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2日 星期二

中西醫看「動脈硬化」

文章轉載自: 大紀元文化生活藝術網
                              
 

中西醫看「動脈硬化」 

文/林貴(中醫師)
 

20150512
 

現代醫學認為,動脈在粥狀硬化的過程,大多數的患者是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的。當患者出現胸痛、胸悶、心悸、頭痛、頭暈、四肢涼麻、四肢酸懶、跛行、視力降低、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等臨床症狀,才認為是動脈硬化引起的併發症。如果動脈內的硬化斑塊因破裂引起血小板活化,大量凝集附著於血管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使血管短時間內完全阻塞,便很容易發生猝死。

 

那麼中醫怎麼看待西醫所說的動脈硬化?事實上,中醫沒有動脈硬化這一名詞。為什麼?因為中醫依“辨症論治”之法,視其症狀,再來對症下藥。中醫治療動脈硬化症,採用理氣化痰,通陽散結,溫中化飲、開胸利膈、溫經助陽,祛寒止痛,及活化心臟功能的方劑來加以治療。

 

中醫古籍《金匱要略》卷四:有胸痹,心痛短氣病脈的記載與醫治方法。如: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2、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3、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4、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5、心痛徹背者,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中醫認為心、肺(上焦)陽氣虛;陽脈可經由脈得知陽氣虛,陰脈弦即陰邪實。陰中之寒邪乘上焦之虛而為痺為痛。所以根據脈,症加以辨症,再對證下藥。由上列的5條脈,証,方藥,可看出這與西醫,動脈硬化的診斷是完全不同的見解。

 

死亡危險如影隨形  預防救急不可忘!

 

中醫防病從「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做起。改變生活形態,天地運行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活起居活動與大自然的運作相符,是最基本的養生之道。

 

動脈硬化者,在平時會有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有這些症狀的人應注意不要在冬天運動過度、出汗、勞心、暴飲暴食,太疲勞時洗澡易猝死,或是高溫天氣下連續加班,還有過量運動、飲酒、意外暈厥後都容易引發猝死。所以一定要避免在大寒、大風、大雪及霧露中鍛煉。最好以導引調氣的氣功較為適當,如太極拳、法輪功、八鍛錦等。既可舒筋行血,又可禦寒強身,溫暖四肢。飲食宜清淡,不可吃得太飽,最好戒菸忌酒。

 

保養與急救穴道

 

建議平時可以多做穴道按摩以預防心臟病的發作,必要時使用急救穴道。

 

1、人中穴(又稱水溝穴,在上唇近鼻孔下方凹陷中):休克之急救穴。

2、內關穴(在手掌腕部中央直上2寸):胸痛、胸悶有效。

3、心俞穴(在背部第5胸椎旁開1.5寸):心絞痛,心悸有效。並敲打背部的俞穴(以背部敲打牆面)。

4、心包經(心包經在手肘前的穴位):平時多拍打,按摩心包經,便能發揮預防的功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