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保健業急需大量專業人才
郭海英 南京中醫藥大學養生康復教研室
楊璞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中國中醫藥報 2011年3月25日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營養保健、養生等健康服務類產業也隨之興起,並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在這個新興產業中,中醫藥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由於該產業中的很多從業者都是“半路出家”,或者魚龍混雜,使得這個朝陽產業存在著種種隱憂。對此,中醫藥界理應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培養大量合格的、高水準的養生保健專業人才。
中醫養生保健走進生活
僅在幾年前,提起中醫保健和養生,很多人還會聯想到足療店、美容館和一些氣功大師的身影。而近兩年,中醫養生保健迅速從街角走向螢屏,不少養生保健類節目長期穩居電視收視率的前三位,各大書店的中醫養生保健類書籍更是無不暢銷,中醫保健名人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與尊敬。
於是,中醫養生保健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了時尚,無論男女老少,不管白領藍領,對一些流行的養生保健理論與方法幾乎達到如數家珍的地步。隨之而來的是自診自療的人越來越多,好像都成了養生大師,好像什麼病都能通過“大師”們的指點而“方”到病除,可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醫生們發現,延誤病情的多了、沒病折騰出病的多了、看“大師”不看病的多了。於是,中醫養生保健突然走紅背後的隱憂逐漸凸現出來,並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養生行業亟待正本清源。
火熱的養生保健業缺少專業人才
細心的人會發現,不少養生保健大師的履歷都比較有傳奇色彩,但是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科班出身的,很多都是半路從“醫”。這些“大師”們什麼話都敢講,什麼承諾都敢說,甚至連他們自己都沒弄清楚的養生理論,就敢傳道授課。不少對保健養生存有急功近利心態的讀者、觀眾紛紛效仿,弄出哭笑不得的事情來。有服“固元膏”吃出胃病的、有喝綠豆湯喝到腹瀉的,如此種種的養生鬧劇讓不少真正的養生保健專家深感痛心和寒心。
其實,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6年的《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報告中就指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強調醫生的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發展。
可以說,他們迅速走紅的背後是老百姓對養生保健的熱切需求與我國養生保健類專業人才培養缺失矛盾的集中體現。
我國的城市社區和街道數以萬計,社區衛生醫療服務需求空間巨大。更為重要的是,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今後養生保健等“治未病”服務必將會順應社會的需求而越來越多。
令人欣慰鼓舞的是,國家正在大力支持中醫藥和社區醫院、鄉村醫院的建設與發展,那麼,就需要培養大量的養生保健類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是值得中醫藥界深入思考並急需很好解決的問題。
養生保健專業人才就業的怪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與近年來全民養生保健日益趨熱不同,不少中醫藥類高等院校養生保健類專業人才的就業情況卻一直不如人意。不少學生畢業後從事著與所學專業幾乎截然不同的所謂保健養生工作,或者轉行做起了醫藥代表。最終,不少中醫高等院校的養生保健類專業已經被迫停止招生。
我國《執業醫師法》將醫師執業類別分為臨床、口腔、公共衛生、中醫4大類別。而中醫學院畢業的養生保健專業(方向)的本科生只能選擇中醫類別的考試,但是在就業面上幾乎沒有什麼優勢可言。比針灸推拿,功底顯然不如針灸推拿專業畢業的學生;比康復保健,顯然相對于西醫康復專業的畢業生沒有什麼實際優勢。結果是,很多中醫養生康復專業畢業生求職時一籌莫展。
另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也有養生保健類專業的人才畢業後就業形勢一片大好的,常常是一個班被“挖走”。但是,隱憂也隨之出現了,“挖走”他們的不是醫院,也不是科研院所,更不是大專院校,而是看准了養生保健商機的商家們。他們借用一些中醫養生保健的理念,再摻雜一些國外流行的保健方法,來一個大雜燴,並加以高水準的包裝,而商業效果也確實不錯。於是,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普遍了。
養生保健類人才大有可為
目前,健康產業是可持續發展的朝陽產業已成為共識。而健康產業又大致可分為醫療產業和養生保健產業兩大類。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越來越多保健養生產業的出現,老百姓原來“生病去醫院”的意識開始有所改變,一部分民眾即使不生病也要主動到保健養生機構“治未病”。即使生了病,也要先去保健,實在不行再去醫院。要麼索性直接接受所謂的保健養生療法,連醫院都不去了。但實際效果是,因為過度迷信一些不規範的養生保健方法而貽誤病情、加重病情甚至賠上性命的新聞在各大媒體上屢見不鮮。這不得不說是擺在中醫養生保健專業人士面前的尷尬。
那麼,如何化解這一尷尬呢?筆者認為,中醫藥養生保健具有“簡驗驗廉、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點,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但目前養生保健類專業人才的數量偏少,不能滿足廣大民眾的養生保健需求。這將給中醫藥院校養生保健類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就業空間。特別是從事養老服務、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培訓,參與新建立的療養院、康復醫院、治未病中心、體檢中心、體育健身中心、養老機構等工作。
科班出身的養生保健類專業人才只有真正投入到規範、專業的養生保健類事業中來,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力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養生保健專家,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養生保健的真正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