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 星期五

華德福教育 一種預備未來健康社會的教育


文章轉載自:《台灣思想坦克雙月刊》2011. 8月號







華德福教育   一種預備未來健康社會的教育


撰文/林玉珠(台中市磊川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負責人)






1919年,奧地利人魯道夫.施泰納博士(Rudolf Steiner, 1861-1925)於德國Stuttgart的華德福(Waldorf)村首創自由華德福學校。施泰納博士集人文、科學與藝術於一身,他本人就像是一所大學;他奉獻給人類社會的也不止於教育,舉凡科學、醫學、哲學、宗教、農業、經濟、政治、建築、戲劇,及藝術表演等領域,也都有他深遠的洞見、研究發展與實質的專業體系活躍於世界上。而所有這些研究領域與概念也多融入華德福學校教師及兒童的生活與教育之中。


當今,華德福教育已遍及世界60個國家,有995所完全學校,及1400所以上的幼兒園;台灣鄰近的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均已發展至完整的高中教育。筆者剛自中國歸來,那兒發展較晚,但也有20所小學,及100所以上的幼兒園了,僅有一個省份尚未開始!華德福教育堪稱全世界最龐大的獨立學校組織。在台灣,自1995年起,從民間興學、公辦民營,至公立學校,從民間至政府也興起了一股華德福教育的風潮,舉凡熱衷教育的教師、學者,及關心子女的家長,無不受到華德福教育的吸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推崇


施泰納一生,自己撰寫了30多本論述;在歐洲各國,他的公開演講有6000場以上,經過整理,這些講稿多已出版;世界各國因為需求,爭相翻譯,而今施泰納的書籍已遍及全球。在上個世紀末,施泰納被德國選為影響世界文化的百位20世紀偉大哲人之一。


施泰納先知卓見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性的教學,在1994年,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推崇,並邀約德國華德福學校組織總會於第44屆國際教育年會中發表「華德福教育展」。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裁Federico Mayor 如此讚揚華德福教育:「學校的任務在於接納每個孩子為一獨特的人,並與之建立相互信賴的關係、允許兒童探索、讚賞他們的能力,並開展、增強他們的潛能;國際性華德福學校運動所架構設想的教育實踐,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主旨上所採的思維與行動吻合相通。」


清晰的三大教育圖像


華德福教育以對於人類的理解、人的知識為教育的參考前提,因此,教育的工作絕不侷限於課業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兒童長大成「人」。施泰納說:「教育,是通往自由的歷程,我們最大的努力一定要放在培養自由的人,讓人有能力定義自己的目標,指導自己的生活。」


教師任務:幫助兒童找到自己的興趣與能力


華德福教師的任務,最重要的不是課程設計,或教導學問,而是引導、啟發、鼓勵兒童自我教育的能力;華德福教師視教學為一承先啟後的道德使命,教師總時時「以想像的力量充滿自己,持有真理的勇氣,為兒童的心靈任務敏銳自己的知覺」這首施泰納寫的靜思語指引自己的教學。教師以誠摯的熱情、豐富的想像力,且透過與兒童共同工作引發課程;教師幫助兒童找到兒童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幫助兒童找到兒童自己與工作、與同儕,與老師間的個別關係。對於平常人,這也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華德福教師甘之如飴,因為成為華德福老師就等於踏上了靈修的道路,教師要成就的是成為自己、成為人師。因此,每一天,至少,在教師踏入學校的教育聖殿前,他會記得先「脫下情緒的外套」,並「以敬虔的心接待兒童,以愛教育他們,釋放他們的真自由」的情感與思維預備自己。


教師預備課程為學生上課,但課程不是最重要的,人材的培育、養成才是最重要的;課程只是在成就人的過程中的方法,例如數學,一個純思想的科學,如果一個一般IQ的兒童遇見了困難,教師要關心的不是題目,而是題目背後的思考過程,孩子在哪個轉折處卡住了;教師以充滿想像的故事協助釐清,引導夢幻意識的兒童轉出模糊的概念。藝術,也不只是藝術,教師所追求的不是「藝術作品」,而是觀察兒童的內在姿態,「看見」兒童心靈發展的現象,如意志、情感及思想上的呈現狀態等;不足的,要加以補充與重新滋養;發展好的,要引導朝向精緻,發展成為精緻的人。


換句話說,教育的精隨在於餵養並形成健全的心靈;兒童的心靈滿足、意識清朗才能進入真正的創作意識,同時發展審美的能力,藝術的作品才逐漸轉向真正的藝術;而當藝術成為表達內在創造的途徑時,藝術也就同時創造了人、形塑人的自我。一個人在藝術的領域如此,一個世代、一個文明亦如是;世界的文明史其實即是如此以藝術為主軸,而藝術的特色,即為人類內在意識的發展特質,而眼前的這個世代,他們即將創造出什麼樣的文明呢?這些都是華德福教師心中心經常尋求理解的圖像。



兒童發展:培養「虔敬、愛與自由」


兒童的發展,在生活上,配合三個7年成長階段,可以培養「敬虔、愛,與自由」的態度:幼兒期 (0-7)落實感恩與敬虔,小學期 (7-14) 落實「愛」的美德,青春期 (14-21) 落實責任感(林玉珠,民92)。在實務上,強調交織身體的「頭、心、手」工作,與心靈的「意志、情感、思想」發展,務使孩子的每一天的活動都充滿了:


「手」的勞動,遊戲與創造,引發並奠定工作的「意志」能力;

和諧「心靈」經驗,養成情意、社會性及美感的「情感」能力;

靈活「頭腦」知識,養成知能、知行合一,並飽含高尚道德情操的「思想」。


進入小學之後,幾乎每一項工作,生活自理、課業學習或藝術創作,兒童都能親自動手完成。例如,三年級學生能真實地從播種至收割,投入農耕課程;能從各種度量衡的計算、測量至興建土木的建築課程;能將自己在課堂所聽、所做及所學中撰寫簡明的摘要或詳盡的描述,且圖文並茂地記錄於自製的課本之中。


此外,在舞蹈、音樂、合唱、合奏、手工、繪畫、書法、木工、泥塑等各種藝術課程中,能開放情感與意志,盡心、盡情、盡力創作,且在其中「經驗自我」。兒童完全地沉浸在自然的生活與工作經驗之中,同時也深入地建立生命與環境的聯繫及統整感。同時,隨著規律的傳統年節與學校的各種文化慶典,兒童體會自己是天地間與國家社會文化中的一份子,在慶典的參與和演藝中,兒童也滿足了社群交流及自我表達的需求,而累積在心中的慶典記憶,也滋養兒童成為真正的文化人。


在華德福學校裡沒有一般學校的考試,自然也不會標榜成績的表現;然而在充滿「敬虔、愛,與自由」以及「頭、心、手」,和「意志、情感、思想」的環境中,幾乎每個孩子都知道哪一位同學在哪一方面的表現特別強,但也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不夠好;幾乎每一個孩子,從幼兒到中學,都快樂上學,都樂於工作與學習,都樂於參與人群;他們喜歡人、喜歡老師,幾乎天底下所有的人事物都讓他們覺得有趣…… 他們快樂地遊戲、工作與學習,這是華德福學校的學生生活基調。


當每一位兒童在學校中都有「獨立工作的機會與能力」,都有「與人和諧的社會能力與藝術的美感」,都有「追求具體知識的興趣與熱誠」之後,華德福學校年年都產出優秀的畢業生。在德國,華德福畢業生通過大學入學測驗比例是公立學校的二至三倍;在美國,華德福學生的SAT成績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在澳洲,一項比較大學生學業表現的研究發現,華德福畢業生,無論在人文或科學上,表現都優於非華德福畢業生。在台灣,發展至國中的華德福學校畢業生,也都有卓越的基測表現。不止於課業表現,在加拿大一項對學生道德判斷所做的測試,華德福學生得分遠高於公立高中與教會學校。挪威總理Jens Stoltenberg的經驗之談更是華德福教育最好的註腳:他是華德福校友,他的兩個小孩也都就讀華德福學校。他說:「華德福教育一直激勵我努力做個更好的人。」


學校工作:引導,而非灌輸


華德福教育的真意在於「引導出」符合兒童意識發展的過程──從夢幻到醒覺,從感性到理性,從圖像到符號的逐漸進入真實世界的能力,而非「灌輸進」大人所認為的知識給兒童。施泰納說:「我們不應該問一個人需要知道什麼或能做什麼以能適應既存的社會情況;我們應該問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在是什麼,而且,在他的內在有什麼可以被發展的。只有那樣,我們才有可能指引新生一代的新特質進入社會。社會也才能成為整體人類以及年輕人所組成的社會。新一代不應該只是被塑造成當今社會要他們成為的。」在這段話的背後,不止是教育,而是一個健康社會的雛型,在華德福學校中非常重要的三元社會中「文化領域」思想自由的精神概念。


經濟博愛、文化自由、行政平等


施泰納承接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並轉化該社會脈動,以形成一個能反映人類需求的三元社會組織:在經濟領域中博愛,在文化領域中自由;在行政領域中平等。這三元社會組織後來成為華德福學校組織的結構和家校之間的行事原則:


1.在「經濟」領域,家長「博愛」地繳交學費及捐贈,使學校擁有「生活的基本物質必需品」;


2.在「文化」領域,教師的「自由」受到高度重視,教師擁有「自由」安排課程、進行兒童研究、維持學校品質,及慶典活動設計與預備等;


3.在「行政」領域,家長與教師間有一個家校互動的交流會議,在此領域,所有的人地位平等、權力「平等」,只是所負擔的責任不同而已。在決策過程中,人人享有平等討論議題的權利,大家盡最大努力尋求真理以達成共識,並盡量讓每個人都滿意決定。


施泰納主張三元社會的三個領域並重互存,但亦各自獨立分化(鄧麗君&廖玉儀,民87):區分國家與經濟領域,富人被禁止購買政治和法律,在經濟過程中不能併吞國權和人權,不轉化權利成為商品。區分國家與文化領域,政府不能控制文化,不能控制人的思考、學習或敬拜;多元化和自由,是教育和文化生活的理想。區分經濟與文化領域,企業不能控制文化領域,例如不能以經濟力量收買學校接受廣告包裝的「教育課程」;圖書館和博物館應對所有人免費開放,同時,不只是富裕家庭,所有家庭都應該有選擇教育的自由,都應有機會送子女進入自主的學校就讀。區分文化與政治和經濟領域,所有兒童,不論他的家庭是否有付出的能力,都應該接受教育,個人和/或國家應該在兒童小學和中學的階段提供獎學金使他們能直接選擇就讀的學校。


在我們國家裡,十二年國教已將形成,所有兒童都能接受教育了,然而教育的選擇權仍然不自由。在人心浮動、兒童不安,社會秩序日漸混亂的現代社會裡,華德福教育以積極的態度引導兒童全人發展,提升教師與家長的教養能力,並認真負責地扎根、與兒童共同預備,一起創造理想的未來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