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咳嗽的治則






文章轉載自:大紀元文化生活藝術網






咳嗽的治則


作者 ﹕華景珍




在字典裡對「咳嗽」這個詞的解釋是:喉部或氣管的黏膜受痰或氣體的刺激,引起反射作用,把氣體用力排出。如果我們單查「咳」或「嗽」,除了「嗽,通漱,用水漱口。」;以口吸吮。如:「嗽飲」外,無論咳或嗽都是與咳嗽一樣的解釋。


在中醫裡,咳與嗽是兩種不一樣屬性的疾病,「咳」一般指「有聲無物」的「喉部或氣管的黏膜受痰或氣體的刺激,引起反射作用,把氣體用力排出」。其聲比較短,其病因大多為心肺有熱,而「嗽」則是「有聲有物」的「喉部或氣管的黏膜受痰或氣體的刺激,引起反射作用,把氣體用力排出」。其聲比較長,一般病因都是肺部受寒。這是比較籠統與簡單的分法。這裡所提到的「物」,指的是「痰」,咳嗽中沒有痰聲,就是咳,有痰聲則為嗽;咳聲短,嗽聲長。這是中醫師對咳嗽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


《黃帝內經》〈素問.咳論〉裡,對咳嗽的理論分得更精細,歧伯認為:「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而且五臟之咳,若時間過久,都會移入相應之腑,如心咳移入小腸,肺咳移入大腸,腎咳移入膀胱,肝咳移入膽,脾咳移入胃。如果久咳不已,最後三焦受之。按素問的說法: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帝問治法。歧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作者按,古代醫書用「藏」、「府」兩字表示現今之「臟」、「腑」。)


一般人無法那麼深入地認識,專業中醫師才會分得那麼細。在臨床經驗中,筆者發現,一個人咳嗽時間拖得太長,如果只用肺部的藥是治不好的。一定要加入清大腸的藥,大腸經絡通暢了,咳嗽才會慢慢好起來。


筆者認為,理論上「肺與大腸相表裡」,肺與大腸是配偶經關係,肺的病邪要從大腸出去,如果大腸經絡堵塞,那肺邪就無出口,病當然不會好了。所以早期筆者使用葛根芩連湯、響聲破笛丸這類清腸中藥處方來治療久咳。後來喜歡使用大劑量的乳酸菌製劑給「熱咳」病患,因為它更安全,更速效,更能讓膠著的濃痰鬆脫、咳出。


最近筆者又有新的成長,中華民國微生態學會張理事長告訴筆者一個案例:一位劇烈咳嗽的病人,一天可以咳嗽達兩千次,怎麼醫都醫不好。後來發現,病因是大腸內細菌(主要是變形桿菌),製造太多氫氣,卻缺乏消耗氫氣的硫酸鹽還原細菌、產甲烷細菌以及產乙酸細菌三類細菌。造成大量氫氣從腸循環進入肺部(這是一般腸內廢氣最主要排泄管道,從肛門排出的是少量),從而造成病人咳嗽不停。這也是肺氣腫形成的原因之一。後來,這位病人服用高純度雙歧素(腸內益菌──雙歧桿菌之營養素)半年而癒。


依張理事長的說法,一般乳酸菌乃外來菌種,在培養過程中已被馴化,且改變為非厭氧之屬性,遠遠不如人體自身原生菌種,因為自身原生益菌皆為厭氧性,且能在腸道中定植生長。原來,改善腸內微生態,也可以讓久咳不癒的人,獲得迅速的改善。古代中醫理論,真的禁得起最新科技知識的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