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同一方劑治癒白內障和痔瘡




文章轉載自:新紀元週刊






同一方劑治癒白內障和痔瘡


若萍子




上一世紀八十年代,筆者曾經用純屬中醫內科的同一常用方劑治癒過兩個病人,其疾病分別屬於眼科和痔瘡科。這兩個病例的成功,使筆者對中醫越來越細的分科治療的合理性有過認真的思考,對中醫理論的深刻內涵和它涵蓋的現象的寬度有了更多的實感。


案一。XXX,女,不到三十歲,工人。自述在一段時間內眼睛昏花,隨後發現眼內已長大片翳子(西醫稱「白內障」)。去眼科兩次,不見好轉,翳子轉多轉大,且有連成一片之勢。與眼科醫生約定兩周後作手術,但又顧慮手術不成功導致雙目失明,願意「試一試」中醫內科治療。


觀察病人言語輕微,面色晃白;自言倦怠貪睡,不喜言談,更不想動;查看舌象,苔薄舌軟色淡;脈略遲而細。一派中氣不足的典型症狀。思其眼生翳子必為中氣下陷、清陽不舉,肝失滋養所致。只要補中益氣、提升清陽,可望翳散雲開、重見光明,避免手術。故用「補中益氣湯」稍加入肝之藥。一劑服後,第三天再診,翳子已減少、變小,病人自覺視力大增。守原方再進二劑,大小翳子全部散淨。離兩周作手術的日期還有四、五天,病人自去眼科取消手術約定。


案二。XXX,男,三十多歲,工人。多年痔瘡不癒,頻頻復發,發則阻礙行動,常須靜臥待其慢慢收回。最近發展到痔瘡科醫生認為必須動刀的地步。病家偶然得知,內服中藥可能有效。自述長期痔痛,睡眠不好,時覺頭昏眼花。夏日雨後發病更頻。觀其面色,暗淡無光;言語輕飄,四肢不健;食多而不長肌肉,睡多而不長精神;查看舌象,苔白微膩,木然無光;脈三部皆有弱相。


意其初為陰傷,腎水有虧,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而頭昏眼花;木克土而脾傷,則食而無功,水谷精華不能為其所用,終至氣血兩虛。血虛則不能安眠,故長期睡眠不好;氣虛則不能提攝,脾虛則不能疏導,故一遇內外濕邪,便致痔瘡脫出。法擬補中培土、上提下導。方用「補中益氣湯」加蓮米、薏仁等健脾疏導。當晚初劑煎服一小碗。次日清晨,滿臉笑容來報,昨晚睡眠特佳,今早痔瘡如失。


上列二案均以同一內科常用方劑而收到奇異效果,究其所以,無非是堅守了「辨證施治」的原則,而不宥於按疾病分科的束縛。從實踐中的觀察來看,按病分科容易把醫生的思想引入局部細節的考慮中,導致對全局思考的忽視。


雖然中醫歷來就有內外兩科治法的區別,但那只是方法的不同,而不是把醫生分成不同的類別。張仲景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留名醫史,但據稱他還能作開胸手術;《難經》的直系傳人曹原,也是兼精內外科方法,可以開胸洗腸的神醫。華佗以外科手術著稱,那是當時戰爭頻繁、外傷急症病人特別多的原因。在他失傳的典籍中是包括內科方法的。


根據中醫的整體觀,人體是一個互相關聯的整體,任何一部份的問題都是全體的問題,都可根據各部份之間的聯繫而找到不同的治法。利用五行配五臟以及五行生剋制化的原理,分析各臟之間的相互影響,認清疾病的「標本」和傳變方向,往往能收到極好的效果。比如我們舉的第二個案例中,就得用五行理論,來分析不同臟器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幫助立法處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