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黃帝內經:(四) 經絡起源之謎
經絡的起源
雖然《黃帝內經》是最全面記載經絡的古代書籍,可是醫史專家們在書中找不到任何有關經絡起源的隻字片語的記錄。中醫史專家馬繼新對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次重大考古發現,進行了十幾年的研究,試圖從這裡揭開經絡起源的秘密。
1972年在湖南的一次震驚世人的考古發現中,出土了一批殘缺的竹簡和錦帛,專家們在上面發現了敘述經絡的一些殘缺文字。這次考古發現位於長沙東郊的馬王堆,共發掘出土了三座保存完好的西漢古墓。在古墓中不僅發現了一具令世界震驚的2100多年不腐的女屍,還出土了大批的帛書和竹木簡,內容包括醫學、哲學、歷史等多方面的諸多內容,多達十幾萬字。可惜的是帛書和竹木簡出土時已殘缺破損。在經過拼接修復後,工作人員發現文物涉及醫學的總字數估計多達3萬字左右,能夠辨識的字數為2.3萬字。
奇怪的是這些書都沒有名稱,以馬繼新為主的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只好根據內容進行分類,其中,有兩本是專門論述經絡的重要書籍《陰陽十一脈灸經》和《足臂十一脈灸經》。這兩本來自於兩千多年前的書籍,在經過艱難的整理出版後,為後來的學者們研究經絡提拱了難得的證據。
通過對這兩本書籍的研究和解讀,劉光亭發現馬王堆經脈的起點多在手腕和腳踝附近,循行路線非常簡單,有的甚至只有起點和終點,而且脈與脈之間甚至和內臟之間都沒有聯繫,經脈循行的方向也是單一的自下而上。這就與《黃帝內經》中的經絡有著明顯的區別。《黃帝內經》中記載了12條經絡線,而馬王堆出土的書中記載了11條,少了手少陰心經。書中只有經絡的記載,而隻字沒有提到穴位。而《黃帝內經》從針灸兩方面論述了經絡運用理論和主治病症,並準確記載了365個穴位,而且每條經絡線都與內臟有聯繫。
因此,有學者認為這些特徵反映了馬王堆經脈概念的原始和簡單,但為後來《黃帝內經》的經脈學說奠定了基礎,繼而斷定出土於西漢時期的這兩本書,成書時間應該早於《黃帝內經》。
砭石的發明使中國古人偶然間找到了人體部位上的敏感反應點,這就是早期穴位的形成,此後又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研究,人們把這些反應點用線連接起來形成了有序的脈絡,而這就是經絡的起源。因此,經絡、陰陽、五行和藏象學說的形成和成熟,讓中醫成為了人類醫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