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張錫純活血化瘀思想探析





文章轉載自: 中國中醫藥報






張錫純活血化瘀思想探析


谷萬里   ( 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 )





張錫純近代中西醫匯通學派的代表醫家之,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勤求古訓,師古而不泥古,衷中參西,在中西醫結合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不僅在人體生理、病理的中西理論匯通和藥物功效及運用方面作了量有益的探討,而且在雜病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對血瘀理論有創見,在其《醫學衷中參西錄》174首方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劑27首,運用活血化瘀法頗具發揮。本文就其活血化瘀學術思想和運用特色作一探討。


對血瘀證的認識


張錫純論瘀,推崇仲景,並對王清任治瘀大法稱讚備至。張氏論瘀有以下兩方面。


瘀為勞之根由,勞必兼瘀


張錫純認為:“人身經絡,皆有血融貫其間……血一停滯,氣化即不健運,勞瘵恒因之而成。是故勞瘵者肌膚甲錯,血不華色,即日食珍饈服參苓,而分毫不長肌肉,壯筋力。或轉消瘦支離,日甚一日,誠以血瘀阻塞其氣化也”;“勞瘵者多兼瘀血”;“其瘀多在經絡”;“其瘀多在臟腑”。統其治法,皆可與十全育真湯治之。分其治法,病在經絡宜資生湯加當歸、丹參;瘀在臟腑之劇者,可用理沖湯或理沖丸理氣活瘀,消堅破結,通血海瘀滯。然治此等症,若只知破血、通血,“往往病猶未去,而形已先傷”。宜培補元氣真陰,配合通氣活血逐瘀法。


瘀為痛之原因,不通則痛


中醫認為,經絡氣血瘀滯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痛證無論虛實,總與氣血瘀滯有關,因此活血化瘀、調暢氣血是痛證最基本的治療法則。在“治氣血鬱滯肢體疼痛”的8方劑中,每方均使用活血化瘀法,尤以活絡效靈丹最具代表性。該方以當歸、丹參、乳香、沒藥四味活血化瘀之品組成,廣泛用於治療各疼痛:腿疼加牛膝,臂疼加連翹,婦女瘀血腹疼加生桃仁、生五靈脂,瘡紅腫屬陽者加金銀花、知母、連翹,白硬屬陰者加肉桂、鹿角膠,瘡破後生肌不速者加生黃耆、知母、甘草,臟腑內癰加三七、牛蒡子。這些靈活的加減之法,都充分反映了張氏在治療疼痛時對活血化瘀法的重視和豐富經驗。


對活血化瘀法的運用


氣血相關,活血化瘀不忘補氣


中醫氣血理論認為,氣為血帥,氣旺則血暢。由於化瘀之品大多有耗氣之弊,故張氏對血瘀證患者,即使無氣虛徵象,也在化瘀之時佐以補氣。張氏“嘗用三棱、莪朮各三錢,治臟腑間一切癥瘕積聚,恐其傷氣,而以黃耆六錢佐之,服之十劑,病去而氣分不傷,且有愈服而愈覺強壯者。”(《治陰虛勞熱方·十全育真湯》)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有較多的自擬方和治驗醫案,為張氏一生之經驗結晶,其中運用益氣活血法的占相當的比例,治病近20種,涉及內、外、婦科,範圍已明顯超越人。


在補氣藥物的選擇上,張氏首推黃耆,盛讚“其補氣之功最優,故推為補藥之長”(《黃耆解》),故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中,大凡益氣活血之方必用之。其次是白朮、黨參、山藥,常取一二味以助黃耆之力。活血藥中,當歸因其能活血又能生血,內潤臟腑、外達肌表而深得張氏重用。乳香與沒藥、三棱與莪朮為張氏喜用之藥對,每擇其一對用之,其中三棱與莪朮多用於瘀在臟腑,如虛勞、癥瘕等證,並能開胃增食;而乳香與沒藥多用於瘀在經絡,如痹證、脅痛等證,並以止痛見長。另外,雞內金、川芎、丹參、桃仁、紅花、牛膝等也常被選用,而雞內金因“能化瘀血,又不傷氣分,尤適於氣分虛甚者”。


活血止血不留瘀


出血證治療的關鍵在於出血,而止血過程中往往可能出現血瘀於局部不能消散成為瘀血,導致血瘀證的出現。因此,在治療出血證時,應注意在止血的同時防止出現血瘀。


張氏在治療出血證時十分重視這種病理關係,突出活血化瘀法在出血證治療中的作用,特別是在治療吐衄血、咳血等的治療中。他認為:“吐衄之證,忌重用涼藥及藥炭強止其血。因吐衄之時,血不歸經,遽止以涼藥及藥炭,則經絡瘀塞,血止之後,轉成血痹虛勞之證。”並有“論治吐血衄血不可但用涼藥及藥炭強止其血”的專論。故其止血之方,多伍以活血之法,其代表方如化血丹,方中“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聖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以治吐衄,癒後必無他患”。藥用三七6克,花蕊石10克,血餘炭3,寥寥數味,止血活血兼備,藥專力宏,用於治療咳血、吐衄、二便下血等。另外,張氏還承《內經》之法,將具有止血活血作用的藥對海螵蛸與茜草,用於治療血淋及溺血(如理血湯)、女子月經多且久(如安沖湯、固沖湯)等。


通補胃腑,氣血流暢不壅滯


中醫理論認為,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用藥也以通為補。活血化瘀可以使六腑氣血流通,正是中醫“通補”之法在胃腸病治療中的運用。


張氏在治療脾胃虛弱之證時,常在調中健胃、補益脾土的同時,輔以活血化瘀法,意在利用活血化瘀藥的流動之性,達到補而不滯之目的。“後天資生納穀為寶,無論何病,凡服藥後飲食漸增者易治,飲食漸減者難治。三棱、莪朮與參、朮、耆諸藥並用,大能開胃進食”。可見,張氏十分重視脾胃功能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在健脾胃時伍以活血化瘀法,如十全育真湯等方,既可助補脾健胃之品,加強其補益之功,又可利用其流動之性,防止滋補滯膩。


綜上所述,張錫純豐富和發展了活血化瘀法,並在臨床上靈活運用,為後世醫家啟迪思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深入探討。如益氣活血法,除用於氣虛血瘀證外,尚可用於單純的氣虛證或血瘀證,臨床上,益氣活血法已被廣泛應用於心腦血管病的臨床治療,體現了中醫學的“治未病”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