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台灣慶祝國醫節辦國際學術論壇




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 中醫藥新聞







台灣慶祝國醫節辦國際學術論壇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3/19




各國中醫界代表昨(18)日齊聚台北,參與台灣年度的國醫節慶祝活動。除了與中醫素有淵源的韓醫、日本漢方醫學界外,尚有美、加等西方國家的中醫界代表出席。


「國醫節」起源於民國18年,當時國民政府衛生部擬研議廢除中醫藥,引發全國中醫界的譁然,因而於317日聚集上海總商會大禮堂,要求官方取消這項研議,由於當時中醫界群體的堅持與許多民眾的請求,廢除中醫藥的政策研議終於取消,中醫界因而將每年「三一七」訂為國醫節。


由台北市中醫師公會承辦的第82屆國醫節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昨日在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行,12國中醫界代表,逾250位海外專家學者參與。


日本中醫學會會長平馬直樹在演講中指出,日本漢方醫學發展過程中也推崇醫家張仲景,使用張仲景的治病方法。日本漢方醫學同時強調症候與腹診。然而中醫的五行、臟象,運氣學說的部分則被日本部分漢醫家認為較抽象。


被中醫尊為「醫聖」的張仲景在漢末便完成了《傷寒論》、《金匱要略》等至今列為現代學習中醫者必讀及中醫師考試的著作,並在序言便指出因瘟疫族人死傷殆盡,因而著書,傳承治療方法。


古代日本在融合中國文化同時,傳承了中醫藥與針灸,過去是日本是唯一的醫療保健體系,明治維新後成為輔助醫學。


海外醫界較關注中醫針灸的療效與發展。加拿大卑詩省註冊中醫師公會第一副會長孫學東指出,整體而言,西方國家對針灸的熱度較高,中藥在海外經常被則常被列為食品的管理範疇。


針灸的療效持續受關注與研究,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林昭庚表示,仍持續系統性整理國際期刊對針灸療效的實證研究,讓中西醫在針灸上有對話的基礎。


法與針刺是兩大學術領域,尤其灸法對中風等疾病及各種虛寒證候的疾病有獨特療效,不過灸法雖然以使用艾絨最常見,但不局限在艾絨。


中醫師指出,針灸之所以有效,並非直接消除病原體,更非補充身體的化學成分,而是激發固有抵禦疾病及自我修復的能力,功效不限於傳統的止痛。因此健康的人也可以針灸。


正因針灸有調節作用,它的應用範圍甚廣,也可輔助其他療法,例如骨折病人在骨科治療之餘,也可以針灸止痛消腫。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醫師指出,針灸能調節機體臟腑、氣血、經絡的陰陽平衡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還可增強免疫力。透過針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輔助改善眾多系統功能紊亂,維持局部和全身組織穩定性,使症狀得以緩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