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我的臺灣同學們——兼談小孩子學中醫


 
 
文章轉載自:羅大倫博士的博客

 

 

 

我的臺灣同學們——兼談小孩子學中醫

 

作者:羅大倫


 

2010-02-05
 

前幾天,接到蔡松穆同學的電話,他也要回臺灣過年了,特別向我告別。

 

蔡松穆是臺灣人,是我的博士同學,我的戰友之一,讀博士的時候就住在我的隔壁寢室,朝夕與共,所以我稱為戰友。

 

北京中醫藥大學裡面臺灣學生很多,有一次,我無意中走進一個教室的課堂,什麼課忘記了,結果發現,整個課堂幾十個學生,居然都是臺灣同學。

 

所以,幾年接觸下來,和很多臺灣學生成為了朋友,也發現了他們的一些值得學習的有點。

 

這些學生給我最突出的感覺,就是國學的功底好。

 

這一點,其他的學生都無法相比,比如香港學生,他們那裡受的英國影響比較多,英文很好,但是國學的東西底子就差遠了,所以我接觸了一些,覺得好像總是隔著一層什麼,雖然都是朋友,但是這個評價卻是還是中肯的。

 

大陸的也有同樣的情況,基本上文革鬧的差不多了,該砸的也都砸了,現在國學一提出來,還是有很多人不適應的,用功的有,反對的也有,現在的兒童基本還有點國學教育,但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基本底子也是很薄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了。

 

但是好像臺灣的情況就不同,雖然我和很多臺灣朋友談及,他們也都搖頭,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已經丟掉很多了,但是我覺得這是客氣,因為我分明看到年輕的臺灣同學們,都是彬彬有禮,談起國學頭頭是道。

 

比如說蔡松穆同學,說話慢條斯理的,給人一種慢吞吞的樣子,剛開始的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國學不錯了,很喜歡和周圍的人談論,感覺他似乎沒有我機靈,很是自傲,但是後來我發現有問題,這位似乎是個百科字典,你談到什麼,他都會有話說,而且總會在最後這樣慢條斯理地說:“不過你有沒有聽說過……”然後,在省略號裡提出一些我沒有看到過的資料,讓我暗自吃驚。

 

比如,談論佛經,我覺得自己很清楚的,一年級的時候我講的多,松穆同學多點頭聽,但是,後來蔡松穆同學就開始越講越多,後來很多內容都是開闊了我的思路,原來這位兄弟全都清楚。

 

三年後我終於要刮目相看了,對松穆很是欣賞,引為好友,有問題也多聽聽他的看法。

 

對於這事兒,我總結,是他在臺灣的時候,接觸的這些國學的知識太多了。

 

然後,我覺得不止是松穆同學一個人如此,臺灣的教育,對國學是十分重視的(曾經高考的作文也要用文言文寫過),這種傳承基本沒有怎麼中斷,所以保持的很好,這是難得的。

 

所以,我發現,這些學生來學習中醫,入門就快,為什麼呢?我的分析,是從心底裡的認同。

 

對於國學,他們從根上就認同,認為這是值得尊敬的,很少聽見臺灣同學對此反叛,比如五行,他們從根上就認同,這是老祖宗的財富,所以根本就提不到接受,而是認為本來就是自己的。我們自己反而要想來想去才接受(不接受的也占一半)。

 

這種對傳統發自內心的尊敬,讓我很是吃驚。

 

結果,導致了他們學習中醫入手就快,我是眼看著很多臺灣學生,很快就入門的。

 

可是,我們大陸的有些同學很容易迷失,導師怎麼說怎麼是,結果很快跟著導師去搞科研,鼓搗小白鼠,最後畢業了,連脈都不會診。

 

倒是臺灣同學,到了大陸就找來找去,最後一定找到老中醫抄方,然後進書店,狂買中醫古籍,蔡松穆同學就買了很多箱子的書,他們知道什麼是中醫的根。

 

前幾天去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小書店,書店的老闆和我很熟悉,他很好奇地告訴我,說:“ 羅老師,您寫的書,有的臺灣同學一次買了五十本,運回臺灣,不知道要幹什麼。”

 

這讓我聽了很是開心,其實,我知道臺灣學生在做什麼,因為我寫的都是古代的醫家的醫案,這是中醫裡面最地道的東西,臺灣學習中醫的人,對古代醫家的經驗特別的重視,我們學校講醫案的老專家魯兆麟教授,在臺灣就無比的受歡迎,好像現在一年中很多時間都用在臺灣講學了。

 

其實,現在講醫案的人已經不多了,不過,這才是中醫最寶貴的內容。

 

因為這些醫案裡面,都是真刀真槍的功夫,所有的學術思想,都在裡面呢,所以臺灣的同學很識貨,知道這個有用。

 

我寫的其實用了很多的口語,網路語言等,其實就是為了讓大家不陌生,看著看著感興趣了,可以自己在閱讀原著去,原來我寫的時候,就是想給國內的中醫學生寫的,因為看著很多同學在打電腦遊戲,做動物實驗,然後畢業找不到工作,非常的著急。

 

但是沒想到,反而是臺灣同學更加識貨。

 

其實也早就有臺灣出版社來買我的書的版權,因為我自己的原因沒有定下來,希望早日能夠在臺灣出版。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結識了很多的臺灣同學,覺得和他們相處的非常的好,從他們那裡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大家畢業後,就散了,現在有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的想念他們,真的。有的時候,就會想起羅大佑的那首歌《閃亮的日子》:“是否你會記得,過去的夢想,那充滿希望,燦爛的歲月,你我為了理想,歷盡了艱苦,我們曾經哭泣,也曾共同歡笑……”

 

這首歌,是我在讀書的日子裡,在鼓勵自己的時候,無數次唱過的。

 

希望臺灣同學來大陸,能夠學到地道的中醫功夫,日後濟世活人。

 

引申開來,很多朋友問我,自己的小孩子想學習中醫,需要從小學起嗎?

 

我的答案是,不用這麼早就學,但是在小的時候,要打好國學基礎,古文要多接觸,國學的東西要學習,這樣,對國學的內容從根本上接受了,日後見到中醫,就會覺得親切,入門就快,就像那些臺灣同學就是如此,我寫了那麼多的古代大醫,也都是儒生出來,後來學醫的,很少有從小學的,可能就葉天士是打小開始學的,其他的更多是長大才學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一種語境上的接近,比如五行,如果你小的時候就有這種思維了,接觸到中醫後,一點即通,沒有那麼吃力的。如果沒有,那麼就費勁了,想來想去總是不想接受,現在這種人大有人在。

 

國學的基礎好了,即使日後不學中醫了,這輩子也能行得正,走的端,對人生大有好處。

 

所以我總是這樣回答向我提問的家長。

 

當然,如果孩子小的時候,能夠背誦一些湯頭歌,或者傷寒論什麼的,當然也是有好處的,日後真的學習中醫了,會比別的學生起步更快。

 

寫了這麼多,是為了開闊我們的眼界,看看別人在做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