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中醫藥大學新生先從文化教育開始




中醫藥大學新生先從文化教育開始


 
中國中醫藥報  2011826

毛嘉陵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醫藥學是利用中國古代的人文、自然、思維成果和醫療臨床實踐經驗逐漸形成的一套醫學體系,特別是創造性地運用了以象資訊為主體的醫學思維方式,更使其獨具學術特色和實踐優勢。


但中國古代延續下來的這些醫藥學智慧財富,並不歸屬於現代科學的知識體系。因而,初步具備了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所必須的認識觀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學生,在進入中醫藥大學時卻不具備學習中醫知識應有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同時也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素養。


加之中醫藥高等教育中課程設置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很難迅速改變或逆轉他們已初步形成的認識觀和思維方式,導致不少學生對中醫藥教育存在強烈的“抵觸反抗”情緒,在臨床中對運用中醫藥診療技術治病缺乏信心,這也是不少中醫藥大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固的最根本原因。


筆者是78級的學生,雖然當時西醫課程比重沒有現在這麼大,但也在入學第一學期就同時開設了中西醫基礎課,兩種不同的概念術語交替灌輸給我們,常常攪得大腦“程式”混亂而“死機”。我的頭腦沒有其他同學的聰明靈活,因而就常常被中醫的“心肝脾肺腎”和西醫解剖學的臟器搞得暈頭轉向,以致我對中醫藥的學習總是提不起精神,直到大學二年級末到臨床見習有了一些切身體會後,才開始對學習中醫有了點興趣。所以,從這種角度來看,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中醫藥大學生,都受到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體制的“影響”。


中醫藥的發展,人才培養是關鍵。如果培養的中醫藥人才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都不能認同和接受,那麼,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寄希望於他們去搞好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工作。如果不從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理念、課程設置、學生來源上進行深刻的反思、調整,不僅難以培養出真正精通中醫藥的高級人才,也許還會不斷培養出中醫藥的“掘墓人”,這根本不利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中醫高等教育多年來主要從醫學理論和臨床技能的角度傳授知識,沒有對學生認知思維模式的轉換和知識結構的調整進行必要的教育,以至於不少中醫藥大學新生在剛接觸到中醫時,很難接受中醫學知識體系,在入學兩三年後仍進入不到中醫藥專業所應有的學習狀態中,甚至有的還“抵觸”情緒強烈,專業思想很不穩固,進入臨床後對運用中醫診療技術治病也缺乏信心。


近年來,雖然已開始重視中醫文化的教育,但很多都是從大學二三年級,才開設中醫藥文化課,此時,部分同學已有了消極情緒,錯過了最好的教育時機。並且,現在出版的不少中醫文化類圖書或教材,多從歷史、哲學、宗教、人文的角度介紹一些文化常識和故事,主要起到了豐富文史知識的作用,對中西文化差異導致的觀念誤區、認知思維轉換、知識結構調整等現實問題卻涉及不多。


筆者認為應儘早開設“中醫文化入學教育課”。通過開設本課程,可望填補中醫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上的一項空白,使剛入學的學生在接觸中醫藥的初期就能對中醫科學知識體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這樣,一可鞏固專業思想。讓中醫大學生能夠學會以東方式的認知思維方式,接受和學習中醫藥知識,思考和應對中醫藥問題,奠定良好的“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的專業學習基礎和思想認識基礎,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中醫藥大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固的問題。


二是樹立事業信心。讓中醫藥大學生通過瞭解中醫藥的學術特色和與西醫相比獨具的臨床優勢,樹立學習中醫藥所必需的事業信心和正確的醫學價值觀,解決中醫藥大學生事業奮鬥方向不明確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