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胃潰瘍病因有濕、熱、毒、食積、氣血瘀

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 中醫藥新聞
 
 
胃潰瘍病因有濕、熱、毒、食積、氣血瘀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12/05/31
 
 
中醫師許志遠表示,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飲食不正常等生活習慣已成現代人共同問題,長期容易引起腸胃疾病,胃潰瘍就是其中之一,病因病機包括濕、熱、毒、食積、氣滯、血瘀、氣鬱化火等是。

許醫師在一場活動中指出,病因病機持續存在,長期將演變成胃陽虛衰、氣血不足、胃陰虧空、虛寒證等,最後成胃潰瘍,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感,有時出現明顯的上腹疼痛。

空腹時病情較嚴重,進食後可望減輕。常有胃食道逆流、打嗝、胃脹氣等腸胃不舒服的情形發生,病情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胃出血,嚴重者還可能出現胃穿孔的問題,也有演變成胃癌的可能性。

許醫師指出,肝鬱氣滯證患者通常會出現胃脘脹痛、脅肋脹滿、病情每遇情感不遂時可能會加重,常伴有胸悶、胃口不好、吐酸、舌苔薄白等症狀,治宜疏肝理氣和胃,適合處方包括柴胡疏肝散、四逆散、逍遙散等皆是。

飲食積滯證患者通常會出現胃痛脹滿、不想吃東西、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嘔吐後疼痛減緩、大便乾結、舌淡紅苔厚等症狀,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痛,適合使用保和丸加減方。

血瘀證患者通常會出現胃脘部疼痛尖銳有如針刺刀割般,且痛處往往固定不移,疼痛有時可能牽引至胸背,或伴有手腳冰冷、身體出汗、嘔血或大便黑色、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等症狀,治宜化瘀通絡,理氣和胃,適合使用血府逐瘀湯等處方。

濕熱證患者通常會出現胃脘痛,而有熱感、口渴卻不想喝水、小便黃、口乾而苦、大便不順暢、苔黃膩等症狀,治宜清化濕熱,理氣和中,適合使用黃連解毒湯等處方;鬱熱證患者通常會出現胃脘部灼熱疼痛,治宜清中泄熱佐疏肝理氣,適用化肝煎等處方。

陰虛證患者常會出現胃脘部隱隱灼痛感、空腹時病情常加重、口乾舌燥卻不想喝水、胃口不好、消瘦、大便乾結、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剝落等症狀,治宜養陰益胃,適合處方有一貫煎、六味地黃丸、沙參麥冬湯等。

虛寒證患者通常會出現胃脘隱隱作痛感,但溫暖或按壓時可望緩解,遇勞累的時候病情容易發作,吃東西的時候雖可緩解疼痛但容易導致腹脹,通常伴有精神倦怠、身體乏力、懶言、消瘦、手腳冰冷、大便稀溏、舌質淡嫩有齒痕、苔薄白等症狀,治宜溫中健脾,適合處方包括黃耆建中湯、理中湯等皆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