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提高青少年中醫藥認知度
中國中醫藥報 2011年10月28日
鄧玉霞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
中醫藥文化需要傳承與發揚光大,除了不斷研發創新,把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以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要提高青少年對中醫藥基礎知識的認知度。
最近,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北京市一所中學進行了關於青少年對中醫藥認知度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7%的中學生說不出10種中藥名,有40%的學生對中醫藥典籍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一無所知,非常願意學習和瞭解中醫藥知識的中學生僅占30%。
這樣的結果可以說不太讓人滿意。我國是中醫藥的發源地,幾千年來,中醫藥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起著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到了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藥在人民大眾的祛疾治病、養生保健方面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青少年對中醫藥的認知、認可程度,是今後中醫藥文化能不能更好傳承發展的重要保證。
由此,普遍提高全民族青少年對中醫藥基礎知識的認知度,應該是我們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和長遠之計。對於怎麼來提高全體青少年對中醫藥基礎知識的認知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把中醫藥基礎知識放到中小學9年義務教育中去學習,像思想政治道德課一樣,作為一門必修課進行考查。在中醫藥典籍中,有許多精典而富有哲理的精美絕句,不僅適用於中醫藥醫療保健基礎專業理論的學習,也適用於人們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比如:出自養生名著《呂氏春秋·盡數》中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出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出自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的“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出自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的“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等等名句,這不僅有助於青少年們瞭解中醫藥理論,提高對中醫藥的認知度,更有利於青少年道德修養的養成。
二是《三字經》自問世以來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這是一本非常成功的中國傳統教育兒童啟蒙讀物,字數不多,朗朗上口,言簡意賅,它強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續至今,現今的孩子們隨口都能說出幾句。普及提高青少年中醫藥認知度,也應借鑒《三字經》的成功模式。請具有中醫藥知識又具有高深文字功底的專家共同編寫科普讀本,作為中小學生課外讀物選讀。
三是借助時下流行的“國學熱”潮流,把中醫藥基礎知識融入到國學講座、國學書籍裡面去。從某種意義上講,中醫也應屬於“國學”的內容之一。相關媒體可以制做一些適合青少年觀看的涵蓋中醫藥基礎知識的國學講座電視片,用於學校課間宣傳播放。
四是中小學生課外實踐活動,要刻意穿插有關中醫藥的內容。如:進中醫院參觀中醫生把脈,參觀中醫特色理療推拿按摩針灸,認識辨別採挖中草藥、參觀中草藥養植園等等。讓中醫藥的認知一點一點地刻入孩子們心中。
五是可以把精美的有關中醫藥理論的文章節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作為中學文言文學習的必學課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