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 〜 中醫藥新聞
肺脾虛、稚陽、稚陰未充 小兒好發中耳炎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2/16
小兒脾肺虛,易誘發中耳炎。中醫師李思儀表示,中醫認為,中耳炎常因小兒「肺常虛,脾常不足」,「稚陽未充,稚陰未長」,「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等因素,而造成此症。一旦出現感冒症狀,往往更容易造成耳咽管的堵塞。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由於小兒的耳咽管較成人短且直,這些先天結構上的弱點,使得小兒中耳炎的罹患率較成人高。由於現在小孩過敏性疾病比例的增加,平常就容易流鼻水、打噴嚏;鼻腔分泌液體較多。若是一旦出現感冒症狀,往往更容易造成耳咽管的堵塞,所以這類型的小朋友在感冒後,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中耳炎的發生。
因此,臨床上常見家長常常在好不容易陪伴照顧小孩的感冒(咳嗽、發燒)痊癒不久後,接著又開始得照面對出現中耳積水、聽力減退、耳朵出現脹悶感或耳鳴的現象,嚴重者甚至可能化膿,而出現高燒現象。
中耳炎的感染有內外在因素。李思儀表示,外在因素多為傳染性疾病,病情發生快速。內在因素多本身身免疫力差,或伴隨呼吸道過敏等疾病。其他外力因素,如游泳後發生,或擤鼻涕等原因導致。在中醫稱「膿耳」。
李思儀表示,外感所致中耳炎多為傳染性疾病,病情發生快速,症情也較嚴重。通常小朋友除了中耳發炎感染外會,也會伴隨呼吸道的疾病,或發燒的現象,通常為急性發作。而內在因素,多為自身免疫力減弱或伴隨呼吸道過敏等疾病,很容易造成中耳炎反覆發作,通常這樣的情況並非外感造成,所以較不會咳嗽、發燒等現象,疼痛的症狀也較輕微;屬於慢性中耳炎。
李醫師表示,還有,其他外力因素,如游泳後發生,或當擤鼻涕或餵奶姿勢不良所導致。當患者症狀表現包括耳朵化膿或積水,伴隨耳脹悶感、耳痛、或耳鳴等,也可能出現發燒的症狀。但較小的幼兒不見得能自己訴說,會以常常搔抓、拉扯自己的耳朵、半夜睡不安穩、經常突然啼哭,或因聽力減退,而對周遭聲音反應變弱。家長應特別注意。
醫師指出,只要能好好服藥一、兩個月,就可以脫離反覆感染,當感冒的頻率開始降低,食慾狀況也會改善,這些都是在體質改善後有助緩解的部分。
李思儀表示,中醫辨證治療中耳炎,主要可分為風寒、風熱證。還有,肝膽火熱明顯。以及脾虛濕困症候。治療可從袪外邪;解熱;健脾方向著手。針對「外感風寒」剛開始可見寒證,但日久也可能化熱;初起症狀多怕冷、肌肉痠痛、鼻流清涕等,若有流汗,藥方可用葛根湯;若無汗則可選用麻黃湯加減。若是「風熱證」,則可見到不怕冷且汗出,中耳紅腫痛甚,可用五味消毒飲加減。
肝膽火熱明顯者可見中耳化膿積液多,煩躁不安、經常啼哭無法安睡、發燒、便秘、小便較黃、口氣較重等現象,治療可用龍膽瀉肝湯。反覆感染的慢性中耳炎者常見「脾虛濕困」。可見經常中耳積水;積水多色淡無味,很少發燒,食慾差,體瘦面黃白。伴隨聽不清楚或出現耳脹、耳鳴等,這類患者經常本身也有過敏性鼻炎或過敏性皮膚炎的問題。治療上應以健脾為主、利濕為輔;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