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繆希雍的脾陰理論——兼談兒童脾陰虛的症候


文章轉載自:羅大倫博士的博客

 

 

繆希雍的脾陰理論——兼談兒童脾陰虛的症候

 

文◎羅大倫

 

 

2013-06-07

  

這篇博文,是介紹繆希雍的關於脾陰不足的論述的,愛好中醫的朋友們可以參閱。

 

      

繆希雍,字仲淳,號慕台。是明代著名中醫學家,我在《百家講壇》講過他的故事。他幼年喪父,家境貧苦,但他勤求博學,不但於醫書典籍中孜孜探求,而且還游走四方求學,終成一代名醫。他身負岐黃絕技,救人無算,以布衣遊宇內,享醫名於世凡四十年。繆氏不但於醫經醫方無不精通,而且於本草之學尤有心得,他的諸多學術思想,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脾陰學說,是繆希雍對中醫理論的貢獻,繆希雍對脾胃的重要性極其關注,他認為:“穀氣者,譬國家之餉道也。餉道一絕,則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所以他認為“治陰陽諸虛病,皆當以保護胃氣為急”。

 

      

但是,在繆氏之前,醫家對脾陽與脾氣關注較多,比如金元時期李東垣便非常重視脾陽、脾氣之證治並創立益氣諸方。而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任何臟器,有陽便有陰,脾臟也不應例外。所以繆氏提倡之脾陰證治,發前人之未發,為中醫理論增添了新的基石。但是,在繆氏之後,脾陰學說並未引起醫家的足夠重視,今天,在眾多中醫教材中,對此甚至少有論及。而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有了較大改變,疾病類型也隨之出現新的發展趨勢,繆希雍的脾陰學說,此時則有著特殊的價值。

 

 

脾陰不足的病因

 

 

脾陰不足之證,多於飲食不節相關。有過於喜食肥甘厚味者,因肉食積滯化火傷陰;有過於喜食炙烤辛辣者,因辛辣熱性傷陰;還有因為久病,津液耗傷,導致脾陰不足者;亦有因勞倦思慮過度,思慮傷脾,因此有傷及脾陰者。但是,在現代社會,我們發現引起脾陰不足的原因,有了新的變化。

 

        

現代社會許多肉類皆是養殖所出,在養殖的過程中,牲畜在飼養過程中會被餵養一些添加劑,其中甚至有激素類藥品,這種情況,會導致肉類成分的改變,引起食用者體質的改變。

 

      

目前,我們發現大量兒童出現脾陰不足的情況,其中相當比例的孩子喜食肉類,這是一個新的趨勢,脾陰不足與肉食中添加激素的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研究,需要繼續深入。

 

 

脾陰虛的診斷標準

 

 

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的《婦人門》王氏醫案中,患者“產後腿疼,不能行立,久之飲食不進,困憊之極”。繆希雍診斷後,判斷說:“此脾陰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陰不足故病下體。”此處,其他診斷標準我們無從得知,但是繆氏提出:脾陰不足易在下肢有所表現,這點值得我們關注。

 

      

另外,在《神農本草經疏卷二》的《脾虛中滿》中,繆氏提出脾陰不足的一個診斷依據:“晝劇夜靜,屬脾氣虛”;“夜劇晝靜,屬脾陰虛”。這種區分方式,也值得我們關注。

 

      

在後世醫家中,對脾陰不足的診斷標準論述不多,在現代《中醫診斷學》中,甚至少有論及,但也有對此予以關注者,比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憶勤主編的“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中有所涉及,其脾陰不足的診斷標準為:“食少,腹脹,食後尤甚,大便溏薄,或秘結,或溏結不調,口乾唇燥,形體消瘦,面色無華,倦怠乏力,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脈細無力”。

 

      

這些論述,都較為寶貴。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臨床,收集更多的脾陰不足指征,為臨床醫生的正確診斷提供較多的依據。

 

      

在對脾陰不足的兒童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其症狀會有所改變:

 

 

1、脾陰不足的兒童,不一定食少,甚至有可能胃口奇好,這與脾陰不足與胃陰不足有時相連出現有關,但是亦提醒我們脾陰不足亦可以有此類症狀。此類兒童,喜食肉類,而且胃口奇好,症狀越嚴重的兒童,食用蔬菜的份量越少,而肉類的食用量越大;

 

 

2、脾陰不足的兒童大便乾結者多,或者大便前半部分乾燥,後半部分溏薄;

 

 

3、脾陰不足的兒童唇色鮮紅。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因此脾陰不足的兒童往往唇色鮮紅,顏色突出,這是其顯著特徵;

 

 

4、脾陰不足的兒童往往脾氣大,性格急躁,容易發火,容易多動。這與脾氣不足引起的倦怠乏力相反;

 

 

5、脾陰不足的孩子,往往不易入睡,或者入睡後翻滾不安,盜汗嚴重,這往往與脾陰不足累及心陰虛損,因而虛煩不寐相關;

 

6、脾陰不足的孩子,往往下眼袋腫脹,而且微微發紅。因為眼瞼為肉輪,對應於脾,脾陰不足者,會因為虛熱而導致下眼袋微微發紅;

 

 

7、脾陰不足的兒童容易反覆感冒,抵抗力下降。

 

 

以上內容,是對脾陰不足的新的補充,因為根據我們的觀察,現在脾陰不足的人群以兒童居多,這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因此,對兒童的脾陰不足的診斷指征的研究,顯得較為重要。

 

 

脾陰虛的用藥

 

 

繆希雍在《神農本草經疏》中,提出了脾陰不足的治療法則及用藥:“宜:補脾陰,兼制肝熱,甘平,酸寒,淡滲。酸棗仁、白芍藥、石斛、白扁豆、蓮肉、橘皮、山藥、蘇子、五味子、木瓜、桑白皮、車前子、茯苓”。在這段文字中,繆希雍闡述了滋補脾陰的法則,我們從中可以基本看出繆氏滋補脾陰的心法。

 

      

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的產婦腿疼的王案中,繆希雍論述了前醫治療不當的原因,他說:“向所飲藥雖多,皆苦燥之劑,不能益陰。”繆氏認為,性味苦燥之藥物,對滋陰無效,所以無法見效,而應該使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藥、酸棗仁為主;生地黃、甘枸杞、白茯苓、黃柏為臣;甘草、車前為使”來治療,因為繆希雍用藥診斷準確,因此效果極好,是“投之一劑,輒效,四劑而起”。

 

      

由繆希雍所使用的藥物,我們可以分析出其用藥思路:

 

 

1、繆氏擅長使用酸甘柔潤的藥物,比如:木瓜、白芍藥、五味子等藥物,與甘草等藥配合,取“酸甘化陰”之意;

 

 

2、繆氏擅長使用滋補脾陰的藥物,比如山藥、蓮子肉、白扁豆等藥物,皆有滋補脾陰的作用,因此為繆希雍所常用;

 

 

3、治脾不忘調肝。考慮到脾陰常與肝陰相關聯,因此繆氏非常注重滋補脾陰的同時調補肝陰,使用酸棗仁、白芍藥、木瓜等柔肝之品,使得肝氣自平而脾自健;

 

 

4、滋補五臟之陰。因為五臟實為一個整體,一榮俱榮,一損百損。所以繆希雍常用生地黃、沙參、麥冬、石斛等滋補五臟之陰,使得諸陰得補,則脾陰自足;

 

 

5、滋補脾陰不忘通調。繆希雍在使用滋補脾陰的藥物的時候,常常使用通調之品,比如橘皮、蘇子、茯苓、車前子、薏苡仁等藥物,為的是滋補不滯膩,補而不呆,氣機得以流暢,從而取效更佳;

 

6、滋陰兼以清熱。繆希雍在滋補脾陰的同時,還往往稍微使用一點清熱之品,比如桑白皮、黃柏等,此種藥物雖然不多,但是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都是繆希雍的用藥心法。後世葉天士倡胃陰之說,用藥基本以繆希雍的經驗為藍本,使用沙參、麥冬、玉竹、石斛、白扁豆、甘草等藥物,而後世吳澄的脾陰不足治療的用藥,也基本是取法於繆氏的。可見,繆希雍關於脾陰不足的用藥心法,為後世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思路,為中醫臨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養分,其意義非同凡響。

 

 

脾陰虛的症候研究,在未來應該提起中醫理論界足夠的重視,因為食品結構的改變,對兒童體質的影響不可估量。我們通過現有的觀察,發現有相當比例的兒童出現脾陰虛的表現,這是一個新的發展趨勢。縱觀中醫的發展,總是緊密地貼近時代特徵;而社會環境的變化,也會給中醫帶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脾陰虛症候的頻繁出現,也需要中醫從業者對此加以更多的思考。而明代名醫繆希雍建立的脾陰理論,恰恰為我們另開一大法門,為我們提供了可以參考借鑒的理論基礎,這一幾乎被人忘記的理論,今天看來,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有著其無可替代的地位。我們應該在繆希雍的理論基礎上,對此加以研究發展,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解除眾生的疾患。

 

     

(注:相關脾陰虛的內容,也可以參照我前面博客的博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