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臟邪還腑、陰病出陽是癒病的大方向

文章摘自:任之堂醫經心悟記 P.74

 

臟邪還腑、陰病出陽是癒病的大方向
 

作者:曾培傑、陳創濤 

 

《黃帝內經》曰:“黃疸、暴痛、癲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黃帝內經》曰:先病而後中滿者治其標,先中滿而後心煩者治其本。

 

有個老爺子,62歲,有冠心病多年,最近半年經常胸悶,心前區脹痛,伴心慌汗出,夜臥難安,時而頭痛,眼花。他是老師的老病號了,這次又特地從外地過來調理。
 

老師自始至終給他用腸六味合心三藥、頸三藥加減,調了十幾付藥,先是晚上不能睡的變為可以睡覺了。 
 

 
腸六味 (通腸六藥)火麻仁、豬甲、艾葉、苦參、雞屎藤、紅藤
心三藥紅參、銀杏葉、紅景天
頸三藥 (通心腦血脈之通脈三藥):葛根、川芎、丹參
 

 

他愛人說,老頭子回去到頭便睡,吃完藥後睡得香多了。我要是有他那麼會睡就好了。
 

老師又問他,這個胸還堵脹疼痛嗎?
 

老爺子說,我在家裡天天都悶脹疼痛,在你這裡吃完第一次藥後,這一個星期以來,都不脹痛了,心也沒慌過了,所以我再遠,也要坐火車過來你這裡來調。現在頭也清醒了,眼也沒以前花了。
 

老師笑笑說,看來,我們走六腑的思路,還是沒錯的,凡有形的積滯,最大的通路就是整條消化道。我們通腸六藥就專為此而設,六腑不通,五臟氣機肯定會有鬱結。
 

所以我們治病站在五臟六腑的高度上來看,病人心臟病變,我們從調腸道六腑,讓他恢復功能,減輕壓力受累,這就是臟病治腑的道理。腑氣以不堵住,臟氣就能很好地自我恢復。這個在《傷寒論》上叫做“陰陽自和者,必自癒也”。
 

你們要上到陰陽的角度上去參究五臟六腑,如何使五臟六腑,在大陰大陽上能相互調和?為何古籍上說“小病理氣血,大病理陰陽”?為何說“臟邪返腑,陰病出陽”,就是疾病向癒的過程?
 

我們看人體正常要新陳代謝,不斷地推陳出新,臟腑才有源源不絕的生機,我們中醫治病就是調這個生機。不管你是什麼病,我都要保證這個五臟充實,邪濁歸六腑。只有這個臟邪還腑的狀態正常,人體才會很通暢。
 

中醫就是知常達變,以不變應萬病,守住這個臟邪還腑陰病出陽,你其實就等於治到了萬病之源。
 

我們回去一想,原來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老師由調疾病退到調臟腑,再由調臟腑退到調陰陽,治療各類疑難雜病,總是從陰陽入手思考。這樣陰濁降下,陽氣復生,陰陽流通。
 

所以病邪由深入在裡面層層的,出到表面來,由心臟不舒服,心慌多汗,隨之排出大量宿積腸滯,大大減輕心臟的負擔,疾病就由嚴重轉為輕淺,身體就由不適轉為輕鬆。這就是“臟邪返腑,陰病出陽”。
 

這個思想是任之堂反覆實踐,最寶貴的經驗之一,甚至連很多狂躁症,屢治不效的頑固失眠,老師也常從六腑撤熱下行的思路而治,這就是為何狂躁的病人我們用涼膈散,下通六腑,以瀉代清。這樣五臟中的鬱結逆氣,隨之六腑往下一撤,就都不上犯作亂了。
 

所以《黃帝內經》說:“癲狂、厥狂、久逆之所生也。”這句話正提醒我們,凡是神志狂躁,熱擾亢盛的病人,我們要注意走大道,走穀道,只要逆濁不上衝,濁陰能出下竅,無形之邪熱,不能與有形之積結合在一起,病人就能慢慢向好方面恢復。

 

參究提示:

1、陸九芝曰:自來神昏,皆屬胃家。可見胃病會引起心神方便的動搖。

2、臟邪還腑,疾病才能向癒。

3、給腸道減壓,即是給心臟減壓,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