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眼與臟腑的關係





文章轉載自:醫源世界〜中醫眼科學






眼與臟腑的關係





眼能夠明視萬物,辨別顏色,是賴五臟六腑精氣的滋養所以《靈樞˙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之精。”裡的“精”,是指精明,即眼的視覺功能。如果臟腑功能失調,精氣不能充足流暢地上注入目,就會影響眼的正常功能,甚至發生眼病。


一、眼與五臟六腑的關係


(一)眼與心和小腸的關係


1.心主血脈,諸脈屬目《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之合脈也”,“諸脈者,皆屬於目”;《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脈,脈中血液受心氣推動,迴圈全身,上輸於目,目受血養,才能維持視覺。


2.心主藏神,目為心使《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這裡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維活動(實為腦的功能)。因神藏於心,其外用又在於目,故眼之能視,受心主使。《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又說:心神在目,發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視萬物。


此外,《素問˙解精微論》還說:“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由於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臟腑精氣任心所使,而目賴臟腑精氣所養,視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體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動的狀態,均能反映於目,所以,目又為心之外竅。這一理論,也為中醫望診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據。


3.眼與小腸的關係人食水穀,由胃腐熟,傳入小腸,小腸則進一步消化,分清別濁,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穀之精氣,由脾轉輸全身,從而使目受到滋養。


此外,心與小腸臟腑相合,經脈相互絡屬,經氣相互流通,故小腸功能是否正常,既關係到心,也影響到眼。


(二)眼與肝和膽的關係


1.肝開竅於目《素問˙金匱真言論》在論述五臟應四時、同氣相求、各有所歸時說:“東方青色,人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指出了目為肝與外界聯繫的竅道。因此,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質,也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眼,使眼受到滋養,從而維持其視覺功能。


2.肝受血而能視肝主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雖然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但目為肝之竅,尤以肝血的濡養為重要。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則進一步闡述說:“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還指出血與眼內神水,神膏、瞳神等關係密切,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才能維持眼的視覺。


3.肝氣通於目肝主疏泄,具有凋暢人體氣機的重要功能。氣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凡是供給眼部的血液、津液,無不依賴氣的推動,而人體氣機是否調暢,又與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動的特點密切相關。所以,《靈樞˙脈度》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這就強調了只有肝氣沖扣條達,眼才能夠辨色視物。


此外,《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肝為淚”。淚液對眼珠具有濡潤和保護作用。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氣的制約,同樣與肝的疏泄功能相關。


4.肝脈連目系《靈樞˙經脈》說:足厥陰肝脈“連目系”。通觀十二經脈,唯有肝脈是本經直接上連日系的。肝脈在眼與肝之間起著溝通表裡,聯絡眼與肝臟,為之運行氣血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眼與肝在物質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聯繫。


鑒於眼與肝在生理上有著以上方面的密切聯繫,因而肝的病理變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仁齋直指方》又說:“目者,肝之外候。”概括了眼與肝在生理、病理上的關係。


5.眼與膽的關係肝與膽臟腑相合,互為表裡。肝之余氣溢人於膽,聚而成精,乃為膽汁。膽汁於眼,十分重要。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響。如《靈樞˙天年》說:“人年五十,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在《靈樞》論述的基礎上,《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明白地說:“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由上可知,膽汁減則神膏衰,瞳神遂失養護。


(三)眼與脾和胃的關係


1.脾輸精氣,上貫於目脾主運化水穀,為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玉機真髒論》在論及脾之虛實時說:“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其中包含了脾虛能致眼病。李東垣《蘭室秘藏˙眼耳鼻門》進一步闡述說:“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上貫於目。……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這就突出了眼賴脾之精氣供養的關係。


2.脾主統血,血養目竅《景嶽全書˙雜證謨˙血證》說:“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運行於眼絡之中而不致外溢,還有賴於脾氣的統攝。若脾氣虛衰,失去統攝的能力,則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症。


3.脾主肌肉,瞼能開合《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脾運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胞瞼肌肉受養則開合自如。


4.眼與胃的關係脾胃臟腑相合,互為表裡,共為“後天之本”。胃為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水穀,下傳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以供養周身。所以,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並指出:“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之病。”由此可見胃氣於眼之重要。


此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為機體升降出入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陽之氣升運於目,目得溫養則視物清明;濁陰從下竅而出,則不致上犯清竅。


(四)眼與肺和大腸的關係


1.肺為氣主,氣和目明張景嶽說:“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藏象類》注)。由於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和,氣血流暢,則臟腑功能正常,五臟六腑精陽之氣充足,皆能源源不斷地輸注入目,故目視精明。若肺氣不足,以致目失所養,則昏暗不明。此即《靈樞˙決氣》所謂:“氣脫者,目不明”。


2.肺主宣降,眼絡通暢肺氣宣發,能使氣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氣肅降,又能使水液下輸膀胱。肺之宣降正常,則血脈通利,目得衛氣和津液的溫煦濡養,衛外有權,且濁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3.眼與大腸的關係肺與大腸臟腑相合,互為表裡。若大腸積熱,腑氣不通,影響肺失肅降,則可導致眼部因氣、血、津液壅滯而發病。


(五)眼與腎和膀胱的關係


1.腎精充足,目視精明人體之精乃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脈要精微論》謂:“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說明眼之能視,有賴於充足的精氣濡養。《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眼的視覺是否正常,與腎所受藏臟腑的精氣充足與否,關係至為密切。


2.腎生腦髓,目系屬腦《內經》說:“腎生骨髓,腦為髓海,目系上屬於腦”。腦和髓異名同類,都由腎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連屬於腦,也就關係到腎。因此,腎精充沛,髓海豐滿,則思維靈活,目光敏銳。若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醫林改錯˙腦髓說》則謂:“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入腦,名曰腦髓,……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於腦,所見之物歸於腦。”可見王氏已明確地將眼之視覺歸結於腎精所生之腦,而且還通過腎闡明了眼與腦的關係。


3.腎主津液,上潤目珠《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髒,主津液。”《靈樞˙五癃津液別篇》又說:“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如津液在目化為淚,則為目外潤澤之水;化為神水,則為眼內充養之液。總之,眼內外水液的分佈和調節,與腎主水的功能有密切關係。


4.眼與膀胱的關係腎與膀胱臟腑相合,互為表裡。在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中,膀胱主要有貯藏津液,化氣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氣化作用主要取決於腎氣的盛衰。此外,膀胱屬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襲,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視。


(六)眼與三焦的關係


三焦為孤府,主通行元氣與運化水穀、疏通水道的功能,故上輸人目之精氣津液無不通過三焦。若三焦功能失常,致水穀精微之消化、吸收和輸布、排泄紊亂或發生障礙,則可引起眼部病變。


此外,《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還指出:目內所涵神水,是“由三焦而發源”。所以,三焦功能失常可致神水衰竭而發生目病。


實際上,眼與五臟六腑之間的關係各具特點,其密切程度雖不等同,但人體畢竟是一有機整體,因此,臨證時不可片面強調某些臟腑的作用,而應從實際出發全面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二、五輪學說


中醫眼科將眼局部由外至內分為胞瞼、兩眥、白睛、黑睛和瞳神等五個部分,分別內應於脾、心、肺、肝,腎五臟,命名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總稱五輪。據考,“五輪”最初出現於晚唐時期的《劉皓眼論准的歌》。在我國現存醫籍中,則以《太平聖惠方˙眼論》的記載為早。至於將眼劃分的各個部分名之為“輪”,《審視瑤函˙五輪所屬論》的解釋是取“其像如車輪圓轉運動”之意。


五輪學說源於《內經》。如《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大體指出了眼的各個部分與臟腑的關係。後代醫家在此論述的基礎上發展出將眼局部劃分為五輪,分屬於五臟,藉以說明眼的解剖與生理、病理,並用於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理論,即五輪學說。現概述如下:


(一)肉輪指胞瞼。包括解剖學之眼瞼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瞼板和瞼結膜。胞瞼在髒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裡,所以,肉輪疾病常責之於脾胃。


(二)血輪指兩眥。包括解剖學之眥部皮膚、結膜、血管及內眥的淚阜、半月皺襞和淚點。上、下眼瞼鼻側聯合處交角鈍圓,稱大眥,又名內眥;顳側聯合處交角銳小,稱小眥,又名銳眥或外眥。兩眥在髒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血輪疾病常責之於心和小腸。


(三)氣輪指白睛。包括解剖學之球結膜和部鞏膜。白睛在髒厲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氣輪疾病常責之於肺和大腸。此外,白睛環繞黑睛周圍,緊密相連,一旦發生病變,容易相互影響。


(四)風輪指黑睛。近代主要指解剖學之角膜。黑睛在髒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


因肝與膽相表裡,所以,風輪疾病常責之於肝膽。此外,黑睛之後為黃仁,黑睛與黃仁之間充滿神水,瞳神位於黃仁中央,故當黑睛疾病之病邪深人時,容易影響黃仁、神水,並波及瞳神。


(五)水輪指瞳神。狹義的瞳神專指解剖學之瞳孔;廣義的瞳神不僅指瞳孔,還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以及房水、晶狀體、玻璃狀體等。“水輪”一般多指廣義的瞳神,是眼能明視萬物的主要部分。五輪學說原主張瞳神在髒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裡,所以水輪疾病責之於腎和膀胱。但由於瞳神結構複雜,經古今不少醫家的實踐證明,其生理、病理不僅與腎和膀胱有關,與其他臟腑也有著同樣重要的密切關係。


此外,尚需說明,黃仁位居黑睛後方,黑睛之“黑”離不開黃仁的陪襯,古人因此在生理上常把黃仁劃入風輪。然而瞳神直接由黃仁圍成,黃仁正常與否,關係到瞳神。凡黃仁發病,必能引起瞳神病變,故自古以來黃仁病變均歸屬水輪。以上事實說明,黃仁無論在生理或病理上,與瞳神的關係遠較黑睛密切。因而,從實際出發,現將黃仁的生理與病理一併歸入瞳神,即水輪的範疇。


鑒於五輪學說對臨床辨證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故自宋以後的眼科醫家應用比較普遍。



文獻摘要


一、《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華陀雲,目形類丸,瞳神居中而獨前,如日月之麗東南,而晦西北也。內有大絡者五,乃心、肝、脾、肺、腎,各主一絡。中絡者六,膀胱、大小腸、三焦、膽、包絡,各主一絡。外有旁枝細絡,莫知其,皆懸貫於腦,下達臟腑,通乎血氣往來以滋於目。故凡病發,則目中有形色,絲絡一一顯見而可驗,方知何髒何腑之受病。外有二竅,以通其氣;內包諸液,液出則為淚;中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液也。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膏液如破,則黑稠水出是也。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神水者,由三焦而發源,先天真一之氣所化,在目之內,雖不可見,若被物觸損傷,則見黑膏之外,有似稠痰出者是也,即目上潤澤之水。水衰則有火盛燥暴之患;水竭則有目輪大小之疾;耗澀則有昏渺之危。虧者多,盈者少,是以世無全精之目;神光者,謂目中自然能視之精華也。夫神光原於命門,通於膽,發於心,皆火之用事。神之在人也大矣:在足能行,在手能握,在舌能言,在鼻能嗅,在耳能聽,在目能見,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者。夫神源舍乎心,故發於心焉。神如游龍,變化不測,人能靜之,抱亢守一,豈獨目之無病哉。真血者,即肝中升運於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間混濁易行之血,因其輕清上升於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真氣者,即日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大宜和暢,少有郁滯,諸病生焉。真精者,乃先後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於腎,次施於膽,而後及乎瞳神也。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病生矣。大概目圓而長,外有堅殼數重,中則清脆,內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則白稠神水,水以滋膏,水外則皆血,血以滋水,膏中一點黑瑩,乃是腎膽所聚之精華,惟此一點,燭照鑒視,空闊無窮者,是目瞳神,此水輪也。其妙有三:膽汁、腎氣、心神也。五輪之中四輪不能視物,惟瞳神乃照物者。風輪則有包衛含養之功,故凡風輪有損,瞳神不久留矣。此即唇亡齒寒,輔車相依之意也。或曰:瞳神水乎?氣乎?血乎?膏乎?曰:非血、非氣.非水、非膏,乃先天之氣所生,後天之氣所成,陰陽之妙蘊,水火之精華,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氣為運用,神則維持。喻以日月,其理相同。而午前則小,午後則大,亦隨天地陰陽之運用也。大抵目竅於肝,生於腎,用於心,潤於肺,藏於脾,有大有小,有圓有長,皆由人稟受之異也。”


二、《審視瑤函˙五輪不可忽論》:“夫目之有輪,各應乎髒,髒有所病,必現於輪,勢必然也。肝有病則發於風輪;肺有病則發於氣輪;心有病則發於血輪;腎有病則發於水輪;脾有病則發於肉輪,此五輪之易知者。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土黃,此五色之易知者。輪也、色也,已灼然而現證,醫猶不知為目病之驗。又況亢則乘,勝則侮,並病合病,自病傳病,生克制化,變通之妙,豈能知之乎。大約輪標也,髒本也,輪之有證,由髒之不平所致。未有標現證,而本不病者。今不知輪之證,則不知乎髒矣。夫輪髒相應,既不知輪,則是標本俱不明。標本既不明,何以知孰宜緩、孰宜急,而能治人之疾哉。間有知輪髒標本,而不知其中生此克此,自病傳病,或並或合之不同,則乘侮制化變通之妙,又不能知。又有知標本緩急自傳併合等症,而又不知人之強者弱者,在血在氣,所受所與,當補當瀉之不同,則順逆、反正、攻守之治,必不能知。如此之醫,能治人之疾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