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 星期一

寒性蕁麻疹——兼談桂枝湯的功能


文章轉載自:羅大倫博士的博客


 

寒性蕁麻疹——兼談桂枝湯的功能
 

作者:羅大倫 

 

2014-04-07
 

經常有朋友問我,患了蕁麻疹怎麼辦?這個蕁麻疹,又叫“風團”,有時候被風一吹,就會感覺渾身發癢,用手一撓,立刻皮膚上會出現很多紅色的疙瘩,越撓越大,有的在瞬間會變得極大,甚至連成片,整個皮膚都發紅凸起,很是駭人。然後,有的人若干時間後會自動退去,有的會反復出現,整天發癢,嚴重地影響工作和生活。

 

有的時候,這東西也不是風吹引起的,有的人吃了魚蝦,或者什麼特殊的東西,也會出現蕁麻疹。總之,這是一個比較普遍,也很煩人的疾病。

 

有的朋友會說,這個病就是癢,挺著不就可以了嗎?這個會有什麼大的危險嗎?

 

其實還真有的,蕁麻疹如果起在肢體上,一般沒有大的問題,可是有個別情況,有那種巨大型的,起在咽喉部位,起在喉頭,壞了,因為這裡皮膚薄弱,是呼吸的必經之路,不斷的刺激會導致水腫,會讓局部瞬間突然腫大,嚴重堵塞呼吸通道,這種情況會出現危急的後果,如果治療不及時,導致窒息,人會在很短的時間裡出現生命危險,有時候急救來不及,周圍有醫務工作者的,甚至需要做喉頭切開插管處理,讓患者可以呼吸,這樣保證生命的安全。雖然這種情況非常罕見,但是也需要大家瞭解。

 

那麼,這個蕁麻疹怎麼調理才能好呢?

 

西醫會用抗過敏的藥物治療,中醫則會將其分型,然後對症處理。

 

首先要分的是寒熱,有的蕁麻疹是一見到熱的就嚴重,越熱越厲害,這可能多是熱證,中醫會用涼血解毒等方法調理。

 

還有一種,是遇到冷的就嚴重,比如冷水洗會嚴重,風稍微涼一點,一吹就嚴重,這多是寒證,我所見到的,寒證的多,熱證的少,基本上這幾年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寒證,所以給大家聊聊寒證的蕁麻疹。

 

這種蕁麻疹的患者,往往正氣不足,容易氣虛,這是基本體質。如果從症狀來看,往往是脈弱,舌質淡嫩,舌苔薄白。很容易累,稍微動作就氣喘,面色往往是白的,不夠紅潤,稍一運動就容易出汗,平時怕風怕冷,容易感冒,精力往往不夠充沛,容易疲倦。

 

此時,如果遇到冷風,或者冷水,或者正在出汗的時候被冷風吹到,則容易出現蕁麻疹,一撓,一身疙瘩,紅紅的一片,瘙癢不止。

 

那麼該怎麼調理呢?

 

我的經驗是用桂枝湯。

 

要說起這個桂枝湯,來歷可了不起,它是醫聖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裡面的第一個方子,被古代稱為“仲景群方之魁”,這個方子的妙處,可能三天三夜也說不完。我們只就著蕁麻疹來談談它的用處。

 

這方子現在的份量大致是: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薑三片、大棗六枚(掰開)。其實其中的藥物只有三味,分別是桂枝、白芍、炙甘草,剩下的生薑和大棗是自己去市場買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在《傷寒論》裡面的份量是很大的,但是今天我們沒有必要用那麼大,所以我給出的是《方劑學》教材裡面的大致份量,生薑和大棗是我的經驗用量。

 

那麼,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呢?它的功用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這個方子歷代主要應用,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也就是明顯的正氣不足的人,患了風寒感冒的時候,這個方子是最恰當的。這種表虛證的症狀是: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此時古書記載還會出現一個症狀,叫“鼻鳴乾嘔”,這“乾嘔”好理解,可是這個“鼻鳴”是什麼情況呢?原來,在我們患外感的時候,鼻腔裡面會堵塞,有時又有濃鼻涕凝結在裡面,此時呼吸,有時會氣流堵塞,然後用力,又突然通開,此時會出現鼻鳴的情況。

 

那麼,為什麼此方會被張仲景選用放在《傷寒論》這部巨著的第一個方子的位置呢?這方子是怎麼構成的呢?

 

原來,當風寒傷人肌表的時候,原應惡寒發熱而無汗,這是正氣尚足,對寒邪侵襲的正常反應,此時防線還算堅固,所以沒有汗。可是有的人,正氣虛弱,外寒來襲後,正邪鬥爭,結果自己的防線出問題了,總是出汗,這個出汗是“桂枝湯證”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此時這種表虛之人,容易汗自出而發熱,惡風不解,且有鼻鳴、乾嘔,這是腠理不固,衛氣鬆弛,營陰無法內守,於是泄出腠理,成為汗液出來了。中醫管這種情況,叫表虛證。究其病機,是風寒外感,衛強營弱,即《傷寒論》第五十三條所說:“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

 

那麼,蕁麻疹的寒證,也是有著同樣的機理的。往往是營衛不和,所謂“營”,中醫叫營氣,指的是循行於脈中的物質基礎,主要是一些營養物質,《素問·痹論》云:“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而所謂的“衛”,顧名思義,指的是保衛身體的“衛氣”,是一種防護的功能的描述,《靈樞·本藏》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所以一般人多認為衛氣主要分佈於體表。但是,《素問·痹論》則云:“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膛”,可見衛氣也循行於身體內部,在各個臟腑之間,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其實,衛氣和營氣是不可分開的,營是營養物質,而衛氣就是運送它的力量,衛氣將營氣運送往全身,在體表的,就是去防衛外邪入侵了,在體內的,就是為身體臟腑輸送營養了,而仲景所描述的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的意思,是衛氣出了問題,推動輸送營氣的功能有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此時叫做“衛強營弱”呢?其實,“衛強營弱”的實質是營衛皆弱,看不到這一點,就沒法真正懂得桂枝湯的道理,而“衛強營弱”只是相對的,“衛強”是外邪來襲,正氣不足的人,衛氣是不足的,是紊亂的,此時不足的衛氣忙於在體表組織抵抗,被外邪所遏制,壅滯於局部,顯得“衛強”,可是力量還是不夠,所以無法正常運送營氣,營氣無法正常通行,成為沒有押送官的糧草,所以會四散,所以會散出體外“汗出”,這種狀況,在局部就顯得“營弱”。

 

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張仲景的辦法是,補足正氣,所以他用桂枝湯,桂枝湯的核心,是補足脾胃之氣,增加脾胃之氣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力量的。

 

很多人問,我們的營衛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你總是說,孩子總是感冒,是因為脾胃虛弱呢?其實,我們身體的正氣,都與脾胃有關,尤其是保護身體的營衛之氣,《靈樞.營衛生會篇》說:“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所以我們營衛之氣的來源,都是中焦脾胃。

 

我們再來看看桂枝湯,桂枝湯的組成是桂枝、芍藥、炙甘草,和生薑大棗。可是同樣的藥物組成,只是芍藥增加一倍的藥量,在加上飴糖,張仲景就管它叫小建中湯了,這個建中湯就是補脾胃建中焦的經典方子,而桂枝湯服用後要喝熱粥,這個熱粥和飴糖的區別,其實只是濃縮與否的問題,起作用是方向一致的。可見,桂枝湯的一個我們不大熟悉的作用,是補脾胃,建中焦。而與小建中湯的不同,是桂枝湯的芍藥量少一點,也就是收斂之性少些,所以我一直認為桂枝湯是補足中焦,同時增強向身體運送營衛之氣的功能的,也就是說它有增加輸送管道的功能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裡面談桂枝:“辛溫無毒。主治上氣、咳逆、結氣、喉、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我們可以看到裡面有“補中益氣”的作用,除了補中,它的作用還有通行氣分的功能;而芍藥則是:“苦平無毒。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其中也有“益氣”的作用,我們可以理解為補益陰氣,而除此之外,它更善於通行血分的通道。所以桂枝與芍藥都有補正的作用,同時可以通行營衛之通道的功能。

 

當風寒在表,當用辛溫發散以解表,但本方證屬表虛,腠理不固,且衛強營弱,所以既用桂枝為君藥,補足正氣之外,通行經絡,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又用芍藥為臣,益陰斂營。桂、芍相合,除了補足正氣,一治衛強,通行衛氣的運行,一治營弱,通行營氣的運行,合則調和營衛,是相須為用。生薑辛溫,助桂枝解肌,溫衛氣之通道。大棗甘平,熬藥的時候要掰開,不用去核,熬好後益氣補中,養營氣之基礎。更重要的是薑、棗相合,可以升發脾胃之氣,是謂補中,這是營衛之氣的來源。炙甘草則是典型的守中之藥,坐鎮中焦。所以本方雖只有五味藥,但配伍嚴謹,散中有補,正如柯琴在《傷寒論附翼》中贊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

 

其實,仲景將此方放在《傷寒論》的第一方的位置,我猜測他是想突出補足正氣的重要性,這是治療一切外感病的基礎,所以這樣安排,不知這樣想,是否理解了醫聖之心。

 

而這個方子的服用方法,也是非常講究的。水煎好以後,首先是,“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就是喝完了藥,要加喝一碗熱粥下去,這是要借水穀之精氣,充養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復感,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這碗粥,確實療效要差很多,有時候根本就出不來汗,這是我的親身體會。所以我在之前的博客裡寫過,甚至我們泡腳發汗,都要讓肚子裡有食物,不要空腹,因為營衛之氣是從脾胃而來。

 

然後,要“溫覆令一時許,”就是披上衣服,讓身體溫暖,這也是避風助汗之意,此時注意千萬不要外出,讓冷風吹到,如果那樣,則前功盡棄了。然後,等到“遍身漐漐(zhe 二聲),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氣已和,津液得通,營衛和諧,腠理復固,所以說“益佳”。但是千萬不可如水流漓,如果是大汗淋漓,則“病必不除”。

 

此時,大家會奇怪,這個桂枝湯證不是在出汗嗎?為什麼還用汗法來發汗呢?可是為什麼有不能大汗淋漓呢?

 

我在之前的博文裡面講過來,此時,並不是為了發汗而發汗,此時微微汗出,只是經絡通暢、氣血運行順利的一個標誌而已,很多人認為外邪會隨著汗排出體外,在這裡不是的,如果是邪氣隨著汗出去,那麼該是汗越多越好了,可是張仲景說不可大汗淋漓,顯然不是這個道理,而是:桂枝湯是增加脾胃之氣,通暢營衛運行的通道的,一旦營衛之氣充足通暢,則會微微汗出,這是一個標誌而已,中醫以此來判斷,是否方藥到達有效劑量。

 

然後,如果服用一次後,汗出,病好了,停後服,後面的藥物就可以不喝了;如果不效,就接著再服,“乃服至二、三劑”。所以總是有人問我,張仲景書中的原方,藥量怎麼那麼大啊,現在我們的劑量是不是用小了啊?其實當時的藥量是比較大的,但是,很多時候,張仲景並沒有讓您都喝了,比如這個桂枝湯,量也比較大,但是您稍微喝了一小杯,如果已經微微汗出了,這就是到達標準量了,如果身體痊癒,後面的就可以不喝了。所以我說中醫是以人體的反應為標準劑量的,這是更科學的方法,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耐受不同,如果都是一個死的標準“一片,二片”的,往往不能適應每個人。

 

需要注意的是,此藥必須注意口渴與不渴,或喜冷性飲食與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現象,可以馬上把藥停止,或配合石膏一類的寒性藥品,以免誤犯陽盛之戒。如病情沒有變化,可以繼續服用,雖二三劑也可。同時,方子後面提出了禁忌,要忌食生冷、油膩、酒肉、五辛、臭惡等不易消化或帶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響療效。

 

桂枝湯這個方子,對寒性蕁麻疹,效果極好。前幾天我的一位中學同學,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妻子患了這個病,很難受,於是我告訴他,服用桂枝湯,結果三副痊癒,昨天發微信告訴我了。這樣的情況,我遇到很多,不給大家多講例子了,因為在生活中隨處可以遇到這種證型的蕁麻疹,總之基本全是桂枝湯解決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正氣不足的人很多,被風邪傷到,風寒鬱於體表,導致營衛不和,所以用桂枝湯會效果很好。

 

對於體虛之人的感冒,只要有感冒後容易出汗的(這是最重要的診斷標準),我都會用桂枝湯,初起的基本就是單純的只用桂枝湯,如果時間長了有其他問題,藥物會有所增減,但是都是桂枝湯打底。對於這種證型的感冒,桂枝湯往往都是一劑見效,甚至有的是一劑痊癒。可以說,這是一個治療體虛感冒非常有效的方子,只是非常遺憾的是,這個《傷寒論》中的第一個方子,居然很少見有中成藥,我走遍全國的藥店,都基本沒有見到,每次到感冒流行的季節,我都會想,該有多少人受益於此方,可是我們老百姓卻不知道。每次看到那些患蕁麻疹四處求醫的人,我也都想,這個方子可以幫助到多少人啊,可是,卻沒有一個成藥可用。不能不說,我們對自己老祖宗的經驗,丟失的很多,這是多麼的不明智啊。

 

*****************************************************

鳳梨美曰:

在台灣,桂枝湯科中(散劑、錠劑)各大中藥廠牌都有做。

 

 











 

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轉貼】經期不能洗頭,其中自有深意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經期不能洗頭,其中自有深意
 

文◎李璧如 中醫師
 

 

許多人習慣天天洗頭,因為頭髮易出油,這些多餘的油脂、頭皮屑,為何堆積在頭?這些根本問題,沒人理睬,只是拼命洗頭。

 

體質調整之後,奇怪就不想再那樣天天洗,也不覺得髒或癢。這是因為體氣上來,廢棄物不再堆積末梢,耐受力因而增強之故。

 

 

*臉友答問錄:經期不能洗頭,其中自有深意

 

Q:身為女人,生理期及做月子期間的禁忌好多,尤其不能洗頭洗澡。

 

請問李醫師,以現代環境及設備(如有吹風機…),生理期間及做月子期間是否仍須照古法所說,不洗頭較好?

 

洗了頭是否真的會影響子宮收縮與出血?

 

A:如果還堪忍,是不要比較好。

 

Q:謝謝您的回覆!自11/17小產D&C手術之後,我26日生理期來,一直到今天傍晚以前,血量多且血色紅;但傍晚洗頭4小時後,血量明顯變少!

 

我不知道是因為洗頭的關係,還是生理期剛好也進入第72小時,所以自然變少,因此有此疑

問。

 

A:這些禁忌不只是寒氣的問題,而是因為洗頭引起經氣上行,導致經血逆亂,以致下行受阻。

 

 

李醫師按:

 

許多人習慣天天洗頭,因為頭髮易出油,這些多餘的油脂、頭皮屑,為何堆積在頭?這些根本問題,沒人理睬,只是拼命洗頭。

 

原本因體氣不足、寒氣堆積所導致的現象,卻因過度清洗(加上洗髮精化學物殘留之害-那些藥用或含薄荷的洗髮精更可怕),而且極可能是晚上上床前洗,你能吹多乾呢?帶著那些殘餘的濕寒之氣入睡,年深日久,不出問題才怪。或者洗完頭,不立即吹乾,濕著頭到處晃,不小心吹到風或冷氣,怎麼可能不頭痛?

 

病人告訴我,體質調整之後,奇怪就不想再那樣天天洗,也不覺得髒或癢。這是因為體氣上來,廢棄物不再堆積末梢,耐受力因而增強之故。

 

27/Dec./2012
 
 
 
 
 
 
 
 
 
 
 
 
 

奇美博物館

 
奇美博物館
 
 
 
 
 
 
 
 
奇美.許文龍
 
2013.06.22【台灣演義】
 
 
 
 
 
 
 
 
 
 
 
 
 
 
 
 
 

行家對談


文章轉載自:新紀元週刊第3712014/04/03

 

行家對談 

文◎華景珍
 

2014-04-03
 

有一回和一位生技公司老闆一起吃飯,談論時下很多所謂的「健康食品」。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我對他製作的產品很讚賞,也給他提出一些改進建議。

 

他好奇的問我:「妳又不知道我裡面用了什麼成分,怎麼知道我的產品好?還能修改我的處方。」我說:「吃進去之後,看看它作用在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哪方面不足就會知道。」

 

他是典型的科技人,無法想像人能用這種方法測試藥性。我問他:「古時候的醫生怎麼會知道每種藥物的功能、作用,寒熱溫涼平的藥性?有沒有毒性?」他斜著頭想了很久,然後說:「是呀!以前的人是怎麼知道的?」我說:「當然是像我這樣試吃,吃出來的;還有觀察病人吃了藥以後的反應,得到的結論。」

 

他又好奇的問我:「我對自己的產品感到很自豪,你才接觸沒多久,怎麼會知道這些產品很好?」我告訴他:「因為你的產品『倒過來』治病,所以力量就很大。」他聽得滿頭霧水。問我:「怎樣是順著治病?怎樣又是倒過來治病?」

 

我舉個例子跟他說:比如一個人,他遭遇了不幸,長期悲傷。那悲傷的情緒會和身體的津液結合變成痰飲之類的黏液。濃的稱為「痰」,稀的稱為「飲」。通常體質比較熱的會形成痰,體質比較寒的,會形成飲。「悲傷肺」,悲傷的情緒會傷到肺臟。那黏液就會阻塞肺部,造成呼吸困難、氣喘之類的病。

 

醫生要治療這樣的病人,必須讓病人知道,他自己病的來源,並且放下那心裡的悲傷情緒。然後,才能清出痰飲,把病治好。這是我說的順著治病。

 

他問:「悲傷的情緒,不是事情過去了,就消失了嗎?時間就是醫生,時間長了就會遺忘。」

 

「不是這樣的,身體會記憶這些東西。不止悲傷情緒,所有情感,包括喜怒憂思、恐懼、驚嚇,甚至愛、恨、想念都會留下紀錄。形成身體不健康的因素。而它存在的形式,就是痰飲。一個人不放棄這些情緒,痰飲就一直留在他身體中,他生的病就算神仙也醫不好。」

 

我把他的產品給一個胸悶、呼吸困難的病人吃,他開始咳嗽得很厲害,吐出很多稀痰。而且沒有緣由的感到非常悲傷。

 

經過探尋得知,他過去因為最疼愛他的祖母過世,曾經長時間陷於悲傷情緒。當我告訴他這就是他生病的原因時,他也感到難以相信。那麼,當他不被那個悲傷情緒左右時,就算不看醫生、不吃藥,病也會好起來。

 

我不知道這位老闆使用了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配方達到了這樣的治療效果。我只是看到了這個結果。那位老闆,也對我說的現象感到訝異。

 

我請求他,在他的配方裡,加上有「袪風」效果的成分。因為時下很多疑難雜症,都是早期受了風寒或風熱,沒有得到正確治療造成的。當然,這在中醫學上是有理論根據,這是除了內傷七情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外感風寒。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轉貼】清明


文章轉載自:蘇明達的FB


 

【轉貼】清明 

文◎蘇明達 中醫師 

 

甲午年戊辰月,201445日,節氣清明。

 

春分前後,天氣一下跳到夏天,一下子跳回潮濕鬱悶的春天,變化之大,真是叫人難以適應。

 

春分、清明、穀雨正常時是播種植栽的最好時機,萬物生機勃發,也是春雨綿綿,天氣較不穩定的時節。

 

此時華南地區因為冷暖空氣對流旺盛,因而出現相當大的雲雨帶,今年似乎變化較大,雷雨、冰雹、陰雨、大霧的天氣時而出現,以致於植物的生長頗受影響。

 

春天的溫暖潮濕是植物生長的最好條件,也是細菌繁殖快速的時候,若霧濕重也不利於呼吸,感染喘咳也就難免,所以自古有「春必病溫」的說法。濕氣重的天氣不易排汗散熱,肌肉容易積熱,使脾胃鬱熱不易發散,容易有倦怠感,也就是所謂的「濕邪傷土」,「脾惡濕喜燥」。

 

江南到春分清明之後,濕氣往往特別重,經常雨霧漫天,無邊無際,綿延甚久。台灣四面環海,風四面來,除少數地方,很少見到那種場面。因而江南飲食多香辛辣以瀉脾胃熱,方可開胃,在台灣一般只用蔥薑茴香就很夠了。北方則常乾燥少雨,溫差大,靠雪水滋潤,因而南風多溫病,北方多傷寒風病。

 

「清明」本指此時萬物欣欣向榮,天氣清澈明朗,不過多變的天候似乎很難持續清明的感覺。濕悶的氣候中,脾胃的火氣會使頭昏脹,多思慮煩惱、常低頭縮胸滑手的人,頭就更容易熱烘烘,要清明更難。清明時節不一定「雨紛紛」,倒是很常「頭昏昏」。馬年熱血澎湃,難免自我「膨脹」,頭目不清,恐得小心「發爐」引災,自惑惑人。應「清明」卻「無明」,如何撥雲見日,突破困塞?

 

據聞小白魚乾加點薑絲、酒同炒,有助於出火開胃,火大者不妨一試。至於清心明目,明辨是非,事屬個人保養修為,古人古法微言大義,道法自然,不勞煩言。

 

 

 

 

 
 
 
 

【轉貼】排寒治皮膚沉痾,如人飲水自知


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的FB

 

【轉貼】排寒治皮膚沉痾,如人飲水自知
 

文◎李璧如 中醫師 

 

*排寒實錄:排寒治皮膚沉痾,如人飲水自知
 

Q:醫師跟您報告,今天我的腳明顯感覺不癢了,最奇怪的是,傷口也變得很淺,感覺慢慢在往正常的皮膚邁進…照片照不出來,摸時才知道摸起來的光滑感和傷口在「收」的觸感…我只能說,太神奇了!!!

 

以前我的腳會不斷冒出水疱,奇癢無比,抓到爛了還是感覺抓不到深處的癢,然後日也抓夜也抓,抓到流湯流血水,抓到蜂窩性組織炎(整個腳掌紅腫如麵粿,痛到無法著地走路又發燒,口服強力抗生素,甚至被醫師要求再不退燒,必須緊急住院打抗生素…)

 

傷口又痛又癢還是抓,抓到血流不停還是癢…癢到晚上無法睡覺,白天無法專心上班,必須打類固醇才能暫時止癢(可恨後來也無效了)…傷口癒合後,變成又粗又厚的角質層(像灰指甲,因此有許多醫師都誤診我是香港腳)

 

這樣的日子我過了5年~

 

昨天才跟您說擔心換藥影響療效,今天腳就變光滑許多了~

 

12月下旬才找到你,2月過年期間第一次體驗到排寒~

 

A:三個月vs.五年,繼續努力吧。

 

Q:前陣子劇咳狂咳,咳到嘔吐,不斷流眼屎(會黏住眼睛),我原本以為是感冒,不敢吃任何西藥,持續吃中藥,也就過去了。

  

原本昨天還想藥換了怎麼辦(因為天氣變熱我穿少了,又開始腳癢),覺得心煩意亂、焦躁不已,一直想吃回原本的藥。

 

結果今天早上起來,突然發現腳不癢了,傷口收了,我叫先生摸摸看,他也說差很多,嚇一大跳。

 

不過我還是最懷念2月初過年第一次排寒,在床上躺3天完全動彈不得,那時的腳最光滑~XDDD

 

A:馬的,就是要你當信徒,沒有信徒的意志力,怎麼領受這麼盛大的禮物?別再提西藥,還有任何一點西藥的想頭,就別來找我。

 

Q:我沒吃西藥,但我很怕你開的藥變了,我的腳會變差。腳的狀況深深影響我的作息睡眠和情緒,所以我一直很怕藥不夠強或是效力不到位。

 

A:怎麼可能,不會再回頭,只可能會因新寒入體,再翻一下舊症。

 

Q:所以昨天明知會被罵,還是來問是否要換藥,結果今天腳馬上變得光滑,可能是聽到你在罵人~XDDDDD

 

我昨晚還忘了吃晚上的藥(僅有穿暖防寒)就迷迷糊糊睡著了,腳也沒因為少吃了一次藥而變差。

 

A:是啊,別緊張,已經好到一個程度了。

 

Q:哈,我先生說我真的很犯X,昨天被罵了今天還跟您傳訊,我說我腳好太多了,都快喜極而泣了,被罵也沒關係啦~

 

A:被我罵你也不吃虧,我也沒亂罵啊~沒有當信徒的決心,吃我藥沒效。

 

Q:是的,保暖穿襪子,然後早睡,戒喝咖啡和辣物~

 

真的感覺腳「很不一樣」,其實照片真的照不出來,要看到摸到,才知道那種傷口慢慢在收,深層的病根慢慢浮出來,皮膚修復癒合的感覺。不過原本傷口抓得很噁心(說真的),而且真的拍不出來傷口在「收」,粗厚硬到不行的角質層慢慢變軟的感覺…(要親眼目視+用手輕觸,才知道不同)

 

現在傷口已變淺很多了,以前多噁心、多慘不忍睹,都不敢拍~

 

 

 






 

〈島嶼天光〉


〈島嶼天光〉
 
 
 
 
 
 
 
 
 
 
 
 
 
 
 
 
 
 
 

子宮肌瘤免開刀 中醫針灸調理


文章轉載自:中時電子報

 

子宮肌瘤免開刀  中醫針灸調理
 

 

2014-04-03中央社
 

中醫師周宗翰今天指出,女性罹患子宮肌瘤除了以西醫手術切除子宮,也可以用針灸和中藥進行調理,個案顯示中醫治療頗有成效。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周宗翰說,有一位57歲的日籍婦女,因為罹患子宮平滑肌瘤,20年期間飽受痛經、月經血流過多、腹脹、腰痠、頻尿等困擾,日本婦產科醫師建議開刀切除子宮,但患者懼怕手術,因此遲未切除,49歲停經時子宮肌瘤已達24公分左右。

 

這位婦人近年隨著丈夫外派工作定居台灣,去年3月中因為陰道不正常少量出血就醫,台灣醫師仍建議立刻摘除子宮。婦人後來前往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患者經過下腹部針上艾灸,並服用中藥調理,當晚出血即止,之後平均每星期回診一次,治療一段時間後腹脹、腰痠、下腹重墜感已無,子宮肌瘤也日漸縮小。

 

婦人今年過年回日本接受追蹤檢查,日本婦科醫師建議目前不需開刀,並希望患者繼續接受中醫治療。

 

周宗翰表示,子宮良性肌瘤在中醫屬「癥瘕積聚」的範疇,通常痰瘀寒凝體質容易罹患。中醫可藉由圍刺腹部穴位,艾粒溫灸通氣血,改變子宮腔體環境,並給予中藥調理,將有助於減輕子宮肌瘤患者的不適症狀。

 

周宗翰說,有家族病史或是肥胖婦女,是罹患子宮肌瘤的高風險族群,生活習慣應該更為謹慎,少吃肉類以避免攝取過多環境賀爾蒙,多吃綠色蔬菜,但是切記盡量煮熟避免生食,也不要在就寢前吃水果,因為冰品或寒性食物會導致婦女的宮體變寒。

 

他說,有肌瘤體質的人更應該請中醫師協助改善體質,平時養成運動習慣,可有效降低子宮肌瘤發生率。1030403

 

 














 

2014年4月2日 星期三

嘴唇抖不停


文章轉載自:大紀元電子日報。生活:健康養生

 

嘴唇抖不停

文/溫嬪容(明慧中醫診所院長)

 

20140402
 

一位58歲的女士,臉圓、身也圓,圓圓滾滾的一身,加上身材嬌小,看起來像個圓球似的。她走進診間,下嘴唇抖動不停,而且左手也一起抖,這個狀況已整整有2年。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她每天日子是怎麼過的?

 

8年前,她的先生往生,因為悲傷過度導致失眠、吃不下,健康一直往下滑。有一天突然暈倒,血壓飆高,從此開始吃降血壓藥已6年。後來又有一天,突然天旋地轉地眩暈,在西醫治癒後,下嘴唇和左手就開始24小時不停顫抖,抖得很厲害,她竟然一點感覺都沒有,要拿鏡子給她看,她才知道自己下嘴唇在抖。吃東西會掉食物,喝水會漏水,左手拿東西易掉,親朋好友看她這樣都覺得難受。由於西醫查不出身體何處有問題,吃藥也無進展,她為此心情沉悶而面無表情。

 

《黃帝內經》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所以從肝經入手,此症應屬肝風內動,肝風上擾頭面,下唇為陽明經分布,而脾主四肢,轉樞失序從少陽經調理。肝風針太衝、百會穴;調整顏面神經針翳風、地倉透頰車穴;不明病因針鬼市承漿穴;左手抖針勞宮、腕骨、內關穴;震顫針百會、陽陵泉、三陰交穴。

 

針灸當下,手抖停止,20分鐘後,抖了2年的下嘴唇終於停了下來,陪伴來的兒子見狀,簡直不敢相信。這時她與兒子都有了信心!我就開始進行我的除患大計說:「妳當年血壓高,應該不是血壓問題,而是使妳暈倒的背後病因所致。那是一種人體自救機制,當遇到緊急狀況時,血管會趕快升壓,增加血管彈性,以能快速運送作戰物質和營養物質去處理突發狀況,等緊急狀況緩解了,血壓就會恢復原來正常狀態。所以妳應該是沒有高血壓!這樣長時間吃降血壓藥會傷腎。」她聽到後,眼睛張得大大地愣住了!

 

通常病人會顧慮久服降血壓藥,若是一下全停止不服用,血壓會反跳出現異常現象,為此則囑咐她來針灸當天停服降血壓藥。調解血壓針百會、陽陵泉、風池、曲池、合谷、太衝穴,並教她每天要掐耳尖、耳垂、手指和腳趾各36下,還要走路至少40分鐘。

 

經過針灸之後,抖停止了3天,第4天又開始抖起來。因此再教她每天從頰車穴往嘴唇方向揉按,合谷穴往手指方向按,勞宮穴採揉、壓、按方式,各做9下,做完甩甩手。

 

幾次看她來就診都皺眉悶悶不樂,有一次我對她說:「妳還在想妳老公哦!妳老公看妳這樣會覺得好醜哦!人要快樂一點,免疫系統才有作戰力,身體才會健康,後面的日子還要過呢!千萬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兒子還要娶老婆,看妳這樣,媳婦會害怕,加油!加油!好不好?」她純樸的圓臉直點頭,開始認真來針灸。

 

經過3星期的治療後,嘴唇的抖動要仔細看才有察覺,手抖次數一天1~2次。2個月後完全痊癒,降血壓藥從5天停1次、4天停1次、3天停1次、2天停1次漸進式地遞減,最後不服用降血壓藥,之後幾年血壓一直都很正常。康復後的她,臉上笑容多了,話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