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重劑引火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思考



重劑引火湯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療效思考



發表者: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附屬醫院針灸科  吳永剛

發表於200812期《中醫急症》雜誌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臨床疑難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確。臨床上常規的止痛劑對於纏綿難癒的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療效一般,即使有效也產生依賴性,難以撤藥,遠期療效不穩定。患者迫切就診的主要症狀就是難以忍受的劇烈頭痛,對於患者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止痛。尋求起效快,遠期療效好的治療方法是臨床急需的。
   

山西臨床大家李可老中醫善用重劑治療急危重症,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應用引火湯加減治療各種疾患,其中應用重劑引火湯加減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每起沉屙,並療效穩固。受此啟迪,本文近三年應用引火湯加減並採用重劑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積累了30例患者,進行了針對性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其療效卓著穩定。並就其產生臨床療效的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但願對臨床能有所裨益,以飧于同道。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屬臨床疑難性的發作性疾病。尤其是頑固性三叉神經痛其病勢不呈發作性的特點,呈持續性,纏綿不癒。有的患者在痛苦中要煎熬幾年時間。該病病因不明確,現代醫學對此病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對此病的認識當屬頭痛、頭風、雷頭風等範疇。王肯堂在《證治準繩》曾描述 : “發之處則上連頭,下至喉內及牙跟,皆如針刺火灼,不可手觸,乃至口不得開,言語飲食並廢,自覺火光如閃電,尋常涎唾,稠粘如絲不斷。”這是對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表現最貼切的描述。臨床上中醫治療該病針對病證不同,遣方用藥亦有獨鍾,臨床療效各有千秋。本文應用重劑引火湯加減,治療腎水虧乏,虛火上擾證的三叉神經痛的患者,結果顯示臨床療效卓著。該湯劑的特點:起效快,常一劑知,二、三劑緩,效如浮鼓;遠期療效穩定,本文治療30患者中21例痊癒,半年追訪未復發。與李可老中醫介紹的臨床療效相當,該療效的獲得自我體會應與以下幾個方面密不可分:

   
辯證要準確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依據發病症狀臨床各家多從風、火、痰、瘀等證交雜論治,或可取效一時,但常反覆發作,臨床頗為棘手。尋找切合本病的精准病機實為關鍵。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以“雷頭風” 的病名來表述更為貼切。“風”者具有時發時止、發作有時的臨床特點,如:鶴膝風、曆節風、偏頭風……。“雷”者如自然界的雷電,狀如閃電,轟然而至。該發作性的頭痛外邪相擾者少見,多數為內生虛火而致,依據臨床發病特點當屬“龍雷之火”為禍。《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顛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者入腎。”病程愈久,病機亦凸顯。腎為水火之髒,主封藏,內居命門真火,為相火、龍火。平素水火相抱,陰平陽密。水足則火藏于下,溫煦臟腑,統領一身之氣化,是為健康。若水虧於下,則火失其制,古人喻為水淺不養龍,龍火離位上奔,而成火不歸原之證。本文所選患者均為水淺不養龍,火不歸原之證。另,肝腎同源,腎水虧乏,肝失滋養,肝中雷火隨腎中龍火上燔而成此病。

   
其核心的辯證要點: ①來勢暴急,頃刻突變。李可語:“來勢暴急,如迅雷閃電”,符合“雷頭風”的特點②交節病作,遇陽則動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癒反之則為腎陽虛衰。這與陽氣一日二十四小時的變化規律有關。依其病勢的變化,無非陰陽兩端。李可老師將火不歸原分為兩個基本證型:水淺不養龍(陰虛);水寒不藏龍(陽虛)。臨床上往往根據這一點就可以辯陰陽,這一點尤為重要。以上兩點也是該病的臨床發病特點,掌握此兩點,再配合其它臨床要點,確可執簡駑繁,辯證也不失準確。

   
用藥要精當 

   
中醫臨床取效的關鍵在於明確的辯證和精當的用藥。有時辯證雖正確,但療效不理想,其故就在用藥之當否。誠如熟讀兵書,不善用兵,甚者抱薪救火,反添其亂。引火歸原是治療龍火上燔的一種治療方法,屬從治法。《內經》雲“甚者從之。”本文遵從李可老師常用的傅山引火湯加減,治以大劑滋水,引火歸原,倒龍歸海,佐以酸甘柔肝緩急之法。

   
引火湯最早見於陳士鐸的《辯證奇聞》,主治咽喉腫痛屬陰娥者。因陳士鐸師從于傅青主,故後世稱為傅山引火湯原方熟地、麥冬、天冬、巴戟天、茯苓、五味子,方中重用熟地大劑滋水填精為君;麥冬、天冬、五味子滋肺,金水相生,以助熟地滋水為臣;其中五味子酸斂,使即補之陰而固封;茯苓補土以制水;巴戟天水火拼補,水火既濟,水下趨,火不得不隨,有引火歸原之功,功同桂、附。共奏大劑滋水,引火歸原之效。

   
三叉神經痛發作時必夾肝中雷火,痛如閃電、抽掣樣。在大劑滋水引火歸原之中,佐以柔肝緩急之品,白芍,炙甘草大劑酸甘斂陰,柔肝緩急,以制雷火。該病多為痼疾,久痛入絡,佐以蟲類搜剔之品,全蠍,蜈蚣。脾胃虛弱,為防滑泄,加砂仁、薑炭。總觀全方,配伍嚴謹,切中病機,所以臨床取效快!

  
藥量要中病 


中醫臨床取效的關鍵除了中藥相互之間的配伍之外,藥量的大小變化亦很關鍵,有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上之說。本人早期治療該病也曾應用滋水潛陽之品,但起效平平,病情如故。本項研究表明,此非矢不中的,乃力不及鵠。非重劑猛藥不能縛住蒼龍,導龍歸海。所以方中選擇了熟地、白芍重劑,三叉神經痛的最難以忍受的症狀就是疼痛,呈閃電、抽掣樣,尤其用止痛劑(卡馬西平)難以控制時,一般的中藥劑量難以奏效,所以必用重劑,方能中病。熟地滋水、白芍緩急,依據患者的疾病情況及體質而調整用量,一般均能取效,並效如桴鼓。同時,我們發現這一組治療患者除個別脾胃虛弱者,很少有滑泄者,可見藥中病機。由此也印證李可老師記載並非空言。

   
中醫的特色之一是辨證論治,是個性化治療。就是因人因病而遣方用藥。所以在論治時用藥量尤為關鍵,藥輕不中病,尤其急危重症突顯藥量作用。值得我們在臨床上深入學習和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