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婦女乳腺炎的中醫辨證與治療
林文彬
林園中醫診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乳腺炎是發生於乳房部位的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常發生於產後婦女,發病率佔產婦10%,尤其是初產婦女更多見,多發生於產後的2~6週。乳腺炎多由化膿性細菌引起,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少數可為鏈球菌。一般因初產婦哺乳時乳頭破裂,病菌侵入所致。另外也有少數婦女因身體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經血行播散,導致乳腺炎的發生。
感染後全身發熱,體溫38.5℃以上,甚至可達39℃。乳房紅腫疼痛,常引起化膿。乳腺炎一般分為鬱乳期、成膿期、潰破期幾個階段。鬱乳期主要表現為乳房腫痛,內有結塊,排乳不暢,伴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成膿期腫塊逐漸增大明顯,皮膚焮紅,有持續性的搏動性疼痛,高燒不退。若腫塊逐漸變軟,按之有波動時,是膿成階段。破潰期則膿成自潰,或切開引流,膿排盡後,大都體溫正常,腫痛減輕,逐漸癒合。若潰破後,引流不暢,腫痛不減,發熱不退而成“傳囊"之變者,或潰破後乳汁從瘡口排出,形成乳漏者,應及時就醫治療。
鋻別診斷:
如在哺乳期出現乳房的紅腫熱痛,並伴有高熱寒戰,即應當考慮本病。同時注意仔細檢查乳腺及乳頭有無擦傷、破裂;乳汁的性狀;腫塊有無波動感,以及時發現膿腫。深部乳腺膿腫早期不易出現波動感,對炎症明顯的患者,可在壓痛明顯部位進行穿刺抽膿。
(一)產褥感染:可有高熱、寒戰,惡露異常及腹痛。但無乳腺局部表現。
(二)單純乳腺充脹:一般發生於產後2~5天,屬泌乳前的靜脈與淋巴液充盈所致。乳房局部也有輕度發熱或觸痛,但經過冷敷及哺乳可很快消退。體溫一般低於37.5℃。
中醫的概述
乳腺炎屬中醫“乳癰"的範疇。並且根據癰發生於哺乳期,又稱“外吹乳癰"(1);另有癰發於妊娠期者,較少見,稱“內吹乳癰"。正常的乳房居胸前左右,主要為肝、腎二經的循行部位,並通過肝胃二經來接受臟腑氣血的濡養。婦人妊娠以後,血聚養胎,雙乳亦膨隆豐滿,但並不排出乳汁;一但分娩以後,乳房則受肝胃之氣,聚全身之血及水穀精微化生乳汁;再受肝氣的疏泄,調節其盈虛,為哺乳育嬰兒提供最為天然合理的營養物。一但肝胃二經及其他臟腑功能失常,或感受邪毒入裏化熱,或乳汁失其疏泄,瘀而化熱,即發為癰腫。
晉《肘後備急方》曰:“凡乳汁不得泄,內結名妒乳、乃急於癰"。《外科精義》亦謂:“乳子之母,不知調養,怒忿所逆,鬱悶所遏,厚味炙煿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熱沸騰,故熱盛而化膿;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滯痰,口氣焮熱,含乳而睡,熱氣所吹,遂生結核…失此不治,必成癰癤"。
以上論述基本概括了乳癰的發病原因,多由乳母乳頭畸型、內陷、難以哺乳或乳汁多而乳兒難以吸空,造成乳汁瘀積,敗乳蓄積釀膿;另外哺乳期情志內傷肝氣不舒,肝失疏泄條達,使乳汁排出不暢或飲食不節,陽明積熱,致經絡阻塞,邪熱蘊結為膿。也可由於乳頭破潰,感染邪毒,入裏化熱,肉腐成膿。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乳子之母,不知調養,怒忿所逆,鬱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氣沸騰,故熱盛而化膿。…治法,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本病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托裏排膿為大法,並宜內外治法相合,如潰膿後期,破口難封,膿汁清稀,則宜大補氣血,托毒生肌。
若治療不當時,易發生“傳囊"(2)、“乳漏"之變。明‧薛己《外科發揮》曰:“夫乳之為物,各有囊,若一有膿,即針之,否則遍潰諸囊矣"。“囊"即為乳腺解剖的乳腺腺葉及所發出的排泄管,正常乳腺以乳頭為中心,放射狀排列了15~20 個腺葉及其發出的排泄管,當由一個腺葉及所發出的排泄管的炎症波及到另一個時,中醫稱“傳囊",相當於西醫學急性乳腺炎。
中醫病機
乳腺炎因發病時期和病因的不同,中醫分為三類。一為外吹乳癰,即發生於哺乳期乳癰;二是內吹乳癰,即發生於妊娠期乳癰;三是不乳兒乳癰,即發生於非哺乳非妊娠期乳癰。各種致病因素作用,使厥陰肝經氣滯,陽明胃經鬱熱,結於乳絡而發。
(一)外吹乳癰
1.肝鬱胃熱:情志不暢,肝氣不舒,產後飲食不節,胃中積熱。氣、乳、熱結於陽明,致經絡阻塞而發。
2.乳汁鬱積:乳頭破碎,先天乳頭畸形或內陷,或哺乳、斷乳不當,或乳汁多而少飲,致乳汁壅閉,鬱久化熱,熱盛內腐而成。
3.感染邪毒:有以上病理基礎,外邪風熱火毒乘虛而入,與積乳、胃熱相搏結於乳絡而發。
(二)內吹乳癰
《外科正宗》說:“內吹,因胎氣旺而上衝,致陽明乳房結腫"。妊娠中後期,乳絡充盈,乳房氣血壅盛,與上衝之氣火相搏於乳絡,熱盛肉腐則為癰。
中醫辨證治療
本病的主證為乳房的紅腫脹痛,或成膿破潰,同時發熱寒戰。發生的主要機制是肝經氣機不暢,陽明胃經有熱。証候有虛有實。實者因乳汁阻塞乳管或外邪入侵而表現的實証、熱証;虛者因部分產後的病人尚未復原,有氣虛、血虛的表現,但總以實証、熱証為主証。本病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托裡排膿為大法,按病程分初起、成膿、潰破三個階段,設立消法、托法、補法的三大內、外治法。
(一)初起鬱乳期
由於產後氣血暴傷、肝失所養、失於疏泄、產後多補、脾胃受滯、運化失司、加之外邪經乳絡而入,乳汁鬱滯,阻塞乳絡而發。乳汁分泌不暢,乳房局部腫脹疼痛,可摸到硬結,伴惡寒發熱,頭痛、舌淡紅或紅苔薄或黃,脈浮數。治宜清熱解毒,行氣散瘀止痛。
1.內治法:藥用栝蔞牛蒡湯加味。栝蔞仁、牛蒡子、花粉、黃芩、陳皮、生梔子、連翹、皂角剌、金銀花、生甘草、青皮、柴胡、蒲公英、紫花地丁。熱重者可加生石膏,腫痛甚加乳香、沒藥、赤芍,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黃、玄參,通乳加路路通、木通、王不留行、通草,回乳加焦山楂、焦麥芽,如惡露較多加當歸尾,坤草。
2.外治法:水調散外敷。即以黃柏,鍛石膏等份,研成細面,用涼開水調為糊狀,敷於乳房紅腫硬節表面。再敷以紗布或油紙,待藥物乾結除去,再重新敷藥。每日可數次。
(二)成膿期
由於陽明積熱不散,熱盛肉腐成膿。乳房脹痛劇烈,局部焮紅灼熱,跳痛拒按,壯熱不退,口渴便秘,或煩躁汗出。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洪數。治宜清熱解毒,托裡透膿。
1.內治法:藥用透膿散加味。當歸、生黃芪、炒穿山甲、川芎、皂角刺、連翹、金銀花。如有跳痛者加蒲公英,便秘加生大黃玄參、栝蔞仁, 熱重加蒲公英、銀花、連翹、黃芩,腫痛甚加赤芍、路路通、三棱、莪朮。
2.外治法:膿腫形成,宜切開排膿,膿腫小而深者,可用針穿刺抽出膿汁,然後外敷金黃膏或油調膏。
(三)潰膿期
乳房腫脹疼痛,熱勢可稍減,乳房破潰流膿,膿液粘稠,並可自乳頭流出膿汁樣乳汁,膿出後破口漸癒。若體質不虛,治療得當,潰後膿出通暢,氣血得以恢復,諸症消失;若體質虛弱,治療不當,潰後膿出不暢,氣血與餘邪相搏,仍可出現紅腫疼痛等諸症。表現腫不消,痛不減,熱不退,為傳囊,或乳汁從瘡口而出,為乳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沈略數或沉緩無力。治宜托瘡生肌,大補氣血。
1.內治法:藥用八珍湯加味。熟地、川芎、白芍、當歸、白朮、黨參、茯苓、炙甘草。邪毒未盡者可加雙花、連翹;若排膿不暢,瘡口不收可加黃芪以補益正氣,托毒外出。
2.外治法:以九一丹藥線引流,膿盡改用生肌散外敷以生肌收口。
其他療法
(一)專方驗方
1.鮮馬齒莧外敷:採鮮馬齒莧,以水洗淨,搗成糊狀,敷於乳房紅腫局部。有清熱解毒之功,適用於乳癰初起者。
2.油調膏外敷:(黃柏、煅石膏等量,研極細粉,用香油調勻)有清熱解毒,托裏排膿,適用於乳癰成膿期,也可用於潰膿後創口外敷。
(二)按摩疏導法
殘乳瘀積,乳房腫塊痛甚者可用雙手大魚際及手指指腹從乳房根部向乳頭方向輕輕按摩,然後提拉乳頭,輕柔乳暈排出殘乳。如此反覆使積乳排空。解除腺管充脹、水腫。適用於乳癰初起。操作時切勿亂擠亂壓,防止炎症擴散。
(三)針灸治療
1.肩井
患者端坐,取患乳同側肩井穴,用28~30 號2 寸毫針,直刺,進針0.5~0.8寸深,用瀉法,快速捻轉強刺激,使患側肩部或胸部或上肢出現針感,持續行針3~5 分鐘即可出針,個別病情嚴重者,行針可長達10 分鐘,每日2 次,直至痊癒為止。肩井穴屬足少陽胆經,為足少陽經、足陽明胃經、與陽維脈之會穴。所以經絡上與乳房有密切聯係,既能疏泄肝氣之鬱結,又能瀉胃經之稠熱,通經活絡,散瘀破結,治療乳癰,療效顯著(3)。
2.內關
取內關穴,用28 號毫針,快速進入皮膚,將針捻轉一定的深度,待得氣後,捻轉2~3 次,而後再行提插2~4 次,反復行針3 次。在行針過程中,邊行針,邊令患者輕輕按壓腫塊,待到疼痛有所減輕時,留10~50 分鐘,在留針過程中,反覆運針3~4 次,即可出針。一般病程短,全身症狀明顯,採用強刺激,留針時間相對短些,病程長,或者全身症狀較輕,用中度刺激,留針時間可適當延長。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裏,其循行規律為從胸走手,故針此穴,能調整三焦之氣,清心包瀉邪熱,寬胸和中,化滯散結,而通乳。
3.乳癰穴
奇穴,位於郄門穴上1 寸處,相當於曲澤穴與大陵穴兩穴之間正中點處。患者上肢伸直,手心向上,平放在桌上,取乳癰穴,常規消毒,快速進針,進針2~2.5 寸深,強刺激,不留針,左側患病針左乳癰穴,右側患病針右乳癰穴,兩側患病針兩側乳癰穴,每天針1~2 次。
4.阿是穴
應用三棱針點刺療法,在患側背部第5 至9 胸椎旁開1.5 寸左右,有形似丘疹,大小如粟粒狀紅色小點,若無此紅點,可找出壓痛點,用三棱針呈“∴"形點刺三針,即拔火罐,留罐15~30 分鐘。
5.梁丘─太沖
應用針刺療法。梁丘穴向下直刺 1~1.2 寸,太沖穴直刺0.5~1.0 寸,2 穴均用瀉法,快速進針及捻轉,得氣後留針30 分鐘,每日1 次。採用肝經的俞、胃經的郄穴,以疏肝理氣,清除胃熱,故能針後病癒(4)。
藥膳食療
(一)飲食原則
1.對於乳腺炎患者,特別應選用清熱通乳的食品,如橘子、橘核、西紅杮、絲瓜、黃瓜、菊花、鮮藕、荸薺、赤豆湯、綠豆湯、慈菇等。
2.對於瘡口潰後久久不癒,排乳不暢,伴有面黃體瘦、四肢乏力者,可適當食用一些清補的食物,如鯽魚湯、猪肝湯、蛋湯、豆腐湯、牛奶等。
3.發病期忌葷腥油膩、辛辣刺激之品。
(二)食療選方
1.橘子30 克,甘草6 克,將橘子甘草煎湯吃,每日2~3 次,對於急性乳腺炎初起者有奇效(5)。
2.薏苡仁50 克,敗醬草30 克,二味煎水喝,每天一劑,連服3~5 天。適用於乳腺炎成膿期。
3.鯽魚一條,青蘿葡絲適量。鯽魚洗淨,青蘿葡絲放入魚肚內,薑、蔥佐料,清蒸熟後食肉喝湯。用於乳腺炎潰破期。
4.黃花菜乾品50 克,燉猪瘦肉250 克食用,或用黃花菜鮮根100 克與猪蹄1只煮食。適用於乳腺炎乳汁不下(6)。
病例報告
1.王XX,已婚,產後乳房腫痛5 天,伴有發熱惡寒、頭痛、周身不適,體溫38.9C,左乳房紅腫,腫塊8X9cm,疼痛拒按,無波動感,白血球2 萬1,診斷為急性乳腺炎,經針肩井穴次,次日體溫36.7℃,乳房紅腫大減,腫塊按壓已無明顯痛感。繼續治療2 天,乳房腫塊完全消失,痊癒。
2.張XX,女,26 歲,職業勞工。產後20 天,右側乳房疼痛,伴有畏寒發熱,全身不適,關節酸痛,體溫39℃,乳房表面灼熱,觸及有硬塊,壓痛明顯,無波動感,白血球1 萬4 千7,診斷為右側急性乳腺炎。經針刺乳癰穴2 分鐘後,脹痛基本消失,乳房觸及較前軟,1 次治癒,未再復發。
3.高XX,女,33 歲,業務員。產後10 天,右乳房脹痛,局部皮膚紅腫,灼熱,伴口乾,發熱,體溫39℃,診斷急性乳腺炎。在右肩胛內側,相當於“膈俞"穴,有壓痛點,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後加拔罐,1 次治癒,未再復發。
4.曹XX,34 歲。產後半個月左側乳房紅腫脹痛,乳汁不行,乳內上方潮紅灼熱,觸痛明顯並有硬塊,無波動感,伴畏寒發熱,全身不適,白血球1 萬5診斷為乳腺炎初起,用川楝、蒲公英、紫花地丁、銀花、丹皮、梔子、黃芩、連翹、山楂、神曲等藥物,水煎服。並用鮮蒲公英,紫花地丁,馬齒莧,芙蓉等搗爛外敷,一次得到療效。
參考資料
1.洪家鐵 中西醫臨床婦科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6.10:581
2.張玉珍 新編中醫婦科學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1.1:689
3.陳德成 王慶文 中國針灸獨穴療法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9:213
4.陳德成 王慶文 中國針灸對穴療法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5:270
5.劉炎 中華古今食療薈萃 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8.7:456
6.施杞 夏翔 中國食療大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8.8:10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