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人中、合谷、太陽穴 放血助瀉暑熱


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中醫藥新聞

  

人中、合谷、太陽穴 放血助瀉暑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2014/07/17
 

 

中醫認為「暑為夏火」,夏季暑熱濕盛。中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醫師王玟玲表示,「暑邪「致病可分成「陽暑」及「陰暑」。主要受到環境適應力、調節較差影響。尤其經常進出冷氣房,室內溫差大容易產生相關「陰暑」症狀。

 

中醫師王玟玲表示,「陽暑」又稱「中熱」,也就是俗稱的「中暑」,指在暑熱或高溫環境下活動及工作時,因夏天人體陽氣亢盛,皮膚毛孔暢開,汗液過度流失,導致元氣津液消耗。若當暑熱侵入心神時,更可能出現中暑、高熱昏迷的症狀。

 

而「陰暑」是因為在暑熱季節中因風、寒、濕邪侵襲人體所致,如過食生冷冰涼食物與飲品、貪涼露宿、坐臥寒濕之地、冷氣風扇等強風、高溫環境或工作後突然涼浴等。陰暑主要症狀發熱惡寒、無汗、身重疼痛、疲倦、倦怠等。

 

此外,王醫師表示,食用冷飲容易造成寒邪傷脾胃,造成腸胃脹氣、腹瀉。天氣炎熱大家普遍使用冷氣,當戶外天熱時,突然由熱的環境進入空調室內,身體的熱氣突然被冷氣寒氣包覆,無法宣散,易導致「寒包火」證,也屬於「陰暑證」。

 

王玟玲表示,「解暑熱」可配合穴道放血、刮痧,幫助達到瀉熱消暑,開竅醒腦的作用。輕度中暑者可按壓穴道取人中、合谷、太陽穴,配合刮痧。按壓時,一次按壓五秒,每穴3分鐘。

 

穴位放血則以三稜針刺十宣、大椎、委中穴,亦有助瀉熱消暑,擠出數滴即可,同時應注意消毒。患者若有昏迷現象者,可取人中、勞宮、湧泉穴,幫助達到清熱開竅醒腦作用。

 

王醫師表示,傳統療法中常使用刮痧處理中暑。施行刮痧時需要先調節適當的室內溫度,穴位部位避免暴露於風扇及空調直吹處。穴位局部擦拭乾淨,再使用邊緣光滑且乾淨的刮痧板或瓷湯匙,進行刮痧,方向「由上往下」,當皮膚出現深紅或紫紅色痧斑塊時,即為出痧便可停止。應注意勿刮傷皮膚,慎防潰爛及發炎感染。

 

刮痧部位為足太陽膀胱經、風池、風府、大椎、合谷、內關等穴,幫助醒腦開竅、解暑清熱的作用。刮痧後,應注意多飲用溫開水及休息,不可立刻用冷水洗浴,禁食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