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醫源世界 〜老藥新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新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出自《傷寒論》,由麻黃、附子、細辛組成,具有助陽解表之功用治平素陽虛又外感風寒之證。筆者臨證用於治療小兒肺系病證,每能應手取效,茲舉驗案如下。
1 過敏性鼻炎
李某,男,7歲,1998年5月17日初診。患兒有過敏性鼻炎史3年,經常遇冷風打噴嚏,流清涕,鼻塞,曾用中西藥治療未效,近日著涼癥狀加重。
診見:形瘦,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白,脈沉緊。詢知患兒平素怕冷,手足發涼,納差,時常腹痛,便不成形。證屬陽虛外感,肺竅失和,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處方:麻黃、炙甘草、細辛各5g,熟附子3g,黃芪15g,蟬蛻6g,茯苓12g,防風、大棗各10g。每天1劑,水煎分3次溫服。
5月20日二診:服藥2劑,即感鼻炎癥狀明顯減輕,原方續進5劑,癥狀消失,且面色轉紅潤,怕冷感減輕,胃納好轉,大便成形,舌質轉紅潤,苔薄。囑間斷服香砂養胃丸、附子理中丸月餘。1年後隨訪,未見復發。
按:過敏性鼻炎,以反覆發作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特點。《秘傳證治要訣》曰:“清涕者,腦冷肺寒所致,宜烏、附、乾薑之屬”。可見陽虛是過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本例為陽虛之體,復外感寒冷所致,切合麻黃附子細辛湯主治,故3年之疾獲癒。
2 喉源性咳嗽
譚某,男,12歲,1999年12月5日初診。喉癢乾咳5天,稍受涼或異味刺激則加重,時發出清咽樣乾咳聲。曾服頭抱氨芐、牛黃益金片、咳必清等藥3天未癒。
診見:陣發性喉癢作咳,無痰,遇涼風或大聲說話則嗆咳不止,咽部不爽、不紅,扁桃體無腫大,咽後壁淡黃、有少許淋巴濾泡增生,舌淡略胖、邊有齒痕、苔白滑,脈浮。聽診心肺無異常,血常規及×線胸透亦無異常。診為喉源性咳嗽,證屬陽虛外感,寒凝肺系,治宜溫經散寒,利咽止咳,方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處方:麻黃、橘紅各5g,熟附子、細辛、甘草各3g,百部、桔梗各10g,蟬蛻6g。3劑,每天1劑,水煎少量次溫服。
12月8日二診:服藥2劑,即感咽部明顯舒適,藥畢咳止,畏風怕冷感減,又以桂枝人參湯加減溫裡和表,行氣健脾以善其後。隨訪1年,未見復發。
按:本例患兒素體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復感外寒,直中少陰,循經上竄於咽喉,寒邪客於肺系而成。方用麻黃、細辛溫散其寒,附子振奮陽氣,增強散寒之功,酌加百部、桔梗、橘紅、蟬蛻以治其標,切合病機,故收效迅捷。
3 支氣管哮喘
王某,男,8歲,1999年12月18日初診。患兒有支氣管哮喘病史3年餘,咳嗽氣喘反覆發作,每因受涼、進食寒涼生冷及吸入異味粉塵而誘發。面色少華,毛發細軟,形體瘦弱,食欲不振,小便頻且常有遺尿。近日感寒誘發,咳嗽頻頻,氣喘,喉中痰鳴,時而咯出少量夾有泡沫稀痰,伴鼻塞,流清涕,打噴嚏,舌淡、苔白滑,脈浮緊。查:兩肺滿布喘鳴音,心率92次/分,律齊,無雜音。血常規示:WBC8.2×109/L,Hb110g/L,N0.54,L0.37,E0.08,M0.01,RBC4.0×1012/L,X線胸透示:兩肺紋理增多紊亂,未見片狀陰影。診為哮喘發作(寒喘型),治以溫肺化飲,止咳定喘。
處方:射干、地龍、麻黃各5g,熟附子6g,大黃、蟬蛻、細辛各3g,黃芪10g。3劑,每天1劑,水煎服。
12月20日二診:服上藥1劑,喘憋咳嗽緩解,呼吸平穩,肺部聽診呼吸音粗,仍可聞及哮鳴音,深呼吸時明顯。活動及稍勞累則出現喘憋。守方去大黃加丹參10g,桃仁5g,續服3劑。
12月24日三診:喘咳緩解,聽診肺部哮鳴音消失,呼吸音稍粗,X線胸透示肺紋理稍紊亂。血常規示:E0.03,餘指標基本同。後用柴胡桂枝湯加減,以和解表裡,調和營衛,溫腎健脾活血,調治半年停藥。隨訪1年,未再復發。
按:本例哮喘反復發作,遇寒涼及食生冷而易發,且平素小便頻時有遺尿、面色少華等,均為陽虛之征。又伴鼻塞,流清涕,為寒邪束肺,肺竅失和所致。綜析脈證,為陽虛外感,內伏寒痰隨氣而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阻塞氣道,宣降失常所致。方中麻黃解在表之寒邪,使肺氣得宣;熟附子溫少陰之裡,以補陽氣之不足;細辛通徹表裡,內散少陰寒邪,外解大陽之表,且溫肺化飲,止咳平喘;黃芪補益脾肺之氣,扶正祛邪;蟬蛻、地龍解痙平喘;射干開結消痰,善治痰鳴氣喘;大黃苦寒,通腑降濁,以利肺氣肅降。共奏溫肺化飲、止咳定喘之功,使痰消氣順,氣道暢通,咳喘得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