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師承有助青年中醫個性化發展


師承有助青年中醫個性化發展


中國中醫藥報  201156

金阿甯  長春中醫藥大學




“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相輔相成”——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向青年學子提出的殷切希望,也為青年中醫成長、成才提供了發展方向。


如今,中醫藥院校教育已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合格的青年中醫,並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但我們也不可否認,單純院校制教育還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時代需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


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要求、統一考試,培養的學生千人一面,缺乏個性;尤其是中醫專業的學生到臨床上不會看病,一部分學生畢業後即面臨失業的困境。如何實現青年中醫的個性發展,是擺在廣大中醫人面前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


青年中醫要想成長,必須實現個性發展。個性化是中醫的魅力所在!這是由中醫學科自身規律所決定的,中醫的經典理論講求領悟體會,中醫的教育傳承講求因材施教,中醫的臨床診療講求辨證施治,中醫的學術發展講求百家爭鳴。


因此,缺少了個性化的中醫決不是真正的中醫,缺少了個性發展的青年中醫也不可能成長為真正的名醫大家。



師承教育有助於個性化發展


師承教育是我國培養臨床醫生的主要傳統方式,父傳子受,師授徒承,名醫的醫療經驗及學術特色依靠師承教育的形式代代相傳,師承教育為青年中醫的個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途徑。



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習慣


在跟師的過程中,教育由被動變為主動,成為個人的自主選擇。跟師學習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中醫思維和觀念將會在此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


明確了師承關係,會大大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和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瞭解,老師會依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特長進行個性指導,教學相長;教師傳授的是真技法,學生學到的是真功夫。


有利於發揮各家學說特長


師承教育通過老師口傳心授,舉手投足影響著學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為醫的道理,感受學術的精髓,體悟大醫的真諦。在師承過程中,學術經驗得以保留,學術思想得以發揚,具有獨特地域和文化特徵的學術流派就能得到傳承和發展。


有利於提高創造力,激發潛能


中醫是實踐性的科學,實踐是創造力的源泉。師承過程強調 “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實踐會大大激發學生的潛能,在跟師過程中面對各種層出不窮,接踵而來的疑難問題,不斷創新、不斷創造。



多措並舉才能發展好中醫師承


師承不是萬能藥,我們不能指望其解決一切問題,在現今大眾化教育背景下,中醫師承不可能完成替代院校教育。發展中醫師承也絕不是單純的教育問題,而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依筆者看來,師承至少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管理部門正確引導師承發展方向


20年來,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多次出臺檔和政策,強調並大力推進師承工作,先後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高級中醫臨床人才。但師承教育涉及部門多,情況複雜,還需進一步融合資源,形成合力,同時對開展的師承專案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防止魚目混珠。


如在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師承專案和優才專案的基礎上,建設名中醫工作室,支援名中醫學術經驗整理、學習、交流、傳承;探索學術流派傳承,建立一批中醫學術流派工作室,系統整理、發掘、總結各學術流派思想,培養中醫藥學術流派新一代傳人;開展基層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同時做好確有專長師承人員的行醫資格認定和規範等。


高等院校借鑒師承模式施行教育改革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這正符合中醫個性化培養的需要,與中醫師承制教育的特徵不謀而合。


通過對師承教育現狀和存在實際問題的研究,構建規範性、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品質保障體系,通過教育改革,健全調控機制,加強宏觀管理,實行規範運作。積極借鑒牛津導師制等現代大學教育制度,開展分層教學,實現個性培養,使之成為培養中醫藥人才的一種制度化教育。


具備條件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與師承


努力克服中醫傳統的保守觀念,使那些真正德才兼備的名老中醫藥專家,真正意識到培養中醫人才,傳承中醫文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發揮中醫藥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老專家的作用(如國醫大師、全國名老中醫、各省名中醫、地市州名中醫等),通過種子班(如成立任繼學班)、傳統班、名醫工作室等,使其學術思想、臨床技術、診療方法得到有效傳承;開展創先爭優,樹立廣大衛生和中醫藥工作者學習的楷模,使名老中醫的弟子學生們都參與到師承的過程中來,發揮好傳幫帶的作用。


廣大青年中醫和青年學子主動接受師承


青年中醫由於剛剛進入社會,常因忙於日常事務,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投師學藝,而廣大中醫學子更在教學中處於被動狀態,疲于應付。而學習是進步的階梯,一定要找時間學、擠時間學、找機會學、拜名師學。儘早接觸臨床,在臨床上接受中醫前輩們的耳提面命,言傳身教。


同時還可以成立相應學習組織(如吉林省青年中醫發展委員會等),樹立學習型組織觀念,設立共同願景,進行團隊學習,共同進步提高。


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前不久曾指出:今後將系統研究師承教育模式,進一步確立師承教育地位,加快探索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院校中醫藥師承教育改革試點,形成符合中醫藥人才成才規律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模式。


可以預見,當“拜師”成為中醫藥高等學府裡莘莘學子們的流行語,當廣納學徒、發揚學術成為中醫界的時代風尚,中醫教育必將迎來新一輪大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