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大腳小腳,走讀台灣:親子共學,93天徒步環島之旅全紀錄



大腳小腳,走讀台灣

:親子共學,93天徒步環島之旅全紀錄

 

 
  
作者:張淑惠、郭駿武、郭小寶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
 
出版日期:201212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6967245
 
 
教改工作者駿武和淑惠夫妻,
帶著好奇心旺盛的四歲小寶共走,完成徒步環島93天的壯遊!
這是專職奶爸、上班族媽媽給孩子的「補償假期」
一家三口共同結識土地生態的動態課程 
體驗鄉親、陌生人相助的台灣熱情
處處相遇不平凡的生命故事
開啟了眼界、勇氣、愛與希望……
 
 
為什麼不能放手讓孩子學習呢?為什麼孩子只能看些不能碰觸,不能摸的展覽呢?為什麼孩子只能接觸人工化的綠地及遊樂器材呢?為什麼孩子只能透過影片、圖畫,了解我們生長的台灣及世界呢?
 
本書作者駿武、淑惠夫妻倆都是社運、教育工作者,參與過地方教改運動、九二一大地震救災,也曾為社區大學講師、親職教育講師。他們從小寶出生起的那一天,夫妻倆就貫徹不被打罵、不威脅恐嚇孩子的「愛的教育」,更號召有相同理念的父母成立了共學團,不時帶著孩子上山下海,體驗台灣。
 
駿武爸爸、淑惠媽媽,以及他們四歲不到的小寶,一家三口,花了九十三天,步行千里環島一圈。駿武夫妻倆起心動念是基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教育孩子成長,就要從認識斯土斯民開始。於是,大人將這趟旅行叫做「大腳小腳,走讀台灣」,小寶則稱做「環島走路教小孩」。
 
駿武夫妻一家三口的這趟的步行環島之旅,創下兩項前所未有的壯舉:一是徒步環島年齡最小,也讓我們跟隨小寶的敏銳五感,一起探索台灣;二是帶領你我認識熱愛土地的台灣鄉親的堅毅臉龐,這是台灣最美麗的小人物風景,感動駿武、淑惠夫妻倆,也一樣會感動你。
 
相信看完這本書,會讓你徒步環島的勇氣與信心大增,原來不常運動的肉腳夫妻+四歲娃娃,還是可以完成超省錢的徒步環島行,不過更重要的是將還引領你我對生活態度、教養問題、城鄉風貌、環境與經濟的取捨等問題的深度思考。
 
 
本書特色
 
 
一、生命教育:向散落在各地的台灣人學習,感受最美麗的庶民風景
 
這趟環島旅行是名符其實的「homestay」,透過部落格與臉書的分享與號召,駿武一家三口的徒步環島旅程中的三分之二天都接受熱情接待,而這些歡迎他們投宿的家庭,竟多達五分之四都素昧平生。作者總是被這些滿滿的善意給感動與啟發,因為他們總是不多問什麼,就是主動設想,一種類似母親或知己好友才會給予的細微照顧。而沿途獲得的幫助更是多到數不清,加油打氣、禱告祝福、送水和面紙、送水果……,最讓人感念在心的是那頂傳統斗笠、防曬袖套、解渴的青草茶,都是恰恰好需要的物品。果真印證了「每個人都可能是我們生命的啟迪者」、「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二、環境關懷:參訪台灣重大土地生態議題,主動向在地鄉親獻上關切
 
讓孩子經歷不同多元的環境很重要!因此,駿武、淑惠夫妻帶著小寶走訪了台灣頭、台灣尾的山林、風景、古蹟、藝文場館等地,同時也參訪爆發環境議題現場,例如了三鶯部落、竹北璞玉自救會、竹南大埔事件、通宵反愷盛自救會、反國光石化、台東美麗灣大飯店開發案、新北市貢寮反核等環境生態議題現場,向在地居民主動獻上關切解與瞭解,傾聽最真實的聲音,令人動容的是,不曾從當地住民口中聽到苦水。作者慶幸結識這些在地英雄,希望台灣生態環境悲歌就此停歇。
 
三、親子共學:玩很大的親子共學環島遊程,一步一腳印以身作則示範教養態度
 
教改熱血父母,專為幼子「小寶」設計一趟徒步環島之旅,因為坐車沒意思、騎單車太快,只有「走路」才是最適合親子共學的步調,走走停停中享受親情交流、深度了解所見所聞,當然更刻意走進台灣爆發環境議題現場。這親子環島共走共學主題,就是一趟父母以身示範向台灣人事物學習,孩子自主探索台灣的旅程。除此之外,一家三口行走台灣千里,全程花費約六萬多元,堪稱超省錢的環島之旅,但最重要的目地在於換取無價的生命體驗,向孩子證明金錢非萬能。
 
四、生命勵志:激勵你大膽去體驗生命的精采遊記,幸福就在開始改變的那一刻
 
不老騎士激勵人心,相信熱血教改父母攜四歲不到的幼子赤腳環島的瘋狂環島旅程,應該更能挑動你的壯遊念頭吧!書中紀錄一家三口親身聞到、看到、聽到屬於台灣味道、影像及聲音,帶領讀者親臨實境經歷環島洗禮,注滿對生活的勇氣與希望,繼續向前行。台灣得天獨厚,讓你我可以在這一生中,隨時背起行囊,走出屬於自己的土地之旅,創造這一輩子誰也奪不走的生命禮物。
 
 
作者簡介
 
 
張淑惠
 
1971年出生,台大財務金融系畢業,曾任職於民間教育改革團體十多年,當過教育中心主任,辦過不計其數兒童、大學生至父母及教師的成長課程與營隊,20124月起任職於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協會,與學者們、公民團體共同守護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與人權,希望兒子小寶可以永遠生活在自由的國度。
 
臉書:huey713@gmail.com(帳號:張淑惠)
 
郭駿武
 
1966年出生,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曾任森林小學教師及台中縣社區公民大學主任,現任資深親職講師,中年專職奶爸與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發起人。
 
臉書:junwu.kuo@gmail.com(帳號:郭駿武)
 
郭小寶
 
2008年出生,他是熱中於推動理想教育的雙親最好的導師,也是促成他的雙親進一步投入教育與社會、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人物。
 
想更了解更多,歡迎造訪!
大腳小腳走讀台灣部落格:edusoc.pixnet.net/blog
大腳小腳走讀台灣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ParentchildLearningtogether?ref=hl
大腳小腳親子共學交流平台臉書社團:www.facebook.com/groups/150935948358730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網站:parentparticipatingeducation.blogspot.tw
 
 
真心推薦
 
 
遊學台灣,感受無價的生命體驗
 
  
大暴龍(公民記者)
 
和小寶爸媽十多年前曾是同事的機緣而捷足先登「參與」《大腳小腳,走讀台灣》行程,聯繫我所認識的「議題現場」安排參訪住宿,通知散居在各地的「公民記者」朋友就近採訪報導。
 
雖然只在第一天和最後一天親身做了影音記錄,冬季三個月大部分陰雨濕冷的天候裡,我仍從網路上看到小寶爸媽在夜間極度疲累的狀況下,持續寫下一篇篇當天簡短的見聞,心頭暖和卻不忍。現在,終於可以安穩地捧著一本關於大人小孩一同「冒險犯難」的故事書看了。
 
  
巴奈(創作歌手)
 
孩子讓我學會喜悅和快樂,原來的我早已喪失這些能力,總害怕別人會不喜歡我,充滿了自我否定;而正當自己開始有能力接受自己,也才有能力不再感到恐懼,有能力理解並接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才能有能力學習像淑惠、駿武呵護著小寶真實的感受與知覺,不帶著評價,跟這個世界來往,並走向美好的方向。這是我在書裡一次次感動著人與人之間那麼靠近、那麼溫暖,而且是那麼平等。
 
  
周聖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有一天,人們將因環島走向遠方的夢想上路,更因上路走向遠方,而孕育出新的夢想。
 
很多人環島,但淑惠、駿武、小寶的環島,特別不一樣。也因此,這不僅是一本環島旅遊書,可以看到台灣特有的鄉土與人情;更是一本親職分享集,不管你是否也跟他們一樣帶著小小孩徒步去旅行,都可以在其中獲得啟發;當然,這更是一本能夠激勵你勇敢做自己的夢想之書。奇蹟,不會從天而降,但它會在一步一腳印中的堅定中悄然降臨;遠方,並不遙遠,隨著夢想前行,就會日益趨近。
 
 
林義傑(超馬好手)
 
欣見駿武和淑惠夫妻倆帶著不滿四歲的小寶,一步一腳印徒步環島台灣,這對小小孩來說還真是個大冒險。這些年來,我不斷地自我挑戰人類極限,種種的歷練讓我成長很多;我相信小寶這一趟環島行,無形中已經對他的生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期許為人父母或師長,讓孩子多方面嘗試,找到他們擅長的事,因為,夢想就是引導成長的力量。
 
 
范欽慧(自然生態作家)
 
一家人集體離家出走,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革命,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實踐力。關心環境教育的駿武爸爸和淑惠媽媽、帶著四歲小寶,選擇徒步環島,初次聽聞深感「悲壯」。然而細細閱讀,卻是幸福洋溢滿心。這是一段用最緩慢的節奏、用最友善的方式來接觸土地,同時也以行動來溫暖人心的故事,我相信會啟發無數心靈,去創造更多美麗的可能。
 
 
徐偉群(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中原財經法律系副教授)
  
讀這本書的中途,好幾次我得停下來拭淚。為的是像書中寫道:「淑華每天倒數日子等著我們,全家人也跟著忙碌……」,類似的場景在九十三天走讀記錄中不斷出現。對我來說,這些「等候」,便是對大腳小腳的決心,對三人身上每一點精神與信念的共鳴。而這些決心、精神與信念,說到底,盡是對土地與人的愛。在淑惠回鄉的場景裡,更是如此。也邀請你一起來讀這些台灣人的真情故事。
 
  
  懸(創作歌手)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這本書不是又一本的「遊台灣」之書,告訴你台灣的風景和人情之美(雖然你也能深深感受到這些),而是帶領我們真正進入福爾摩莎的核心:有許多人在為這座島嶼的土地、環境和弱勢群體在奮鬥,讓他真正成為美麗之島。歡迎重新認識台灣。
 
  
莊豐嘉(新頭殼總製作)
 
走讀台灣,是許多人想做,也真的有人去做的事。但是,帶著未滿四歲的小孩,走遍每一個象徵台灣正在發生、且意圖使這塊土地更美好的各種抗爭活動現場,卻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駿武跟淑惠夫婦倆,為他們的孩子,植下最美好的人生體驗,那將是和夢想一同長大的種籽,讓我們理解,真真切切的人生遠景,正是從自己的土地出發。從他們一家人身上,我們看到台灣的希望,也跟著在茁壯。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主任)
 
長期投入教改運動的駿武與淑惠,在與小寶的共同成長中,親身地從事了兒童教育的實驗。雖然這種親子相處的過程,是在自然且有趣的氛圍中慢慢開展,然而他們生活中的點滴,卻正是探究了教育的深層本質。他們回歸以「人」為核心的價值觀,除了讓我們重新思考目前學校教育的困境與盲點外,更可感受到教育實踐的創新與未來性。
 
  
馮季眉(國語日報社長)
 
這本書是作者夫妻帶四歲孩子「走讀台灣」的行腳紀錄;從四歲娃娃的觀點,則是父母用三個月的時間,專注的和他玩了一個「環島走路教小孩」的遊戲。為了這個遊戲,大人勇敢的放下一切,帶著孩子用腳去探索這片土地,走訪了許多環境議題現場,實地關心了解;一路走來,也好好反思了原有的生活價值選擇。這一趟特別的旅程,是駿武和淑惠送給自己以及孩子的一份無價的禮物。
 
  
黃淑德(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長)
 
人生能有幾次行腳朝聖?眾人以為的苦行,卻成就自己與眾人的許多緣!當大多數的孩子被放入集體托育的日程及卡通電玩的人工娛樂,小寶何其幸福啊!人生初期就有開明的父母導師引領做實境學習。期待這本書讓更多新手爸媽學會放手、放心,也請開始計畫家庭的島內小旅行,放腳走入台灣的小地方。
 
  
劉克襄(自然觀察作家)
 
 
潘建志(TBA台灣部落格協會理事長、精神科醫師)
 
許多人將電腦網路視為新興媒體,但網路只有媒體的功能嗎?《大腳小腳,走讀台灣》的一家三口徒步環島活動,從虛擬網路上開始,走進真實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千兩百公里的路途中,沿路得到無數台灣人的幫忙與協助。
 
網路雖然是虛擬的,但人與人的互動卻是真實的,透過一步一腳印的探索與信任,台灣是我們的家,也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鄭同僚(台灣另類教育學會理事長)
 
專職奶爸,社運媽媽,全台灣走透透的四歲小孩,分開來看,每個人的經驗都很難得而有意思,更何況,這是合在一起的一家人。他們的行腳故事精采可期。
 
駿武、淑惠和小寶三人行,互為老師,互相學習。他們用腳行走,用心觀察,真正走進了窗外的人間學校。細細踏過每一吋土地,才是long stay,這樣的學習,不管對大人或孩子,才能真正stay long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在荒野,有一個志工群組——親子團,要參加者除了必須是會員,還得至少有一位家長可以加入育成會,在每次的活動中陪伴孩子一起學習、玩樂和成長,我們認為「陪伴孩子」是家長可以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而駿武一家三口用大腳小腳,花三個月的時間踏訪爆發環境議題現場,向在地居民主動獻上關切,最棒的是向孩子以身示範,無價生命體驗之旅。
 
魏德聖(知名導演)
 
這幾年,有一股開發內在文化和諧的力量,從「開發」反向地推回到了「探索」……。我非常期待有一天,全台灣的人以環島來當成是一生中必須完成的向土地致敬儀式,重新認識這個提供我們數代靈、命養分的台灣。
 
感謝這本書的爸爸、媽媽、孩子,你們所完成的這件最小的大事,讓我們在看待「人與土地的價值」上,有了更認真的態度。
 
 
目錄
 
 
【真心推薦】
遊學台灣,感受無價的生命體驗  大暴龍、巴  奈、周聖心、林義傑、范欽慧、徐偉群、張  懸、張鐵志、莊豐嘉、曾光宗、馮季眉、黃淑德、潘建志、鄭同僚、賴榮孝、魏德聖
 
【作者序】
生命中的兩個意料之外 張淑惠
從淚與汗水長出來的善與美 郭駿武
 
【寫在前面】
邀你走一段自己的土地之旅 郭駿武
 
[環島走讀] 用雙腳走台灣路,用心認識台灣人事物
○環島規劃出爐!
○在大自然裡共學相伴
○早安台灣,環島去!
○三鶯部落是家!
○精準先生失靈了
○良軒,老師向你道歉
○有錢等於快樂嗎?
○小寶長見聞,麻雀與米漿
○農田出現大怪手
○不捨又羨慕,但仍滿心祝福
○通霄是我家,環保靠大家
《親子共學》分離篇:當媽媽必須上班時
《親子共學》陪伴篇:在大自然裡共學相伴
《親子共學》環保篇:童言童語談環保
 
[環島共讀] 定點共讀,邀在地朋友實踐走讀台灣精神
○重現古早農村味
○爸媽,我們回家了
○結婚了,家鄉何在?
○一路眾神庇佑
○走過了,他鄉像是故鄉
○黃金蝙蝠與菜刀
○一輩子的兩代交情
○大廟興學
○慢走氣派古都
○轉角遇到愛
《親子共學》態度篇:人生有無限的可能
《親子共學》勇氣篇:走不一樣的路
 
[環島慢走] 樂活慢走,用心、身體、手腳、眼睛探索台灣
○娃娃車爆胎了
○可愛的老人家
○奢侈舒適的一晚
○種下希望之樹
○要量力而為啊
○活在當下
○要贊助環島行!?
○歡迎歡迎歡迎你!
○三個女生的富足之夢
○美麗海岸只值五十萬
○太陽不會只照聰明的人
○熱情接力賽
○卡艱苦嘛ㄟ到
○想要的可以不多
○整晚聽海的浪漫夜
《親子共學》體諒篇:他四歲,他赤腳徒步環島
 
[環島人情味] 看見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濃濃人情味
○就是很幸福
○孩子,我們的快樂寶貝
○爆紅
○就快要回家了
○當不打孩子的爸媽
○走讀不盡的寶島
《親子共學》施受篇:台灣人,怎麼那麼好
《親子共學》教育番外篇:孩子可以這麼教
《親子共學》社會參與篇:心疼與顧慮之外
 
【後記】寫在徒步環島之後    郭駿武
【感謝】
 
 
 
 
作者序1
 
生命中的兩個意料之外
 
  
在我先生駿武說要環島之前,我從來沒想過要環島。
 
這真的是人生中一個意外的插曲。現在想想,我的人生被一個意外推向意外軌道的例子,這還真不是第一個。
 
先說環島,首先,我對運動一向不在行,跑接力賽會摔跤;其次,我對運動也沒熱情,就算愛走路,也只有在坐捷運搭公車時小走,再不然就是心情差到非常差時才去散散步。
 
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我想的都是很實際的事情,考上台大財務金融系的那一年,我用了一個暑假學日文;我只敢在大一大二時玩社團,之後就告訴自己要爭取好分數了;即將畢業時,我想的是,要考研究所還是出國?我的行事準則,簡單來說,就是順著主流走。
 
我從不曾像某些年輕人,懷抱著找尋自我的夢想,所有花時間找尋自我的,以我的認知來看都是無病呻吟,路不就是那樣走,找了或沒找會有不同嗎?
 
也許是受教育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被馴化之後,早已欠缺和自己對話的能力了,認真要找尋自我來,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去找?
 
我這樣一個順著主流的人,不知道為什麼,最後竟然沒有往金融界發展?那又是另一個意外使然了。
 
大學畢業那一年的七月,我閒著也是閒著,就讀社會系的室友問我要不要去她實習的團體當工讀生?我去了,工作就是拆信,數回郵,裝書,寄書,要寄的那本書叫《愛的手冊》,談的是大人和自己立下誓約,承諾不打罵小孩的一本小冊子。從此,竟然一待十七年。
 
到現在,有了小孩,正努力實踐當時我也簽下的那份誓約。
 
回想當年若是中正大學財金所備取第三名上了的話,人生就會走的是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吧!我很確信讀了研究所,往後就必定順勢而走不會自尋苦路,並且一路在那條軌道上將我的認真上進發揮到最高點,獲得主流的成就。
 
曾經對心理與教育的興趣,應該會被擱置吧!即使我對教育有興趣,也決計不會選非營利機構來上班,那無論如何總不像個正式的工作。
 
後來我在工作上認識很多大學生,他們投入時間與心力當義工,累得要命卻從不叫苦,若早幾年你要在那些身影裡找到唸大學時年輕的我,恐怕只會徒勞無功,我算得精,若非有錢賺就要對就業有幫助,但這都不如好好的唸書來得重要。
 
那是命運第一次對我做出不同的安排,想法很隨俗的女孩子,進了很不隨俗的團體,後來嫁給了也不隨俗的先生(我們先是同事後才在一起),想來我的人生在沒有考上研究所的那一年,就從主流這條道路岔了開來,然後一路不可收拾,直直的岔了開去。
 
同時經歷這一切的,還有我的家人,若我走的是正軌,我爸爸就不會很難對人解釋我的工作,在那個從沒聽過基金會只聽過合作社的鄉間,最後,面對別人的詢問,他索性回答他不知道這個讀台大的女兒在哪裡上班。
 
親愛的爸爸呀,您的感覺,至今我也不能說我能體會,是懊悔沒有及早勸阻嗎?痛心給我六年的私立學校費用回收無期嗎?您從沒有一句對我的抱怨,十幾年來,節儉的您也沒要我拿過一毛錢回家,反倒時而資助我到結婚,您唯一的微詞,大概就是:「為什麼我們家的小孩要去做那麼苦的事情?」
 
親愛的爸爸呀,您很心疼吧,心疼而不多說一句話,是父母很難的修煉吧!而多年以後,當我告訴您要環島,您一定也沒想到這個已經走岔了路的女兒怎麼還能再岔更多?
 
這一回放棄了十幾年的工作,放棄累積的退休金竟要去環島?
 
然後,夫妻倆都沒有工作,孩子僅僅四歲?
 
我從不認為我大膽或勇於追求夢想,但寫到這也不得不承認還算是有些創舉,請您想想拍起戲來像燒錢的魏德聖父母日子有多難熬,拿大導演比喻,請爸爸也輕鬆點!
 
至於您曾經吶喊的,「為什麼我們家的小孩要去做那麼苦的事情?」我就要用這一本書的篇幅,來向您說明...
 
我何其有幸,透過環島,參訪了台灣近幾年重大的土地生態議題,用我的雙腳,一步一步的走去那些可敬鄉親的所在,然後毫無例外的在每一站注滿對生活的勇氣與希望走往下一站,還有...
 
我的生命如何在決定環島,與環島之後,自由了!
 
張淑惠
 
 
作者序2
 
從淚與汗水長出來的善與美
 
二○一一年底的「大腳小腳,走讀台灣」三個月(九十三天)的旅程之中,被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詢問最多的問題,大概就是「為什麼」你們一家三口要徒步環島?
 
為什麼呢?
 
或許因為每個人自行想像徒步環島的艱難、困苦、危險、疲累的狀況,如果不是遭遇重大打擊或是有個重要理念,那為什麼要走?而且,還是這麼辛苦的帶著不到四歲的幼兒走這一趟?
 
我不禁回想起當時的社會情境。二○一一年五月中,台灣的社會正忙著四年一次的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各階層的動員與組織也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媒體上、網路上關於選舉的新聞、消息,充斥在大大小小的版面。而我呢?一頭栽進專職奶爸的日常生活中,每天花掉我最多時間的,就是跟小孩相關的事物;從一早送媽咪(本書的另一作者,我太太淑惠)去上班,帶小孩去共學一整天,接媽咪下班,偶爾晚上去當親職講師或是在噗浪、臉書上幫忙協助討論一些網友的親職教養問題。這樣一家三口的例行生活,很正常、很規律,怎麼會跟徒步環島扯上關係呢?
 
我想是因為電腦網路吧!
 
網路上有各種資訊的分享,有各種弱勢消息的傳播,有各種上不了大眾媒體版面,卻真實存在我們身邊的人事物。我曾透過網路號召了一群不打不罵的父母成立了共學團,每週帶著孩子上山下海,體驗台灣。我透過網路加入了「愛、分享、行動」團隊,舉辦實體講座推動台灣的民主扎根,認識有共同理念的網友,付諸實際的行動,我在主流媒體之外,發現真實的人以及真實的台灣。
 
真實的人,真實的環境,其實一直都存在,是我忽略了!
 
從小到大,從唸書到工作,從周遭習慣接觸的人們到閱聽大眾媒體,我都是一直忙碌著眼前的事情,在同樣一個社會價值框架下,沒頭沒腦的忙碌著!
 
八年前,我考上南華大學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同年,我的爸爸中風了,還好因為淑惠的支持,我從一個忙碌的社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突然得空轉變成一個研究生,一個協助媽媽照顧中風老爸的兒子。在近四年的日子裡,每個星期從台北到嘉義,從嘉義到台北,再從台北到宜蘭,宜蘭回台北,每週我都必須開車繞行半個台灣,因為我想要兼顧家庭與學業,如實面對人的生老病死。
 
我曾經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也有人形容我像是被設定好的電腦,只要聽到「有問題」、「不可能」,就會自行啟動的想要解決或克服,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的事,因為這樣的個性,我每天都過得幸福、快樂,因為這樣的性格,我常遇到挫敗、吃足苦頭。
 
我也曾經是個充滿理想情懷的年輕人,懷抱著推動改革的理想藍圖,離鄉背井、日以繼夜,沒命似的工作,但卻改變不了隨之上身的病痛。
 
四年前,我兒小寶出生了,出生後的半個月,二○○九年的大年初三,我的老爸手中握著小寶的出生照片,走完生命的路!
 
四年之間,我當個專職奶爸,忍受來自街坊鄰居、厝頭巷尾的冷嘲熱諷,男人為什麼不能帶小孩呢?為什麼不能女主外,男主內呢?為什麼教育就需要打罵呢?為什麼不能放手讓孩子練習呢?為什麼孩子只能看些不能碰觸,不能摸的展覽呢?為什麼孩子只能接觸人工化的綠地及遊樂器材呢?為什麼孩子只能透過影片、圖畫,了解我們生長的台灣及世界呢?
 
八年來,生命的歷程像個濃縮版,生老病死在一夕之間,突然向我襲來。人情冷暖,不過是一碟小菜,而我卻因為小寶感覺到自己真實的存在,感受到他人的存在,以及那生命的存在!
 
感覺當然還不夠真實,透過媒介以及他人所看到、聽到的也不夠真實,唯有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的,親自體會的才是真實,從淚與汗水長出來的,才是善與美!
 
略過真實,我們只會看見偽善與虛假的美!
 
「大腳小腳、走讀台灣」的親子徒步環島,是我們一家三口重新開啟面對自己、面對生命、面對未來的真實行動!
 
郭駿武
 
 
内文
 
 
邀你走一段自己的路土地之旅
 
 
開始準備環島時,在網路上蒐集了許多路線的資料,因為沒有人帶這麼小(小寶三歲八個月)的孩子徒步環島,也沒有人環島三個月(九十三天)這麼久。所以路線的安排,就依照要去走讀參訪的議題,以及避開台一線(省道車多,對孩子而言太單調)的原則為主要考慮。
 
雖然有了以上的兩項原則,但是實際開始徒步時,馬上會面臨到該走哪條路?該穿進哪個巷子的困擾,我們的手上沒有紙本的地圖,如果有,其實也無濟於事(一個大包包也裝不下全國各街道的紙本地圖)。所以,這次環島全靠智慧型手機的導航地圖,發揮指路的作用,我曾經跟淑惠說:「如果沒有導航地圖,說什麼我也不敢走這一趟徒步環島!」
 
有了科技的協助,實際的行走變得有趣,尤其是衛星定位的功能,讓我們走到鄉村或偏僻的地區,不會錯過該要轉彎的路口,透過衛星地圖,也能事先瞭解地貌、地形,走路的過程變得有點像是在尋寶,手中的衛星地圖變成藏寶圖,而要尋找的寶藏就是每天要走到的住宿點。
 
台灣西部,我們主要走的是台十七線與台二十六線。透過這些路線,我們走進了農村、漁村,走過了稻田、菜園與果園,走過了魚池與鹽田,繞的是台灣的最外圈,遇到的是台灣最質樸的人們。東部,因為參訪議題以及朋友們的盛情難卻,我們走風光明媚的海岸台十一線後到都蘭再折返台東,走山明水秀的縱谷台九線到花蓮,火車接駁至蘇澳後再沿著北部濱海公路回到台北。
 
每一天晚上,衛星地圖都要先設定AB點,A是出發點,然後拉到B點,B點是住宿點接著計算距離,如果超過十五公里的(最多曾經一天走二十二公里)就要考慮是否捨棄原來預計前往的住宿點,真的必須放棄,就要開始在地圖上尋找廟宇、學校,或是上網路、臉書求救,最後才考慮住便宜的旅社或民宿。
 
智慧型手機雖然方便,但是衛星地圖卻不是全然可信!
 
從楊梅出發的那一天,走到竹北的東海里,衛星地圖標是的是六.八公里,我很高興的告訴淑惠:「今天很輕鬆!」結果,地圖標示規劃了一條古道,而且居然是一條越嶺古道,等走到的時候,已經是準備要爬上近三十多度的斜坡,一個人推一部娃娃車推不上去,走了一個多小時,走不到五百公尺,後來只好尋求搭便車協助先把行李及小寶接駁出越嶺古道,我又推著沒有行李的娃娃車,走了約二公里,終於等到璞玉自救會田副會長來救援,短短的六.八公里,我們一樣走了一天才到,這一直是我們都認為最難走的一段!
 
而從嘉義內埔到台南麻豆的那一天,我們特別在一大早出門,路很大,車很少,很好走,雖然太陽有點大,天氣有些炎熱,中午還在池塘邊樹蔭下的竹筏睡午覺。沒想到接下來衛星地圖的路線規劃,把台南鹽田的田埂畫成是路,並且需要邊走邊涉水,當我們走兩個小時以上的路到盡頭,發現居然是三公尺寬的引水圳溝,娃娃車跟行李是絕對過不去,於是我們又再多花兩個多小時折返,然後繞著大路經學甲到麻豆。這天,已經晚上七點多,才開始尋求台南曾文社大的朋友救援,等到我們吃飯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多,我跟淑惠還有說有笑的戲稱,這是「死海迷航記!」
 
是的,有說有笑!
 
走對路也好,走錯路也好,既然走了路,就安心、自在的走著。不僅僅是環島的路,人生的路也有很多走法,不同的路,遭遇不同,就算是此路不通,回頭,再走!每一條路都有不同的風景,有的路風雨交加,難走卻印象深刻。有的路看似康莊大道,卻綿延、枯燥無盡期。有的路看似荒煙小徑,卻有最豐富的人與景色。
 
每天徒步,每天都在選擇要走的路線,往往計畫趕不上變化,方向對了,怎麼走就各憑本事。還好,我們生活在台灣,民主自由的台灣,每個人都可以有選擇的機會,只是這個選擇,這個機會,你試著把握住了嗎?
 
 
當媽媽必須上班時
 
 
我們在陪伴小寶和我分離上做了很多努力,包括長達三年多每天都是駿武載小寶送我去上班,對小寶來說,送媽媽去辦公室,跟在家裡看著媽媽離去,心情是不一樣的吧!除了相處時間多了車上的一段,去辦公室也象徵著媽媽的生活全部對他開放。
 
小寶會在我的座位上敲敲電腦,玩玩對他來說非常新鮮的釘書機、膠水等等,但我們很清楚,那麼小的孩子面對分離,再多的預備也不會足夠,而每一回小寶要離去也總是捨不得,小手緊圈住我的脖子。
 
每當遇到這些時候,對我來說總是異常煎熬,但我們夫妻倆相互鼓勵,溫柔的陪,陪到小寶點頭對我揮手拜拜,有時要十幾分鐘,但也有要半小時的情形發生。我絕不能向小寶推銷家裡和社區有多麼好玩,經驗告訴我,當我能放鬆下來和他說笑幾分鐘,這一點的溫馨甜蜜,能支持小寶做出和我道別的決定。
 
長達三年多,每天這樣做,因為今天他揮手離去,不代表明天可以,每一天都像是僅此一天。還記得那個神話嗎?推石頭的薛西佛斯,真要說,是有些類似的,但不同的是,我們非常確信有將石頭推到山頂的一天,那一天小寶會安心的放開手,在那之前,我們就是好好的過好每一天。
 
 
他四歲,他赤腳徒步環島
 
 
環島之旅有個重要主角,就是兒子小寶,出發前,我們曾擔心到了傍晚他會吵著要回家,沒想到這並未發生,而且見到晚上落腳的地方是每天的期待之一,記得在芳苑海邊第一次住寺廟,三個人睡十人大通舖,小寶高興得翻來滾去,將所有的棉被、墊被都拿來疊,好不開心。
 
但也是這一天,小寶睡前說想念兔子,那是環島以來第一次他說想念跟家有關的事物,他說完掙扎起身,問爸爸明天能不能去買玩具?雖然都是在傍晚時分的鄉間小路,小寶才下來邊走邊玩,但他仍然是很疲憊的吧,不知不覺移情到買玩具,這我們懂得,因此盡量滿足他,玩具一大包掛在車上,越來越大包也不以為苦,畢竟大人每天整裝出發前都得深吸一口氣才能開走,孩子親身體驗這一遭,辛苦自然也是沒少過,好在方法都是有的,玩膩的玩具就託探視的親友團輪流扛回去。
 
儘管如此,小寶仍然是更有能力的,他總是比我們更快注意到周邊的景色,他也總是一醒來心情愉悅,並且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念頭要告訴我,但我知道,當晚上疲憊的時候,他的父母也累了的時候,他是比平常日子要承擔更多的,他得自己找樂子,瞎忙一通,然後累到回來找我喝ㄋㄟㄋㄟ睡覺。
 
好在,他愛的五穀奶早託各路探訪的親友帶來,一路沒換過牌子,這有點難度,青黃不接時得託在地人開車滿街找,這是我這個媽媽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每回奶粉及五穀奶補完貨帶著充足庫存上路時,我都感到很安心。我也總是在熱水瓶裡備著足夠的熱水,不讓駿武拿去泡茶,好讓小寶能喝到習慣的溫度,這些是我最起碼要為小寶做的。
 
小寶是怎樣看待環島旅行的呢?這恐怕是永遠也難得知答案的,記得推動反國光石化的阿水手持攝影機,問小寶挺難的問題:「第一天出來走跟第十九天有什麼不一樣?」小寶那陣子明顯變成熟,面對陌生人問話也不會怯場,他回答:「大腳小腳環島走路教小孩!」大概是聽駿武受訪得來的印象再加一點自己的詮釋,這個回答很有他自己的口氣。
 
我們事後對小寶補充其實是爸爸媽媽想要學,而自從這次受訪處女秀後,每有記者來小寶都要搶著說幾句,十足搶鏡頭。
 
那是我跟駿武第一次聽他說大腳小腳幾個字,先前我們從未跟他講過,名詞只對大人有意義,對他來說實地去體驗比較重要,但我們有很實際的跟他說,要去旅行一百天,要走路,但累了可以坐娃娃車,還有每天晚上要住不同的地方,記得跟他說的當時是在捷運上,趁著我們剛走了很長一段路去搭公車的時候,他聽了耳聰目明的回:「那我要累死了。」我當場不顧旁人側目哈哈大笑起來。
 
為打發有時候很枯燥的旅途時間,小寶展現驚人的能力,將玩具車玩得淋漓盡緻,在不同的環境中轉換著,他晚上也從未驚惶大哭,而我們所面對的都是那麼友善的大人,足足三個月,小寶在最好的對待下練習和陌生人相處應對,很快的,他一到人家家裡就開心大喊:「我們今天睡哪間?」這些附帶的好處是我們始料未及的。
 
開心的日子很多,也偶有不開心的時候,有一回他無厘頭的將手機隨手一摔,手機掉到床下,電池掉出來,我對他大喊:「你怎麼可以摔我的手機?那是我的耶
 
我不曾用這麼質問的語氣對小寶說話,他還小,沒有什麼事需要發大脾氣的,但由於電視節目要來訪,希望我們先錄些影片,先前影片被小寶誤刪幾段,這天我又錄下幾段影片在手機要提供給該節目;因為連日來參訪議題受到歡迎,而這麼做也可以讓大家對他們的處境有所了解,我希望能把握機會在電視上呈現這些故事,再加上我一直來不及將見聞整理成文字,沒人要我寫,是自己欠自己,我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終於在小寶摔手機時爆發。
 
駿武全程在旁,隨時準備出手,但由於他對我們的信任,並未擅自干預,我很快回過神對小寶說:「那手機裡面有很多影片,是要給記者的,是要幫助別人的,這麼多人幫我們,他們也有困難,我想要幫忙他們,我看到手機掉下去,很怕它壞掉了,所以我很急...。」
 
我注視著小寶的臉,口氣雖然急切,但儘量一字一句說得清楚,小寶很專注的聽著,我十分心疼他,無法預期他的反應,他打斷我說:「我知道了,妳不要再說了,我也想幫助別人,如果有人打小孩罵小孩,我就會說不行,說得這麼大聲。」口氣真摯誠懇。
 
我跟駿武愣住,同時笑出來鬆了口氣,小寶有話要說,表示他沒有處於被責怪的無奈處境,那就好了,至於他幫助人的保證倒是一點也不重要的,孩子不必要承擔那種責任。
 
這一天,讓小寶無形中承擔了我的壓力,但倒也讓小寶瞭解了媽媽的心情,若說被父母瞭解是很幸福的,那麼,被孩子瞭解就是無比的甜蜜了。而環島以後,我對於在高度體力負荷下的父母難以維持對孩子的好對待,也有了更深的同理,是我得到的寶貴禮物!
 
至於小寶為什麼赤腳,環島時赤腳,不環島時也赤腳,這其實是出於他的決定,後來我們發現他赤腳時爬上爬下或奔跑行動都俐落得多,這才知道他何以堅持不穿鞋。更後來,我們看到一份研究報告,說某幼稚園實驗讓孩子們赤腳,人際衝突竟然減少了,另外還有報告說赤腳有助於刺激幼兒的腦部發展。不過最初,我們只是選擇信任小寶的決定。
 
 
環島第1819天 彰化埔心→彰化芳苑
 
結婚了,家鄉何在?
 
 
結婚很多年的人,生活場景就完完全全是新組成的小家庭了,若是住得離娘家遠就更是如此,一年回去個一兩次,窩在屋裡話家常,即使過夜也感覺一下子就要離開,離開時,只怕掛念的也僅是路上塞不塞車,才發動的車子,裡頭流動的彷彿已經是另一個城市的空氣了。
 
娘家變得像是父母的家,而小時候的回憶是那麼遙遠,所謂故鄉,究竟指的什麼?又存在何處呢?
 
環島第十八天,我從埔心走過小時候住了十八年的溪湖鎮,我的家鄉。
 
原本也沒特別想什麼,就跟前些日子一樣的走著,但不一會兒,眼前所見的景觀,一點一滴的讓我心裡產生微妙的變化。
 
首先,綠油油的稻田景色開始換了,換上的是鮮艷的各種顏色,大量的蔬果首次在環島的路途中出現,這真是個富饒的地方,是我的故鄉呢,我的故鄉是這樣好的地方。
 
黃色、紅色的小番茄與大番茄,垂掛在藤蔓下鮮艷欲滴,有的還開著美麗黃花;甘蔗,對了,小時候最喜歡在學校旁邊的大水溝玩,下午時刻水面會冒煙,聞起來香香甜甜的,就知道附近糖廠排水了;小辣椒,翠綠的葉中冒出一根根鮮艷紅辣椒,顏色成對比,綠的更綠,紅的更紅;絲瓜,一條條結實的垂掛,襯著黃花,感覺底下好陰涼;蔥田、韮菜田,好大好大的一整片,空氣中豪邁的飄著蔥與韭菜的香氣;高麗菜一朵朵的,好像巨人國的花。
 
那葡萄園,好美好美!我忍不住請駿武停下來,獨自走向比地面還低的葡萄園,自鐵網的隙縫看進去。 沒錯,就是這個樣子的啊...我一時鼻酸。
 
彎彎的細樹枝,茂密的藤蔓與葉,結實纍纍的成串葡萄,筆直的田埂,散落的塑膠桶,粗布手套...竟是這樣熟悉的呢!明明眼前是空的果園,我卻好像能看見多年前的一日,自小同住的阿公跟阿嬤在裡頭,我跟妹妹走路提著鐵便當盒來,路上妹妹被一條死蛇嚇得跳得老高繼之衝到馬路上...
 
我們姐妹倆跟著阿公、阿嬤在田裡吃了平常吃不到的「野餐」,好新鮮又好開心,那還有餘溫的便當盒功能竟是那麼齊全,裡面一層還放了湯。
 
我像是同時活在兩個時空,一個時空裡有先生、孩子與娃娃車,另一個時空裡的是年幼的我,少女的我,我的家人,以及熟悉的果園。
 
正想著,我快步回到一家三口的趕路隊伍,小寶指著蔥問那是什麼?我回答後他說:「蔥辣辣的對不對?」我點點頭。我對著眼前親密的倆人笑了笑,想著等我思緒整理好,要跟他們說便當跟蛇的故事。
 
******
 
隔天我們自二林往芳苑走,這天新認識的兩個人,一位是美娟姐,另一位是反國光石化運動的推手之一魏清水先生(大家都叫他阿水),他們倆人投入環境保育,讓我見到了彰化人對故鄉的真感情。
 
美娟姐陪我們走了好幾個小時,早上不到八點她就打電話來,等候我們將行李全上完才一起出發(足足花了一小時),有她的陪伴,這天路程豐富好多,經過扶桑花牆,她摘了一朵俗稱釘子花的大紅花,帶小寶玩起我小時候玩的遊戲,吸花蜜,黏鼻子(玩過的請舉手),小寶笑開了。
 
美娟姐在國小帶孩子們戶外教學,有很多有趣的法寶,像是很美的昆蟲紋身貼紙,我們當場就沾水貼了起來。美娟姐說,芳苑海上有兩寶:蚵及文蛤,陸上有兩寶:花生及蘆筍,這我還真的沒聽過。她曾是護士,為帶孩子辭去工作,本來是跟孩子去戶外教學的媽媽,意外開啟了未曾想過的人生,去年底她剛通過環保署環境教育人員第一批認證,過了中年還學習不懈。
 
終於到了芳苑,阿水在圖書館樹下很愜意的涼椅上等我們,他拿著地圖解說反國光的現況,他說某些區域已經safe了,但可能會改蓋小型的工廠,那是一張我看來很陌生的地圖,彰化縣地圖。
 
求學時代就不曾有機會了解在地,加上很多年在外地生活之後,我似乎並不會更關心發生在彰化的議題,並不曾留意工廠與開發已經或即將為她帶來怎樣的傷害,也沒有了解過風起雲湧的反國光運動,聽著阿水跟美娟姐用一種很帶感情的方式述說彰化,那強烈的維護之情,讓我不禁問起自己,家鄉何在?家鄉曾經對我有很重要的意義嗎?
 
我們終於到了海邊,剛好見到一部貨車,正倒下一車的空蚵殼,包著頭巾的一群婦女立刻圍上去,小小的一堆蚵山,竟圍著大約有十人,我不能理解她們的動作,阿水說:「在撿小一點的蚵,就是漏網之蚵。」
 
小貨車不過才一.五噸的容量,撿到的機率又那麼低,能撿到多少呢?太陽非常炙熱,他們頭巾包得密實,只露出眼睛,就為了撿幾粒蚵...好辛苦的日子啊!
 
我對阿水說:「很辛苦喔!」
 
他說:「不會,這是一種生活方式,先民就是這樣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真是讓人動容的一句話。
 
 
54-56天 台東刺桐→台東都蘭
 
三個女生的富足之夢
 
 
自助旅行有很多迷人的地方,她的不確定性就是因素之一,每每將心裡的期待歸零,於是每一件事都讓人喜出望外。
 
我們的旅行不止於此,彷彿有某種引力將人們帶到我們的面前,相見時才發現彼此的相像,像是散落各處的知音透過環島儀式聚首,那真是驚喜的一刻!我們因而發現有人走在前面了,為我們開了眼界,也擴大了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住在都蘭小樹的家就是這樣特殊的緣分,那兒有關於三個女生的故事,不過在說她們的故事前,先提在雲林的另一則故事。
 
那是很炎熱的日子,我們正在一望無際的田埂上被曬得快冒煙了,臉圓圓八字眉模樣古錐的先生騎機車經過,他回頭看了幾次終於停車走過來。我們說明正在步行環島,說完打算快快趕路,但他開始說起他的故事,說他參與在地文史協會,正苦惱社區嚴重高齡化,年輕人不願留在家鄉...,他一口氣說了許多許多,似乎認定我們是可以傾吐的對象,讓我們略感受寵若驚。
 
接著,他提到正申請更換路名,但屢屢被打回票,關於這,請大家聽聽兩條路名,「紅毛路」與「興隆路」,紅毛、興隆,不知道你喜歡哪一個?
 
興隆兩字,大約就是取其又興又隆,紅毛似乎多了想像的空間,猜到了嗎?沒有錯,與荷蘭人有關,這個社區曾是荷蘭人的指揮部落。
 
社區現在叫興隆社區,但協會將它取了別名「紅毛567社區」,於是網站上如此介紹:「她曾經是荷蘭(紅毛)人的指揮部落,而且住著一群姓()的族人,裡面有一間廟叫()聖府,還有一甲地的大池塘,中間有一口四百二十年(一五九○年)未建設的七角井,更有著寧靜真實/傳說/故事等著您參與。」有趣的名字,使得解說也很吸引人呢,在向世人訴說,一個沒落的村落,是有故事的地方。
 
當一群人花時間爭取更改路名,你會如何看待呢?路名叫什麼很重要嗎?對社區發展會有差別嗎?我們覺得有差別,但實在也說不清楚差別何在,可以做故事行銷?促進觀光?這都有可能,還想到的是,當孩子在我們身邊轉呀轉,正在學講話、學認字或練習過馬路時,我們可以跟他說這條路的故事,說這裡曾經住過紅頭髮的人,至於紅頭髮的人是誰,在那當時阿公的阿公的阿公...又在做什麼,都是多好的話題。
 
我忽然懂了,也許是走「讀」台灣幾個字,喚起了那先生的共鳴。
 
我想起出發當天曾寫,希望孩子是有根的人,希望他以所居住的地方為榮,以台灣為榮,會不會這也是那位先生的心情?讓自己、這裡的阿公阿嬤、少年ㄟ,讀在地的故事,像相信人都是獨特的一樣,也相信自己家鄉的獨特。家鄉不是空白的,她有滄桑與繁華的歲月,也有著前人建設與生活的累積。
 
回到都蘭,我們前往一位叫小樹的女孩家借宿,其實說家也不是,應該是很長的人生逗點,小樹騎單車環島,在台東參加原住民歌手巴奈創作營後就沒法離開,在此生了根。
 
跟小樹同住的還有Apple,她在法國完成碩士學位,所就讀的研究所名稱很長,里昂第二大學社會認知發展與跨文化實踐心理學研究所,主要研究台灣蘭嶼達悟族語。Apple媽媽對她選擇在台東長住唯一的叮嚀是:「不要嫁給原住民。」身為漢民族的Apple卻說:「嫁給原住民很好啊。」Apple說話慢慢的,我現在還能記起她說這話的表情,那麼真誠自然。
 
這裡生活很艱辛,物質慾望得降很低,而最讓我驚訝的是她們的房子,我已經不記得有幾年沒見過那麼老的房子,抬頭可以看見全部樑柱,是木頭的,屋頂是三角形的兩斜邊,屋內有三個房間,房間的上部是相通的,兩個女孩進房後躺在床上,還可以清楚的聊天。
 
如果要從這裡的客廳走到廚房,得跨個半公尺走進另一棟緊靠著的屋子,有點像是後棟。廁所的座落就更老式了,在屋外十公尺處,就一個馬桶沒洗手檯,木板門用鐵絲勾住,整扇門關不緊;不過如廁時並不會擔心,廁所緊靠山壁,隔壁人家又很遠。廁所內算是乾淨,但是有各種昆蟲屍身黏在角落蜘蛛網上。
 
不過,我們愛極了這裡,連住三天還不想走。
 
她們稱這裡為大宅院,是平房,門口有大樹及不小的院子,有舒服的吊床以及幾張木頭桌椅,晚上點燃撿來的大枯木燻走蚊蟲,發出木頭的香味。
 
白天到晚上,大門可以說只是掩上而已,我想著:「老天啊,這裡夜不閉戶,會不會也路不拾遺?」
 
更讓人驚艷的,是她們和一位叫小芳的女孩所做的計畫,小芳放棄台北一個月十萬的廣告公司工作,弄了舊屋改造計畫,號召了一個團隊,將花東瀕臨廢棄的老屋改造成旅人住所,經費當然是不夠的,女孩們親手動手撿木頭,鋸木板,上漆,有一棟老屋改造完成的小客棧,才剛順利的移轉給當地居民Ina(阿美語:媽媽),在回歸在地的期待中,建構出外地青年和在地居民的橋樑。
 
她們的信念:「要學習回到人的本質, 減少不必要的需求。不安全感帶我看見另一扇門,滿足不一定要傷害他人與環境。」
 
她們在部落格寫著,「這裡有一個夢,東海岸能有幾間閒置的平房再利用,成為年輕流浪者友善的居所。這裡有一個夢,空間能夠在行者與行者之間,共有共享共同維護並加以改造。這裡有一個夢,所有的人事最後能夠串連起來,台灣繞成一個圓,支應往來貧窮的行旅者...。」(摘自都蘭小客棧部落格)
 
最後一句話,真是無比的動人了,「...然後我們就能,貧窮地拼湊出,一座富有的島嶼了。」女孩很年輕,眼光卻很遠。
 
眾知音們的出現,讓我們受到感動、啟發,真幸運,真是感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