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治未病筆記
http://blog.udn.com/rubyskylark/5861536
過動兒其來有自─別把教育問題,推諉成醫療問題!
作者:李璧如 (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
大人的「傾聽」,會讓他知曉被尊重的滋味,
一個受尊重的人,從此才會開始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孩子需要的是愛與尊重,
絕不是定期服藥─別把教育問題,推諉成醫療問題!
任何一件事情,從開始到完成,稱為一個行動週期;一個完整的流程包括,起始、過程、結束。完整地把周期走完,最後都會有一種釋放的輕鬆感,不論結果如何,總之就是完成了〈那美好的一仗,我已打過〉,那麼這件事就會過去;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新的事件,人生就是如此週而復始。
但有些時候,或者因為外力、或者力不從心,有些周期沒能完成,那麼久而久之,它會惦掛在我們的心裡,成為永遠的負荷—那來不及完成的戀情、那無法說出口的歉意、那被壓制的憤怒、還沒還清的債務…,久而久之,鬱積胸次,最終成為生命旅途上無法承受的重,因為始終沒完成,注意力會一直卡在那個關鍵點,表面上也許你完全不在乎,假裝那不重要,其實你始終記掛著這件事,這股負能量必定會逐漸浸蝕消耗我們前進的動力。
以小孩來說,中國人父母,其實不大把他當回事,管他在幹嘛,小孩有什麼重要事呢?總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不會尊重他是否專注在做些什麼?一再被打斷的孩子,不僅被搞得一肚子火,還要扛那行動周期未及完成的許多負荷,你想他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煩躁易怒、缺乏耐性、無法專注在當下、沒有創新與負責的動力,甚至無法與人溝通,這些「特質」就這樣被孕育出來了。
所以一個過動傾向的小孩,不會憑空而生,是什麼因緣造就成他今日的面目,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第一,從孕期開始,母親可能就身處一個充滿壓力的環境,體能也不好,沒有充沛的氣血足以供應胚胎成長所需,所以孩子出生之後,成為過動兒的機會比率相對較高。
其次,就是前面所提的教養條件,心態不成熟、面對能力不足的家族成員,很難培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第三,整個社會的無明壓力,所謂身心科、精神科的治療與配置,其實常常漠視了人真正的需求,情緒如暴洪,它需要的是疏導,而非壓制,尤其不是用各種有副作用的藥物來控制。
所以關於這則過動兒的報導,只有署立台中醫院心智發展科劉駿熒主任表示,除非行為常干擾到別人才需用藥物輔助;對這名打老師的小五學生,希望家長和老師先聽他說「為什麼要打人」的心聲和意見。
這是個有良知的成人,說出他該說的話。那麼,學校呢?老師呢?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對於父母已離異的隔代教養、資源不足的孩子,孩子需要的是愛與尊重,絕不是定期服藥─別把教育問題,推諉成醫療問題!
氣血充足、且被尊重的孩子不會暴怒。
私.意見:
回家已經很晚了,但看到這則新聞,不得不熬夜為文─學生是被教的,而不是被批判的;教育對人應有一定程度的寬容,尤其是對弱勢階級的孩子!而且孩子能表達到什麼層次呢 ?很多細緻的情緒轉折,他未必有辦法覺察或釐清,但大人的「傾聽」,會讓他知曉被尊重的滋味;一個受尊重的人,從此才會開始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我不是不同情被打的老師,但看待事情必須要有一個更宏寬的角度與高度,孩子需要的是愛與尊重,絕不是定期服藥─別把教育問題,推諉成醫療問題!
看書被打擾 小五生狂打女師問題20分鐘
2011-11-17中國時報 【李坤建、盧金足/綜合報導】
新竹市某國小一名女老師,十五日在晨間自習時糾正一名資源班有過動傾向的小五特教生,男學童竟突然抓狂,當著所有學生面前毆打老師長達廿餘分鐘,致老師手腳多處挫傷。事件發生後家長未到校道歉,女老師則到醫院驗傷,不排除提告。
據了解,這名有過動傾向的男學童,父母已離異,目前和祖母同住。小四下學期從別校轉來,雖然被分配到資源班接受職能訓練或心理諮商,但平時還是到普通班和一般生上課。
前天晨間自習時男學童在看課外書籍,女老師到普通班叫他準備到資源班上課,被「打擾」的男學童不知何故,突然起身用雙手打老師。男學童雖然身高不如女老師,但身材圓滾孔武有力,纖瘦的女老師只能拚命抵抗,直到廿餘分鐘後,學校組長趕到後才停止,但不少學童被驚嚇到說不出話來。
事件發生後,學校校長和主管被議員叫到議會備詢,第一時間並未通報給市府教育處,等到下午回到學校後了解所有狀況,直到昨上午才通報。
男學童在外地工作的母親接獲學校通報後,雖然在電話中有向女老師致意,但父親卻說:「要賠多少錢?」讓女老師自尊心受損。
女老師表示,男學童雖有就醫,但未持續服藥,且未接受她的建議,參加由醫師、治療師與教授組成的鑑定安置會議、導致情緒經常不穩。由於鑑定安置會議未具強制性,她也無可奈何。
女老師說,和律師商議後不排除提告,但強調「絕對不是為了錢」,而是要給男童家長適當的「壓力」,要求男童家長參加鑑定安置會議,接受更密集的職能訓練與心理輔導諮商,並固定服藥,才不會再出現下一個受害老師。
署立台中醫院心智發展科劉駿熒主任表示,除非行為常干擾到別人才用藥物輔助,對這名打老師的小五學生,希望家長和老師先聽他說「為什麼要打人」的心聲和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