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為“醫師資格技能考試”考生進一言



為“醫師資格技能考試”考生進一言



中國中醫藥報  2011718

張毅    四川省遂甯市中醫醫院




筆者多年擔任“全國中醫類別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考官,縱觀這幾年的考試狀況,總結出了考生在考試各站中的一些共性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應對的建議,希望對考生有所幫助。


文化功底太差


部分考生斷句識字很成問題,直接影響對考題的理解;有的錯別字不斷,如“誘因”讀成“鏽因”,“惡(Wù)寒”讀成“惡(è)寒”,“數(shuò)脈”讀成“數(shù)脈。雖然訓詁學裡有“辭不害義”之說,但考生滿嘴錯字,往往會使考官聯想到考生的文化素養和醫學水準,從而對考生的印象大打折扣。


建議:文化知識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憑應付考試這幾天的時間來惡補顯然是不行的。就“急則治其標”而言,應多把精力放在大綱上,對大綱中不懂的地方多聽、多看、多問。切忌主觀臆斷,望文生義。


中醫常識缺乏


搞不清五行生克關係;弄不清四診、八綱的內容是什麼;辨不清六淫、七情的致病特徵;記不清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甚至有人說黃苔主寒等。


建議:中醫基礎理論是指導中醫實踐的重要依據。這如同數學的“乘法九九乘法表”一樣,一些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死記硬背,沒有捷徑可走。如上述的一些概念和內容,學中醫的人記會了、弄懂了,受用一輩子,記不住或弄錯了,受害一輩子。當前要做的就是必須把大綱中涉及到的基礎知識儘快搞明白。這也是做一個中醫師的根本。


缺少必須的臨床素養


問診缺少目的,不能圍繞主訴開展現病史、相關病史的詢問;忽略診療經過的詢問;收集症狀、體征分不清主次;因診斷缺乏依據,辨證施治過程前後矛盾,比如,明明敘述的是腎陽虛症狀,使用的方藥卻是腎陰虛的。忽略現病史、家族史、既往史、婚育史、月經史等相關病史的詢問。


建議:臨床素養問題不是書本理論能完整闡述的。因為臨床問題千差萬別,病情也不會按照病人或醫生的思路發展。臨證多了,見識也就廣了;但見識廣,不等於素養高,關鍵要善於總結。考生可以多做多看樣題,樣題裡面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有一定的範式;在答辯時,按範式填裝內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邏輯思維混亂


有些考生在考試時,答題問牛答馬,前熱後寒,虛證實治,讓考官不知所云。


建議:首先要正確理解題意。順著出題思路走,如果你診斷為寒證,從理論上講,法、方、藥都應與寒證對應。歷次考核中都有考生不按思路走,而許多考題又是分項計分,為了照顧考生得更多的分,只要單項與標準答案對上了,考官也給他這項的分。但從道理上講,邏輯不連貫,這道題應該是零分。這對臨床邏輯思維的培養是有害的。


畫蛇添足


問一答二,總害怕沒有把問題說明白,比如問診的內容他把舌、脈的內容都給回答了。結果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被越說越複雜,最後因不著邊際而影響得分。

建議:答題應先易後難,問啥答啥。對回答的問題要儘量清楚,與題無關的問題要儘量避免。


審題不細緻


原因有:文化功底差,理解能力有限。一見到“主訴”就給出診斷。醫學知識薄弱,能理解但無法判定。如“惡寒”、“畏寒”都是怕冷,但前者為衛陽被束,後者為陽虛失溫。大意失荊州,過於自信造成馬大哈。比如忽視“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


建議:加強文化知識的積累;打牢醫學基礎,熟悉實踐考核的一般程式和要求;抽到答題卡後,要全面認真審題,不要讀半截題,不要先入為主,對題裡的一些前後否定句式(如“渴不欲飲”)、轉折句式(如“饑而不食”)尤當注意。審完題後,根據題目要求做出客觀判斷。


應變能力弱


主要是對考官的題外提問難以自如應對,在第一、二站這種情況可能更突出。比如考生說出方劑後,有的老師會額外叫說出該方的具體藥物。


建議:應變力弱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心理壓力過重所致,放鬆心情很重要(還有部分考生知識面太窄)。一般來說,題外提問,錯了考官也不會太計較,不會直接影響考生得分。如對題外提問吃不准,筆者個人覺得不妨直接表明,除非考官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否則猜來猜去,反而會暴露出考生更多的弱點,影響考官對你的評價。


投機心理過重


有的考生不是腳踏實地地學習,憑藉真才實學來獲得考官的認可,而是寄希望抽的題簡單一點,熱衷於找熟人、走後門、托關係。一旦這些招數失靈,心理底線就會崩潰,已經掌握的東西也忘得一乾二淨。


建議:最好的辦法就是腳踏實地學習,自己做到底氣十足,只有這樣,即使你依靠的關係失靈,也不會因此而亂了方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