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醫古文水準下滑令人憂
中國中醫藥報 2011年6月17日
賈延利 山東中醫藥大學
要想學好中醫,必須閱讀大量的中醫古籍。筆者從事醫古文課教學30餘年,深感中醫院校學生的古文水準整體下滑。
在最近的醫古文期末考試中,發現甚至是些名篇學生也不能掌握。如《大醫精誠》:“ 偶然治差一病,則昂頭戴面 ”的“ 戴面 ”,有的學生解為“ 批評,指責 ”(應是“ 仰面 ”)。 又如有的學生把《傷寒論序》中“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原,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譯為“ 雖然沒有把所有的病都治好,但也找到病的根源,如果能尋找到這部集子,自能治癒過半。 ”譯文與原文出入很大。
醫古文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閱讀中醫古籍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這門課的學習,讓學生舉一反三,能比較順利地閱讀較淺顯的古書,那麼,學生的閱讀能力怎樣呢?考試中有一個斷句題,是明末蕭京《軒岐救正論》中的一段,該段短文共41處需斷句,然而,有位學生只斷對了10處。對難度不大的原文尚斷成如此,可見其古文水準了。
目前,在各大中醫院校的本科生教育中,醫古文課程持續半個學年,有的是64學時,有的僅54學時。有的甚至被降為考查課,而有些專業乾脆免去了醫古文。
那麼,醫古文的教學內容究竟怎樣呢?目前《醫古文》規劃教材所收文選40篇,古漢語基礎知識8章。因學時很少,文選一般講20篇,基礎知識一般講3章,所講內容不到教材的一半,只能是蜻蜓點水而已。而學生也是僅僅為了應付考試,並沒有把醫古文作為一個重要的基礎課來學。試想:醫古文只是半個學年的教育,在短時期內不可能培養起學生古漢語的語感,大部分學生學過以後就忘掉了。中醫院校的學生古文水準很低,這就必然為日後研習中醫經典設置了障礙,不能很好地把握經典的內容。
筆者呼籲,中醫專業應加強醫古文課的教學,因中醫的精華都保存在中醫古籍當中,這就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具有較高的古漢語水準,具備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缺乏這種文化背景,很難掌握中醫學術的精髓。因此,加強醫古文教學將有助於學生理解中醫論著,能更好地繼承祖國的醫學遺產。而古人所說的“ 秀才學醫,籠裡捉雞 ”也正是這個道理。若中醫院校學生不讀經典、讀不懂經典,中醫怎麼生存?怎麼發展?
早在1962年,任應秋等五位名老中醫就寫信給衛生部提到:學生古文程度太差,怎樣突破文字關?文以載道,醫古文課的設立是為了提高閱讀中醫古書的能力。但課時數太少,內容局限。任應秋建議選百篇古文與六十篇醫古文。並要求練習毛筆字,以求寫字端正。另外,任應秋曾說:“ 醫古文是中醫學基礎的基礎,只有學好醫古文,才能學好中醫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