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大紀元新聞網
寸步難行的 膝關節病變
作者 ﹕華景珍
每天清晨在我煉功的大學校園裡,有很多早起運動的群眾。有一天,幾位老先生和老太太在我身旁聊起來。甲先生問乙先生說:「怎麼這麼久沒看見你來運動?」乙回答說:「我去住院做了手術。」甲又問:「看起來好好的,做什麼手術呢?」乙答:「我換了人工膝蓋。」甲問:「那不是要花很多錢?健保有幫你付嗎?」乙開始滔滔訴說他如何託人找到名醫,送了兩萬塊錢的紅包,還接受醫生建議貼了多少錢,裝一個比較好的人工關節。最後手術順利,現在很好走路。他非常感謝那個幫他開刀的醫師,認為那些錢花得有價值。然後一群老人七嘴八舌齊聲誇讚,看起來像真的,走路沒有異樣。一個比較年輕的婦人說:「我叫我媽也去換好了,她一天到晚喊膝蓋痛。」
去年六月《聯合報》曾報導,全台每年置換八千多個人工膝關節。八九年健保住院給付,高達二十六億三千多萬元,名列第二。如果加上其他費用和手術前的門診治療,光是這個膝關節疼痛的毛病,耗費的醫療資源,每年可能超過百億元,想起來令人咋舌!
臨床上人工膝關節的置換,以老人的退化性膝關節病變為主。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除了老化,它的起病原因常常發生在第一和第二腰椎發生下陷,壓迫神經造成。至於腰椎下陷的原因,有的是車禍或其他跌撲外傷,或長期搬運重物;很大一部分是脾臟溼熱體質的人,因為感冒風邪或中暑沒有妥善治療,時間長了也會損及椎骨。
脾臟溼熱的病變在臨床上有哪些呢?譬如:小便混濁、起泡沫、味道重、刺鼻;排便黏滑,甚至裡急後重(想排便卻便不出來,大便也不硬。);女人有婦科的問題,白帶量多、味道重,甚至陰癢;還有皮膚經常性的搔癢等。這些都是脾臟溼熱者經常出現的問題。
如果沒有在發病初期妥善處理,損及腰椎,壓迫神經,膝關節發炎、退化的問題就接踵而來。慢慢的兩隻腳會越來越開,變O型腿,走起路來像企鵝。最後,行走困難。
機械性的損傷,可以單憑手法使它快速復原,但內臟病變引起的,則要比較長的時間慢慢調養,當內臟恢復健康後,下陷的椎骨才能逐漸復位。所以這個疾病,最好是預先預防,當初期發現膝關節不利,疼痛時,就從腰椎病變下手治療,而且注意內臟,尤其是脾臟是否健康,立刻給予妥善治療,才不會小病拖成大病,到最後寸步難行,要花大錢來治療,對家庭對社會都是沉重的負擔。何況,手術也不是百分之百成功,萬一失敗了,大錢花了,痛苦依舊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