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鄧鐵濤和任繼學教授應用經方舉隅





文章轉載自: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編輯:楊利






鄧鐵濤和任繼學教授應用經方舉隅





闡述,經方派則精於藥石性味、選藥配方。後漢張仲景將二者結合,著成《傷寒雜病論》,後人稱其方為“經方”,故今人所言“經方”多指仲景之方 因其方簡而效宏,尊為“群方之祖”。鄧鐵濤(鄧老)任繼學(任老)乃當代名醫,臨床上對經方的應用頗多心得,見解獨到,現整理如下。



 1 桂枝湯浴足治失眠。張仲景的桂枝湯能調和陰陽,其變方達21 之多,柯韻伯譽之為“眾方之魁”。


鄧老亦頗推崇桂枝湯,認為不能把它局限於太陽中風證:桂枝湯在外感、內傷諸病中應用亦很廣;鄧老則別有妙用,以本方加減煎水浸足,臨臥前浸半小時許,有安神之功,對於心脾兩虛或陽氣虛弱的失眠有較好療效。這是從《靈樞·營衛生會篇》和《傷寒論》 中悟出的。《靈樞》認為人的寤寐與營衛運行正常與否有關,衛氣晝行于陽二十五度,夜行于陰二蔔五度,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營衛出於中焦,中虛則營衛俱不足,營不足則衛氣失於所附而悍疾;衛氣虛則營失推動而運行失暢,故造成營衛運行失諧,衛氣入夜不能正常人于陰,即造成“衛氣 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和“衛強營弱”的病理狀態。 桂枝湯調和營衛、燮理陰陽,為辛甘溫之劑;用於浴足,作用於身體下部,上病下取 ”,使心火不亢,心神潛靜,契合病機,故可治不寐證。如治一老年女性:患者右側腦梗塞,左側偏癱,頭暈頭痛,半年多以來苦於失眠,服多種鎮靜劑、中藥安 神劑無效;鄧老診其舌淡嫩、脈細尺弱,除內服補氣活血劑外,另予桂枝湯加川芎、桃仁、地龍以活血,桑寄生、川續斷以益腎,煎成熱湯泡腳,每晚 8時始泡20 min左右;患者連用3 d後睡眠時間增加,半月後睡眠基本正常。



 2 桃核承氣湯灌腸治腦外傷和中風。 桃核承氣湯在《傷寒論》中為蓄血證而設,主證是少腹急結、其人如狂,病機乃因瘀熱內結于下焦所致 歷來對蓄血部位有爭議,或雲膀胱,或日子宮,或謂腸腑:鄧老認為不可拘泥於部位,臨床上只要是瘀熱內結、伴有可下之證,都可用之:比如:急性頓腦損傷或急性腦血管意外患者,由於猝受暴力或者肝風上僭,導致氣血逆亂、腦絡受損;血行失常,無論溢於脈外或滯於脈中,皆屬於中醫瘀證,瘀血阻竅,神機不出,故見神昏;神昧不能馭下,腸腑失於通降,一身氣機皆滯,升降息則 氣立孤危 ”;故治宜通腑、化瘀,以複升降出入之常桃核承氣湯具二者之功,故鄧老常以此方化裁灌腸來治療上述疾病:處方:生大黃10 g、芒硝 10 g、桃仁9 g、當歸10 g、地龍12 g、紅花6 g、牡丹皮10 g、赤芍15 g、牛膝15 g、石菖蒲10 g、川芎10 g,煎成汁約150 mL,點滴灌腸或保留灌腸 。因桂枝辛甘而溫,有助火之弊,故代之以石菖蒲通竅醒神,並加用活血祛瘀之品,其效益彰任老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時,亦常用此方,凡發病3 d 內,必先用此方或三化湯加味以通腑、破瘀,以達泄熱醒神之功。



3 豬膚湯治手足皸裂。豬膚湯原治少陰病腎陰虧虛、虛火上炎之咽痛;以豬為水畜,腎為水髒,且血肉有情,大具滋潤之功,不僅滋腎,而且潤肺,以金水相生故也。 白蜜潤肺,米粉養脾,乃子病求母之法。因此本方可以廣泛用於肺腎陰虧之證。鄧老認為:肺合皮毛,肺陰不足,滋養無力,故而皮膚皸裂,仲景豬膚湯能潤腎、肺、脾三髒,切合病機,而可治本病。曾治一馬來西亞患者,男,22歲,手足皸裂,冬春皆發,裂處腫痛不明顯,而創口癒合較難,無其他症狀,舌脈無明顯異常。鄧老認為系肺腎陰傷、脾氣虛弱,故不能生肌潤膚,以《傷寒論》豬膚湯化裁:豬膚60 g、百合15 g、黃芪15 g、淮山藥 15 g,另用羊油外擦患處。方中豬膚為君,百合潤肺為臣,代原方中之白蜜,潤而不滯,可達於表;黃芪、山藥為佐使,健脾之功勝於米粉,且黃芪能走於表,鼓舞津液敷布肌膚,此米粉所不能及也:于此可見鄧老匠心獨具之處。上方服4劑而癒:後以此方治一老者手足皸裂,亦獲顯效。



4 豬苓湯、五苓散治尿崩症。任老常用豬苓湯、五苓散治尿崩症。尿崩症以多尿、煩渴為主,因多尿致大量飲水,一般認為屬中醫“消渴”範疇,多數醫家以益腎固攝為主,此為常法。而任老以豬苓湯、五苓散利水之劑為治,大異其趣,是能知常達變者。任老認為:本病為津液之病,人身之津液隨氣化而升降出入,故津液之 病當求諸氣化,究氣化則不離乎三焦。《中藏經》 雲: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日中清之腑, 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 ”。


本病實為上中下三焦不能交通呼應之象:下焦氣化不行,失於蒸騰以濟上,則上焦出現煩渴之燥象;上焦氣化無力,“ 上虛不能制下 ”,則固攝不力而水液下趨;中焦則作為升降之樞紐,交通上下二焦。因此,三焦不通、氣化失常,是本病的重要病機,其中脾之運化轉輸至關重要,故治療上則應以通利三焦以複氣化之常。五苓散、豬苓湯,醫者視為利水之劑,任老認為此皆未識其奧義。清·錢天來注五苓散雲:其立方之義,用桂以助腎臟蒸騰之氣,更用諸輕淡以沛肺家下降之功,使天地陰陽之氣交通,氣化流行,而上下之氣液皆通矣。 ”故任老認為此系通利三焦、化氣行濕之方,凡水濕留滯、氣化不行所致內外上下諸症皆可治療。


水濕留於外者,見水腫或皮膚濕疹,可用之;水留於上之眩冒、癇證可用之;水蓄於中之嘔逆可用之;水蓄於下之小便不利可用之⋯⋯能使津液敷布正常,無有餘、不足之患。本病津液不足於上而趨於下,故用此方助脾之轉輸、腎之蒸騰、肺之通調,使三焦水道通利,氣化正常,則尿多、煩渴自消。因此,不能簡單等同於利尿之劑,而不敢用於多尿之症。臨證時見舌淡白、苔潤滑者,為陽虛,用五苓散;見舌紅、少苔或少津者,為陰傷,用豬苓湯。一陰一陽,不難區分。



5 烏梅丸治膽脹。 膽脹”一病,首見《內經》。《靈樞·脹論》日:“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說膽囊炎。近人多宗“ 六腑以通為用 ”之說,喜用大柴胡湯加減治療,對於實證、熱 證有效,而臨床上有些膽脹者表現出寒熱虛實兼見者,從少陽、陽明論治,往往無功。固然,依六經辨證膽屬少陽,但中、西醫所言“膽”並非完全相同,故不能認為膽囊炎即等同于少陽病。有些膽脹患者,其痛遇冷為甚,甚則肢厥,或兼見大便溏而不實,雖有口苦、心煩、不欲食等似乎少陽見證,但病已非少陽,而屬厥陰,呈寒熱錯雜之候。因少 陽、厥陰相為表裡,互為中見(《素問·六微旨大 論》);陽氣盛多歸於少陽,陽氣弱則內入厥陰。


因此,任老指出,此類膽脹應從厥陰辨治,而以烏梅丸為主方。方中烏梅酸溫入肝,以斂補肝之體;細辛、乾薑、桂枝、附子、蜀椒辛溫之品以溫肝脾,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以辛補之,以酸瀉之 ”,辛溫之品乃補肝之用,助肝木之升發條達; 又厥陰為風木之髒,內寄相火,故以黃連、黃柏之 苦寒以制之,使相火不亢;再用人參補氣健脾,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當歸補血,以肝為藏血調血之髒故也。綜觀本方配伍,順應了中醫肝“ 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有相火內寄 (《臨證指南醫案·肝風》)的特性,又照顧到肝木與中土的關係,組方嚴謹細密,故為厥陰病之主方。膽脹病多數醫家喜用疏肝利膽之方,而烏梅丸法則另闢蹊徑,正合仲景陰陽對待之義。



6 白通加豬膽汁湯救治心衰。 《傷寒論》少陰篇第315條雲:少陰病,下利,脈微,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 者生 ”。多數注家認為:本系少陰虛寒已極,服白通湯之大辛大熱回陽救逆、宣通三焦之陽氣為對證之方,然藥後反乾嘔而煩,乃陰寒太盛,與陽藥格拒之故,因于白通湯中加入人尿、豬膽汁二味苦寒之品,引陽藥入陰。而清代章虛穀指出: 加豬膽汁、童便,反佐苦寒引陽藥入陰,以交通陰陽之氣,蓋膽汁屬少陽,童便入少陰,而少陽少陰皆為樞,運其樞,使表裡陰陽之氣旋轉以和,而制方之妙有如此 ”。任老在臨床中觀察到,少陰病心衰者較少出現服熱藥陰陽格拒現象,而用此方常應手而效,可見加豬膽汁、童便二味非多數注家所謂為防格拒而設。故贊同虛穀的注解,明確指出:此二味不僅是反佐,更有引經作用。膽汁引藥入膽 (薛生白《濕熱病篇》治濕熱餘邪留滯、膽氣 不舒之目不瞑而驚悸,用豬膽皮以入膽:此“ 膽以 合膽 ”之義),膽為甲木,主春生之氣,“ 凡十一髒皆取決於膽 ”;


陽藥入膽,則膽氣升發,生機向榮;童便鹹味入腎,能引藥下趨少陰,則陽藥入腎,溫腎陽、逐陰寒,使冬寒消而陽春至。二味引經藥妙用正在此處。任老應用此方治療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心病、冠心病、腎臟病等所引起的各種心衰,屢試不爽。肺心病心衰者,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豬膽汁藥房不備,用人工牛黃代之,因牛黃為膽中結石,故能人膽,且其透達之力更勝於膽汁。



7 芍藥甘草湯加味治多種痛證。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太陽病篇293O 條,本為治“腳攣急”而設。《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在變動為握 (清代張隱庵注:“ 握者,拘急之象 《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因此,拘急之病,多從肝治,用緩肝之法,而芍藥甘草湯為緩肝急之第一方。


芍藥酸苦而寒(一說苦平),酸入肝,合炙甘草之甘溫,酸甘化陰,肝苦急,急食肝以緩之 ”,二藥相伍,緩肝、柔筋、“通血痹”,以收止痙、止痛之功。任老用此方為緩痙止痛之主方,對多種疼痛如筋脈、經絡、肌肉之痛均有效驗,臨證加減,常收桴鼓之效。仲景原方用量二者等分,任老用量芍藥為3O50 g、甘草為1O15 g,基本方為芍藥、炙甘草、川椒,隨證化裁,廣泛用於多種痛證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胃脘痛、腓腸肌痙攣等。寒客經脈者合甘草乾薑湯,並加細辛、炮附子等溫經散寒、緩急止痛;熱結經絡者則以基本方加生地、天竺黃、葛根、全蠍;胃脘痛屬寒者,芍藥甘草湯加公丁香、紅蔻仁以溫胃散寒、緩急止痛;屬胃陰不足者,則加生百合、石斛、金鈴子散。


任老認為,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病,習用祛風除濕通絡之品,風藥多燥,多用久用而不注意配伍,每致傷陰,陰血不濡,加重經脈攣急而痛。因此,任老常用芍藥甘草湯既可緩急止痛,又無耗傷陰血之弊。鄧老、任老臨證中常用的經方尚有:桂枝加龍牡湯、桂枝加附子湯治汗症;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心動悸而脈遲;黃連阿膠湯治心悸心煩而不寐;小青龍湯治支飲喘咳;白虎湯治渴喜冷飲;柴胡桂枝湯治外感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低熱不退,該方再加入龍骨、牡蠣可用治癲癇;苓桂朮甘湯加味治溢飲肢腫;澤瀉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眩冒;大黃蟅蟲丸通經閉等等,每獲良效。


鄧老、任老臨證中靈活運用經方的經驗,進一步顯示出經方組方嚴、簡而效宏的特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