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中醫抗擊流感的思維模式和防治方法


原文轉載自: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月第30卷第3






中醫抗擊流感的思維模式和防治方法

作者:彭堅  



2009年,在公眾衛生領域中發生的一件大事,是甲型流感漫捲全球,至今仍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流感在人類歷史上肆虐了上千年,特別是1916年前後爆發的俄羅斯大流感,死亡人數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死亡數,令人觸目驚心。作為流感中若干類型之一的甲流,雖然傳播速度快,波及面廣,但病死率並不高,直到12月中旬,全球死亡人數至今尚未超過10000人【1】。面對全球龐大的人口,甲流疫苗的生產速度顯然跟不上其傳播的速度,甚至還來不及普遍接種,就已經出現了病毒變異和極個別注射疫苗導致死亡的案例。客觀地說,甲流作為一種病死率較低的疾病,全世界已經為之付出了相當高昂的社會成本。前幾年是“禽流感”,今年是甲流,隨著氣候變化、環境惡劣等原因,今後各種類型流感的發生將會越來越頻繁。如果每次在流感發生之際,都得投入昂貴的費用來研製具有特異性預防作用的疫苗,每次都得進行全民接種,每次都將出現供不應求或者一邊注射疫苗,一邊病毒已經變異的情況,這種臨渴掘井、臨鬥鑄兵、倉促上陣、糧彈不足的被動局面將何時完結得了?


毋庸置疑,疫苗的發明和使用,大大降低了各種嚴重傳染病對人類的威脅,是20世紀醫學界的一項偉大成就。作為以“對抗治療”為主要方法的西醫,在缺乏殺死病毒特效藥的情況下,為了防止大面積擴散和嚴重病情的出現,普遍使用免疫製劑加以預防,是完全科學的,卓有成效的。然而,我國是一個有著十四億人口的國家,我們除了要面對上述疫苗與病毒之間的激烈競爭難題之外,根本不可能象其他西方國家那樣完成普遍接種的龐大任務。何況我國不僅有西醫,還有中醫,我們不能單純依靠接種疫苗來對付甲流,而且應該充分發揮中醫的作用。歷史和現實已充分證明:中醫對付流感療效卓著,中醫“醫聖”張仲景,是全世界“抗擊流感第一人”,他在1800年前所著述的《傷寒論》,就是第一部成功治療流感的偉大著作!張仲景之後的歷代名醫,許多是治療流感和各種流行性疾病的高手,特別是明清溫病學派醫家,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傷寒論》。



《傷寒論》一書,當時是撰寫在簡牘上,共三百九十七條,收載一百一十二方,文字樸實無華,簡明扼要。張仲景通過這些簡牘條文的論述,將傷寒病由開始到結束的整個發病過程,有序地全部展現出來,治療的方藥有機地穿插其中。



作者根據傷寒病的發展進程和證候表現分為兩大階段,六個層次:得病之後,患者體溫升高,抵抗力尚強,所謂“邪氣實,正氣不虛”時,為“三陽病”階段。當疾病初起,侵犯體表,患者出現怕冷、發熱、頭痛、項強、身痛、嘔逆、氣喘、咳嗽、咽喉疼痛、脈浮等一系列證候,這是第一個層次,稱為“太陽病”;疾病進一步發展,到了半表半裏,出現口苦、咽乾、目眩、發熱、嘔吐、心煩,或往來寒熱、胸脅苦悶,默默不欲飲食,脈弦時,這是第二個層次,稱為“少陽病”;疾病再進一步發展,完全入裏,進入高峰期,出現高熱、神昏、譫語、喘息、大汗、口大渴、脈洪大,或大便秘結、腹脹、腹痛拒按、脈沉實等,這是第三個層次,稱為“陽明病”。“三陽病”總的來說,屬於陽證、熱證、實證。當患者體溫低落,抵抗力下降,所謂“邪氣衰,正氣亦虛”時,為“三陰病”階段。如果只是局部的胃腸虛寒,出現腹滿、腹痛、腹瀉、嘔吐、食不下、脈緩,但手足尚溫時,稱為“太陰病”;如果一開始就畏冷、不發燒,即所謂“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這是“少陰病”;少陰病也可能由“三陽病”的陽熱證或“太陰病”即局部的虛寒轉化和發展到這種全身性的虛寒,出現神情恍惚、極度疲憊、下利清穀、四肢厥冷、脈微細等。如果再跨一步,即面臨生死殊途,這就是“厥陰病”。生的徵兆,是手足慢慢變溫,微細的脈搏慢慢變得大而有力,腹瀉漸漸停止,此為“陽氣來複”,只要調理得當,就有了痊癒的機會;死的資訊,是手足驟然變暖,身體反不惡寒,脈搏頓時暴出,神情異常清醒,面色紅潤如妝,此為陽氣耗盡而外脫,後人稱之為“戴陽證”或“格陽證”,患者可能會在一瞬間亡去。厥陰病的另外一種表現,即呈現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局面,如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痛熱、吐蛔、下利等。總的來說,三陰病屬於陰證、寒證、虛證



疾病發展到每一個階段,進入到每一個層次,出現某一組特定的證候時,《傷寒論》就有一首相應的方劑進行治療。如“太陽病”有桂枝湯、麻黃湯,“少陽病”有小柴胡湯、大柴胡湯,“陽明病”有白虎湯、三承氣湯,“太陰病”有理中湯,“少陰病”有四逆湯,“厥陰病”有烏梅丸等,通過對傷寒病的全面闡述,張仲景首創的辨證論治思維,方證對應的治療模式,理法方藥的有機結合,在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那麼,《傷寒論》中所論述的“傷寒”,到底是何病?有何證據證實此病就是流感?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其一,從《素問·熱論篇》所述“今乎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一語來看,傷寒病是一類以發熱為特徵的急性傳染病,因為人們認為得病與“受了寒”有關,而且一開始總是先怕冷,然後發熱,所以稱之為“傷寒”,即被風寒之邪所傷,至今老百姓還存在這種感性認識。


其二,從《傷寒論·自序》張仲景所述“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漢獻帝元年,西元196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段文字來看,一個兩百多人的張姓家族,不到十年,就有九十多人死於傷寒病,可見這是一種危害嚴重的流行性傳染病。


其三,從《傷寒論》所描述的“太陽病”,即疾病初起階段表現的發熱、怕冷、頭痛、身痛、咳喘、嘔逆等症狀來看,應當屬於感冒、重感冒、流感等傳染病中間的一種;但從疾病高峰期,即“陽明病”所呈現的高熱、大汗出、神昏、譫語、氣喘、便秘或下利,以及疾病衰落期,即“少陰病”所呈現的腹瀉不止、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類似於肺炎、腦炎、腸炎、心衰的併發症來看,毋庸置疑,只有其中的流感,才有如此嚴重的併發症,如此高的病死率,而《傷寒論》中所論述的的兩大階段、六個層次(後世稱之為六經辨證)發展變化規律,與現代醫學所概括的流感的潛伏期、發病期、高潮期、衰落期基本吻合。


其四,從中外醫學史的記載來看,在15世紀之前,歐洲有沒有流感尚無定論,有一種觀點是把1485年在英國出現的“汗熱病”當作歐洲第一次流感,主要症狀是高熱、頭痛、身痛、大汗、咽喉灼熱,病死率很高。接踵而來的16世紀,有四次大的流感傳播歐洲,1516年的那一次流行,被醫學史家明確界定為普通流感【2】。此外,尚有眾多的急性傳染病曾經長期在東西方廣泛流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如天花、白喉、鼠疫、麻疹、霍亂、瘧疾、猩紅熱等。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曾有中國的醫學史專家根據羅馬帝國的衰落與當時流行的鼠疫有關,認為東漢末年流行的傷寒病可能就是鼠疫,然而,這只是一種猜測,不僅當時的中國各種歷史文獻沒有類似鼠疫的記載,而且上述各種烈性傳染病患者所特有的體征,包括鼠疫患者所特有的頸部淋巴結腫大或肺部出血,在所有版本的《傷寒論》中,都沒有見到明確的記載,換句話說,《傷寒論》所治療的,並非這些烈性傳染病,而是普通流感。


綜上所述,《傷寒論》所概括和總結的,就是流感的基本規律和治療方法。一千八百年來,《傷寒論》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對於流感和其他外感病的治療,經過歷代醫家特別是明清溫病學家的補充和發展,其理論和治療方藥更加完善,《傷寒論》和《溫病條辨》成為治療外感病包括流感的典範,屬於當今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中的兩種。我國衛生部於今年正式向全世界公佈的中醫藥治療方案共兩組【3】,第一組即出自《溫病條辨》的“銀翹散”、“桑菊飲”兩方加減,適合於“風熱犯衛型”,病情較輕;第二組則出自《傷寒論》的“小柴胡湯”、“麻杏石甘湯”、“白虎湯”、“桔梗甘草湯”四方加減,病情較重。全國各地的醫療實踐證明,這兩套治療方案是成功的、有效的。當然,這兩組方案並不能完全概括所有的治療方法,筆者本人在長沙治療甲流患者,則主要運用了《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與大青龍湯,只有全面掌握了《傷寒論》、《溫病條辨》中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藥,才能在治療上獲得最大的成功。此外,許多省市都及時公佈了預防甲流的中草藥方,如天津就公佈了八套方案,指導群眾如何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進行合理的選擇。由於在甲流出現的早中期,中醫就積極廣泛地參與,中西醫攜手合作,使得我國在甲流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為什麼現代醫學仍然感到棘手的病毒性疾病,中醫的古方卻能夠有效地治療?難道是今不如昔?難道是現代醫學不如中醫?答案並非那麼簡單。


西醫是一門近現代科學,微觀的、“還原論”的方法是其認識疾病的主要方法論,“對抗治療”是其主要手段,找到致病的微生物,研製出具有特效的治療藥物來殺死它,是西醫治療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途徑。20世紀發明了抗生素,有了對付細菌的強大武器。然而,病毒繁殖迅速、變異快、危害大,遠比細菌難以對付,至今還沒有找到可以殺死各種病毒的有效藥物,因此,對付病毒性疾病,西醫把重點放在注射疫苗防止感染的措施上,一旦出現嚴重病例,很少能夠治癒。北京幾年前出現的SARS病、五十多年前出現的流腦,以及今年的甲流,都證明了這一點。


中醫是一門古代科學或曰“自然哲學”,宏觀的、動態考察的方法是其認識疾病的主要方法論。至今為止,也幾乎找不到任何一種中藥比西藥抗生素更能有效地殺死細菌,更何況是病毒。然而,中醫的治療手段不是“對抗治療”,不是期待用某一種特效藥去殺滅病毒,而是“扶正祛邪”,即根據患者得病後所出現的“證候”,將藥物組成與證候相對應的、有機的方劑,進行整體調節。中醫有一個比喻,叫做“用藥如用兵”,高明的醫生,就像指揮員組織一場戰鬥或戰役,勝利的最終取得,不依靠個別士兵的勇敢,而在於指揮員明察敵情,弄清虛實,善於把眾多的士兵組織成一支配合嚴密的部隊,發揮整體的優勢,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每一味藥,類似於每一個戰鬥的兵,每一首方劑,類似于一支戰鬥部隊,中醫治病,靠的不是單味的藥,而是由眾多藥物嚴格組成的方劑來發揮整體療效,“方證對應”是《傷寒論》所展示出來的最重要的臨床思維方法,這是一種古代的資訊方法,“證”是人體患病後發出的資訊,“方”是醫生掌握了患者發出的資訊之後,向患者體內輸入的資訊,當收集到的資訊與輸入的資訊完全吻合,則疾病得以痊癒。


一旦細菌或病毒感染人體導致發病,患者一定會出現各種體征,中醫概括為“證候”,每一組證候,都是體內發出的資訊。而每一組證候往往都能夠顯示出疾病的部位、階段、性質、抵抗力的高低、病情的嚴重程度以及疾病發展的趨向,中醫運用《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或《溫病條辨》的“衛氣營血三焦辨證”思維方法,歸納綜合這些資訊,通過發汗解表、清熱解毒、攻下瀉熱、宣肺利尿、益氣養陰、溫陽補氣等等方劑,調動全身的正氣(類似於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祛除體內或外來的邪氣(類似於排除細菌、病毒及其代謝產物),使病情得以緩解和痊癒,這就是為什麼中醫可以不通過殺死病毒,而通過“扶正祛邪”這條途徑治癒流感的主要原因。


無論是流感或其他外感病,即使患者有古今中外的不同,但疾病發展規律和證候表現基本相同,《傷寒論》和《溫病條辨》進行了全面的概括,形成了“六經辨證”和“衛氣營血三焦辨證”兩大體系。換言之,現代人患流感所出現的證候,與古人沒有什麼不同,初起也都是發燒、怕冷、頭痛、咽痛、咳嗽等,中期也都是高燒、氣喘,併發症也都是肺炎、腦炎、腸炎、心衰等,中醫不必去研究各種流感病毒的分子結構,不必在疾病臨發生時去發明針對某一種病毒的特效藥物,只需要憑證候用方即可,因而《傷寒論》、《溫病條辨》中的經方,用於治療古代患者有效,用於治療現代患者必然也有效,目前衛生部所公佈的以及全國各地實際運用的防治甲流的成功方法,只不過是繼承和發揮了《傷寒論》《溫病條辨》的部分成就,這些歷經了幾百年、上千年臨床實踐考驗的辨證方法和治療方藥,仍然是我們今天乃至將來治療各種流感和其他疾病的強大武器。充分瞭解這一點,重視中醫與現代醫學迥然不同的治療思路和方法,廣泛地予以拓展運用,就能夠讓人類在與病毒的鬥爭中掌握主動權,扭轉倉促上陣、被動應付的局面,這對於我們今後預防和治療流感或其他流行性疾病,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注釋】

1、參考消息200912137版報導:據埃菲爾社日內瓦1211電:世界衛生組織今天指出HINI流感病毒已經在全世界208個國家造成至少9596人死亡。
   
2、弗雷德里克(英).疾病改變歷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147

3、臺灣中國醫藥導報200910月號第12版報導:中國衛生部公佈的兩套甲流診療方案:
  
一、風熱犯衛型:連翹、薄荷、桔梗、牛蒡子、生甘草、銀花、桑葉、杭菊花、竹葉、蘆根
  
二、熱毒襲肺型:柴胡、黃芩、桔梗、生甘草、生石膏、知母、浙貝母、炙麻黃、杏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