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轉載】惡血留內,酸痛植根—腳踝扭傷處置注意事項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治未病筆記

 

 

 

【轉載】惡血留內,酸痛植根

—腳踝扭傷處置注意事項

 

作者:李璧如  中醫師

 

 

踝扭傷看似小事,若治不得法,卻常成痼疾。

這是作為內科醫師的我,心有所不忍,

不得不花時間,寫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前幾天在附近上班的阿凱帶了他的同事來看診,除了一些內科的症狀,主要是他的右腳踝,外側浮腫。病程已有一段時日了,初時扭傷,瘀腫得很厲害,後來在西醫的復健科看了一年,尚未恢復,現在還是不舒服,經常會有痛的感覺。

 

阿凱說,有帶去泰山李興明醫師那裡處理過,有好一些了(拖了一年以上─受傷後二周,是骨關節整復的黃金期)。李醫師是我同班好友,我的御醫,也是我後送病人的單位。他的尊翁李慶丙先生是正骨專家,醫術高明,當年妙健堂病患接踵,轟動武林。興明是成大畢業的高材生,平時就跟在父親旁邊,學了不少功夫,發憤考上中醫特考;實習時就在市立中醫醫院開課,連主任級的醫師都來跟他學。他的手法巧而柔中帶勁,一點都不痛。上次,我在上海摔傷,一下飛機,就直奔泰山,找他診治。所以,是我信得過的醫師,我當然讓病人找他囉!

 

但這位卅出頭的少年郎顯然是「惡血留內」,這瘀結在裡的敗血若沒拔出,即使骨頭正位了,還是會有瘀滯酸痛的問題,而且復原的時間會拖得更久。惡血,瘀血的一種,指溢於經脈外,積存於組織間隙的壞死血液,又叫「敗血」。

 

於是針與灸齊施,讓熱傳導直達患處,再配合行下肢、通絡化瘀的中藥。二星期後,病人回診,告以困擾已久的翹足屈伸時踝間疼痛已消除,唯餘足後跟些微不適。我想再處置這一次應該就差不多了吧!〈之後病人告知,第二次針灸後,立即又到泰山找李醫師正骨,現已基本痊癒。遷延一年、幾成痼疾的踝扭傷,經兩位醫師、各兩次治療,終於大功告成〉。

 

我想起半年多前,一天晚上門都關了,準備要走了,一位老友帶著他的朋友來看診;原來昨天酒後走路不小心,扭傷腳踝,痛到不能走路,腳腫得跟麵粿一樣大,這麼晚了,只好麻煩自己人。這位小姐說,她兒子也曾扭傷,好幾個月不能走路,她很忙,不想像她兒子一樣,拜託我務必幫幫忙。

 

最快的方法,就是先放血(可降低皮下軟組織壞死的程度),再拔出烏黑敗血,瘀腫立即消去一大半,然後敷上現調的草藥膏,再吃活血通絡消炎的中藥。

 

放血是大工程,得先在地上舖報紙,準備器具,患處消毒乾淨,先針刺,再拔罐,如是數回,我還得戴上手套,全程無菌處理。坦白說,自己開診所以來,這還是第一次賣朋友面子,做這種血腥處理。病人經處置,回去時已能自己走了。搞到11點多,才收拾乾淨回家。

 

如是處理,消除腫脹和短時間內鎮痛的效果明顯。因為通過刺絡放血,可加速排出瘀滯積血,促進滲出液的吸收,減輕由於周圍血管、神經、軟組織受到壓迫所引起的疼痛、腫脹,達到祛瘀生新、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目的。

  

這位小姐好得極快,兩三日就幾乎忘了這回事,而且預後良好。 



 

 

 


一般腳踝扭傷可分:

 

第一度:只有少數的韌帶纖維受傷,這是最輕微的,通常受傷的局部出現輕微腫痛或瘀血。

第二度:有相當多的韌帶纖維受傷。這時受傷部位會出現較明顯的腫痛及瘀血。

第三度:整條韌帶都斷裂。這是最嚴重的狀況,局部明顯腫痛瘀血,斷裂的韌帶屬於關節囊膜韌帶,大都可自行癒合。

 

有的急性扭傷會轉變為慢性或稱習慣性扭傷,原因是外側韌帶鬆弛。如果韌帶功能喪失,常出現不正常的關節鬆脫或不穩定的現象,容易再受傷,常見退化性關節炎或習慣性脫臼的後遺症。

 

為了避免踝關節出現前述種種功能性的障礙,最好的辦法是,正確處置第一次的踝關節急性扭傷。

 

大多數踝關節扭傷都是腳掌下屈、內翻、內轉狀態下,幾乎都是踝關節外側韌帶群(腳踝最容易受傷的是腓側,而腓骨前側有腓脛前韌帶ˋ腓距前韌帶;外側有腓跟韌帶ˋ腓骨肌上支持帶與下支持帶;後側有腓距後韌帶ˋ肥脛後韌帶)部分或完全撕裂傷,發生局部劇痛及腫脹,伴有皮下瘀血甚至腫脹,瘀血甚至擴散整個足外側。

 

為什麼會腫脹呢?因為韌帶拉傷。韌帶是連接骨頭和骨頭的堅韌組織,外側足踝扭傷,最常受傷的是前距腓韌帶,有百分之九十的受傷率。其次是跟腓韌帶。兩條以上的韌帶同時受傷的情形較少,除非外傷的力道相當大。

 

一、嚴重時照張X光片,以排除骨折。但是關節輕微的錯位(錯位是骨頭關節移動在 0.1公分以下,儀器不易判讀),錯位不等同移位。即使X光、核磁共振都照不出來;但報告沒有顯示異常,並不表示病人沒有不適。

 

關節錯位就是關節位置不正,有的只是一線之差,所以也稱為錯線或錯縫。雖然上下相對位置只差一線,但骨與骨之間只要有輕微的錯移、不正,就會引起周圍正常軟組織的緊張、紊亂,各類神經會開始產生莫名其妙的反應。

 

這種情形,只要觸診經驗豐富的正骨醫師,都摸得出來。

 

二、若瘀腫嚴重,可考慮放血治療。至於什麼時候是最佳處置時間?

 

應儘早進行,瘀血去而新血生。先針相關或對應穴位,順氣止痛〈如小節、靈骨、丘墟…等〉,然後就瘀腫嚴重部位微刺,刺血時要掌握深度,淺了血吸不出,深了又傷及骨膜,務必控制出血量,避免出血過多。

 

骨折、糖尿病、皮膚破損者禁用此法;嚴重貧血、血小板減少者慎刺;精神高度緊張、畏懼刺血者緩刺。

 

尚未康復時,最好勿進冰冷寒涼,因為冰涼食物下肚,經絡容易緊繃,不利氣血循環。同時必須減少走路,必待氣血通暢全復,方可行動。

 

三、一般認為要冰敷(每敷15分鐘要休息5分鐘),黃金時間是受傷後的24小時之內,冰敷的主要目的在於減緩內出血的速度,以及藉由降低患處的溫度來減輕疼痛的程度;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立即找到合適的醫療資源、沒有持續大量出血),我認為冰敷徒然引寒涼入骨,不一定必要。用中草藥外敷(沒有表皮傷損),消炎解熱鎮痛效果更佳。

 

若能佐以對患處的上游肌肉,作回心方向的按摩,對末梢破裂的微血管製造出一相當程度的負壓,可使患處瘀血更快代謝吸收。

 

四、扭傷、錯位、脫臼或骨折,常會伴隨肌腱、韌帶或其他軟組織的損傷;僅憑外觀,有時會誤判其嚴重程度。若骨頭斷裂,但沒有碎片或分離,主體尚稱完整,可用夾板或石膏固定,增加其穩定度。若斷裂嚴重或有碎骨,則須開刀處理。(此時儘快兼服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續骨的中藥,效果較佳)

 

五、治療最終的原則是,儘量要有完美的解剖復位。一般情形下,儘快(中醫書正骨心法及傷科大成都明示:先用手法撥筋正骨,令其復位)找到夠水準的正骨醫師,讓骨頭回到正確的解剖位置,以免之後因為微小的骨錯縫,久而久之讓整條下肢(髖、膝、踝三個關節)引起連鎖的錯位骨牌效應,造成骨架、身形偏斜(如果腫脹嚴重,可待腫脹略為消減,即應進行整復)。

 

1/July/2010初寫、5/July/2010完稿,本文承李興明醫師校訂,謹此致謝)
 
 
 
 
凡有傷損,皆須正骨。

 
 
 
 
小腿肚由下往上按摩,形成負壓,幫助踝間瘀血代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