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想學中醫,建議先背誦此書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想學中醫,建議先背誦此書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11-12-06

 

很多網友問我學中醫看什麼書,最近逛書店,淘得一本書,很不錯,建議想學中醫的人士,先熟背此書。
 

 

 
《中醫經典要文便讀》
  


一、本書集素難靈樞、仲景天士等諸家精華,並中醫傳世之作以為經典者,擇其精要,合為采撰,以便觀覽誦讀。
  
二、中醫經典須朝夕展卷細玩方可見功,其誦讀須長期、反覆、分層次進行,非一朝一夕可竟也。書不在多,有用之書一卷在手,晨昏誦之,日久其效自現。
  
三、凡我中醫學子,莫不以修德為先,故而篇首即獻孫思邈之《大醫精誠》,供學者時時誦之,鞭策自己。
  
四、病因賦、病機賦當在大學一年級背誦,瀕湖脈學能背誦其中七言訣也已足夠。
  
五、中藥炮製賦、藥性歌括四百味、草藥辨性歌、青草藥歌訣等熟讀即可,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藥禁忌歌、藥性總義、用藥傳心賦、藥性賦、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治病主藥訣則需在教師指導下分層次背誦,學有餘力者可加背“寒熱溫平四賦,增補東垣未盡之意”。
  
六、方劑學方歌部分的內容常隨教材的更迭而變動,不利於師生的傳承學習,本書選方以七版教材為準,方歌則以《湯頭歌訣》為主,依《增輯湯頭歌訣》、《傷寒方歌括》、《金匱方歌括》等為據,擇取其中方劑歌訣以供學生誦讀。教材可變,而方歌不可變。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以黑體標明,熟悉的以斜黑體標記,瞭解的則書以宋體。
  
七、臨床篇選取醫學三字經、西溪書屋夜話錄、婦女經帶胎產歌訣,示以基本內容,供臨床修習參考。其中“醫學三字經”,簡單實用,值得記誦。
  
八、昔年王冰注《素問》,“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以期“奎張不亂”,今仿其以黑體標明重要文獻。傳統經典內容部分,不論“素問序”還是“傷寒論序”,文采內容均值一覽,故而列於書中,學者不可以不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內經》之中,經典佳句甚多,唯選其精華,以大綱為據,結合編者平素所學將建議背誦內容標黑以警示。《傷寒論》更是字字珠璣,也以大綱為本,不刪一句條文,將建議背誦內容標以黑體。個人以為重要者以斜黑體標注,建議凡有方藥之條文,均可背誦。個人臨床體會不同,側重自有差異。《金匱要略》選其重要條目,黑體標其背誦條文。《難經》摘其精華佳句錄入書中,其需背誦條文,慣例標以黑體。溫病學內容,葉天士《溫熱論》前十段係公認經典,標注如前,《三時伏氣外感篇》因其重要而收錄,以供參閱;薛生白《濕熱病篇》,擇其菁華以錄之;《溫病條辨》與《傷寒論》交相輝映,全文收入,參教學大綱而擬定背誦條文。
  
九、針灸學作為傳統中醫的兩大板塊之一,也有基本內容值得背誦,主要選取市面通用版本,結合《靈樞?經脈篇》熟讀成誦,則針灸學基本功可以大成矣!考慮本書內容及學習需要,特印製成小32開口袋書,結合目錄,善用此書,日久必見奇功。所選材料,出處明確者均予注明!本書內容已經收集完畢6年餘,曾在教學中試用,一直未予公開出版。人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經典,內容選取不當之處,尚請斧正。衷心希望中醫學能夠蒸蒸日上,拳拳之心,唯日月可鑒!黑體部分也需結合教學大綱及考試要求和臨床實際而有選擇性背誦。其餘內容結合個人興趣需要及學習階段有選擇性誦讀。
 
 
目錄
 
序言
凡例
前言
大醫精誠
 
第一部分 中醫基礎篇
第一章 病因賦
第二章 病機賦
第三章 瀕湖脈學
脈學七言訣
四言訣
 
第二部分 方藥篇
第一章 中藥歌訣
十八反、十九畏歌
妊娠用藥禁忌歌
草藥辨性歌
青草藥歌訣
李漢彪師傅傳草藥辨認秘訣
中藥炮製賦
藥性總義
用藥傳心賦
藥性賦
寒熱溫平四賦,增補東垣未盡之意
用藥分根梢
治病主藥訣
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藥歌
藥性歌括四百味
第二章 方劑學歌訣
解表劑
瀉下劑
和解劑
清熱劑
祛暑劑
溫裡劑
補益劑
固澀劑
安神劑
開竅劑
理氣劑
理血劑
治風劑
治燥劑
祛濕劑
祛痰劑
消食劑
驅蟲劑
湧吐劑
 
第三部分 臨床篇
第一章 醫學三字經
醫學源流第一
中風第二
虛勞第三
咳嗽第四
瘧疾第五
痢證第六
心腹痛、胸痹第七
膈食反胃第八
氣喘第九
血證第十
水腫第十一
脹滿蠱脹第十二
暑症第十三
泄瀉第十四
眩暈第十五
嘔噦吐第十六
癲狂癇第十七
五淋、癃閉、赤白濁、遺精第十八
疝氣第十九
痰飲第二十
消渴第二十一
傷寒瘟疫第二十二
婦人經產雜病第二十三
小兒第二十四
第二章 西溪書屋夜話錄
肝氣
肝風
肝火
治肝諸法
補肝四法
第三章 婦女經帶胎產歌訣
月經門
帶下門
胎前門
產後門
 
第四部分 傳統經典篇
第一章 內 經
素 問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臟生成論篇第十
五臟別論篇第十一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髒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論篇第三十二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瘧論篇第三十五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遺篇)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征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靈 樞
九針十二原第一
本腧第二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壽夭剛柔第六
本神第八
終始第九
經脈第十
經水第十二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口問第二十八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陰陽清濁第四十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變第四十六
本髒第四十七
五色第四十九
論勇第五十
衛氣第五十二
天年第五十四
五味第五十六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五味論第六十三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九針論第七十八
歲露論第七十九
大惑論第八十
癰疽第八十一
第二章 難 經
第三章 傷寒論
傷寒論序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
辨陰陽易瘥後勞複病脈證並治
第四章 金匱要略
藏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中風曆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藏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驚悸吐血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
第五章 溫病學
溫熱論
濕熱病篇
三時伏氣外感篇
溫病條辯
原病篇
上焦篇
中焦篇
下焦篇
 
第五部分 針灸篇
骨度分寸歌
經穴起止歌
十四經分寸歌
井滎俞原經合歌
原絡穴歌
十六郤穴歌
十二募穴歌
八會穴歌
八法交會歌
八脈交會八穴歌
十二經子母穴補瀉歌
十二背俞穴歌
下合穴歌
四總穴歌
馬丹陽十二穴歌
回陽九針歌
行針指要歌
孫思邈先生針十三鬼穴歌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
治病十一證歌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