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中醫藥新聞
腸躁症多脾虛 肝脾不和、氣機阻是關鍵因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2/07/10
腸躁症是腸道異常蠕動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此症會出現腹痛、便秘或腹瀉症狀。患者的腸道相當敏感,如緊張焦慮、壓力、食物、藥物或輕微的刺激及發炎都可能引起腸道異常的收縮。依照症狀又可分成兩類型;呈現便秘與腹瀉交替的狀況。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腸躁症發作時,腸道收縮強度及頻率增加,使得食物通過小腸的時間縮短,而引起腹瀉。當大腸收縮及疼痛增加,則產生腹痛。這些症狀都是在清醒時發作,理學檢查腹部壓痛,但生化指數、大腸鏡及糞便檢查通常是正常。此外,有些患者因為食用高熱量或高油脂的食物、麵食類、乳製品、咖啡、茶,或柑橘類水果等誘發。
王醫師表示,腸躁症若屬「痙攣結腸型」;多是由飲食引起周期性便秘或伴有腹痛的腹瀉,甚至便秘與腹瀉交替,糞便糊狀或黏液狀。患者表現為胃腸脹氣、下腹部持續性鈍痛或尖銳絞痛、噁心、頭痛、鬱悶、焦慮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通常於排便後緩解。
還有「無痛性腹瀉或便秘型」;常見在進餐後不久,產生急迫性便意,或在早晨醒來後即腹瀉。此外,有些患者表現為腹脹和輕微疼痛的便秘。
腸躁症常見脾虛現象。玟玲表示,中醫認為,腸躁症脾虛是此症之本;肝脾不和,氣機不暢是病機的關鍵。治療時以恢復腸道功能為主要目的,從疏肝健脾著手。
王玟玲表示,此症主要因為情志不暢,導致肝鬱氣結,肝脾不和,引起腸道氣機不順,傳導機能受到影響。此外,飲食、勞倦、寒濕等因素也可誘發及加重症狀。因脾虛是此症之本,肝脾不和,氣機不暢是病機的關鍵。臨床症候可分為腹痛型、腹瀉型、便秘型、腹瀉便秘交替型。
王醫師表示,其中以腹瀉型最多見,症候以「肝鬱脾虛型」為主。治療時以恢復腸道功能為主要目的,便秘時不可濫施瀉下藥,腹瀉時也不可用收澀藥。應以疏肝健脾為主,並佐以潤腸通腑。
焦慮緊張、壓力大者,可加入合歡皮、玫瑰花、茯神、夜交藤等藥,解鬱安神定志。腹脹、腹痛者,則加用木香、延胡索、川楝子、佛手、烏藥等理氣止痛。便秘乾硬者,加入玄參、麥冬、生地、川楝子等滋水清肝,潤腸通便。
工作壓力大,也可能影響排便異常。王玟玲指出,門診中一名25歲的男性患者,本身剛進入社會,從事房仲業務員,平常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最近幾個月經常出現腹瀉數次,大腸鏡檢查又無異常。診斷研判是腸躁症,屬於典型的「肝鬱脾虛化火證」。
王玟玲表示,這名男性患者,由於房仲工作平日工作壓力大,也有睡眠問題出現,包括發生難以入眠、眠淺易醒、多夢,還有長了不少痘瘡。最近3個月,更是一天腹瀉2~3次,稀糊便,無酸臭味,有時吃東西後,就想要排便,感覺身體有異,就醫經過大腸鏡檢查後,又發現無異常。
王醫師指出,臨床上經診斷後判定為腸躁症。中醫辨證是屬於「肝鬱脾虛化火證」。針對這名患者,處方以參苓白朮散及加味逍遙散加減,並提醒患者,應配合飲食及情緒壓力管控調節,經過治療後,一週後症狀已經有所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