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懷孕期間的中醫胎教觀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治未病筆記






懷孕期間的中醫胎教觀

李璧如/建中堂中醫診所醫師





2012-01-11

因蕁麻疹初診的八歲小朋友,二診續調夜間鼻塞及眠難、夜汗、多汗等問題。第三診,前述症狀已改善甚多,接著再處理夜眠易磨牙等情緒問題。脈把下去,真的出現肝鬱脈,我說,「欸,你有很多話沒說出來喔,一直放在肚子裡,哇!肚子好脹好脹喔!這樣不行啦,說出來比較舒服吧?」 小女孩只是一逕害羞地笑著。

 
媽媽在旁頻頻點頭,說,連這個都看得出來喔?然後,她問孩子,我能不能告訴醫師昨天你生氣的事?不要全都講,可以嗎?
 

孩子大聲回答,不行!


等她稍離遠些,媽媽說,醫師說得沒錯,她就是這樣,有時悶爆了,會出一些小狀況…

  
這很正常呀,總是要洩壓啊!不過這孩子似乎對新東西的接受度較低,對人會嗎?
 

媽媽回答,對人倒不會,不過的確慢熟些。其他的,尤其是食物,她對沒吃過的東西接受度就真的很低…。
 

我問她,你懷她時,有沒有什麼情緒問題?


她說,那時我嚴重害喜,幾乎吃了就吐,前三、四個月,只能吃蘿蔔糕和豆漿。之後,得打營養針,還請假在家休養…

 
小孩的挑食原來其來有自,母親孕程中的心緒全然轉譯存放在孩子的心識深處,那是全然沒有任何分辨的照單全收,孩子只是承襲,然後慣性地反應,這種莫名的驅力,除了累世的夙習,追根究柢還是緣於母親胎孕期無意的烙印。

 
我曾聽說母親懷孕時遭狗追逐,來到崖邊嚇得踡蹲在地,一意保護胎兒。豈知孩子成年之後,始終怕狗,那個驚嚇的記憶,如此刻骨銘心,母胎共振,他()完全能感受母親任何微細的心緒起伏。

 
胎孕期是孩子此世肉身與心識奠基的紮根期,母親當時的身心狀態具關鍵性的決定力量。處在高能量水平的母親,比較有機會孕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反之,許多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甚至情緒易受激的孩子,母親胎孕期往往始終處在高壓受迫狀態,或者極度疲勞,甚至情緒激盪的氛圍中。

 
某位被標識為過動兒的孩子,經常感冒,因發燒來診,對於這種過服西藥(長期鼻過敏、氣喘)的病患,必須用溫散袪寒矯治。我問媽媽,懷孕時是否曾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她點頭稱是。這種案例屢見不鮮,事情的本身有各種不同的樣貌,結果卻十分相近。

 
另一位因夫妻相處壓力而致身心症來診的新手媽媽,提到整個胎孕過程由於夫婿的體貼與疼愛,讓她始終處在快樂的情緒中,兒子也因此非常正向穩定。是啊,真是一個讓人心生歡喜的小生命啊!
 

所以傳統所謂胎教,確有其事。


  胎教確有其事


如果我們無法給一個精神個體完整、健康的生命,如何讓他來到世間?如果母親精神空虛甚且情緒起伏,無法提供任何精神上的滋養,孩子只是作為一個肉體而出生,只是父母生命的延續,除了他自己帶來的潛在創傷、還承襲父母以及祖上、出生前的所有印痕,匯聚形成種種無明業習。

 
關於胎教,長沙馬王堆3 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胎產書》,提及姙娠應注意視聽言行和交往接觸,促進胎兒身心健康發展。孕期胎教對胎兒的影響,大致可分:


1. 外象而内感:母親周遭環境的訊息,點點滴滴影響、形塑胎兒未來的一切。


2. 母病及子:母親的情志變動、身心能量狀況,完全反映在孩子身上,甚至某些先天性的疾病(染色體異常例外)以及一些身心症。就肉體層面而言,體力差甚且還要臥床安胎的母親,絕難產出健康及心性穩定的孩子;肉體能量水平也會影響心智層面,所謂「氣血調和則胎安—欲生好子者,必先養其氣,氣得養則子性和順,無乖戾之氣」,古醫家所言,驗之臨床,絲毫不爽。


◎ 外象而内感


南北朝顏之推《顏氏家訓.教子》指出:「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聲音滋味,以禮節之。」

 
萬全在《萬氏育嬰家秘.胎養以保其真》篇中引《娠子論》:「子在腹中,隨母聽聞。自妊娠之後,則須行坐端嚴,性情和悅,常處靜室,多聽美言,令人講讀詩書,陳說禮樂。耳不聞非言,目不視惡事。如此,則生男女福壽敦厚,忠孝賢明。不然,則生男女多鄙賤不壽而愚頑。 


西漢劉向編纂的《古代女傳》卷一「母儀」專列周室三母以述胎教事宜:「…故妊子之時,必慎所感。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人生而肖萬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


《諸病源候論》曰:「欲令子賢良聖德,則端心正坐,清虛如一」,「心無邪念,無妄喜怒,無得思慮。」在在強調妊娠期間應注意調攝心神,陶冶性情,寧靜養胎,避免七情刺激。


◎ 母病及子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云:「自妊娠之後,則須形聲端嚴,性情和悅,喜怒哀樂,莫敢不慎。」不然「喜則傷心而氣散,怒則傷肝而氣上,思則傷脾而氣結,悲則傷肺而氣消,恐則傷腎而氣下,母氣既傷,子氣應之,未有不傷者也。」


《孕產集.養孕》謂,「孕藉母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一有偏奇,即致子疾。」《素問.奇病論》曰:「人生而有癲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並居,故令子發為癲疾也。」


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優生必須注重母體身心健康,以避免胎兒先天 「癲癡頑愚、瘴瘂聾聵」。某些先天的畸形,如兔唇、聾啞、肢體不全等,這些大多源自受孕時所感召來的一些負面能量所影響而成,一旦應化到肉身,立即獲得某種程度的平衡;反而有些外表正常的人,卻在深層意識裡含藏一些失衡的能量,日後一旦伺機引動,爆發力驚人。


◎胎兒感知明敏


懷孕8週的胚胎,主要器官原型粗備,20週後已可聽到胎心音,4個月的胎兒聽覺器官已成形,可以聽見子宮外的聲音,並對之做出一定的反應。28週時,胎兒對外界音響的反應遠較成人更為敏感。到67 個月時,大腦結構已接近成人,各種感受器官漸趨成熟,不僅具有完整的聽力,還能形成最初的「記憶」。根據研究,猛然一下關門聲,腹中胎兒竟會縮成一團;經常對胎兒播放某一樂曲,出生後只要聽到該樂曲,嬰兒不僅停止哭鬧和騷動,並露出笑容。對母親腹部直接進行光照,胎兒會背過臉去或顯露驚恐不安的神態。


綜結


懷孕期間母親的起心動念,都能影響胎兒的身心發育。


1.     孕婦應當重視自己的視、聽、言、動,減少無謂資訊侵擾(包括一切尋常視聽資訊、八卦消息),保持心情寧謐,以免七情波瀾,引動胎氣。

2.     妊娠期間,避免周遭嘈雜,如果環境條件許可的話,另居清靜之地,內視返觀,定時禪修靜坐(無須盤腿),無眼耳鼻舌身意,無有恐怖顛倒夢想,恆處寧靜之境,是最上乘的養胎心法(當然動靜勞逸須結合)。


二、丈夫及父母戚友,也是孕程成功的穩定支持。


1.戒絕房事,胎兒是有知覺的,行房會讓胎兒飽受壓迫,而起情緒反應。


2.胎教不僅是母親個人的事,父親以及周圍親友也大有關係;許多孕婦懷孕期間飽受翁姑壓力,家庭不諧,不開心的孕婦如何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


3.現代多是雙薪家庭,許多孕婦還得上班,一個身體兩個人用,即使只是胚胎(胎兒),也是初萌的生命體,更需能量。身體處在透支狀況,工作負擔卻絲毫無減,有些還是第二、三胎,還有小小孩要帶,壓力可想而知。除了運用中藥調理,把體力帶上來外,周圍的長官僚屬,也請將心比心,給孕婦些微的支持與喘息的空間。當然工作場合免不了的人事糾葛,孕婦自己就得神經大條些,避免隨之起舞。

  
清末思想家康有為強調胎教對新生兒成長的重要性,《大同書》:「天下之人皆出於胎,胎生既誤,施教無從。然者胎教之法,其為治者之第一要歟。」他主張建立胎教院,以培養聰明後代,提高人口素質。

 
在少子化的今日,這個百年前的構想,看來卻還頗「先進」,小兒是人根,社稷之所重,將來若這些孩子成材,社會當有進步的空間。所以如何善待孕婦、提供良好的孕育、養育條件,舉世嘩嘩,豈知這才真是當務之急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