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醫行天下/ 蕭宏慈
第一篇《黃帝內經》與自癒力
2011-08-25
第一章 合理不合道 合道不合理
《黃帝內經》是一部醫書。但它不是一般的醫書,而是經書。在漢語中,凡列為“經”的書皆為神聖的、不可更改的最高權威文獻。所以《黃帝內經》可謂中國最古老、最權威的醫學經典。但它又不僅僅是一部醫學經典,而且是一部道學經典、國學經典,其內容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涵蓋家事、國事、天下事,與中國的另兩部經典《易經》、《道德經》一脈相承。其核心思想不局限於醫,而在道。只是為了讓人方便悟道,我們的祖先刻意從人最關心的身體和生命入手,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身體與心靈的關係,借人體之小宇宙解釋人外的大宇宙,讓普通人更容易由此入道。人有身體,故必經生老病死。《黃帝內經》所論之道,即教人如何與生老病死共舞,並如何超越之。
《黃帝內經》並非寫給醫生看的,而是讓百姓必讀的國學經典。其意圖就是為了讓人人都成為自己的醫生,並由醫入道。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絕大部分時代都沒有醫生,動物界也沒有醫生。那麼人和動物是如何繁衍、發展到今天的呢?他們靠的就是與生俱來的自癒力!《黃帝內經》時代還沒有“自癒力”這個現代詞語,但貫穿始終的未病先治、調心為上、外治為主的主動管理健康思想就是對自癒力的最好闡釋。確切的說,《黃帝內經》就是一部講解自癒力與生命管理的經典教科書。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黃帝內經》中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治未病”詞語見於《黃帝內經》多篇論文,是指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是中醫學說的基本法則與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醫預防保健的重要理論基礎。國家已提出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其理論基礎便來自《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主導思想。
可惜現代中醫已經跟古典中醫大相徑庭。古人治病以調心為上,外治為主,食療為輔,最後用藥。現代人治病卻基本上跟《黃帝內經》反著來,哪壺不開提哪壺!用藥不僅放在最先,甚至快成了醫療的全部!中醫幾乎等同中藥!古人強調預防在先,未病先治;現代人則不重預防,已病才治;古人強調主動健康管理,自我養生、治療,現代人則流行被動健康管理,把養生、治療都交給醫生。很多人以為古人短壽,現代科技發達了人才開始長壽。真實情況其實相反。《黃帝內經》有一段話對此有精闢描述: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就是說在比黃帝時代更古老的上古時代,有 “知道者”長命百歲,無疾而終。此說與西方經典的記載相同,即上古人類活百歲以上很正常。然而進入中古時代後人類開始離道,道德退化,因此壽命縮短。人類的墮落引發天災,也就是洪水,中國女媧補天的傳說與西方《聖經》諾亞方舟的記載遙相呼應,絕非偶然。因為無法考證,人們便以為這是神話,其實這才是真實不虛的歷史。
可見無論東方西方,人得病、折壽都是道德淪喪的結果,也就是人心亂了,故曰萬病由心生!因此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提升道德水準,求道合道。世人皆知大道至簡!這幾乎成了口頭禪。可是,至簡大道何在?究竟有沒有療效顯著、人人可用的至簡大法?當然有!而且真實不虛,唾手可得!
問題是:理可說,但道不可說,只能行。我們即使提供了至簡的自癒法,人們也會用陳舊的知識、文化和習慣去評判,不願相信,更不願行動。因為自癒法的療效明顯超過現有中醫、西醫,所以人們不信;因為自己就能治好醫生也治不好的病,就更不信;因為不花錢就能治好病,就徹底不信了!於是傳播至簡大法者反而成了騙子。這就是為什麼古人傳法要秘傳的原因。並非為了保密,而是因為各人根器、境界不同。如果所傳非人,此人反而謗道、毀道。
明明大道在前,世人卻不願行動而熱衷講理。光說理不行道,不可能真正明理。許多人只停留在說理階段,雖能言善辯,見多識廣,談佛論道,滔滔不絕,有的甚至學富五車,家財萬貫,權傾一時,卻不幸落下一身病,生不愉悅,死不瀟灑,有的生不如死,有的英年早逝,其畢生追求的知識、權利與財富反而成了奴役主人的工具,甚至成了他們得病和早逝的原因。這就是無明的生活!若只知其理,不行其道,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故事就到處上演。鬼在哪裡?鬼就在人心裡!俗話說:心中有鬼,即是此意。
人間的情形往往是:合理不合道,合道不合理。《黃帝內經》的意圖,就是讓人人都“行道”,而不僅僅是“講理”。道理須拆開來解。理可講,道只能行!只有行道,亦即“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者才是真正的“知道者”。人人皆知道,才能個個成神醫!神醫遍地的時代才能重新光臨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