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經方組合的解讀與臨床運用舉隅(三):經方配時方




文章轉載自:彭堅BLOG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班授課稿







經方組合的解讀與臨床運用舉隅():經方配時方






1、小青龍湯配觀音應夢散治療感冒咳嗽


驗案舉隅--11

劉某,男,60歲,200711月初診。


患者反覆感冒咳嗽三個月,初期疏於治療,到嚴重時又雜亂服藥,服過各種抗生素、止咳糖漿之類,時好時壞,未曾歇止,最近幾天,咳至通宵不眠,一陣陣畏寒,咽喉突發奇癢時,即氣促咳嗽,牽引到胸背疼痛,乾咳無痰,偶爾咳出少量清稀泡沫,咽喉不紅不痛,飲食尚可,大便乾結,小便清長,舌淡,脈緩,工作壓力大,精神極度疲乏。處方:


麻黃10  桂枝10  炙甘草10  細辛5   乾薑10 
半夏10  白芍10  五味子10  牛子10  射干10   五劑



二診:服上方五劑後,陣陣畏寒消失,咳嗽、咽癢、胸背疼痛均減輕,遂停藥,一周後,又咳嗽,證候同前。經透視、拍片和CT檢查,左肺下部有感染。醫院CT室主任認為,可以排除肺部腫瘤和其他原因,仍然是病毒性感冒遷延所致。察之舌淡,咽喉不紅,脈緩,患者訴咽乾,疲乏,咳引胸背疼痛,大便乾結。處以觀音應夢散加減:


西洋參15   生薑100   蜂蜜100   核桃肉30   七劑,
煎湯代茶,頻服。一周後痊癒。



組方解讀 :


小青龍湯出自《傷寒論》方,方中以麻黃、桂枝發汗解表;乾薑、細辛溫肺化飲;半夏燥濕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炙甘草益氣和營,合而成為解表化飲,止咳平喘之劑。


本方適合的病機是感冒或流感,初起在表,肺有寒飲導致咳嗽氣喘。凡素來陽虛,內有痰飲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感受風寒後急性發作,咳嗽氣喘加重,但尚未化熱,無論有無惡寒發熱,無論有汗無汗,但見咳嗽、氣喘而形寒怕冷,唾痰色白清稀有泡沫,咽喉不紅,舌胖淡,苔薄白者,皆可運用。小青龍湯堪稱治療內有水飲的感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屬於寒證者最有效的處方。使用本方,辨證關鍵,是咳痰清稀,如泡沫狀,咽喉不紅,這是“ 肺有寒飲 ”最重要的體征。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十分嚴重,不少患者,尤其是小孩,在感冒初期,即用抗生素壓制,炎症雖暫時被控制住了,咳嗽、氣喘仍然遷延不止,變成慢性支氣管炎或喘息型咳嗽,一般的止咳藥罔效。如見咳痰清稀,或乾咳無痰,咽中搔癢,咽喉不紅,舌淡口不渴者,多是寒邪閉塞於內,不論時日多久,仍須用小青龍湯大力宣發。


我在方中常加杏仁、地龍,因為咳喘的病機,本來就是氣逆於上,而小青龍湯具有宣散之力,會進一步導致氣機上逆,如加杏仁、地龍以降氣、止咳、平喘,則使得肺氣的升降機制,能得到更好的調節。何況借杏仁、地龍的柔韌,可制約麻桂的剛烈;麻黃雖升壓,地龍可降壓,如果患者血壓高,大便不稀,地龍可以加到50克,即使心率不齊,或心動過速,不必忌麻黃,加大量蒼朮、茯神即可,即使血壓高,也不必忌麻黃,加大量地龍即可,根據一些老中醫的經驗,麻黃與蒼朮或地龍的劑量之比可為一比五,即用10克麻黃,則配50克蒼朮或50克地龍,只是有嚴重的心臟病時,麻黃須慎用,可以去原方中的麻黃,加附子10克,但出現房顫或高血壓危象時,麻黃斷不可用。藥書雖說附子畏半夏,但經過我多次臨床使用,並無任何副作用。本方經過加味之後,多年來,我在臨床使用的效果頗佳。如果患者原本屬於“ 火體 ”,或感受風熱之邪,出現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黃,用大量抗生素之後,咽喉不紅不痛,痰黃轉為清稀,久咳不癒,加桑皮10克、地骨皮10克,以防止肺中伏火被溫藥誘發。


然而,反覆感冒,咳嗽久而不癒,往往是因為元氣受傷,不能恢復,寒熱夾雜所致,有時小青龍湯不能勝任,《金匱要略》中小青龍湯的後續方苓甘無味薑辛夏湯等亦無大效,伯父曾傳給我一首民間驗方,用於咳嗽“ 收尾 ”名觀音應夢散 ”,頗受歡迎,因為本方乃藥食兩用之品,口感甚佳,患者樂於接受。用於外感咳嗽後期,風寒水飲發散過後,遲遲不癒,乾咳無痰或少痰,倦怠少氣,扶正祛邪兩難者,每每有效。其方為:黨參50克(或西洋參10克),生薑100克,蜂蜜100克。方中以生薑散寒止咳,蜂蜜潤燥止咳,黨參益氣補虛。生薑得蜂蜜之潤,則溫而不燥,蜂蜜得生薑之溫,則潤而不澀,黨參得生薑之溫散、蜂蜜之甘潤,則補虛而不留邪,益氣而不傷陰,對於反覆感冒咳嗽,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者,十分貼切。  


痰多胸悶金橘餅順氣化痰,咳嗽微喘核桃肉補腎納氣,大便秘結玉竹潤肺止咳通便。近年來,我在此方中加新鮮檸檬半個切薄片,收斂止咳,效果更佳,加化橘紅15克,則化痰之力大於金桔餅。



 2、柴胡桂枝乾薑湯配調肝湯治療乳腺增生

   
驗案舉隅--12

卓某,女56歲,湘潭人,社區幹部,20061113日初診。


五年前,患者左乳上房發現結節,大小為17×9mm,性質不明,腫塊發硬,不按不痛,每年均作B超檢查,未見長大或縮小,常年怕冷,胸悶,背脹,經常感到一陣寒一陣熱,吃溫藥則上火,吃涼藥則腹瀉,平時小便多,口乾,口苦,大便先硬後溏,有腎囊腫史,也未手術,舌胖淡,有浮黃苔,脈緩,此為肝鬱氣滯,痰濕凝結,而成乳癖,擬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加減:

   
柴胡10  黃芩10  桂枝10  乾薑10  牡蠣30 
花粉10  炙甘草10   七劑

   
1120日二診:服上方後,胸悶、背脹均消失,全身發熱,感到很暖和,多年怕冷的現象解除,仍然有口苦,口渴,小便多,舌淡紅,脈緩,仍用上方加軟堅散結之品:

   
柴胡10  桂枝10  乾薑10  黃芩10  牡蠣30 
花粉10  甘草10  蜂房10  鹿角霜10 
白芥子10  夏枯草15   浙貝10   十四劑

   
125日三診:服上方後,感覺乳房腫塊變軟,其他均可,脈舌同前,擬用調肝湯加減:

   
當歸30  白芍15  川芎15  山萸肉30   巴戟天15 
肉蓯蓉30  鹿角霜15  雞血藤30  露蜂房15 
穿山甲15  威靈仙30  楮實子30  白芥子10 
急性子15   菟絲子15  仙靈脾10   大海馬1

   
以上藥以二劑為一料,研末,蜜丸,每日二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0克,飯後開水送服,大約可服二個月。


服丸一料藥後,經B超檢查,左乳房腫塊消失。

   

組方解讀:

   
柴胡桂枝乾薑湯是小柴胡湯的變方,因為去掉了人參、大棗(半夏、生薑),加入了桂枝、乾薑、天花粉、牡蠣,使整個方劑重於祛寒逐飲、軟堅散結。馮世綸先生認為:“ 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裡陽證即少陽病,而本方治療半表半裡陰證即厥陰病。 ”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胃炎、胸膜炎、瘧疾、發熱、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等,有胸脅疼痛而偏於寒證者。《傷寒論》147條雲:“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這是少陽鬱熱兼以痰飲內停,屬於寒熱錯雜之證。本案所述之證候與條文不完全相同,但仔細思索,病機是一致的,況且乳腺腫塊所生位置正在肝經循行之處,無論從整體辨證或是局部辨證,均相吻合。故患者服完一診所開的七劑藥後,困擾多年的怕冷、胸悶、陣寒陣熱竟豁然而癒。二診著眼於局部的腫塊,仍用原方加化痰散結之品,所選之藥,均注意到藥性的寒熱平衡,故服後腫塊變軟。三診從調攝衝任入手,溫散結合溫補,從本論治,所選方為調肝湯加減,以丸劑緩圖,服藥不到三個月,多年疾患得以治癒。

   
乳腺增生類病症,屬於陽熱證者居多,屬於虛寒證者亦不少,虛寒證者多為肝鬱痰結、肝衝任失調所致,患者往往月經愆期,量少,色淡,月經前後乳房隱隱疼痛,得熱則舒,捫之難以找到硬塊,心胸鬱悶,乍寒乍熱,腰酸乏力,面色恍白,舌淡,或有瘀斑,脈細弱或脈澀。治療屬於寒證的乳腺增生,宜先用柴胡桂枝乾薑湯走厥陰、宣鬱結、化痰飲,後用調肝湯溫衝任、和血散結,即先開後合,始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傅青主先生的調肝湯,本為治療月經後血海空虛,衝任失養,少腹疼痛而設。方中共7味藥,以當歸、白芍、山萸肉、阿膠補肝養血,巴戟天補腎溫陽,山藥、炙甘草健脾和中,純用補藥,無一味疏肝理氣之品,不止痛而痛可止,本方之奇,就奇在這裡。傅青主先生雲:此方平調肝氣,既能轉逆氣,又善止鬱疼。經後之症,以此方最佳。不特治經後腹疼之症也。 ”這段話的重要性,其一是揭示了月經後的少腹疼痛,可以通過補肝腎、調衝任而達到疏肝止痛的目的,這種疼痛為疾病之標,而衝任虧虛為疾病之本。其二是從“ 經後之症,以此方最佳 ”,可以進一步領悟到舉凡肝腎虛,衝任失調之症,此方均可考慮使用。從我的臨床經驗來看,乳房與胞宮一樣,同為足厥陰肝經所循行之處,故婦女的痛經與乳房脹痛,病機有相同之處,均有虛有實。屬於實者,多為陽證,須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屬於虛者,多為陰證,須滋肝養血,調補衝任。陸德銘先生認為:“ 乳癖之為病,與衝任二脈關係最為密切。腎氣不足,衝任失調為發病之本;肝氣鬱結,痰瘀凝滯則為其標。故臨證以調攝衝任為主治療本病,常效如桴鼓。實驗室證明,調攝衝任可調整內分泌,從根本上防治和扭轉本病的發生和發展。”這一觀點對於臨床無疑是有指導意義的。我在用本方治療乳腺增生時,考慮到腫塊已成,純用溫補,尚嫌不夠,仍需溫散,故在方中除了加仙靈脾助巴戟天溫陽,加雞血藤助歸芍養血之外,再加白芥子化寒痰,急性子軟堅結,鹿角霜、露蜂房、大海馬暖奇經、散癥瘕,使腫塊得消。




 3、當歸芍藥散配炮甲黃蠟丸治療盆腔積液卵巢囊腫

   
驗案舉隅--13

周某,女,37歲,湖南懷化人,已婚未育,20008314日初診。

   
患者于半年前進行人工流產,月經一直未來,現乳房、小腹輕微脹痛,陰道有少量分泌物,既往每次月經前雙側乳房脹痛,小腹不適,左側有壓痛,白帶多,顏色偏黃,有腥味,月經量不多,有少量血塊,常持續八、九天,檢查有子宮內膜炎、附件炎,31B超顯示:左側卵巢囊腫,大小約34×28mm,盆腔內見到多個液性暗區,最大左側12×9mm,右側16×13mm,察之面色萎黃,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澀,擬用桂枝茯苓丸合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

   
桂枝10  茯苓15  丹皮10  桃仁10  赤芍15 
當歸15  川芎10  茯苓15  澤瀉10  劉寄奴15 
八月紮15    急性子15  七劑

另外,炮甲黃蠟丸6克,分兩次用開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420日二診:服上方5劑後,月經即來,量不多,顏色偏黑,3天乾淨。本次月經將來,小腹脹,有壓痛,乳房脹,腰酸,白帶多,顏色黃,舌紅,脈滑數,擬用四逆散合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

   
柴胡15   白芍30   當歸10   川芎10    茯苓15 
澤瀉10   蒼朮10   黃柏15   丹皮10    梔子10 
枳實10    蒲公英30    敗醬草30     七劑 

另外,炮甲黃蠟丸6克,分兩次用開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54日三診:服上方後,月經5天乾淨,現小腹仍有壓痛,白帶較多,顏色偏黃,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用當歸芍藥散加減,處方:

  
當歸10  白芍30  川芎10  茯苓15   蒼朮10 
澤瀉10  黃柏10  芡實30  萆薢10   烏藥10 
小茴香3    十四劑

另外,炮甲黃蠟丸6克,分兩次用開水送服,早晚各一次。

   
65日四診:本次來月經基本正常,月經前後的白帶減少,腹部疼痛輕微,月經過後3天檢查,盆腔積液與卵巢囊腫均已消失,舌淡紅,苔薄白,脈細緩,擬續服當歸芍藥散加減十四劑鞏固療效。

   
組方解讀:

   
本方兩次見載于《金匱要略》,首見於婦人妊娠病篇“ 婦人妊娠,腹中絞痛 ”,再見於婦人雜病篇“ 婦人諸疾腹痛 ”。方中以當歸、白芍、川芎和血止痛,以白術、茯苓、利濕健脾,故對腹痛、白帶多,屬於虛證者,頗為合拍。國醫大師班秀文先生擅治帶下病,特別喜用當歸芍藥散加減,強調“ 治濕不忘瘀 ”,對於帶下伴有下腹疼痛,或帶下伴見面色黧黑之人,或久病帶下不癒之人,常用本方治療。我發現慢性盆腔炎患者,往往以腹痛為主,白帶有時多,有時並不多,而腹中隱隱作痛或有壓痛,則是最突出的證候,長時間難以消除,故認定此方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劑。《金匱要略》中所說“ 婦人諸疾腹痛 ”即泛指這種慢性盆腔炎的腹痛。我在臨床,如果白帶偏黃,腰痛明顯,則改白朮為蒼朮,並加黃柏,即合用二妙散。遇到盆腔炎急性發作,加紅藤、敗醬草、蒲公英,輸卵管兩側壓痛顯著,加八月劄、劉寄奴。慢性盆腔炎日久,經常出現盆腔中的炎性包塊、盆腔積液、卵巢囊腫等,當歸芍藥散有時不能勝任,則須配合服用炮甲黃蠟丸,此方出自當代名醫金千里的經驗,以炙穿山研末,加等量黃蠟為丸,亦可加少量麝香。每日2次,每次3克,一個月為一療程。此方藥少、氣雄、力專,藥性透達盆腔,以峻劑緩圖,有特殊的消腫、排膿、散結作用。能有效地消除盆腔內炎性包塊、盆腔積液、卵巢囊腫等。



4、奔豚湯配五積散治療陣發性腹痛

   
驗案舉隅--14

楊某,女62歲,河北人,長沙市某醫院醫生,200453日初診。

   
患者陣發性腹痛三十餘年,每次發作,均因受寒而起,發作時,臍周絞痛,感覺有股寒氣向上攻沖,心慌,頭暈欲倒,一天之中,可以出現四、五回,每次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不等。中年時,每年發作二、三次,近年來,發作頻繁,有時一個月發作三、五次,每次發作過後,疲憊不堪,幾天才能恢復,做過胃鏡、腸鏡、B超、心電圖、CT等各種檢查,除了有竇性心率不齊、早期動脈硬化之外,未見其他器質性病變,從而診斷為“ 癔病 ”、“ 神經官能 症”。察其面色發青,嘴唇發紺,精神疲憊,頭暈,身痛畏冷,舌胖淡,苔白厚,口苦,脈弦緊,一小時以前剛發作過一次。此為寒濕積結於內,不能宣洩,發為奔豚氣,急用五積散溫散:五積散每次10克(布袋包煎),生薑15克、紅棗5個,煎10分鐘,趁熱服,日3次,蓋被取微汗。

   
54日二診:昨日服上方後,三度汗出,身痛已除,已不怕冷,腹痛未發,心中感覺舒暢,仍然精神疲憊,偶有心慌,頭暈,面色已恢復正常,舌淡,苔薄白,脈弦。當溫陽活血,擬用奔豚湯合苓桂甘棗湯加減:

   
當歸10  白芍10  桂枝10  半夏10   炙甘草10 
川芎5   蒼朮30   大棗30    生薑15    合歡皮15 
茯神15    十劑

   
515日三診:服上方後,腹痛未發,其餘尚可,惟精神仍感疲憊,脈舌同前,上方加黃芪15克,生薑10克,白芍加至30克,十劑


服十劑後,病情穩定,遂停藥,跟蹤至今,已長達六年,病未復發。

   
組方解讀 

   
《金匱要略》“ 奔豚氣病篇 ”云:“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複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奔豚病在臨床並非少見,中年婦女尤其多,西醫大部分歸屬于“ 癔病 ”之類,沒有可靠的治療藥物,而古方奔豚湯確實有效。此方由當歸、白芍、川芎、半夏、生薑、甘草、葛根、黃芩、李根白皮等九味藥物組成,後世有人懷疑方中的葛根應當為柴胡,因為柴胡可疏肝解郁,與方中的半夏、黃芩、甘草、生薑,幾乎占小柴胡湯一大半,換一味柴胡,則與奔豚病中的病機“ 驚恐 ”、證候中的“ 往來寒熱 ”完全吻合。方中的李根白皮,被認為是平抑肝氣的專藥,無奈近幾十年來,任何藥店都不備,讓當代臨床醫生失去了運用本方的機會。有人用桑白皮代之,桑皮專入肺經,擅長瀉肺熱,這種替代只是表面相似,並無道理,我則用合歡皮替代。合歡皮入心、肝二經,《神農本草經》謂:“ 主安五臟,和心志,令人歡樂無憂。 ”雖然沒有直接平抑奔豚氣的作用,但其疏肝解郁,寧心安神之性於本病非常吻合,與方中其他藥物的配合也很協調。況且從《金匱要略》其他幾首治療奔豚病的處方如桂枝加桂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看,治療奔豚病不一定非依賴平抑奔豚氣的專藥不可,而是要發揮整首方的辨證施治作用。我用配伍柴胡、合歡皮的奔豚湯治療多例患者,均有很好的療效。然而本案患者的奔豚 ”病,從病因來看,每每同受寒、寒濕內積有關,而並非經文所說的“ 驚發 ”、“ 驚恐 ”等情志因素,從證候來看,與經文所述基本相同,只是本案表現為身痛怕冷,而非往來寒熱,本案以腹痛為主,而非一般奔豚病的氣沖咽喉為主,這是由不同的病機所導致的差異,不可徑用奔豚湯原方。故一診先用五積散散寒祛濕解表,以治其標,二診用奔豚湯加減化裁合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以治其本,防止復發。奔豚湯之所以去柴胡、黃芩,加蒼朮,即不把重點放在疏肝解鬱上,而放在溫化寒濕方面,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在《金匱要略》條文中為“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即有預防復發的作用,故兩方合一,將治療與預防結合在一起。三診加黃芪、生薑、加重白芍,取黃芪建中湯之意,因本案以腹痛為主,畢竟與尋常奔豚病有所不同,故當有所偏重。由於方證相符,數十載頑疾,一診見效,三診痊癒,數年未發。



 5、柴苓湯桂枝茯苓丸配人參養榮湯治療癌症

   
驗案舉隅--15

張某,男,68歲,湖南株洲2009425日初診:

   
患者一月前進行結腸癌手術,昨天剛做完第2次化療。初次化療時,身體反應不大,這次化療時,出現噁心、嘔吐,食欲全無,大便稀溏,頭昏,心煩,心悸,睡臥不安,白血球下降至2400。察之面色灰暗,神情倦怠,舌暗淡,苔黃白有津液,口苦口渴不思飲,脈弦細數,手足冷。擬用小柴胡湯、五苓散、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

   
柴胡15  法夏15  黃芩10  高麗參15   炙甘草10 
枳實10  白朮15  澤瀉10  豬苓15  茯神30   桂枝10 
丹皮10  桃仁10  赤芍10  生薑10  大棗10    十劑

   
2009514日二診

服藥後,症狀得以改善,惟精神倦怠,白血球仍然不到3000,準備注射升白製劑後,進行第三次化療。察之面色好轉,舌淡,苔薄白,脈弦細,仍用原方加砂仁、藿香:

   
柴胡15  法夏15  黃芩10  高麗參15   炙甘草10 
生薑10  大棗10  黃芩10  枳實10   白朮15 
澤瀉10  豬苓10  茯神30  桂枝10   丹皮10 
桃仁10  赤芍10  砂仁10  藿香10     十劑

囑咐化療期間,仍然可以服,服完後,續服人參養榮湯加減十劑:

   
高麗參10  黃芪30  炙甘草10   肉桂末3克(沖服) 
茯苓10   白朮10   陳皮5   熟地10   當歸10 
白芍10   遠志10   五味子6   雞血藤30
補骨脂10   穿山甲10克。

   
20091015日六診

患者按照上面兩張處方,輪流在化療期間和化療後服用,在進行第四次化療前的檢查時,白血球升至5000,已經不需要注射“ 升白針 ”,身體一般狀況尚可,並順利完成了六次化療。

   
組方解讀 :

   
小柴胡湯(包括大柴胡湯)、五苓散、桂枝茯苓丸是經方中十分平和而又使用頻率極高的三首方劑,大小柴胡湯側重調節氣機升降,五苓散側重調節水濕代謝,桂枝茯苓丸側重調節血液運行,許多疾病,無論證候表現如何錯綜複雜,使人眼花繚亂,感覺無從下手,但證候後面潛在的病機,無非是氣機鬱結、水濕停留、血行不暢,只要洞察了病機所在,靈活運用以上三方合方,就掌握了治療多種複雜疾病的有效手段。以癌症的治療為例,我認為中醫應當避免跟在西醫後面去“ 殺癌 ”、“ 攻癌 ”,務必發揮自己學科的特色和長處,在扶正祛邪、調節平衡的總體治療原則上多做文章。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放療多傷陰,化療多傷陽,故一般選擇古方瓊玉膏、人參養榮湯作為克服放化療副作用的兩首對方。繼而發現:傷陰證候表現較輕,患者整體狀況較好,容易糾正;傷陽證候表現較重,患者整體狀況較差,不易恢復,因為過於痛苦而中途放棄化療的患者不在少數,人參養榮湯有時達不到預期效果。經反覆觀察後領悟到:化療之後,對人體的傷害,除了損傷陽氣陰血之外,最先出現的環節,是導致了身體的各種紊亂和失調,患者一系列噁心、嘔吐、胸悶、燒心。腹瀉、食欲下降、心悸、頭暈、乏力、失眠、心煩、舌暗、苔白膩、脈澀等等證候,其背後的病機,都是氣機升降失常、水液代謝失常、血液運行失常所致。只有先進行調節,使身體失序的狀態恢復到初步平衡,扶正的方藥才能發揮作用。近年來,對於進行化療的癌症患者,我經常在化療前後,先用大小柴胡湯、五苓散、桂枝茯苓丸三方合方予以調節,後用人參養榮湯加減益氣養血溫陽,使化療的副作用大為減輕,骨髓抑制和白血球減少的情況得以改善,從而説明許多患者順利完成了整個化療的療程,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人參養榮湯出自《局方》,從十全大補湯變化而來。方中以人參、黃芪、炙甘草、白朮、茯苓健脾益氣;當歸、熟地、白芍補肝養血;肉桂溫心腎之陽,鼓舞氣血生長;五味子斂肺滋腎,寧心安神;陳皮理氣,以助運化,遠志化痰,以調心神,姜棗辛甘,以和營衛,共奏益氣補血、養心安神之效。焦樹德先生認為:“ 本方與八珍湯的雙補氣血有所不同。八珍湯以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好像如此氣血得以雙補。然而進一步分析,四君子湯補氣過於呆滯,四物湯補血卻含川芎芳香燥烈之品,不適應於久虛之證。本方加陳皮以行氣,去川芎之芳燥,再加遠志、五味子,則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藥相得益彰,故可養榮而強身。方中雖有酸甘化合生陰之意,而酸收之中又有辛溫之品通達,甘緩之中又有滲運之品行利,因而無壅滯礙胃之弊。功主于奉養心營,適於久服。十全大補湯為八珍湯中加黃芪、肉桂而成,雖然亦能雙補氣血,但仍存在上述八珍湯的缺點。如氣血兩虛欲長期服藥者,或遇氣血兩虛中兼有心虛,症見驚悸、自汗、健忘、失眠諸症者,則不如本方五臟互養互榮之效佳。本方雖然是從十全大補東加減變化而來,但從此方的加陳皮減川芎,另加遠志、五味子這一加減中,即可體會到中醫方劑的加減變化,相須配伍,實寓有旋轉造化之機的妙用,發人深省。”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2000:38)值得重視的是:兩首方中都用了肉桂,其中的道理,王綿之先生有一番說道:“ 補血的問題主要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原料,一個是功能。血的生成,依賴脾胃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心腎之陽的氣化,水谷精華只是造血的原料,使之變化為血,還得依賴心腎的氣化功能,如果病人能吃,食欲不減,進食也不差,還貧血,就說明是有原料但不能變化。而方中的肉桂味甘、氣辛、性熱,入心腎脾,有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和心腎氣化功能的雙重作用,在氣血俱虛的情況下,八珍湯的兩個變方十全大補湯和人參養榮湯,都加上黃芪、肉桂,是為了加強補氣溫陽,促使陽生陰長,促使補血的功能加強,兩方是治療氣血俱虛而偏於寒的。這樣的方劑用來治療各種貧血,效果比較好。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2005:298[82]肉桂有兩種,一種為普通肉桂,一種為紫油桂,價格懸殊百倍,方中的肉桂借其啟迪陽氣,至關重要,一般肉桂容易上火,動血,不堪大用,必須用紫油桂,即上桂,而且宜研末沖服。從我的臨床經驗來看,晚期癌症患者,特別是經過多次化療後的晚期癌症患者,在出現氣血大虧、各項血液檢驗指標低下時,用藥不能再斤斤於消癌、攻邪、祛毒,當以救人為主,扶正為主,如此尚可延緩患者的生命,使患者獲得較高的生存品質。從許多中醫古籍的記載來看,古人對於瘡瘍、痘疹、乳癌等潰後久不收口者,每每認為是氣血大虧所致,不再用清熱解毒等涼性藥,轉而大補氣血,十全大補湯與人參養榮湯常被列為首選方劑,現代日本漢方醫甚至讚譽十全大補湯是“ 治療腫瘤的新曙光 ”。從我運用於癌症患者的臨床效果來看,人參養榮湯比十全大補湯還要好,焦樹德先生所作的分析和評價是非常中肯的。我在方中尚加刺五加15克、雞血藤30克、補骨脂10克、穿山甲10克。其中,刺五加可助黃芪強壯補氣,雞血藤助歸、地補血通絡,補骨脂助肉桂補腎溫陽,穿山甲活血化瘀。這個配伍同時被國內許多中醫癌症專家證實,對於化療後白血球下降有可靠的升高作用。我將以上組合添加到人參養榮湯中,使之具有了升白血球、升血小板、升血紅蛋白、提高免疫功能、克服放化療後遺症、改善症狀的全面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