現代的說法是膀胱或尿道發炎了。

 

將軍的馬夫張勇無意中發現他的戰馬病好了。仔細觀察,那些馬吃了一種路邊野草。於是他也摘來煮水喝,口不那麼渴了,排尿也正常了。因為這種草長在馬車前面,所以叫它「車前草」。於是將軍命眾人尋覓那種野草,煮水給所有人喝。軍士們病都好了。

 

《本草備要》裡還有一個跟車前草有關的故事:「歐陽文忠患暴下國醫不能愈(癒),夫人云:『市有藥,三文一貼(帖)甚效。』公不肯服,夫人雜他藥進之。一服而愈(癒)。問其方,乃車前子為末,米飲下二錢。」

 

那位歐陽大人得了嚴重的腹瀉,國醫也醫不好他。他的夫人說市集上有人賣一帖三文錢的藥很有效,勸他吃吃看。那位大人不肯吃,他的夫人就摻在其他藥裡給他吃下去。吃一帖病就好了。他問夫人,自己吃的是什麼藥方?原來是兩錢車前子粉末用米飲湯送下。看來歐陽大人的嚴重腹瀉也是因為中暑了。

 

《本草備要》云:「車前草,甘寒。涼血去熱。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

 

注解說:「凡利水之劑,多損於目,惟此能解肝與小腸之熱,溼熱退而目清矣。」所以,車前草雖然利水,不但不傷眼睛,還有明目的功能。

 

臨床上,我們看到很多人視力驟然衰退,極度畏光。仔細檢查後,發現是暑邪內陷造成的。一個人中暑如果失治或誤治,邪氣就會深入臟腑。像前面說的那個故事,西漢馬武將軍的士兵們,就是暑邪進入膀胱,因而發生口渴,且尿赤、疼痛難忍的症狀。而《本草備要》中那個歐陽文忠大人暴瀉不止,就是暑邪進入胃腸。兩者症情天差地別,但是病因是一樣的,所以用同樣的藥病都好了。

 

幾個月前,一位年輕人患小便不利,排尿的時候有刺痛感,尿不出來。醫生說他攝護腺腫大,吃了將近一個月的藥,排尿疼痛感減輕了,但是排尿還是不順暢,細細的,排不太出來。他頻頻去廁所,像個老人家。

 

一般急性膀胱或尿道發炎,病人會口乾舌燥、尿液顏色很深、頻尿、尿量很少,嚴重的甚至目赤畏光。中醫治這樣的病使用五淋散或八正散之類的方子,很快就會痊癒。但是這個年輕人卻沒有這些實熱之症的病情,反而是四肢冰冷,也不口渴,還腰痛。

 

我推測,他的暑邪已經更深入,進入肝、腎了。方子以四逆散或當歸四逆湯為主,加上車前草、秦艽等藥。治療期間,症情或有反覆,然而,腰痛、排尿逐漸正常,腰也不痛了。

 

有一天,接到他的電話,說他發高燒了,要來看診。我心裡想,他的病快要好了,因為病邪已經回到最表面了。

 

這就是中醫療法,看上去完全不同的病,可以用同樣的藥來治療。而相同病因的病,可能要用完全不一樣的藥去治療。

 

 
 
 
 
 
 
 
 
 
 

 
                                                                      

慢性蕁麻疹治癒案例

中醫書友會:中醫人最多的微信平臺  編輯◎王超

任之堂主人:由慢性蕁麻疹說到易反覆復發作的皮膚病

編者按:
周圍不止一位高人說過,能把複雜的事情說的簡單的人就是高手。
此案典型、常見,堂主講解條理清晰、有理有據,學者可法可參,
至於《奇效良方》中的歌訣就趕快背下來吧!
 

 

慢性蕁麻疹治癒案例 

作者◎余浩 

 

患者 袁某 男 40歲 全身瘙癢三年
 

患者三年來皮膚日夜瘙癢,吃蝦、蔥、蒜等發物後加重。瘙癢時用手撓,皮膚立即出現白色及淡紅色條狀隆起。
 

三年前曾在三甲醫院做過敏原測定,有二十多種物質過敏,在醫院行脫敏療法治療兩月,病情稍稍緩解,此後每天服用一粒抗過敏藥控制,三年來未曾停藥,若停藥一天,則瘙癢難忍,入睡困難。
 

20105月經朋友介紹過來就診,就診時病史同上,因就診當天服用過抗過敏藥物,就診時未見抓痕,舌質淡,兩側見齒痕,舌根部苔白,六脈浮弦緊滑,沉取有力。患者身高165cm左右,體重150斤,血壓130/75mmHg,有過敏性鼻炎病史。
 

本人看病,脈診為先;先切其脈,次望面舌,五臟虛實,邪氣盛衰,經此二診,可明七分,隨後問之所苦,聞之所言,與切診之結果相參,則病機可了,立法可明,遣方用藥,緊隨其後。
 

常人脈象,一般五臟各有盛衰,六部脈象必然各有虛實,找其鬱結之處,即可明瞭邪克何髒。
 

此患者六脈浮弦緊滑,沉取有力,觀其體型偏胖,舌質齒痕,舌根苔白。
 

六脈皆浮,乃衛氣充於表,與風邪相爭!
 

脈見滑利,為痰濕作祟!
 

脈見弦緊,為寒邪束縛經脈所致!
 

大凡脈沉,其病必深!患者脈象沉取有力,為病邪由表入裡,已有伏藏!觀其舌象,可知脾腎陽虛;正虛於此,邪方可入。
 

於是告知病人,風寒濕邪鬱於體表,病程長久,部分已入內伏藏。
 

患者於是描述三年來的治療經過……因皮膚瘙癢三年,手抓後皮膚隆起,經激素、抗過敏藥物、脫敏療法、中藥治療未能治癒,特來就診。
 

三年來病人定然服用過祛風解表之劑,之所以未能徹底治癒,因其伏藏之邪未除,此乃瘙癢之根源。
 

祛風解表猶如揚湯止沸,可以緩解一時;激素加抗過敏,猶如掩耳盜鈴,將邪氣向內層層逼入;如此治療,何有盡時!
 

此病人歷時三年未癒,治療當分三步。
 

第一步:解表散寒除濕,調和營衛,祛風止癢——治其標。
 

第二步:解表清裡——治其本。
 

第三步:溫補脾腎,益氣固表——扶其正。
 

分析完病情,然後開方下藥。
 

桂枝15克 赤芍20克 生薑10克 大棗5枚(切開)

苦杏仁20克 白蔻仁12 薏米仁25 蟬蛻15

石菖蒲15克 生甘草12 浮萍30 荊芥穗12

三劑,水煎服,日一劑。
 

桂枝、赤芍、生薑、大棗取桂枝湯之意,調和營衛,用赤芍代替白芍,取其流通血脈之意。
 

苦杏仁、白蔻仁、薏米仁、蟬蛻取三仁湯之意,苦杏仁從上焦斂肺氣,白蔻仁疏中焦,薏米仁從下焦利濕邪,一斂、一疏、一利,將人體濕邪從上向下逐,蟬蛻以皮治皮,引藥入皮,配合三仁,利皮下之濕邪。
 

菖蒲,《本經》謂,“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竊以為,此物入心經,開心竅,散心經之風。
 

臨床中可見,“凡癢勝者,必心煩悶”;經云,俱痛癢瘡皆屬於心。此乃風邪入心經,非此物不能除。
 

浮萍者,浮於水面而生,善祛水濕所夾之風邪,凡風濕鬱於肌表,皆可佐以用之。荊芥穗,散寒祛風,解表而已。甘草調和藥性。
 

二診:上方服用三劑,患者反應每日小便量多,服完三劑,自覺周身輕鬆,皮膚瘙癢大減,癢時抓痕很淺,可以耐受,切脈時六脈浮滑,沉取有力。守方三劑。
 

三診:服用三劑後,周身偶爾作癢,程度很輕,自述服中藥之日始,抗過敏西藥未再服用,目前自覺良好,切脈時六脈稍浮,沉取滑而有力。當採用解表清理法。
 
 
生首烏30克 大黃20克 苦參12克 胡麻仁20克 威靈仙15克 石菖蒲15
 
荊芥穗10克 蟬蛻15克 浮萍20克 防風20 黃耆20 生甘草12克 
 
三劑 水煎內服 日一劑
 
 
 

《奇效良方》中有一首詩:

威靈甘草石菖蒲,苦參胡麻何首烏。

藥末二錢酒一碗,渾身瘙癢一時無。
 

本人運用此方治療對於頑固性皮膚瘙癢證幾年,收效甚佳。方中重用生何首烏,即能祛風止癢,又能排毒通便,使伏藏之風、痰、濕自大便而出。

 

四診:病人服用上方三劑後,每日腹瀉兩至三次,大便粘膩,便尾有泡沫狀粘液,三天後自覺身體安泰,神清氣爽,瘙癢癢未再發作。切脈時六脈不浮不沉,唯右尺細軟,齒痕舌,舌根白依舊,脾腎陽虛存在。

 

附子20克(先煎1小時) 白朮20 茯苓20 黃耆30

防風20 菖蒲15 苦參12 生甘草12

 

上方連用六劑後停藥,一月後電話隨訪,未再復發;患者有意進食曾經過敏的食物,也為發作。
 

按:中醫有句老話:治啥不治皮。
 

這是說皮膚病不易治,而且容易復發。
 

這幾年來反覆琢磨皮膚病容易復發的原因,其實就三點:
 

第一, 衛氣不足,易感外邪。患者大多脾肺氣虛,疾病治癒後,外邪再次入體,疾病再次發作。
 

第二, 臟腑功能失調。多見於肺的宣發肅降失調,濕邪自內而生,皮下濕邪來源不絕。
 

第三, 伏藏於臟腑之邪未清。只治其表,未治其本。再次發作,自然而然。
 

一個典型案例,一點小小感悟,與大家一同分享!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轉貼】排寒不是什麼病,燒完視差不見了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排寒不是什麼病,燒完視差不見了
 

文◎李璧如 中醫師 

 

*排寒實錄:排寒不是什麼病,燒完視差不見了

 

Q:萱連夜夜咳不止(當然白天也咳),爸爸按奈不住,說要帶去看西醫(又來這一套了...)

我一早上醫師FB,找類似醫案作參考, 發現這篇 http://blog.udn.com/rubyskylark/20186940
口瘡、氣喘大發中醫發燒排寒全根治。但我看懂還不夠,還須小孩、家人也懂...

中醫之路真是很不容易,希望這回千萬不要破功。周六的藥粉有繼續吃喔,小丸若吃得下也給...真怕抵擋不住,我會好好想辦法~2015-1-19 7:29

A:加油,這要長期薰陶,小孩比較大了,跟她溝通看看。

Q:謝謝醫師 ! 早上出門前跟小孩再三交代,家人也是好意,但能根治才是目標。不希望帶著這夜咳問題一輩子...

這兩天打算請假,提前下班「密切注意」,順便跟小孩分享醫案。(1-19 9:37

A:加油,有健康才有將來。(1-19 9:46

Q;前天17日回家後,用生薑煮水讓小孩泡手,除藥粉及小丸之外,睡前再加藥1/3包,當晚夜咳即減半,安穩睡到3點多才聽到咳嗽聲。昨晚再如法炮製,已經可以一夜到天明,只有2次零星地咳嗽。不像先前幾天咳得整晚無法入睡,比起之前真是天差地別 !

排寒過程真的是一趟奇幻之旅!中間會發生甚麼情況很難預料,有時好轉的速度又讓人驚訝 ! 01/10發高燒至今,昨晚我也終於能好好睡一覺了 ! 感謝李醫師的愛心和關懷,我們這次的排陳寒,症狀跟去年很類似,但速度快一倍 !

小孩排寒過程中講了一句童言童語 :「這次排的不是普通的寒氣,它一定是從北極來的!!」讓我疲憊擔心之餘,也笑翻了,總之真的謝謝醫師 !!!1-20 9:34

 

★附建中堂看診以來的發燒史:

2011~2012 13~14個月發燒6=>濕疹根除,成績進步,人緣更好,也不再膽小。

2013 高燒2次,各1天內退燒=>從不易入睡 (1小時還不睡) 漸漸比較容易入睡 (30分鐘內可以入睡),體質好轉,情緒更穩定。

20143月 高燒1次,2天退燒=>

1.原本兩眼有視差,燒後一個月左右變成無視差。

2.原本初入睡後,額頭都會流汗(不分季節),只要這個症狀一出現,小孩就容易傷風感冒(尤其是秋冬)這次燒完就不會了,所以今年冬天小孩非常好帶。

3.排寒能力更好

有一回外出吃飯,小孩忽然說「頭暈想吐,無力,而且好像有一口血衝到喉嚨,因為嘴巴有感覺有血的味道 」1小時左右就完全恢復正常。

當天剛好在建中堂附近,看過診藥都沒吃幾包就都沒事。後來真正懂了,排寒有各種形式,可以多觀察等待過程結束,其實不是什麼病。

4.可以自行入睡不必陪。

5.半年左右體重漸恢復,入秋後胃口明顯增加,身高體重增加很快,增加的幅度將近去年同期的2倍。

20151月 高燒1次,4天退燒,有2晚不停說夢話,似哭似笑=> 原本僅輕微搖晃的乳牙,一直沒掉,燒退後2天就掉了,底下新牙就冒出來了。發燒後11日,提早850就說想睡,平常至少弄到9點半後才肯去睡。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從幼苗最怕倒春寒看小孩食積脾虛

文章摘自:任之堂醫經心悟記 P.44 

 

從幼苗最怕倒春寒看小孩食積脾虛
 

作者:曾培傑、陳創濤 

 

《黃帝內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許叔微曰:“留而不去,其病為實。”

 

有個美國的小娃子,來任之堂看病,他爸媽帶他過來。

 

這小娃子不到十歲,額頭上卻起青筋,胃口不好,沒有小孩子應有的朝氣。

 

他媽媽問,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便反問她,你們小娃子在那邊,是不是常吃生冷涼的東西啊?

 

他媽媽說,對啊對啊,即使喝飲料,也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都是冰水,每天都會喝到。

 

老師搖搖頭說,這還得了,霜雪容易殘害弱苗,春天的莊稼最怕倒春寒,正發育富有朝氣的小娃子,最怕生冷寒涼。你看喝到額上都沒有紅潤之氣,都長青筋了。這生冷的東西,不能再吃下去了。

 

他母親無奈地說,沒辦法啊,在學校裡想要喝水,也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

 

老師說,那你也要放熱了再來喝。

 

他媽媽又問,為何小娃子容易感冒,沒胃口?

 

老師說,小孩子生病是大人沒教好,這娃子脾胃吃傷了,所以容易招那外邪,他裡面臟腑元氣都不夠,就不會分出陽氣來固護肌表。再加長期吃生冷,腸道裡面積滯必不少。你看,他手心是熱燙的,舌尖也紅,說明裡面有積熱發不出來,通不下去。

 

然後老師就給他開四君子湯合開胃三藥,加上柴胡、黃芩、羅漢果。

 

小娃子一吃完藥後,他媽媽又帶他回來複診,說,過幾天,就要回美國了。

 

老師問他,吃了藥覺得怎麼樣?

 

他媽媽說,以前都沒見他吃那麼多,現在吃完藥後,胃口大開,飯量增了。而且這藥也不難喝,小孩子他吃了後,還覺得挺舒服的。

 

老師說,行,就這樣吧,讓他保持下去,身體就不礙事了。

 

老師隨後跟大家說,為何小孩病要調肝脾,為何古人常說,萬病不治,必尋到脾胃中去,才有可治之機?

 

為何病人容易招風感寒,為何他長期食納差,胃口不開,我們該怎麼調呢?

 

為何給小孩子開藥,如果孩子不喜愛中藥的味道,要加上點山楂或羅漢果,可以改善口味呢,也可以增加胃口?

 

原來小孩有個特殊的體質,叫做“肝常有餘,脾常不足”,有餘當疏泄,不足當培補。所以常用柴胡疏肝氣,黃芩瀉膽熱,用四君子直接補中土脾臟,使化源充足,這樣正氣存內,外邪就不容易干擾了。這是扶其正以治本,俗話說,門內有君子,小人就呆不住了。有四君子湯護住內臟脾胃,邪風之氣就不敢來干擾了。

 

但病人長期吃生冷,腸道有積滯,沒有化開的話,納食就香不起來,這時老師就用開胃三藥,木香、山楂、雞屎藤,這些腸道中的食積一化開,納食就香噴噴的。所以整體的治療思路就是用柴胡、黃芩、四君子湯升肝脾,用開胃三藥加羅漢果降膽胃。這樣虛能夠得補,食積能夠得化,病便得除。

 

至於加上山楂或羅漢果可以改善中藥口味,這點也很重要,平時少喝中藥的小娃子,為了讓他第一印象對中醫不排斥,所以首先要照顧湯藥的味道,因為你得讓他喝得進去,治療才能起作用啊!

 

再加上這山楂為何能夠消積化滯,我們看那些用山楂泡過水的杯子,原本杯壁周圍有污垢的,居然可以變得潔淨起來。所謂這些現象表明,酸味的中藥,有一定軟堅散結消積化滯的功效。在小孩子有積滯的基礎上,常加入山楂、雞屎藤,或烏梅、白芍、陳皮,可以幫助腸道洗個澡。

 

你們回去想想,為何人體瘀濁會停留,僅僅從疏通血脈腸道,能不能夠把瘀濁搬走呢?

 

為何說真正把瘀濁搬走的靠的還是內臟的動力,人體的正氣,肝脾強大,膽胃才不容易留著?

 

你們去看看河流水充足,河底就不容易沉澱垃圾,河流水變少動力不足,流速變緩,拉就就沖不走,所以在治理上,是去減垃圾,還是去加大水力呢?

 

我們兩手都要抓,強大內臟以增強氣血源頭動力,通降六腑以增強身體排濁功能。這就是為何要臟腑同治的道理。

 

參究提示: 

1、脾與胃相表裡。

2、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3、人體體虛,瘀濁會停留,這叫因虛致瘀,元氣推動力不夠。這種積滯不能純靠消積,要加強元氣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