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我的跟師小感悟(宛金)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我的跟師小感悟(宛金)
 

 

2014-03-18
 

脈是感受出來的,而非摸出來的  

 

我總是在追求醫技,醫術上著急,雖然也知道修道。但還放不下那顆癡癡的執著心。弄得整天心浮氣躁,辦了很多錯事。

 

老師每日提醒,但始終沒理解。昨日當我又問起老師:“我的現狀是看書多了太亂,但不看還不行,這怎麼辦?”老師淡定的說一句:“背一千首方子”。我默然····一個棒喝,一瞬頓悟。背千首方子,修千回心。

 

隨後,老師和我們聊了許久。最後老師以“脈是感受出來的,而非摸出來的”這句話收尾同時讓我們以此為題寫篇文章。希望此文章能對每一位來任之堂的學子當一回指路明燈。

 

脈是感受出來的,而非摸出來的。脈非獨指脈,可以之其他任何醫技,醫象,也可以指萬事萬態。此次以脈表法。脈分脈形,脈勢,脈性等,這些乃名相,而非那個脈是實際。實際是什麼?“不可道也”就像老師說的一搭手,就感受到他體內有濕,不用什麼弦脈,濡脈來命名。”感受”不是玄的,是人之常性,你能感受到寒熱溫涼,花開花落,鳥驚蟲鳴,當然也能感受到此脈了,只是平常忽視而已。如何感受?或者說如何能清晰的感受?一句話“明心見性”。這需要修行才可以,使心靈清透,即使一彎鴻毛,也能明瞭其毫末。說簡單一些,“感受”裡有那一顆慧心,而“摸”或許只有世間之智而已。

 

舉個例子,比如來一個患者,一進來,他給我什麼感覺,可以從他的動作,語言,脾氣,長相,職業等等感覺一個人,感覺了,你就對他有一個基本的印象了,開方時心裡就有一個方向或感覺吧。有時開方就像做菜一樣,憑感覺就做出一道美味的佳餚,渾然天成,無有做作。但這需要心夠靜,就像一方鏡湖,平靜時方照出世間萬象。

 

所以說,來任之堂究竟要學什麼?我想不僅是一藥一方一理而已,老師真正想引導我們的是修行之道。明白了修行,就能夠修心,心圓滿了,慧就生出來了,慧既出,還怕世間小術之難會嗎?所以這也是為什麼任之堂每一位學子都個性極其鮮明。學的,做的都差異你很大。但實則我們追求的方向終點是相同的,修道修心,濟世度人。只是方便法門不同而已。

 

所以我平時犯的錯誤就是在法門中糾結,而忘卻了自己的目標。所以我應放一放這一執著,朝著大道走,或許不經意間,我會發現適合自己的方便法門早已在我手邊。這也算是“不為而成”吧。

 

2014. 1.27  寫於十堰任之堂

 

 

尋找大圈子

 

老師說,我們應該聽老師講一些,自己再感悟一些,幾天下來,進步肯定很大。

 

老師昨日談到看病就像套圈子,有點醫理圈子小,不好套中病情。有的就大,故便於套到。例如咳嗽,中醫書上寫分有痰,無痰,晨咳,夜咳,嗆咳,還是否夾有胸悶,氣喘,積食,便秘等等,複雜難於把握。但你要找到一個大圈子就不用這麼難了,咳嗽的基本病機是肺氣宣降失常,那麼什麼導致的?全身任何地方的失常無非是氣的升降出入有了問題。所以臨證把脈察其氣機升降出入即可,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把氣理順了,咳嗽這個象自然就沒了。所以說看氣機的圈子就是比直接看咳嗽的圈子大,自然簡便多了····圈子找到了,可以解開所有的方子了,也可以製造方子了。

 

我通過深思,發現其實醫道、商道、人道等等雖然各有各道,但在高層面上看是萬法歸一,所以當站在越高層次上,世間的一切就越簡單,什麼都在你的視野內一清二楚。越低,就覺得世界紛繁複雜,一切都是割裂的,無有聯繫的,無規律的發展。這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曉”。

 

我原來一直糾結道和術的問題,甚至有時有點不屑於求術,但今天我突然明瞭一句話“無道,術不遠。無術,道不行。”你道的層次上有多高,你在這一層次上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叫做“術”,或叫做”象”,或叫”表法”.一切事中包括既包括為人處事,求學訪友,成家立業,也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

 

聽起來有點玄,實則是事實。例如我們診病,病人一來我們面前,我們就能對他有一個判斷,對他疾病的方向也有一個預測,實際上這裡也包含著診斷學,心理學,行為偵查學,相術學···這些學科看似繁多,實則只要我們層次(心)到了以後,發現其共道之後,運用起來真是輕車熟路,但若要給人一條條講,那真是能講好久,所以你說這個診病是難還是易呢?

 

所以說我們的道有多高,表現的術就有多神奇,在某些方面,術可以幫我們看清我們的道究竟有多高。若只有道,無有道,那就太空了些,恐怕在世間無法生存。若只有術,不追求道,那個術肯定高不到哪裡去。

 

所以現在無所謂道術之爭,就是不斷尋找世間的大圈子,然後按其理好好生活,逐漸歸到“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這一無限的圈子中。

 

 

如何爬中醫這座山

 

昨日,老師抱著余寶寶一下午,我聆聽老師教誨一下午。深感開悟頗多。但我天資不敏,現只能試總結一下思路,希望沒有偏離老師思路太遠。

 

我一直就大我現在的醫學狀態有點虛浮。不能落到實處。一氣周流的理論深深的刻在我的心底。但在應用時,不能很好的和中意基礎理論結合,所以辨證時有點割裂或想起哪邊用哪邊。我的第二個問題是因為接受這一套理論後,有點浮躁,竟然有些瞧不起其他人的書和理論,認為沒有必要去研究。這是我對如何成為一名好中醫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也是我個人修養不夠的表現。昨日老師的教誨中,我認為這兩個問題應該是解開了。

 

成為一名好中醫就像爬一座山,一共有四種人,代表四種狀態或階段。第一種有充足的物資,沒有地圖,進了山門瞎走瞎摸的,這樣是很難到達山頂的。第二種是拿著了地圖,沒有物資,沒有進山門,空看著山頂。第三種是有地圖,物資充足但沒有進山門,所以也是光說不練。第四種是有地圖,有物資,進了山門,沿著線路逐步向上爬,闖過一個個關卡,一步一步爬上去。

 

成為一名臨床效果好的醫生實在不容易。第一種人是沒有大的理論框架,只是試方,就像用一個個小小的圈子套病,忙忙碌碌,在臨床上的效果時好時壞,自己也不知道為啥,倒是有些經驗。第二種就像我,懂得一些大的理論,可以從大的視角看病,可以避免以後的迷茫。但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沒有臨床經驗,所以感覺自己輕飄飄的。第三種人就像有些師兄們,理論和知識很好的理順融合了,但就是缺乏獨立臨床,所以這座山相當於沒爬,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的狀態。第四種就像老師這樣,有較高的理論,豐富的知識儲備,有臨床經驗和機會。時間的積累使老師把這三者完美的結合,並不斷同時促進提高。就像三股力擰成一股合力一樣,不是1+1+1=3而是1+1+1大於3

 

老師和我說學醫有一道道關,要逐一過,只要抱著修道的態度就沒有過不去的。但不能空談道,要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在學醫中,落實在臨床上。所以學醫沒有捷徑,如果你僅背道德經,不看醫書,照樣不會看病。所以老師輕輕的說了一句話,但分量很重:“好好看書,好好背書,再去山裡悟一悟。回來再看,再背。”

 

所以說,醫道,醫術,醫技,醫理等都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有時難以說明白。我也只能盡力闡述。最後我也只能總結一句:保持一顆平常心,去看書,去臨床,去生活,悟醫,悟書,悟生活。這樣慢慢的成長,慢慢的變老,回首再看時,他人只知你爬的高,只有自己知道這一路的寂靜和險峻。

 

 

頑 疾

 

每個學生都有個頑疾,自己很難戰勝。我就是這樣。余老師從放假伊始到現在都在提醒我這個病—急功近利。這似乎是我所有錯誤的根源,治病必求於本。我一直下定決心要改,但始終難勝,我很是奇怪。

 

幾天前,老師和患者講佛道之學。我在旁邊聽習。後來,我終於把壓抑在我心底的疑問一一拋給老師,老師的解答似乎讓我明白了問題的根源。究竟什麼束縛煎熬著我。

 

人活著為了什麼?我原來一直想開一間屬於自己的診所。這看起來無可非議,就像余師一樣嘛,不是很正常嗎?但相似皮囊下隱藏的心卻大相徑庭。我原來的想法是這樣的生活自己可以過得很安逸,不是很累,但很舒適。每天看完病,可以喝茶習字撫琴練武,看似一種古典清新的之追求。在他人看來,不是很好嘛?很恬淡嗎?差矣!余老師的一句話又點悟了我,“你認為開診所很閒嗎?你願意給領導賠笑嗎?病人的投訴你不覺得很煩嗎。。。。。。這樣你會挺住嗎?”

 

是啊!要是這麼累,我還會這樣做嗎?我頓然感覺到余師開診所當醫生所要得到的和我完全不同。“無欲則剛”這是余師常提的一句話。

 

老師想做的是自己能為他人做些什麼,沒有太多的分別心。能為病人看形體之病,為他人解心裡之憂。為學生維護一個好的中醫學習氛圍。為中醫乃至中國文化盡一份應盡之力。在這些事上,他在享受。而不像我只追求自己“小我”私心的滿足感。所以老師什麼時候都是“無畏”和“快樂”的。無論忙和閒、人多人少,平坦還是曲折。這是一種真自在。

 

想明白這些問題,我釋然了。以前只為了追求自己的私欲,弄得每天戰戰兢兢,著急上火。其實為他人才是真正的為自己,在你忙著為他人做事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快樂早已悄悄的滿足,人生為了什麼?雖然都是為了那一份快樂,但什麼才能使你真正的快樂,這個差別很大啊。

 

通過自己的心路歷程,我深刻的感受到為什麼人現在得病很多,人現在普遍不快樂?為什麼說醫道通仙道,以醫入道是方便之門?佛家、道家也是教人怎麼活。只是他們讓世間人看到的更多的是思想的層面,而醫生呢,更多的是在行為上告訴人該怎麼活。如果人在思想和行為上都做的符合自然之道,往小了說可以沒有病,沒有煩惱。往大了說,可以成聖成佛了。所以我們中醫生看自己把自己定位在哪個位置,是只調人們的形還是形神共度。若是後者,自己本人的境界也得不斷修煉。後者亦相當於修道者,每天想的已不是常人的利益享受問題,像余老師對於病人在形上解其苦,在神上撫其寧,勸其惡性,引之向善,老師對於學生亦是“渡”字,就像帶我,老師不僅關注我醫術的問題,還幫我在思想層面上提高。老師對於社會來說,燃起了很多人對中醫的熱情和信心,中醫的背後是中國文化,而文化是中國人民的靈魂,現在國人的靈魂已經迷失,所以老師所做的亦是“渡”國人。

 

這樣看人生,視野開闊了很多,胸中舒暢,意氣風發。環境沒變,而心變了,世界就變了。

 

感謝老師的教育,我會繼續成長的。

 

 

任之堂寒假學習小結

 

第二次來任之堂了,我的主攻依舊是脈。每天坐在前臺把病人的脈,發現只有把多了才有的悟,不然真是他人怎麼描述,也指下難明啊,所以我認為要想學脈,多把脈才是硬道理。

 

我比較愚鈍,老師給我講的東西我只有在接觸病人時才有所領悟,且時而迷糊時而清醒。所以今天總結起來,心裡也很忐忑,總怕不是很明朗。這次我會盡力描述對脈的這種手下感覺,希望對同學們和自己有一個幫助吧,下面的描述都是我在接診時的反應過程,沒有什麼太多經驗,希望大家多多指教。謝謝。

 

一位患者坐下來,搭脈前,我先望他的手。包括指甲的月牙和顏色,手紋,青筋,豐盈度,手色,手溫。通常無月牙的體內陽虛寒濕重。指甲烏暗的體內寒氣重,淡白的氣血虛。月牙過大體內有鬱熱。手紋亂的心思亂,不如手紋簡單的好治。手掌青筋多的表示體內的淤積重且多在身前部或任脈不通,手背的指頭青筋重多表示背部積滯重或督脈不通,接下來按壓病人的手,通常說柔嫩的,臟腑比較柔弱,耐藥性強度小,手掌豐盈飽滿的說明氣血充足,身體素質比較好。以上這些是我在把脈之前的十幾秒會做的事。通過望觸手,基本對這個病人的體質類型有個基本的把握,如正氣的強弱,陽氣的狀況,陰血的程度,體內的通暢度等。有時也能分析出病人的性格,這也對其患病有個把握。

 

然後抬眼看看病人的面部,體態。一個斯文的人和一個幹粗活的人得的病是不一樣的。肥胖的人和瘦人體質也不一樣。面部的氣也有很大的研究必要。有的病人滿臉的濁氣,表示體內的垃圾很過或腎虛髒色顯露。有人面蒼白,或萎黃或紅赤,這些都很有指導價值。余老師有時看病人脾虛與否通常拉病人的腮部的肌肉,若脾虛就是一拉一層皮。雙目通常是望其神與氣的重要之所。一個人眼睛賊亮,眼珠老是轉,這樣的人神是不定的氣是上浮的。一個人的爽眸暗淡,表情變化小,身體緊縮,那麼這個人一定氣機閉鬱。應該多多運動,多曬太陽。通常余老師看下唇的人是脾滯化火。小孩青筋多腸積。

 

這些都是短短幾十秒該反映出來。接下來就該把自己的神內收,靜靜的把脈,感覺病人體內的情況。

 

脈首分陰陽。陽為氣,陰成形。氣的充足體內體現在力量上,形的盛衰體現在脈的充盈與否(此處充盈可以是上下的飽滿感,也可以是左右的粗細感),若把脈發現力量太弱,就直接補氣,以四君子為底。若是太細或太空,就以四物打底。有時此脈既無力又細澀的,覺得毫無生機,也可以從脾腎入手,因為有句話叫“木生於水,而成於土”所以要想把體內這股正氣培養起,就從脾土和腎水來培養。若正氣還可以,那麼就接著感覺。首先是用陰陽脈法,即脈勢,我個人喜歡結合28脈,這樣更方便些,現具體說明。

 

上越:其脈整體的是上大下小,但是非絕對的大小,只是上下相比較而言

 

1. 銀翹散  翹荷湯  

 

火鬱發之。以頭面部的火象為主,如痤瘡。

 

2. 濟生腎氣丸

 

雙尺明顯沉弱,有時要號一下太溪脈。

 

3. 四君四物加半夏砂仁

 

脈細弱無力且上亢,此乃正氣無力下潛也。

 

4. 黃連溫膽湯

 

夏季用的較多,此類人夢多,心煩。可摸少陰脈是否亢盛,此類人多心神不安,故用焦甘草、大麥茶、黃連安其神。

 

雙寸上越:·黃連  黃芩

 

雙關鬱大:·枳實 竹茹  半夏  陳皮  茯苓

 

5. 天麻鉤藤飲

 

以左脈上衝為主,多頭疼

 

6. 半夏天麻白朮湯

 

以右脈上衝為主,以眩暈為主症

 

7. 黃連阿膠湯

 

細澀虛浮,此類人多瘦乾,舌紅乾瘦小少苔

 

中鬱

 

左關鬱:柴胡 黃芩 香附 鬱金

 

右關鬱:桔梗 枳殼 木香 

 

若鬱滑明顯,舌根厚膩,說明腸積,故在此基礎上加腸六味。其中左關鬱滑且下移趨向尺部加龍膽草,右關鬱滑而力量一般:脾虛加四君子。若舌胖大再加白朮,茯苓,茵陳,虎杖,使肝和脾的濁物從二便排出。若腸積鬱而化熱,脈現鬱而有力,下唇紅,月牙大,加大黃、扣子七。扣子七可透其熱。

 

下陷

 

虛:脈弱而無力,寸脈不足。補中益氣湯

 

鬱:

 

1.關尺脈沉滑鬱,寸脈浮取不足,舌根厚膩,大便多不暢,肩甲不舒服。腸積脾虛心陽不振證。用桂枝湯合腸六味合四君子。

 

2.關尺脈沉緩滯,脈形不清,脈力不強,寸脈不足。此人多沉鬱,多瘦弱敏感思慮多,運動少,多腹瀉。

 

陽氣不升,濕氣彌漫

 

葛根湯合腸六味加茵陳、虎杖、羌活、獨活

 

3.關尺弦,寸不足

 

水寒土濕木鬱  多怕冷

 

若其人脈勢不明顯,整體弦,整體細等。那麼就可以用五行脈法,感受其整體的氣場狀態。現分述如下:

 

1. 春夏屬陽,主發主動。若其人脈沉鬱,或沉緩軟,沉弦硬,這些脈都缺乏一種暖日之感,心情低落,表情漠然。給人一種壓抑感。可用葛根湯之輩使其生發,宣其鬱滯。

 

2. 秋冬屬陰,主靜主藏,故金水同性。若其人脈整體偏浮,偏躁動。舌紅燥,情緒亢,睛亮神散,這是少金水之沉斂,可用麥冬,五味子等使其收。

 

3. 土氣乃中和之氣,少此則真髒脈露。故脈弦硬甚軟弱甚的均屬土虛。可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等。

 

五行脈法若想用的精確,也不能離開28脈,如一患者六脈細澀,沉按有力,舌紅燥,月牙大。此乃少金水之收斂,熱灼津傷,血虛氣旺。故在麥冬五味子黃連的基礎上加四物湯。

 

以上是我接診時的主要思路

 

以上是系統的總結,下面雜談一些。

 

我個人過於重視脈,老師因此提醒過我要重視四診合參。我也有過反思。老師說四診資料要說圓了,這就可以了。沒有無用處的。若是你認為要捨症從脈或捨脈從症,那證明你沒有判斷好這個疾病的狀態,或者沒有真正的認識疾病。所以發現了就要明白它,不要無視摒棄它。四診不能捨,病人任何一症都不能捨,所以你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觸到的都是客觀存在的,重點是其背後的理。即你站在哪個層次理解這些客觀地外形。哪個層次都是相對的正確,從臟腑經絡氣血,或者從精氣神的角度都可以把這個表像下的內在實質解釋的很圓滿。

 

老師經常教育我們,不讀書是不行的,但死讀書也是不行的,心若能定的住,幹粗活也能學好醫。深思此話,老師在點撥我等浮躁之人要用心一也。一心不亂要將此四字躬行於生活中方可。學習,穿衣,吃飯,睡覺,時時一心,時時清靜,時時悟醫。

 

老師經常說他管理任之堂是一種無為之法,他做事也常是順勢而為,這樣可省很多心力。

 

所以我想人生能把握住此兩點,也不錯了。看清自己的方向,看清自己的階段,按照此階段的勢來順著它,一心不亂的做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