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追尋中醫的夢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追尋中醫的夢
 

節錄〜油麻菜、楊老師來訪任之堂(86日)之片段文章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2013-08-09
 

下午,任之堂來了一位中醫江湖裡很特殊的人,學生裡頭事先有些還不知道,當大家分成三個組,一組在討論病案,一組在剪當歸,一組在看書背誦經典,老師就說待會油麻菜要過來,大家聽了很高興,上次張凡還說,油麻菜黃老師過來後,一定要告訴我啊,我要好好感謝他。感謝他幫我們指明一條尋醫學醫之路。相信這句話,有不少中醫學子存在心中,都想說。

 

我們跟廣東省中醫的雪峰大夫,正在談論老師早上治療的一個病案,那便是痛風,現在痛風病人真的很多,老師治療痛風思路也就兩個,一是按脈證用方,另外一個是按疾病的特點選用專方專藥。這個思路是完全宗《傷寒論》的,我們看《傷寒論》裡頭,張仲景給很多篇幅命名時,不都寫著“辨某某病脈證並治”嗎?也就是說你除了辨他的病外,還要重視脈證,雙管齊下,才是較原始的傳統中醫思維。

 

比如痛風,這個病案,老師就用把脈調氣機走一圈的思路,選的是養真順氣湯,這是調脈勢鬱脈點的,然後針對痛風,另外又選了兩組藥,這是專病專藥。

 

第一組是老師的痛風三藥,雞屎藤100克、炒薏仁30克、豬甲15克,第二組藥是朱老的痛風三藥,即土茯苓、萆薢、威靈仙。這兩組藥加進痛風的辨證方中,常常可以大大加強療效。

 

大家正討論得熱乎,一會兒油麻菜他們一個隊伍都來到任之堂,原來他們剛從武當山下來,在武當山上訪了道醫,並且前來的還有武當山上練太極的楊老師。

 

老師便跟他們寒暄,我們發現油麻菜他這是個職業中醫攝影手,他來任之堂短短半個小時,就已經拍了不少照片,似乎他的手機相機永遠處於待機狀態,隨時都在捕獲中醫亮麗的一面。這大概只有情繫中醫之人可以做到。隨時行坐隨時拍,我們學醫,老師也常教大家行住坐臥中皆可以領悟醫道。關鍵是你心中時刻要有醫,那你眼中所見無非都是醫理。

 

這裡頭拍攝跟中醫,雖然是有兩個領域,但它們在行證過程中的精神卻毫無二致。不要讓你心中的中醫之門關閉,即便是睡覺,就像油麻菜一樣,不要讓自己拍攝中醫的相機關閉,即便是睡覺。每天吵醒自己的,絕不是鬧鐘,而是自己追尋中醫的夢。

 















青年中醫計畫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青年中醫計畫
 
節錄〜油麻菜、楊老師來訪任之堂(86日)之片段文章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2013-08-09
 

接著,油麻菜給大家講“青年中醫計畫”,大家這些民間中醫們,可以常常串串門,串門好,每個人都有十年八年的臨床經驗,有時告訴你一句話,兩句話,你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老師說,是啊,我教學生們的東西很有限,但這些同行們過來交流,對我們的啟發卻很多。這中醫要提升少不了交流。

 

油麻菜又提到青年中醫計畫裡頭,一個醫生帶十個醫生,十個醫生就可以帶一百個醫生,你的老師怎麼教你,幫你把火點著了,你就怎麼幫別人點,傳給別人,老師點燃你一根火,你再去點燃十根火,這樣大家一人帶幾個很快隊伍就起來了。

 

老師說,是啊,這選人也重要,我們精力有限,有時教一個愛好者,他只能幫助自己一家人,但教一個學醫者大夫,他卻可以造福一個鄉一個縣,甚至更大,同樣培養二十個人,如果二十個都是愛好者,那影響力充其量就是二十個家庭,以及他們的親朋好友,但如果培養二十個傳統中醫,他便會成為種子,一方面影響更大,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帶起一批人。

 

所以現在網上很多人要過來,我拒絕了不少,為什麼?良莠不齊,他們幾個月內心定不下來,什麼也學不到,就學幾個偏方,還不能行醫……

 

油麻菜也點頭說,是,要省點力量,目的是集中精力朝一個方向去做,人的念頭太散了,就好像千軍萬馬走散一樣,什麼事也辦不成,人這一輩子一生真正就幹一兩件事而已。所以帶人還是要有要求的,擇人而教。

 

老師說,也不是不教,很多經驗我們都寫在書上,他們有些過來,一問居然連《醫間道》《跟診日記》都還沒看,很多用藥的思路完全是迷茫的。《道德經》《清靜經》也沒有去背,要知道我們是按道家思路來行醫處方的。如果他真的把書看完,按要求搞,再過來,問問題就有針對性了。很多問題我們都苦口婆心的在書本上寫過了。我們發現很多醫生他雖然沒有過來,但看了書,按照書中的思路去臨床去做,反而困惑越來越少,還給我們發來感謝信說,按照書中某某思路,又治好了某某疾病。

 

昨天有兩個江西的學生過來,說要學醫,我跟他說,看了跟診日記沒有,他們說沒有,我就叫他們花一周先看完,再寫些讀書心得,要不然你一點東西都不瞭解,在診所待了也沒意思。

 

上次還有山東的農民,他過來想學中醫,說不想種地了。想做這行醫的職業,不想幹農活,我就拿出繁體字版的《金剛經》給他看,就開經偈的開字,我問他是什麼字,他說好像是一個閉字。我就跟他說,你把這《金剛經》上面的繁體字都認熟了,我就教你學醫,你如果連這個心都沒有,我就帶不了你。

 

確實,現在想學中醫的人很多,但真正對自己嚴格要求的很少。

 

 

 

 


汗分有餘不足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汗分有餘不足
 

節錄〜油麻菜、楊老師來訪任之堂(86日)之片段文章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2013-08-09
 

菜還沒上來,大家就聊得很開心,這精神食糧遠比物質食糧要讓人更喜悅。

 

林女士又問,有些人會出很多很多汗,同樣喝水,汗卻這麼多,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說,這個汗,就像是天上的雲雨,如果你天上沒有雲彩,它也下不了雨。有雲彩,但不能彙聚在一起,也下不了雨。人的氣往上蒸,就把身體的水往毛孔皮膚外敷佈,毛孔能開能閉。如果毛孔能收住,那汗就控制得好。人的皮膚,有空就像篩子一樣,它能收能放,逢寒溫而縮放。當收而收不住,就往外面淌。就像氣蒸騰雲後,能夠再收下來,滋潤五臟六腑,就不會往外漏,這個毛孔如果收不住,就漏不出來了。

 

所以治療汗症我們常用兩個思路,多汗的一個是《傷寒論》上的桂枝加附子湯,這個湯方是強壯陽氣的,《黃帝內經》說,心佈氣於表。心臟陽氣足,它保護在肌表外面的衛氣就牢固,毛孔自然能收得住,定得住。

 

另一方面我們用的是通腸六藥的思路,病人心與小腸相表裡,腸道有一分鬱滯,心臟就有一分阻力。心臟阻力大,它就要通過汗來泄熱,《黃帝內經》說,心在液為汗,所以這時我們給他通腸減輕心臟負擔,整個胸肺氣機能從上往下肅降,汗水便能通過三焦導歸膀胱,只要往下走,一泡尿就拉出去了。

 

這正是老師臨床上治療汗症最常見的思路,分有餘與不足,人多汗就是一個氣散於外的過程,在周學海的《讀醫隨筆》中,老師讓大家去看“升降出入論”,這裡頭講到:“氣散於外,不可輕易收斂也,當審其有餘不足。有餘者,自汗由於腸胃之實,下其實而陽氣內收(如用通腸法治療多汗,腸通肺降則汗收);不足者,表虛由於肺脾之虧,宣其陽而衛氣外固(如桂枝加附子湯,固護衛氣),此皆治法之要妙也。”

 

林女士又說,孩子就是每天出很多汗,老師說,夏天汗適當多一點,不是壞事,它只要出汗後,人精神舒服,狀態好,那這出汗便是在幫身體排濁氣是個好事,如果出汗後精神不好,那就要用藥來治療。

 

老師接著說,現在我們平常上也碰到很多汗症的病人,這是時代病,你們要記住一句話,人的身體任何一個反應都是在自救,我們不是見汗止汗,要找出他汗多的原因。這汗孔在古代醫書上叫做鬼門,開鬼門就是中醫的一種解表排邪的治法。他身體內有鬱熱阻滯,或者陰陽不調才會通過這出汗來協調,現在很多病人,飲食無節,肥甘厚膩,導致腸道鬱滯,心浮氣躁,經常玩電腦手機炒股打麻將,神都往外越,這汗津便往外泄。所以把心神收住,讓腸道通暢,少吃葷多吃素是讓身體恢復健康的大根大本。

 

 

 

 
 
 
 

桑葉治流鼻血便秘汗多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桑葉治流鼻血便秘汗多
 

節錄〜油麻菜、楊老師來訪任之堂(86日)之片段文章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2013-08-09
 

跟油麻菜同行的一個小夥子,容易流鼻血大便乾燥,汗也多,油麻菜就叫老師幫他看一看,老師一摸脈便說,肺火上亢,腸道乾燥,一味桑葉就行了。然後隨手便到藥房裡面,包上一包桑葉,給這小夥子拿回去泡水。

 

中醫原來可以這麼簡潔方便。有些人以為看中醫就一定非得熬上五顏六色的湯,其實你如果想喝一些簡單些的茶飲方,一個傳統的中醫生照樣可以為你量身訂做開出好方子來。

 

比如肝鬱的病人,老師就選用一味玫瑰花給他泡茶,這花類藥善於開放,就有開閉解鬱之功。很多愛生氣,胸滿悶脹痛的婦人,一吃過後立即緩解,為什麼老師在這麼多花類藥中,獨喜歡玫瑰花,不是還有月季花、旋覆花、雞冠花嗎?

 

這裡頭選藥就有學問了,玫瑰花跟其他花最大不同,就是玫瑰花它的梗葉上是帶刺的,故有帶刺玫瑰之稱。刺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尖銳,所以對於一般氣機阻滯不通的病症,屬於關脈鬱的,這玫瑰花開解疏泄的功用要遠勝於其他花朵。

 

而這個小夥子,為何用一味桑葉,我用其他降火的,菊花啊,板藍根啊,行不行啊?總不如這味桑葉。因為它們沒有桑葉這麼全面地符合病機,桑葉這味藥最善於治療肺火上亢以及肺經有風熱,肺開竅於鼻,肺火上亢,通常會爍傷鼻子絡脈而流鼻血。我們再看,肺與什麼相表裡?與大腸相表裡,肺火上亢的人,大腸容易出現乾結大便,常此以往,容易發痔瘡。桑葉這味藥就能降肺火入大腸,甚至它還有通便的作用。

 

以前有個大便乾結的老阿婆,她服用其他潤腸通便藥都不行,來任之堂只要吃這一桑葉,大便就很通暢,後來就靠單味桑葉,治療她的習慣性便秘,為何這桑葉有此功效,那便是這老阿婆,肺脈亢盛,腸精都往上消耗,把肺脈降下來,津液甘露下布,大便就順暢了。這也是治病求本一舉兩得的傳統中醫四維。而不是一看到大便秘結,就開潤通大便的藥。

 

還有關於桑葉它有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功效,便是止虛汗,人肥壯過後,很容易出虛汗,桑葉在古代有個雅稱叫神仙葉。它在秋季霜降後採摘,更帶有肺肅降水道之功,所以叫霜桑葉。它能夠收汗水,像肺肅降一樣,通過三焦膀胱往下排,故而肥人多汗,肺經有熱,用這桑葉止虛汗之餘,又能減肥輕身。

 

《本草從新》中就記載桑葉用來治療有個僧人患盜汗二十餘年,用過後汗止身輕。這桑葉止汗的機理,病不是收斂澀滯的,而是屬於肺火上亢傷陰化燥,虛陽上越,逼經津外出。現在很多小夥子長期對著電腦手機,就是在逼自己肺脈上亢,手機的輻射,就會讓自己陰傷燥化,這樣的結果,身體就容易煩躁多汗。這時桑葉真對應上這機理。

 

所以《本草經疏》上說:“桑葉甘所以益血,寒所以涼血,甘寒相合,故下氣而益陰,是以能主陰虛寒熱及內熱出汗。”這樣桑葉治出汗的機理,我們便一目了然了。

 

 

 

 

 

 

中醫如何復興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中醫如何復興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10-08-20
 

經常有病人問我,“余大夫!你主要看啥病?”

 

我說,我啥病都看!

 

“不可能!醫院的醫生都分科,有的看消化,有的看糖尿病,有的看肝病,你究竟看啥病呢?”

 

我還是回答,啥病都看!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啥病都能看,我是不是在瞎吹。

 

其實,真正的中醫,他看得不是病,而是人的五臟。通過四診之後,將收集到的資訊彙集,醫生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患者五臟各自處在什麼狀況,通過調理五臟的盛衰,疾病不治而癒。

 

已知的疾病有成千上萬種,還有很多未知的疾病,如果我們從疾病入手,就是站在一個“萬”的層面,永遠無法體會到以簡驅繁的境界。治療方法也是一樣,看到每個疾病都想如何分型下藥,你就沒法看病了。

 

有的中醫愛好者,聽說刮痧效果好,於是開始學習刮痧,學會後在臨床使用一段時間,發現刮痧並不能治療所有的病,有時就連同一種疾病,也不是所有病人效果都好。

 

後來又聽說“一針靈”,任何疾病,只要紥上一針就可以治療,如是開始學習針灸,等到臨床運用時,發現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一少部分人有效......

 

再後來又聽說小針刀厲害,又開始學習小針刀,最後卻發現很多病人運用小針刀也只是當時緩解,不能徹底治癒............

 

中醫的竅門究竟在哪裡,有沒有什麼東西學會後可以治療所有的疾病?

 

其實,刮痧、針灸、小針刀、拔火罐、推拿、火龍療法,包括湯藥、丸劑等等,這都是術,是治療疾病的術。

 

術的方法很多很多,我曾經給一個學生講過,病人心悸,醫生用大拇指的指甲使勁的掐了掐勞宮穴,病情得到緩解,是不是醫生的指甲很厲害呢?我們是不是都要留一個長指甲來掐病人呢?

 

顯然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是為什麼掐勞宮穴有效。

 

中醫看病,最重要的是看清疾病背後的理,這個理弄不明白,任何術都解決不了問題,理弄明白了,任何術都有效,沒有必要羡慕張三搞針灸出了名,李四搞推拿賺了錢......

 

成功者的背後,是“理”的突破,是對“理”的通透。

 

只看到表面現象,而不沉下心來參悟醫理,永遠都不會成為上工!

 

醫理的領悟,需要靜下心來看《內經》、《傷寒》、《金匱》、《本經》,同時還有涉獵許多中醫古籍,而不是憑空想像,想像出新的理論,來革新中醫。當今社會真正能看透《內經》的有幾個人?一本中醫界的經典都看不懂,談何創新?

 

在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中,很多人都希望一日成功,一日成名,那是不可能的,只有靜心學習,靜心參悟,才能有所感悟。

 

中醫的發展,不是叫囂理論急需更新,也不是同反對中醫的人生死相搏,更不是大家熱熱鬧鬧的在一起清談......

 

而是靜下心來學習經典,“讀經一得”,往往就是突破;“臨證偶得”,常常就是成功。

 

等到真正學透了四大經典,也就不會再說中醫落後了,中醫看不好大病了。

 

那時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將經典用最通俗的語言告訴世人,讓大家都能看懂經典,明白經典。

 

等到大家都明白經典了,中醫自然也就復興了。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單味大劑量的茯苓可治療失眠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單味大劑量的茯苓可治療失眠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09-11-24

 

取茯苓50克。將茯苓加水煎煮兩次後合併煎液(約100毫升左右)。每日一劑,分別於午休和晚睡前半小時服下。服用此藥期間患者應停止服用鎮靜劑,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用藥1個月為一個療程。

 

點評:人的正常睡眠是體內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律地轉化的結果。失眠是因為這種規律遭到了破壞,也是臟腑陰陽失調、氣血不和所致的“陽不入陰,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現。

 

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入心經、脾經、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功效,尤其適宜心脾兩虛型的失眠患者服用。

 

 

 

 

 

 

聲音嘶啞效方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聲音嘶啞效方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09-10-23

 

臨床上常用的一個方子,對急性風火所致的聲音嘶啞,說不出話,發不出聲有特效:

 

黃芩10克,桔梗10克,牛蒡子9克,浙貝母6克,連翹9克,蟬蛻6克,甘草6克,

水煎15分鐘,一般喝下去,嗓子就有變化,一到二劑就可以好了。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談古論今話中醫:用眼過度 當心眼中風

 
談古論今話中醫:用眼過度 當心眼中風
 
2013-10-19
 
 
 
 
 
 
 
 
 
 
 
 
 
 
 

多年治療結石的經驗方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多年治療結石的經驗方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09-11-24

 

慢性期,脹痛或隱痛:

 

石韋30 台烏30 白芍30 甘草6 金錢草30 滑石15 海金沙18

雞內金30  生枳殼20 葶藶子10 制附片5  上藥三劑,共為散,每次一調羹(約78克),一天三次,飯前服,多飲水,忌辛辣、久坐。

 

急性發作,絞痛為主:

 

石韋60 台烏60 白芍90 甘草10 煎服,緩解後改用上方,一般12次可緩解。

 

以上方法以腎及輸尿管、膀胱結石效果最佳。曾經一例患者,在重慶及上海兩次碎石不成功,常年脹痛,經服散劑一月,成功排石。還有病史十多年的,都排了。

 

但如果結石過大(超過2釐米),應配合碎石,以免增加患者痛苦。

 

如果是膽結石,急性期方去台烏,加生枳殼60克 柴胡30克,外用芒硝敷膽區。慢性期去台烏、附片,加柴胡10克 元胡20克 香附15克。其他同前。

 

 

 

 

 

為何要少吃水果?


文章轉載自:上觀天,下觀地,中觀人〜任之堂主人博客
 


為何要少吃水果? 
 

任之堂主人◎余浩
 



2012-04-22
為何要少吃水果?
我經常建議病人不要吃水果,很多病人持懷疑態度,問為什麼!這個問題我每天都要回答好幾遍,今天抽空寫一段博文,希望大家閱讀後,對水果有新的認識,對自己養生保健有所幫助。
《陰符經》有一句話,叫“食其時,百骸理”。
僅僅六個字,就將飲食講的很清楚了,大道至簡啊。這六個字可以理解為:食這個地方、在這個時令、本身具有的東西,絕對是最好的。一切遙遠的山珍海味,都沒有這個本地的‘它’好。
我們再看看目前市面上賣的水果,具備了上面的條件嗎?
第一:必須是當地產的。
目前物流發達,很多水果都是外地的水果,不是本地的水果,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外地的水果,最適合產地的人食用,因為當地的氣溫、土質、環境,造就出來的東西,就是養當地人的,吃異地的水果,就很容易傷身體。比如海南冬天產西瓜,湖北冬天不產西瓜,如果將冬天海南的西瓜運到湖北來,在大冷的冬天食用,與食毒藥無異。
第二:必須符合時令。
秋天天氣乾燥,大自然賜給我們雪梨,滋陰潤燥;
夏天天氣炎熱,大自然賜給我們西瓜,清涼解暑。
如果將雪梨保存到第二年夏天來食用,就算是當地產的,也是害人不淺,因為夏天潮濕,食用雪梨會加重體內的濕邪啊。
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水果都不是當令的,蘋果一年四季都在賣,聖女果一年四季都在賣,香蕉也是……
這些水果吃起來自然對身體是不利的,因為首先他們不符合時令,其次在保養這些水果的過程中,人為地使用了一些防腐劑,兩者的毒害,身體受不了啊。
另外,很多水果為了賣個好價錢,提前上市,常常使用一些激素,加速水果的成熟,比如市面上賣的“桃”,外表看起來很漂亮,好像是熟了,其實吃的時候發現,其核還是嫩,這說明桃沒有熟,只是打了催熟劑,讓他的表面看起來像是熟的。這樣的水果目前很多啊!
他們也不符合“時令”。
第三:是否符合身體的需求
水果中有很多是寒涼的,久食、大量吃損傷脾陽。
目前我們大多數人,心浮氣躁,心氣沉不下來,形成上熱下寒的狀態,上面熱燥,下焦卻寒涼,吃用寒涼的水果雖然當時心中舒服,但犧牲的是自己的腎陽,時間久後最終會導致脾腎陽虛,女的會月經不調、子宮長肌瘤、臉上長斑;男的會腰痛、腿沉、腰椎間盤突出..….
很多患者長期大便稀塘、冬天雙腳冰冷、下肢靜脈曲張等,無不與進食寒涼的食物有關。
民間有句俗語:病號不忌嘴,大夫跑斷腿。
寒涼的水果天天吃,服用再多的藥物也是枉然啊!
病人會說:水果加熱了能吃嗎,加熱了就不寒了嘛!
寒性水果加熱了改變不了水果的寒性,就好比我們喝菊花茶,雖然是用開水泡茶的,喝起來燙嘴,但它還是下火的,寒性的,因為它的藥性是寒涼的。
寒性水果加熱了改變不了水果的涼性,除非你放一些生薑、黑胡椒、肉桂、八角之類的溫性調料,與水果一起加熱,但這樣的水果還好吃嗎?
第四:建議病人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原因
少吃水果、戒掉水果的出發點是希望如今“把水果當飯吃”的飲食習慣回歸到以“五穀為養”的飲食基礎。
首先來看,宣傳吃水果對身體好的多為西方人,他們的祖宗也是吃肉長大的,他們的膳食中以各種肉類、乳製品為主,而且喜飲酒、咖啡之類,蔬菜很少,所以衛生輿論呼籲多吃水果蔬菜來減少肥胖問題、使身體更健康。
而中國人的祖先是吃素為主長大的。現代中國人父輩中,有誰聽說是吃肉長大的?那時候有菜裡有點肉星都是奢望。中國人的體型相對於西方人而言多為偏瘦小,既不適合大量吃肉,也不適合把水果當飯吃。尤其是現代女性,為了苗條、美麗,使勁地吃水果,結果把皮膚吃得發黃、無光澤,還長著雀斑。
《黃帝內經》裡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四句話是飲食養生的關鍵。“五穀”指的是:稷(小米)、小麥(面)、稻(大米)、黍(粘黃米)和菽(豆類),都是“種子”。
什麼是種子?種子是植物特有的繁殖體,種子都有生發之力、繁殖之性,人類就是依靠這種具有生長之性的穀物才能存活、繁衍。糧食作物五穀才是人體必需的培養“後天之本”的基礎,五果、五畜、五菜都是調劑之品。
現在生活富裕了,物質豐富了。而人們總是在不能得到之後變得變本加厲。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物質都算匱乏,吃不到肉、喝不到奶,也沒幾個水果零食可吃。那現在條件好了,大家都希望能把以前沒吃到的加倍吃回來。疾病從沒得吃“餓出來”變成了“吃出來”的。
如果想追求生命更長一點、那在吃的問題上就要多“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