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為何我們要學習點舌診知識?


文章轉載自:羅大倫博士的博客

  

 

為何我們要學習點舌診知識?

 
文◎羅大倫

 

2013-11-19

 

從今天開始,我會系統地與大家聊聊舌診知識。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舌診呢?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醫總結出了很多維護健康的方法,其中舌診是大家一定要學的。我們中醫診斷的時候,診法有:望、聞、問、切四診,其中望診裡邊就有望舌。望,包括望面、望舌、望形態,望神、氣等等。比如“望面”,就包括瞭望患者臉上不同的部位,長了什麼異常的東西?顏色如何?明暗如何等等,望出來的不同問題,代表不同的臟腑有不同的疾病,這些診法很關鍵。在中醫歷史上,很多大師都擅長望診。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醫案上,一定會寫這個人形態如何,面色如何,豐腴還是胖,還有他的性情如何,這是過去古人特別重視的一部分內容。

 

望診在四診裡邊是排最前邊的,是中醫診斷裡邊最重要的內容,古人說“望而知之謂之神”,為什麼會這麼說呢?這是因為古人把望、聞、問、切的境界分別對應成神、聖、工、巧,所以中醫一旦掌握了這個望診以後,診病如神,那是非常高的境界。大家可能也會有這種經驗,好的老中醫看病非常快,短短兩、三分鐘就把你的問題都說出來了,有時候就會想這個老中醫號脈真的那麼準嗎?其實不只是號脈,你一進門的時候,老中醫一看你的面色,你的形態等,就已經把你身體的狀態猜個八九不離十了。接著坐下來看看舌頭,再切脈驗證一下,然後再問幾個問題,幾個回答跟他心裡想的對應上了,他心裡就有數了,對於這個患者的診斷就出來了,這是經驗。所以,望診是中醫診斷裡面很重要的內容,是學習中醫必須要掌握的。我們如果想維護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所瞭解,學習瞭解一下這部分內容是很必要的。

 

但是現在很遺憾,望診這個內容丟失了很多。過去的中醫世家,望診是傳男不傳女,慢慢地傳承的人少了,有的甚至失傳了,而且望診又很難記錄,因為寫不清楚。《黃帝內經》裡邊望診的內容現在基本沒人會了。我曾經向我們的色診大師王鴻謨先生請教過,他說這部分內容完全掌握的人不多了,他現在在講色診,但是要傳授起來還是有難度,即使真正寫下來也描述不清楚,因為很多顏色的明暗變化比較難以形容,大家看完了還是需要自己領會。

 

舌診的來龍去脈

 

那麼望診裡邊什麼最直觀呢?就是舌診。舌診出現的年代比較晚,望診是隨著中醫一起出現的,在《黃帝內經》裡邊望診內容就很多了,包括望面色,望神態等等,但是舌診的內容很少,《黃帝內經》裡面對舌診只有一些簡單的描述。《傷寒雜病論》裡描述也不多。舌診是在金元時期才真正系統出現的。但是出現以後,並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而是後來到了清代的時候,舌診才跟溫病學說一起發展起來的。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舌診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原來,在金元時期出現過一本書,這本書是《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是中醫舌診的第一部專著。裡面專門論述舌診的內容,但是講的相對簡單,他把舌診和患外感的傷寒病對應了,然後提出什麼顏色的舌頭代表什麼階段,外邪到六經的哪一經了,同時配圖說明。當時畫的圖很有意思,用彩色畫的,怕彩色失真,又標上了是什麼顏色。這個作者是一位姓敖的醫生,但是名字已經遺失。很多人以為敖姓是少數民族,其實不是,敖是漢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只是非常遺憾,這位了不起的醫生名字沒有流傳下來。這本書出來以後,大家並沒有重視,幾近失傳。明代有個太醫院的院長叫薛立齋,他在北京的時候發現有的大夫看病如神,效果比別人都好,就覺得很奇怪,他問大夫說你有什麼本事看病這麼准,大夫不說,不告訴他為什麼。他就觀察,發現這大夫看病的時候都會看病人的舌頭,薛立齋就覺得奇怪了,這個方法以前沒有見過啊。因為以前中醫只是號脈,他問他們從哪兒學的這個功夫,但那人始終不說從哪兒學的。

 

後來薛立齋到了南京太醫院工作,他在書庫翻書,找到一本舊書,就是《敖氏傷寒金鏡錄》,他翻開一看,這本書裡邊有很多關於舌頭的內容,立刻就明白了,原來那些大夫看的是這個書。薛立齋這個人境界比較高,他沒有把這本書藏起來,而是把這個書給翻印出版了,就是按照原書的顏色,顏色怕失真也都給標上字,然後出版了,從此以後舌診才大行於天下。

 

舌診出現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舌診。這個時候,恰恰又趕上了溫病學說正在萌芽。那麼,這溫病學說,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原來,溫病學說,是有別於傷寒理論的一個學說,傷寒理論認為外邪侵犯人體,以寒邪為主,這個學說在中醫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是主流。而後世誕生的溫病學說,則認為還有溫熱之邪侵犯人體,所以這個理論叫文筆學說。從金元以後到了明代,溫病的學說開始萌芽了。但是最初,溫病思想的出現,是與瘟疫相關的,因為明代的時候,社會比較動盪,人民很貧窮,瘟疫不斷,一旦瘟疫流行的時候,成千上萬的百姓患病,瘟疫大規模流行。此時,醫生們發現,按照以前治療傷寒病的散寒的方法治不行,醫生發現此時患者多呈現熱症,而過去的中醫對此經驗不足,此時急需新的理論的出現,於是,人們開始關心瘟疫的問題。

 

《敖氏傷寒金鏡錄》這本書正是把舌診跟熱症聯繫起來了。因為人體越熱舌象(包括舌苔和舌質)的變化越明顯,當時有個叫吳又可的醫生寫了一本書叫《溫疫論》,當時還用溫熱的溫,不是病字旁的瘟。吳又可論述了瘟疫的來龍去脈,他認為,這些瘟疫熱邪居多,需要鑒別,從他這裡,把舌診和瘟疫聯繫起來,研究瘟疫的醫家怎麼來標示熱呢?因為之前人們認為所有的外邪外感病都是受寒了,那麼吳又可他們說不一定都是受寒,還有受熱邪的。那麼什麼能證明病人是受熱邪呢?他們就發現,舌診是最有力的證據。人受熱邪,舌象變化最明顯,舌苔會變黃、舌質會變紅,而診脈卻未必有那麼清楚,所以瘟疫專家就大力發展舌診。然後明代後期到清代的時候,從瘟病裡邊又分出一個學術分支,叫溫病,醫生們發現,並非所有的情況都是瘟疫,熱邪也會引起普通的外感,於是起名叫溫病,結果溫病學派越來發展越大,後來甚至把瘟疫的內容收到了自己的體系中。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說的傷寒、溫病兩大學派。

 

然後,人們又慢慢發現:通過舌診診斷,內傷病看得也很清楚,於是舌診與內傷疾病也建立起了聯繫。這樣一路發展到清代的時候,舌診基本成型了。到清代晚期的時候,舌診基本完成了學說的建立,體系非常完整。到現代建國以後,人們運用更加豐富多樣的科技手段來分析舌診,分析為什麼它會反映人體的變化。比如說:舌苔是什麼構成的,舌苔裡邊到底有什麼等等。經過分析發現舌苔裡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絲狀乳頭,有食物殘渣,有各種微生物等,當絲狀乳頭充盈的時候,舌苔有什麼變化等等,分析得越來越細。這樣,我們就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舌診是非常靈敏的,它能更直觀地反應我們身體的情況。

 

四診都有哪些內容?

 

在中醫診斷的四診中,診脈屬於“切”的內容。大家如果仔細觀察中醫診脈,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很微妙的過程。很不直觀,你不能打開血管看它是怎麼跳動的,你要通過手指頭感受,大家知道每個人手指的靈敏度是不同的。你經常幹活就厚,摸著就不靈敏,天天打籃球也不靈敏,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教起來就更費勁了。所以,中醫形容脈診,有句話,叫“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古代的時候,還是比較重視診脈的,古代很多醫生是切脈如神,一切脈就知道病人怎麼回事,現代中醫這樣的高手就減少了,原因是師承學習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診脈的技術流失很嚴重。有真正脈診經驗的人越來越少。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其他內容,聞是聽,古代指的是聽聲音,不是現在說的聞氣味,古代把聞氣味叫“嗅”。聞是聽,聽聲音,聽你說話的聲音,聽咳嗽的聲音等等,這個我們今天也研究不夠。古代高明的醫生聽人說話的音調,音律,就可以判斷這個人身體的狀態如何,這個方法在《黃帝內經》裡有所記載,但是後世瞭解的人不多。大家知道張景岳是明代有名的中醫,據說他在遼東的時候,聽到老百姓在田間唱歌悲涼的聲音,從音律上聽就知道將要亡國,所以他趕快回家了。張景嶽寫《類經》的時候,就很重視《黃帝內經》的這部分內容,但是也不知道怎麼來解釋,可見其內容之難以掌握。

 

聞還以通過一個人說話的尾音,來判斷他的中氣是否充足,中氣不足的人尾音會低。這樣的內容有很多,但是歷代都研究較少。所以,今天聞診只有增加新內容,就是聞氣味。通過聞患者身體的各種氣味,來判斷其病情。

 

四診望聞問切中,問就是問病史,張景嶽就在《景嶽全書》中寫過《十問歌》,這是問診一個比較詳細的內容,我們今天要學習,比如孩子咳嗽,那麼我們家長需要掌握孩子咳嗽的聲音如何,一天幾次咳嗽,每次咳嗽多少聲,痰如何,成塊不成塊,是黃的還是白的,濃的還是清的,清到什麼程度等等資訊。這樣,才能為醫生診斷提供最準確的資訊,這也是大家學習中醫知識的意義之一。

 

為什麼舌診如此直觀?

   

這樣,我們看到,在中醫的診斷手段中,舌診是比較好學的。舉個例子,大家看我們的手,能看到到裡面肌肉的顏色嗎?不能,為什麼看不到呢?因為肌肉外邊包裹的是皮膚,皮膚分很多層,把肌肉的顏色都擋住了,所以您看到的是黃白色的皮膚,看不到肌肉的顏色。但是舌頭很特殊,舌頭肌肉外邊包裹的是黏膜,黏膜是半透明的,黏膜裡面又有很多毛細血管,那麼肌肉裡邊氣血充盈的時候,尤其是血液充盈的情況,透過半透明的黏膜是可以觀測到的。因為血液豐富就呈淡紅色,血液不充足的話顏色就開始減退了。所以舌頭是這樣的一個器官,可以通過半透明的黏膜觀測到體內血液充盈的狀態。這在舌診中,叫觀察舌質。舌體是一個橢圓形的,舌邊露出來的淡紅色的叫舌質。舌質反映的是我們身體的正氣如何。比如,裡邊血液足,舌質就變淡紅了,血液不足就變淡白了;體內整個溫度在下降,它又變白了,溫度上升它又變紅了等等,通過這些觀察,我們會瞭解很多身體的資訊。

 

舌頭的正中間鋪的是薄白的舌苔,舌苔反映的是身體狀態如何,功能正常舌苔就是薄白苔,身體功能低下以後,舌苔向兩個方向發展,要麼變厚或變密,要麼消失。同時,舌苔也反應身體裡所受的邪氣如何,比如濕氣重,則舌苔滿布、變厚;如果痰濕重,則舌苔變厚變黏膩。

 

所以大家看,舌診是如此直觀。通過舌頭能夠看出我們身體內的正氣是否充足,它的運行是否正常,能看出邪氣的狀態如何。因此,如果我們能學會看舌頭,那麼基本上就可以瞭解身體大概的情況。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的觀念是:真正的健康其實並不完全在醫生手裡,而更多在自己手裡。如果我們隨時知道自己的狀態如何,隨時調整,隨時去改善,就真正能夠健康。我們每個人,都肩負著維護家人健康的重任,學會以後可以經常給家人看一看,養成每天看看舌頭的習慣,做做篩查,沒問題當然最好,有問題趕快調整一下,這叫篩查,這是我們做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

 

所以,醫學知識並不高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一些,這樣就可以把健康更多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的舌診研究之路

 

我是怎麼開始舌診的研究的呢?我之前學中醫學了很久,主要研究的是歷代醫家的經驗,碩士論文寫的就是清代名醫葉天士,葉天士是位水準極高的中醫大師,當時我把葉天士的書《臨證指南醫案》都快翻爛了。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理論水準已經很高,但是開個方子,效果還不太好。我是學中醫的,親戚鄰居總來找我諮詢,大家覺得我都學到中醫碩士了,就讓我開個方子。可是我開完方子以後下次再見面,別人都躲著我繞道走,我也不好意思去問為什麼。我心想:按我的理論推斷應該不錯啊,五行辨證,這個克那個,那個生那個,辨證很好啊,到底怎麼回事呢?有時候見面我就會問,我說上次方子怎麼樣?人家就很尷尬,不知道怎麼回答我。直接說沒效,那我學了這麼多年等於白學了;說有效果,那是說謊。所以人家就說還行,吃了沒什麼壞處,但是病沒好,這令我很難過。我想我理論學得夠好的了,我看了那麼多古書,為什麼看病效果那麼差呢?我很困惑。碩士畢業以後也跟老中醫學習看病,抄方子,但還是不行。慢慢地我就發現:自己的欠缺在於診斷。診斷好比是火車道的道岔,扳道岔。鋪好了道岔,火車才能開呀。診斷是分析疾病,分析健康的第一步,這一步一旦分析錯了,後邊技巧再高也沒用。好比你要從上海去北京,你一上來就奔南邊走了,大方向錯了,你要坐火車慢點還好 你要坐飛機一下子就到廣州了,中間改都沒法改。所以診斷不對,後面你技巧越好越容易出問題,你開的藥越猛量越大,藥越好反而患者受害的越多。所以我發現診斷是第一位的,我就發誓,一定要在診斷上提高水準,於是我就報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診斷學博士,經過努力,終於如願考上。

   

報考博士選導師的時候,我就在想該選診斷的哪一部分學習好?其實診斷裡邊兩大部分都非常好,一部分是研究“問診”的部分,專業叫證候學。研究證候學需要到醫院填量表,填症狀問卷,要求填得特別詳細,症候最後分成證,證候學水準的人問診特別好。問了幾個問題以後基本上就可以把病人歸類了;另外一部分,我就覺得舌診非常好,平時老中醫看病,看舌頭都特別重要,舌診很直觀,於是我就報了梁嶸老師舌診專業。學了三年博士,對我影響非常大。在做舌診的客觀化、標準化研究時候,我們拍舌診的照片的同時把患者的診斷資料全都拿來,一一對照。病人有什麼病,他的檢查、診斷、問診內容等,這些都要和他的舌頭對照。當時我一邊收集資料一邊練,我先看舌頭,在心中分析患者的體質,然後猜他的問卷,症狀描述應該是什麼樣的,然後再拿著臨床資料對照,看是不是這樣的,這樣反覆地練習。結果搞了三年以後,我對舌頭就特別熟悉了。我電腦裡邊有三千多張舌頭的照片,我讀博士的時候沒事就閒著在宿舍裡看照片。有時偶然看電視的時候,看歌唱家張嘴唱歌,別人聽到的是美妙的歌聲,我本能的看人舌頭,心中開始分析這個歌唱家的體質如何。

 

對舌頭瞭解以後,誰來向我諮詢問題我都會看他的舌頭,看了以後比較典型的我就會記錄下來,慢慢整理,越來越有經驗,有好多外地的朋友,比如在美國的朋友身體有問題,他不可能飛回來一趟,那怎麼辦?我讓他把舌頭拍下來發到我郵箱裡,分析完舌頭以後我再問他一些問題,發現跟我的分析都比較吻合。後來我給人調身體基本上都是先看舌頭,號脈變成了一個輔助的。有的中醫是先號脈,號脈以後再看別的,來驗證號脈的結果。我是先看舌頭,然後再號脈驗證舌頭的結果,包括問診也是驗證舌頭的結果。如果什麼條件也沒有,我單憑舌頭也會做出一些判斷。慢慢地我就發展起來自己舌診的優勢。

 

對舌頭瞭解以後,我感覺到確實令我受益頗多。我現在覺得在診斷方面基本上很少犯錯誤。所以我認為:舌診學好了,一個中醫大夫的臨床水準馬上就會提高;作為一名保健工作者,比如從事按摩、推拿,或者其他的健康養生有關的工作,學會舌診以後,作用會更大。為什麼呢?因為不是專業的醫生,診斷的手段並不那麼多,也不一定像醫生那麼詳細,舌診能幫助更準確地分析客人的身體狀態。除了疾病之外,通過舌診調整亞健康會更有效。

 

我們普通老百姓學舌診也很有效,我們可以自己隨時觀察,因為舌象是動態變化的,醫生往往看到的是這個特定時間的切面。比如你一大早沒吃飯去看,舌象跟你吃完飯的時候是不一樣的。你剛喝完了一杯牛奶,舌苔全是白的,這時醫生看到的就是一個時間切面的狀態。你喝了兩杯水,吃完東西以後,舌苔變了,醫生不知道,他只能觀察到你這個時間片刻的狀態。我們老百姓自己學會以後,可以隨時觀察,觀察多了,就就知道什麼狀態最能反映正常舌象的。不但給自己提供分析依據,也為醫生收集到了更多的資訊。

 

所以,健康的知識大家可以自己學習,掌握以後運用到生活中,給自己和身邊的人進行健康篩查,這對大家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