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7日 星期四

澎湖來的絲瓜VS. 龍鬚菜




澎湖來的絲瓜VS. 龍鬚菜


作者:饒夢霞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孩子剛學會吃飯的時候,一頓飯餵下來,別說從熱騰騰拖拖拉拉到飯冷菜涼,光是一口飯菜含在嘴裡大半天,不吞下去就是不吞下去。連哄帶騙的餵一頓飯,得滿屋子追著跑,簡直是在挑釁媽媽們的耐力持久戰。


小時候,大人要是強迫孩子吃他不愛吃的東西:「噗!」的一聲,孩子會豪不考慮、很不給面子、直接就給吐了出來。長大了,光是一個三餐的營養均衡與否,都會是親子日常戰爭的導火線之一,傷腦筋的是,越是大人頭痛的垃圾食物,小孩越愛。

健康,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排名第一的最在乎,沒了健康,這個基礎重要的「第一」垮了,什麼功名利祿、什麼幸福美滿都可能歸零。在孩子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在三餐飲食上,父母再忙,也要多花心思去教,教健康是怎麼吃出來的?


飲食習慣攸關孩子一輩子健康,算是為人父母要最「苦口婆心」的堅持,哪怕要威脅利誘,但這樣的苦口婆心,還是要講道理的。有父母親會埋怨:「我怎麼說,都被當耳邊風。」那是不是說的方式,沒有嘗試溝通?直接用「命令式」的碎碎唸,下聖旨,能讓孩子認同嗎?

澎湖的絲瓜,有人稱之為「角瓜」,因為細細長長的瓜身,有一條一條的稜線,下次數數看,一共十條,「十稜」的台語發音,諧音很像「雜唸」。抓重點,略施小惠利誘,要培養或糾正孩子小時候飲食的習慣,用心智取,並不難。


1995年,有一本很轟動的書問世,書名只有兩個英文字母「EQ」,作者是一個美教授丹尼爾高曼,他說決定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在他的IQ有多高,而是他待人處世的應對EQ有多少?EQ有個公式,情緒管理+人際溝通。

如果從小能透過溝通教孩子,怎麼表達自己想說的,哪怕是生活上的吃吃喝喝等瑣碎習性,都是管理情緒學習的課題,將來他的人際關係必佳,不管從求學、或出社會,一路面對挫折,也都能從容應對。

在我們身邊不乏很受歡迎的人,大家喜歡接近他,他的才華、能力,都能充份顯露,這人想必就是情緒管理得當的人。


EQ的內涵,有五大指標:

一、適應力佳。
二、受人歡迎。
三、自信心高。
四、獨立感夠。
五、富冒險性。


記得剛從美國回來,我也很想知道女兒們面對新環境的接受度與包容性有多少?願意嘗鮮的力道有多高?是不是能有符合EQ的指標特質?


台灣有種龍鬚菜,是美國沒有的,我便決定拿龍鬚菜來測試女兒們,是否富有適應力和冒險性?這種蔬菜老實說,我也不會調理,聽說脆脆的不錯吃,只是有黏黏的奇特口感,有些人會排斥,所以我還特別請教賣菜的阿婆,要怎麼炒好吃?


「炒薑絲,如果有破布仔加一點,會更好吃。」阿婆可熱心呢。
看吧,我這做媽的,也是有在以身作則的嘗鮮和冒險做新菜色,這麼努力做身教,小孩會看的見,多少也該會捧捧場的,小孩精明的一面,是超乎大人想像的?



菜上桌了,兩雙眼睛瞪得像牛眼:「這、這是什麼啊?」


「台灣特有、超營養,口感一級棒的青菜,這可是媽媽一發現,這種菜對身體健康很好,就趕快去學的新手藝喔,趕快幫嚐一口看看,媽媽炒得如何?」


兩姐妹對看一眼,伸出了筷子。


有的孩子很排斥去試沒有吃喝過的食物飲品,一口就回絕,這隱藏著孩子不願意嘗試、跨出從沒跨出的一步。這種狀況下,我覺得父母親就要不惜威脅利誘、軟硬兼施,如果孩子都不為所動,這麼固執的孩子,可是家長們要有所警覺的低EQ指標,這可不是什麼可喜的事。


如果,我們跟孩子先說了:「你先嚐嚐看,如果真的不喜歡吃,爸爸媽媽一定不會再強迫你,一定要再吃一口兩口、你先吃一口就好。」


好,問題來嘍,爸爸媽媽們,要不要說話算話? 有些父母,會不管孩子感受的說:「明明就很好吃,哪有難吃?小孩哪挑剔那麼多?叫你吃就吃!」


一個願意敞開心胸,接納新事物的孩子,將來長大,對多元文化觀、或新奇資訊學習等,不會先自己畫框框設限:這東西不曾在我生活經驗中出現過,一定挺麻煩的,我還是少碰少懂省事,少給自己找麻煩的好。


可是人生一路上,視野的開拓,不是都需要不斷多觀察、多學習、才能有進步的嗎?如果這個孩子,你再怎麼鼓勵他,尤其是在吃的方面,他都拒絕接受,父母真的就要好好正視問題背後所隱藏的深意。


雙薪家庭現在很普遍,職業婦女真的也很辛苦,就算不能天天下廚,一有周假日,建議不要再外食了。就幾樣簡單的家常小菜,大人小孩一起點,一起採買一起做都可以,要的是親子間的凝聚力,要的是在輕鬆歡樂的氣氛中,用天倫之樂,安頓一家人的歸屬感。


來自職場的競爭與壓力,也許會讓你回到家,累得連話都懶得多說,用錢打發孩子的三餐,很方便,但是妳會相信,孩子會拿著錢去吃得營養均衡?會三餐定時定量地吃?孩子真的會把餐錢花在吃飯上?還是挪去它用?比方省下來買些有的沒的,或是泡漫畫屋、買game的點數卡、上網咖……等等等。


我常問爸爸媽媽們說:「你多久沒和孩子同桌吃過販了?小孩的胃口好不好?他特別喜歡吃什麼?討厭吃什麼?偏食挑嘴嗎?」現在還有多少父母,能如數家珍似的娓娓道來?


只要坐上飯桌,要的是一個和樂的用餐氣氛,千萬別一開口就追問:


「這次考試成績是進步還是退步呀?」 「叫你不要交XXX那樣的朋友,怎麼老說不會聽?」 「花那麼多錢補習,你都補到哪去了?」


這不像在「用餐」,比較像批鬥、審訓吧?這樣一餐,保證孩子食之無味、如坐針氈,大人也沒好臉色,至於吃下肚的是什麼?好吃嗎?誰在乎了?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呷飯皇帝大。」飯桌,不是耍權威的地方,搞得大家一起腸胃不舒服。


如果一定要問學校的事,第一,請用開放句;第二不要開口閉口不離分數。什麼是開放句?比方:


「今天你們球賽打的怎樣?對手表現得如何?誰贏呀?怎麼贏的?」


「那個很搞笑的安親班主任,現在還這樣教功課喔?」


「最近還常搭到那個對乘客很好司機的公車嗎?有跟他說謝謝嗎?」



如果,父母真的忙到沒辦法和孩子一起吃晚,那麼就辛苦些,早點起床,陪陪子吃早餐吧,總要讓孩子能看到你,即便是說一會兒話,道聲:「早安!」都能讓孩子知道你是關心、在乎他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