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治風濕關節痛先揪禍首辨清風、寒、濕




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醫藥養生:中醫藥新聞






治風濕關節痛先揪禍首辨清風、寒、濕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1/11/14



天氣寒冷的環境,常見風濕關節痛患者症狀加重。中醫師李思儀表示,提到風濕關節疼痛,在中醫的名稱,古代稱做「痹症」,主要是因風、寒、濕等外邪入侵人體所導致的肢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症;經常呈現流走性的疼痛症候。


中醫師李思儀表示,在中醫古籍中提到痺症的注文解釋為「風濕之病」,也就是說這類疾病特色是因「外邪」所引起,且在症狀上會有風性不定、以流走性疼痛為主;但也會有一部分的人屬「濕邪」重者,則以固定性的關節為主,且有重著難以屈伸的感覺。


李醫師表示,另有一部分的狀況會夾雜「寒邪」,這樣的病人會以疼痛為主要症狀,且在天氣變冷時會加重病況,更覺疼痛不適。即所謂「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因此,臨床上在診斷上,必須清楚辨別風、寒、濕三者病因,所導致的關節疼痛、發炎、紅腫、甚至變形的症狀結果。


李思儀提醒,患者應避免一疼痛就隨便服用止痛藥;針對這樣的病症,應對證用藥,辨別屬於哪類的「痹症」才能真正從病根改善。像是應用祛風除濕、溫陽散寒藥方,可改善關節局部紅腫疼痛;身體夾雜濕氣,則可配合加強袪風勝濕調理。


李思儀表示,此症在治療上須先判斷病人究竟屬於何種的「痹症」,研判是以其風氣勝者的「行痹」;或是寒氣勝者的「痛痹」;亦或是濕氣勝者的「著痹」為主,才能訂定治療的處方,對證下藥,也才能藥到病除。針對這樣的病症,絕對不是一味的服用止痛藥,而是要找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才能真正擺脫疼痛、告別發炎,找回健康的關節。


李醫師表示,臨床上常用的藥物,若是在發炎紅腫疼痛時可選用祛風除濕、溫陽散寒藥方,如桂芍知母湯,尤其針對已經腫大的關節,可以改善局部紅腫疼痛的關節,方中含桂枝、白芍、甘草、麻黃、生薑、白朮、知母、防風、附子;若是夾雜濕氣則可選用越婢加朮湯,加強袪風勝濕為主,從內改善體質;方中含麻黃、白朮、大棗、甘草、生薑、石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