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轉貼】家有重症,兩大地雷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家有重症,兩大地雷

文◎李璧如 中醫師 



家有重症病人,得面對兩大關卡,首先是他自己的業習,若仍在自己的慣性打轉,不知悔改,無法完全遵照醫囑,那也只能看著辦!
 
其次,是周邊親愛眷屬的嘈雜意見,看似善意,其實正可能是把病人推向無底深淵的隱身劊子手。
 
關於業習這部份,剛剛一位重症患者的家屬告訴我,先生吃了水果,心臟似有寒氣排出,全身畏寒,得塞暖包、照烤燈頻譜儀才好些
 
從我進內觀作法工沒多久,就一路開方處置的因寒氣導致心包積水、心臟擴大、肺肋膜積水、腹水的重症病人,一路呵護,照三餐加宵夜這樣問候,現在症狀已見好轉,下肢積水已消,前幾天還背著我,開車到南部掃墓,星期六回診才讓我知曉。這也罷了,雖每一休息站都休息甚至睡覺,到底是活著回來;一家老小,不然是要怎麼辦?
 
但到這地步,你還要試過方知厲害,我問你,你究竟有多少本錢,可以這樣浪擲?這緊要關頭,你還要這樣胡搞瞎搞,那我這作醫生的究竟何苦,瞎操什麼心?這在西醫,不僅該住院,根本就該直接住進加護病房了。這階段出不得一絲差錯,竟還如此掉以輕心!那我還要管你嗎?
 
病,只是業習的後照鏡,沒看清自己狗屁倒竈毛病,病豈能真正斷根,遑論痊癒?

說過多少次,病人當然有自己該負的責任,這是你的,與任何他者無關。

一個「止」字,道盡其中奧妙,一個不知進退、不知適可而止的人,該休息不休息,拿來修復的能量耗費在世事應酬中,那他拿什麼來應付身體所需?痊癒的路途當然更見遙遠了。

醫囑必然是醫者從臨床中體會的道理,作為戒囑,以增療效;若對此還有所猶疑,那就不必行這個道,另尋高明吧。心志不堅,即使入了門,遲早還是會回到他的舒適圈,那也無妨,各行其道,不必勉強。
 
關於親愛眷屬這一部份,舉一個例子。
 
某病患糖尿病末期,宿難忌口,已到末病,神智甚至有些昏糊,看那光景也拖不久,我特別囑咐兒媳,僅可能讓老人好走,為之代煎水藥,僅收工本費。不料冬寒犯咳,竟未知會我,反倒來了一堆叔伯嬸姨,大家圍聚一桌,七嘴八舌指責這家人的不是,逼他們送醫。送醫後不得了,住院住加護病房,這下發燒啥的都來,點滴強效抗生素免不了,老人心衰撐了兩個月回到家,衛生所還每天來家裡盯著灌藥(說是肺結核,家人無感染)。大約一星期多就走了。
 
老人出院時,媳婦通知那些當初熱心關照的親朋好友,結果無人聞問。只是出一張嘴,害苦一家人,這不是鬼是什麼?

這種鬼還會以愛之名,隱匿在兄弟、子女、夫妻、好友,各種關係裡,在最關鍵、最六神無主的時刻倒打一耙。這是最防不勝防的鬼。

生病、生大病時,正是眾鬼橫行的時刻,啥直銷保健食品、這個那個名醫神醫,通通現形。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歡迎回應分享,以茲警世。


人性的貪婪怯懦,仙鬼凡人同一。來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http://www.watchme.asia/tw/watch/216885.html

















【轉貼】粥、飯、稀飯,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囉!

文章轉載自:紫林中醫



【轉貼】粥、飯、稀飯,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囉!

文◎紫林老師


我們學中醫、中藥的,必然要講究食材的品相,烹調的手法。如果你認同「藥食同源」的說法,那就更不會隨便將就的吃一餐,甚至,你會希望經常自己下廚。

飯:白米的熟透狀態,胃氣正常的人可以輕鬆消化,胃氣較弱的人可能會有一點負擔,白米中含有的津液不能充分吸收,會大量流失到體外。

稀飯:我說的「開水泡飯」,是白米最難消化的形態,嚴重耗損胃氣的料理。胃氣正常的人也會吃出病來,更別說胃氣弱的人。臺灣的「清粥小菜」裡的,經常都是「開水泡飯」。

粥:把白米煮到開花,熬出泔糜的狀態。特別是我提到的太極米漿粥,將白米中的津液透過適量的清水與火力全部熬煮出來,能將白米養胃氣的效果發揮到最大。

再補充一下:

粳米:養胃第一,能救人於危傾的重要中藥材。

秈米:消化時胃較吃力,胃氣較弱的人就不適合。

糯米:最難消化,需經適當烹調。但瘦弱的人常吃可以肥健。

小米:功效不在養胃,重點在於好消化。

小麥:功效不在養胃,但能引導心火與脾土結合。可惜目前市面上的小麥製品,像是:麵條、饅頭、餅乾、麵包,幾乎全是人工添加物,不堪食用。

很多穀類去殼煮了都會濃稠,許多地下根莖類的植物也會,但是會濃稠的食物不見得都是能養胃的喔。這是邏輯上的「反之不亦然」的條件。你看很多植物也會產生濃稠的湯液,像是芋頭,這類天南星科的植物就稱不上養胃,但是,影響肺的機會反而多一點。甚至姑婆芋,吃了是會死人的喔!「澱粉」就能養胃的話,一堆「玉米澱粉」添加物就會騙你吃下肚了……

 物性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知識系統,內容很龐大,也並非一般人云亦云的一知半解就可以說得透徹。有機會的話,我們再慢慢與各位聊聊吧。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轉貼】臧氏脈學皮膚病醫案分享



【轉貼】臧氏脈學皮膚病醫案分享

文◎陳之穎 中醫師 (賢明中醫診所醫師)



2017-02-18

這位大哥年近60,記者工作2~30年,作息飲食情緒失調已是常態,有高血壓病史,10年前開始出現皮膚的問題,使用西藥反反覆覆不癒,來找我時已對西藥反應不佳,初診時花了一些時間溝通,確定病人可以完全停掉西藥後開始著手治療,第1週治療效果很好,發炎反應緩和許多,但第3週開始反彈,第4週達到最高峰,於是在臧氏脈學的基礎上用了3/1週的實證藥,於洗澡時服,第1週使用,發炎反應緩解急速,得意到忘了該中病即止,在病人出現失禁漏尿狀況後緊急轉方… (在此深深體會到實證用藥之猛,及藥效不過3包之意,因收工期間有一次大發作,再次使用時已完全無效…),至此老老實實用藥至收工,約3個月時間,患者皮膚狀況已和常人無異,甚至飽水度更好。

因此患者患病歷程較長,所以建議他再繼續服藥3個月以穩固療效,果然,收工期間有1次,因搬家狀況多,加上工作因素失眠多日後,皮膚症狀又起,所有不適之症到晚上達到高峰,讓睡眠更加困難,判斷首要之務就是 " 一定要能睡 ",於是用現解的概念,讓他在下班後找一段時間連續進藥 (3/1)顧胃清擋路入腎,隔週回診時確認當天晚上睡得很好,皮膚危機1週後解除。

結案時交代患者,往後若有任何身體不適 (感冒、沒睡好、腸胃不適….),只要再回來服1~2週藥,加上適當的飲食、作息、情緒調節即可,千萬不要隨便吃西藥。

PS. 此案例患者因有經濟上的困難,所以全程除了幾包元氣茶外,只用 " 科中 "

由此案例和這幾年來的臨床經驗,深深感受到臧氏脈學對於現代人虛中夾實之症的治療威力,尤其是輕微的皮膚症狀,如:汗皰疹、濕疹、蕁麻疹...等,最快3天見效,6週結案。

臨床初期因信心度不夠,加上診所用藥限制,曾嘗試過許多實證用藥,有速效的,也有完全無效或更糟時 (當然也許是自己學藝不精辨證錯誤),總之,臧氏脈學真的好用,只要病人願意給你機會,別人治得好的,我們的速度一定更快,大家都治不好的,至少我們可以讓病人覺得舒服很多,與大家共勉之〜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董洪濤:從中醫角度談運動的方式

文章轉載自:中醫學習筆記

http://zhong1.org/3618.html

 

 


董洪濤:從中醫角度談運動的方式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前賢有云: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藥王孫思邈認為,運動能使百病除行,補益延年,眼明輕健,不復疲乏。為了更健康,更長壽,更好地養生,我們應該如何運動呢?

 

 

運動升陽


從中醫來看,陽氣為生命之本,運動可升陽,陽氣升發,則生命力自然旺盛。
現代文明崇尚體育鍛煉與競技運動,有研究發現,運動能減少患癌的風險,從生理學及解剖學的角度來看,固然有其一定的積極性。
運動的好處很多。現代研究發現:運動能有效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清除自由基;保持體型,防止肥胖;改善消化及排泄機能;排除不良情緒,所有這些都對防癌大有裨益。

從中醫來看,運動能益五臟脾主四肢、肌肉;肝主筋;腎藏相火;心主神;肺主氣,司呼吸。主動深呼吸能宣暢肺氣。且肺主降濁,肺氣宣暢則濁毒易於排出體外。由此說,深呼吸不僅能有助於緩解緊張、焦慮等情緒,更有助於排出因抑鬱、憂愁、生氣、怨恨、煩惱等不良情緒所導致的痰濁水飲瘀血等的留滯。運動鍛煉不僅能促進血液迴圈,亦可因深呼吸而加強肺的排濁,所以有助於健康。若五臟陽氣通暢,自然不生癌症。

 

過度運動則耗陽


運動要有度,過度運動反而會耗傷陽氣。陽氣為生命的根本,過度耗陽,即是耗損生命。《素問》強調:“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過度運動,即會傷損健康。

如果運動過度,大量消耗體力,雖頗益於培養意志,卻無助於保養腎精。有人重視鍛煉肌肉塊,使得肌肉粗壯有形,這是運動加強了脾氣散精的功能。但追求肌肉塊需保持脾氣健旺,否則,脾氣散精於外而反虛於內,就不值得了。

我在奧地利有一年輕病人,小夥子練出一身如施瓦辛格般的肌肉塊,但診其脈,右關沉軟,此為脾虛之象。根基不固而強撐大廈,中氣已傷而徒飾外表。一旦中氣再損,將成病變。

奧運會的一些運動專案頗好,但為了求勝,運動員不得不透支生命能量去爭取金牌,因此,多傷病滿身,甚至於難以長壽。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是屬妄耗腎精,勇而勞甚,汗出淋漓,若再感邪,最易邪氣深入。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馬拉松或鐵人項目或環法自行車賽等最耗陽氣,陽損及陰,最終陰陽兩損,頗為傷身。

 

運動要順應四時規律


秋冬時節,陽氣潛藏。若在秋冬季節從事大量運動,即是逆反四時。冬天當然也可以運動,晴好的日子去公園曬曬太陽,散散步,打打太極,做做瑜伽,使周身微微汗出,即是合適的運動。

世界上不少國家熱衷於搞冬季奧運會,這就要求運動員在嚴冬裡堅持訓練,並要在冰雪上展示運動成績。從中醫來看,入冬後陽氣是要收要藏的,我們當靜以藏陽,而不能劇烈運動以耗陽散陽。由此說,冬天大量運動是逆反自然。

中國人向來重視夏天的運動項目,而不重視冬天的運動。在歷年的冬奧會上,中國隊亦鮮有好成績。但近年來政府開始重視冬奧會,從中醫來講,並不值得提倡。
運動的最好時節是夏天。夏天陽氣在外,毛孔打開,做些汗出淋漓的運動也不要緊。當然,夏天若過度運動也會損傷陽氣,照樣不利於健康。

 

中醫養生當如何運動


中醫養生,主張運動要適度,以微汗出為好,而不主張大汗淋漓。

合適的運動最養生,使陽氣升發而不耗,周身氣血運行略加快,臟腑機能趨於平衡,即是最佳的效果。其要求有以下幾條:
一則,儘量選擇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的運動場所;

二則,運動時汗出溱溱,此時陽氣自內向外透出,帶動汗液排泄。陽浮於外而內陽偏虛,因此切不可喝冷飲。否則最易導致排汗不暢,甚至反引邪內入;

三則,諸多運動中以跑步最為方便,此法老少鹹宜,或慢或快,皆可隨意,且排汗最暢。

中年之後,陽氣漸虛,體力必然弱於青年。中老年人當如何運動呢?孫思邈建議:“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個觀點亦適合於大病康復之人,此時正氣尚虛,運動一定要適量,亦需選擇適合於自己的運動方式。有的老年人不服老,強行去選擇年輕人的運動方式,即是逆反自然,其結果會事與願違。

 

冬泳要不得


按中醫理論,冬泳要不得。冬天寒冷,人體要保持體溫,以使陽氣收藏。若有寒邪刺激,內藏的陽氣會外浮來抗寒,這就會導致陽氣外泄。再者,冬天人體的陽氣收藏,此為腎根,以為來年木氣升發之本。若妄觸寒濕,則人體不得不調動內藏之陽氣,升浮於體表,以為禦寒之用。如此則妄耗真陽,使陽氣不能潛藏。雖然冬泳能刺激機體提高抗寒能力,暫時有助於預防感冒,但陽氣外泄,腎根漸拔,久則必致大病重病。

有人問,為什麼有80多歲的老人堅持每天游泳,冬夏不斷,身體還特別健康?一則,人的體質不同,偏陽盛的人往往不怕冷,像不少老外大冬天穿著短褲,好像也不生病。別人這樣,但我們不能效仿;二則,冬泳之人雖然外強,不過中乾而已,況且其中陽受損,最易暴病。

我認為:冬泳或者“冬練三九”只對鍛煉意志有好處,對於健康則絕無好處。畢竟冬天是陽氣收藏的時節,能深藏就儘量不要妄動。

又有人說,為什麼冬泳的人常年冬天穿很少不覺得冷?這可不是陽氣太旺,而是陽氣漸耗,導致陽損及陰,陰虧於內了。陰虛而熱,陽氣外浮,表現為身處寒冬亦不覺冷。當及時養陰扶陽,養陰使陽有所本,扶陽使陰有所使。否則,再發展下去,就會變成畏寒肢冷了。這是陰損及陽,導致陰陽兩虛了,體質則迅速下降。

推之,夜跑和冬泳都是逆反了自然規律。對於一天來說,晚上陽氣潛藏;對於一年來年,冬天陽氣潛藏,夜晚和冬天不要人為地擾動陽氣。有人問,為什麼那些夜跑的人及冬泳的人看上去很健康?運動有益於健康,但夜跑和冬泳的人表面上健康,其實是擾亂陽氣,逆反自然,長期來說,其健康必然受損。

 

小結


生命在於運動,動動當然好。但具體要做多大的運動量,亦當因人而異。年輕人陽氣旺盛,稍多些運動挺好;中老年人陽氣已虛,運動量要低於年輕人,以運動後精神煥發,身體輕健為度。

運動與節氣有關。夏則人氣在外,可以多動;冬則人氣內藏,應該少動。因為靜可藏陽,靜可生慧。但靜絕不是懶惰的藉口。

注:此篇為我的學生李達明整理,願與讀者分享。本篇內容多出自我的新浪微博:選擇中醫  董洪濤










【轉貼】永遠毋忘「革自己的命」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永遠毋忘「革自己的命」


文◎李璧如 中醫師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選自《禮記.大學》。這是周代君王成湯的座右铭,刻在湯之盤銘(洗澡盆),這段期間,這句話常在我心中盤旋。

中國文化自古要求澡身沐德,君王能把這句話刻在澡盆,朝夕惕勵,也算是能反躬自省了。一個人若能做到時時自省,即使再魯鈍,也就雖不中亦不遠矣。

每日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膽怯、猶疑,努力革自己的命,掲自己的短,這需要莫大的勇氣與持久的堅毅,因為積習非朝夕可除,我人必得朝乾夕惕,即使經常進一步退三步,甚至功虧一簣,也要鼓勇向前,不得懈怠。

人難莫難於面對自己,能過得了這一關,就能面對妻子、子女,乃至天下人。心賊難防,時時作難,所以立身行事不得不有所規範,那是不得不存在的最低準繩,一把無形的尺。

人到一定的年紀,體氣漸衰,縱有心也很難再革自己的命,只能沉溺痼習,抱殘守缺,以迄終老。至於那個年紀,固然因人而異,但我總覺得,養成革自己命的習慣,要趁早啊,越早越好,讓這習性深入骨髓、深入靈魂意識,成為你與身俱來的一部份,套句毓老師的話:你就成了。
 
此外,練習禪定,是要養成簡明輕快的生命步調,遇事不拖殆,能勘透表象,速戰速決,可以減少等閒心力耗損,就能戮力以赴,更精準地運用生命。

人身難得,務必記住:身不為形役(形,泛指物質)、心不為情牽。這是我多年前的座右銘,在此一併奉給。

謹祝天下有緣人酉年開春勵志,宿願得償。

15/Feb.2017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轉貼】中醫的“生理學” 看“水”的運作

文章轉載自: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一個矽谷高科技人走上經典中醫的部落格


【轉貼】中醫的生理學的運作


文◎李宗恩博士


2017-01-17
上一期《名醫說案》節目裡,李醫師和聽眾們分享了被稱為君主之官的心臟的相關中醫生理知識。中醫治療心臟病要比西醫快而有效:據統計,死於心臟病突發的病人只有40%曾被心電圖機(Electrocardiogram Machine,簡稱CEG機或EKG機。)檢測出異常,剩下的60%患者CEG機卻顯示無恙。然而在CEG機能夠送出警示信息之前,中醫早就可以根據病人的主訴或患者呈現出的症狀,診斷出心臟異常並進行辯證及時救治。雖然貴為君主之官的心臟受病看似嚴重,但無論是用中藥還是用下針治療其實並不複雜(請參照前期節目)。因為心臟一旦受病,全身器官都會支持輔佐它,中醫治療心臟病藥簡效彰,針簡力專。

節目播出後,有數位心臟不適的聽眾來陽氣診所求診。其中有一位很快要回台灣渡假的病人表示晚上常常由於心悸醒來,內心不安,詢問能不能在十天內讓病情穩定,因為此後他要回台灣三個月。把脈的結果是心臟每跳五下就會停一下,此為心房顫動或者早搏(AF)症狀,中醫稱為結代脈,指的是心臟跳幾下就停一下,這會造成心臟某處有結點,即血液凝固點。西醫通常用兩種藥:一、血液稀釋劑例如Asprin。 二、β受體阻斷劑(Beta blocker),通過阻斷激素腎上腺素(也稱為腎上腺素)起作用, 當服用β受體阻滯劑時,心臟跳動會減慢,力量減小就不會亂跳。這兩種藥在中醫的理解都相當于在攻血攻心臟,短期來看效果不錯,但長期服用治標不治本,反而使病情越來越嚴重。病人服中藥一星期後來複診,表示可以睡安穩覺了。鑒於對台灣售賣的生藥質量沒有把握(最好的中藥外銷,主要銷往日本、韓國,少量去了歐美),病人在李醫師的建議下抓了2周的藥帶回台灣服用,吃完停藥3個月,有問題及時聯繫診所。建議心臟病患者的家人學習簡單的六根針急救法(請參照上期節目),或許在緊要關頭能救得家人性命。

西醫的生理學基本是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化學;中醫的生理學較之複雜。做個類比,中醫生理學像氣象學,抓大綱,而不是很微觀地用流體動力學來解釋天氣;中醫生理學在一個模糊的大綱下有很多項目,從很多現象中找出規律然後再建立模型。繼上期的心臟病生理學,李醫師今天和大家談談水在身體裡的運作。

我們吃下的東西包括食物和水,直接喝下的水被胃吸收再到三焦水道(可以理解為西醫所說的組織液、淋巴系統),吃下的食物經過胃的蒸煮後到達小腸,小腸將吸收來的營養送給脾,而食物渣到了大腸,大腸的水蒸發後,水汽入肺(大腸與肺互為表裡的證明之一),肺的肅降將心陽壓到小腸 (所以心陽不能下行,很多時候是肺家的問題。),接下來,腎要納氣,肺的水汽到了腎(金生水),好的水沿著督脈上頭,不好的水交給膀胱進行二次氣化,稍好的水入肝入膽,不好的水變為小便排除體外。請參閱下面的圖示。 






(語音檔案由希望之聲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轉貼】辜成允竟因跌倒,壯年傷逝,公安不安,保命靠自己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辜成允竟因跌倒,壯年傷逝
,公安不安,保命靠自己

文◎李璧如 中醫師 



以下綜合三篇文章,請看最後整理的結論。歡迎提供經驗,並加以補充。

辜成允今晨過世。嚴重腦外傷致命率達100%

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今證實因摔傷過世,確定是腦部急性外傷出血致命,醫師表示嚴重腦外傷,若是第一時間已經昏迷,急救後致死率高達100%,嚴重腦外傷通常是嚴重車禍、墜樓才會導致,呼籲民眾格外注意安全。

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兼任發言人張文瀚表示,辜成允急救時,已是嚴重腦外傷,顱底骨折破裂,左邊腦骨也出現裂痕,最後壓迫到腦幹,出現呼吸道衰竭症狀,血壓也持續攀高。

根據研究,嚴重腦外傷的患者,一旦失去呼吸心跳,致死率高達100%,主要是顱內出血到腦水腫,引發腦位移壓迫腦幹,影響正常呼吸而致命。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症外傷外科主任黃宏昌表示,多數輕微跌倒不會導致嚴重腦外傷,通常是嚴重車禍或是墜樓才會導致,嚴重腦外傷會快速致命,就算救回來,成為植物人機率也相當高。

黃宏昌表示,千萬別輕忽跌倒的危機,根據衛福部最新的十大死因統計,事故傷害位居第6名,但是老年人跌倒致死率是事故傷害死因的第2位,高達五成六的長者,曾有在家跌倒的經驗。
 
黃宏昌表示,老年人跌倒不輸嚴重腦外傷,老年人可能已經有腦部萎縮現象,跌倒導致腦血管出血的速度相較於一般人反應慢,一旦有跌倒的經驗,需觀察2個月,才能躲過死亡危機,否則血管出血慢,一旦累積超過50cc.,都可能瞬間奪命
 
張文瀚也針對老年人摔傷提出建議,老年人跌倒後一定要防堵慢性腦膜下出血,當出現頭暈目眩、失禁、肢體無力等症狀,一定要儘速就醫。


Céline Wang 日常生活要注意,謹防『跌倒』
https://www.facebook.com/celine.wang.5895/posts/1494085760616581?pnref=story

這幾乎是個不分年齡的陷阱,大家一定要小心,生命可能栽在最不留意的地方,不可不慎。
 
藝人施易男才剛送走他摯愛的母親,吳念真、蕭薔,都曾傳出在浴室重摔的消息。還有台泥的董事長辜成允,婚宴後下樓梯,酒後微醺稍微踉蹌踩空,就這樣摔成重傷。飯店的樓梯,為了凸顯<什麼風,什麼派別>的設計,居然沒有扶手耶。
 
這才讓人注意到建築物,只為美觀,不管安全防護,設計師是一群只注重自身存在感的生物。
 
還有還有...一名瑜珈老師去買個饅頭,饅頭店前的門檻高高低低,讓她不慎摔傷。過去我們會自我限縮,委屈往肚裡吞,是自己不好,下次要小心,但這位瑜珈老師要提告饅頭店。
 
太多太多這類的公共安全,需要我們的注意,原因只是跌倒耶,這些都尚且是年輕人發生的;更何況老年人。
 
有一次我們在中山堂側門口,要進去搭電梯,有個大概15度的滑坡,很輕微的坡度,對不對? (可能方便送貨的輪子)
 
但人的慣性與大意,有時沒注意到路面改變,結果同行的人絆倒,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起來。
 
跌倒有三種:

★一種是路面太滑(像浴室與雨天) 摩擦係數低;

★一種是路面太不滑,摩擦係數高。這種較為人所忽略。我家裡有人跌倒,是這種絆倒型的。走路的人,腳沒提高。穿的鞋子「太不滑」,有半步踩到路面,就「自己把自己絆倒」。

★一種就是踩空,這種很容易發生在公共場所。(李醫師補充:尤其是高低落差,若又是在昏暗之處、人又疲累,更容易出狀況。2007年我在上海,被共產黨操得太累,趕論文還有一些瑣碎行政文書事務,竟然在昏暗騎樓因高低落差,腳沒抬高,整個摔下去-右肩關節半脫位-真是無妄之災〉。


◎從墓地到公園預定地
 
日據時代的三橋町,是日人的高級墓葬區,範圍包括今日的林森公園、晶華酒店、欣欣百貨一帶,日本總督在參拜臺灣神社回程時,得以順道祭祀。該區有乃木希典母壽子、明石元二郎等人之墓,還有為紀念一對殉情者而建立的「比翼塚」,附近並設有極樂殯儀館。
http://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667386


◎結論

1.行走光滑路面請特別小心,尤其你不是格格,沒有奴婢當扶手,在下我都穿球鞋,很多年不穿高跟鞋,保命要緊。 

2.上下樓梯務必抓扶手,若無扶手,寧願搭電梯。尤其像晶華這種沒鋪地毯的樓梯。

3.走路、上下樓梯或交通乘具,千萬不要看或接手機。還要留神四周,搞不定有個冒失鬼從那裡冒出來。

4.留意少量積水或油漬殘留,這常導致跌跤。

5.體氣差、衰事連連行運差時,心神不寧,容易出事,所以磁場差的地方就儘量少涉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