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中成藥香砂六君丸的來歷

文章轉載自:羅大倫博士的博客

 

中成藥香砂六君丸的來歷 

作者:羅大倫
 

2015-04-07
 

那天路過同仁堂,看到櫥櫃裡面的中成藥,看到了熟悉的香砂六君丸,突然想起,這個藥沒有介紹給大家過,要知道,這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大有來歷的方子啊。

 

曾經有個男士諮詢我,自己吃飯過後,總是腹脹怎麼辦呢?尤其是晚飯過後,肚子脹得如同孕婦。我說這是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晚上陰氣重,脾胃陽氣不足者,更容易腹脹,可以緩緩圖之,用香砂六君丸,堅持服用,正氣充足,自然會緩解。後來再遇到此人,很開心地告訴我,症狀已經基本消失。

 

那麼,這個香砂六君丸,到底是什麼來歷呢?

 

話說在中醫方劑裡面,有個方子叫“四君子湯”,這個方子來歷很大,是宋代的著名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的,這本方書,是宋朝政府組織編寫的,收集了當時的很多經典方子,到今天我們還在大量應用,比如著名的逍遙散等。

 

這個四君子湯,組成的藥物是: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方中人參甘溫,益氣補中為君;白朮健脾燥濕,合人參以益氣健脾為臣;茯苓滲濕健脾為佐;炙甘草甘緩和中為使。四味皆為平和之品,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故名四君子湯,以顯示其藥味平和中正,主持輔助正氣,如同君子一般(很有含義,沒有叫四大金剛,說明藥性之和緩平穩)。

 

這個方子的思路,其實在張仲景的書中就有,但是這個名字一叫出來,宣告方子正式成立。這個組成,簡直是太經典了,後世把這個方子,叫補氣的“祖方”,意思是,起始的方子,後世補氣的方子,多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減而成。

 

那麼,這個四君子湯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主要是調理氣虛的體質的,作用是益氣補中,溫養脾胃。治營衛氣虛,臟腑怯弱,面色晄白,四肢無力,心腹脹滿,全不思食,腸鳴泄瀉,嘔噦吐逆,尤其適用於脾胃氣虛症,症見面色蒼白、語言低微、氣短懶言、頭暈目眩、自汗、倦怠無力、諸證活動後加重、納少便溏、四肢軟弱,舌淡苔薄白,或有齒痕,脈細弱,易感冒等。

 

這個四君子湯出來後,在臨床中,人們越用越順,就開始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開始蓋樓了。

 

如脾胃氣虛之症兼脘腹脹悶者,屬氣虛兼氣滯,需加陳皮理氣化滯,這個方子叫異功散。

 

如脾胃氣虛之症兼有胃下垂、脫肛、久瀉久痢者,屬氣虛下陷,需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耆、當歸、陳皮、升麻、柴胡,名補中益氣湯,這層樓是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先生給蓋的。

 

如氣虛之症兼有血虛(頭暈、心悸、舌淡、脈細)屬氣血雙虛,需四君子東加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兩個方子合起來名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名十全大補湯。

 

如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症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自汗、食少、便溏、面黃、肌瘦、體倦乏力,需四君子湯中茯苓改茯神、加黃耆、龍眼肉、酸棗仁、木香、當歸、遠志、生薑、大棗,名歸脾湯,歸脾湯還可治脾不統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及氣血不足所致的月經量少、月經不調等。

 

然後,到了我們需要瞭解的部分了,如脾胃氣虛之症兼有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氣短者,屬氣虛兼痰濕,需加半夏、陳皮理氣化痰,名六君子湯。

 

這個六君子湯,比四君子多了陳皮、半夏兩味藥,這方子的行氣化痰的作用,一下就增加了。

 

明代義烏的名醫虞摶,祖上曾師從朱丹溪學醫,他寫的《醫學正傳》這本書裡面,說六君子湯:“益氣補中,健脾養胃,行氣化滯,燥濕除痰,理氣降逆。主脾胃虛弱,氣逆痰滯。食少便溏,咳嗽有痰,色白清稀,短氣痞滿,嘔惡呃逆,吞酸,面色萎黃,四肢倦怠;以及脾虛膨脹,外瘍久潰,食少胃弱者;痔漏日久,脈數而澀,飲食日減,肢體愈倦,一切不足之證;胃氣虛熱,口舌生瘡;中氣不和,時時帶下。”

 

這裡面的口舌生瘡,這是得到朱丹溪的心法的,一般我們說口舌生瘡,多是脾胃有火,但是,對於那種長期的口舌生瘡,如果舌質顏色淡白的,要考慮是否是脾胃氣虛,對此朱丹溪曾經論述過,這是高人,人家想得周密,見過的病例多,思考多。臨床驗證,確實如此。

 

而明代江南名醫吳昆在《醫方考》裡面說:“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東南之土卑濕,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氣壯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氣一虛,則不足以運痰而痰證見矣。是方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補氣;乃半夏則燥濕以制痰,陳皮則利氣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無毒,陳皮之弗悍,可以與參、苓、朮、草比德雲爾!”

 

而我覺得,最會用這個六君子湯的,當屬金元時期的另一位大家朱丹溪,他在《丹溪心法》中說,此方調理“ 脾胃不和,不進飲食,上燥下寒,服熱藥不得者。”這裡面他說到了“上燥下寒”這種症狀,這就是今天我們說的上熱下寒,有的人脾胃之氣不能上下運化,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導致心火在上,不能下降,則上焦越來越熱,而腎水不能上承,則下焦越來越冷,此時,一服熱藥溫腎,則上面嘴起泡了上火了,可是服用清熱的藥物,則下焦更冷,簡直無奈,朱丹溪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此時可以服用六君子湯,交通上下,讓脾胃氣機上下通暢,則上不熱,下不涼。在服用方法上,朱丹溪也是更有一套:“加生薑3片,大棗1個,水煎服。”

 

很多人認為朱丹溪是滋陰派的,因此大力攻擊他,但是,這是根本沒有真正讀人家的書的緣故,仔細看看他的書,人家用溫熱的藥物,那才是真正的行家。後世清代的黃元禦,雖然嘴上對朱丹溪先生沒有那麼恭敬,但是,他的升降上下的方子,在人家朱丹溪的這個論述裡面,苗頭都很清楚了,那幾味“茯苓、炙甘草、半夏、陳皮”這裡面都齊了。

 

明朝內府御醫,被稱為“醫林狀元”的龔廷賢所著《壽世保元》裡面,記載了一個他用此方治病的醫案:“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加發熱作渴,肚腹脹滿。予曰:此脾胃虧損,末傳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餘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虛火歸原,又以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這個醫案裡面治療的,就是一個嘔吐酸水,醫生當做有火來用寒涼藥治療,結果病越來越重,最後用六君子湯調理而痊癒。

 

可見,此方對於脾胃陽氣不足,痰濕阻滯的情況,效果較好,和四君子湯比起來,這個六君子除了補氣之外,還兼有理氣化痰的作用,補而不滯,堪稱經典。

 

然後,在六君子湯的基礎上,醫生們繼續蓋樓,就變成了今天的香砂六君丸。

 

這個方子裡面,增加了木香、砂仁兩味藥。

 

此方主要用於益氣健脾,和胃。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之症。

 

對於這個方子,清代傷寒大師柯琴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則氣便著滯,或痞悶噦嘔,或生痰留飲,因而不思飲食,肌肉消瘦,諸證蜂起而形消氣息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參致衝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藏,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濕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賁鬱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這段論述我就不給大家翻譯了,它的大意是脾胃之氣如果虛弱,則各種病就會出來,所以四君子湯非常重要,而陳皮可以理肺氣,半夏可以燥濕化痰,木香通三焦之氣,砂仁收斂脾腎元氣,這四味藥輔助四君子,力量很大啊。

 

這是名家的論述,言簡意賅。而在臨床中,確實此方效果卓著。

 

這個香砂六君丸,比較六君子,理氣的作用更強了,對於脾胃氣虛,導致氣機壅滯的,效果更好。

 

但是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一個是對於陰虛之人,此方不大適合,因為畢竟溫藥居多。

 

第二,王道無近功。當正氣虛損,一定不是一兩天的功夫,因此滋補的時候,也需要有個過程,不能指望今天吃了,明天見效,一般如果對症,可以徐徐服用,脾胃之氣會慢慢充足,脾胃之氣充足了,則正氣自來。

 

對於兒童孕婦,此方則必須在當地的醫生指導下使用方可。

 

當我們看到藥店櫥窗裡面擺放的小小一盒藥的時候,您可曾想過,它是大有來歷的呢,您可曾想過,自己的脾胃虛弱,氣機阻滯,這盒小小的藥,正是對症呢。

 

瞭解一些中藥知識,在自己對病痛茫然的時候,或許會多一些幫助。

 

以後,我有時間會接著給大家講述一些中成藥的知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