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5日 星期五

天氣與疾病

文章節錄自:任之堂之【跟師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藥】
 

 
天氣與疾病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原始並不等於落後
 

又比如,有個痹痛的老奶奶,70歲,她84日來初診,得了風濕痹症十餘年,這次天氣變化,周身疼得難以入眠,老師問她哪裡疼,她說,渾身上下都痛,一會這,一會那。

 

老師便在處方單上寫,痹症遊走性疼痛。這就是典型的風痹。然後老師就下藥了,直接用疏肝健脾的思路,逍遙散的框架,再加上背三藥,跟穿破石、蜈蚣、雞血藤。

 

病人吃完三付藥後,也是今天810日來複診,高興地說,吃完藥後,上半身不痛了,肩背也鬆了,晚上能睡好一點,但下半身還有些痛,然後老師再給她守方加了川牛膝,因為前面的思路主要是針對,上半身痹痛的。

 

所以我們看,治療這種老年人風濕痹痛,要跟天氣聯繫起來,這個天氣變化跟疾病息息相關。中醫思考問題,是很大氣的,西醫局限於細菌病毒之說,要分析血液成分。而中醫則強調,人與天地相參,與四時相應。

 

如果受了風寒太過,就會痹痛,這時只需要利用大自然之藥來調和,自然之身。把這些風寒之氣宣通出去,恢復氣血周流,疾病自癒。

 

所以這例治療筋骨痹痛,老師偏重於調肝脾,肝主筋,能夠疏泄,脾主土主肌肉,能運化,在培土滋氣血生化之源的同時,再順其性,把風濕痹症排出去。

 

這就是中醫大道至簡的思維方式。所以他們認為中醫原始不先進,其實正是因為這最原始的思維,才能夠更檢驗便廉地把疾病消弭於無形。

 

可見原始並不等於落後,相反很多身體的調理都需要用原始的養生之法,動作以養陽,靜臥以養陰。吃粗糧比吃高營養的提煉品對身體更健康,吃柴火燒出來的飯,比煤氣燒出來的飯更香噴噴……

 

所以說,這風寒暑濕燥火,看似難以把握的六氣之說,卻是很多感冒痹症乃至各種常見病的病因。

 

改變內環境抗非典
 

我們再從非典裡頭來看中醫吧,為何中醫早介入的非典治療,病人的死亡率就大為降低。西醫最不解的就是為何我們都還沒有發現到具體的病毒是什麼,你們中醫就可以介入治療呢?

 

老中醫樊正倫在非典期間,他照常天天上班,也沒帶口罩,他就每天搞兩粒銀翹解毒丸,再搞一粒藿香正氣軟膠囊,吃完了就去上班,不僅身體好,而且還照常為很多病人解除病苦。

 

人家問他,難道你不怕非典嗎?

 

樊老師笑著說,大環境我改變不了,但我自己內環境改變得了,只要不讓風寒濕熱這些致病環境存在,那麼這些致病因素對我就毫無辦法。

 

銀翹解毒丸中,銀花、連翹、淡竹葉都是清熱透熱的,荊芥、薄荷、淡豆豉是疏風散寒的,藿香正氣軟膠囊裡頭,蒼朮、半夏之類是除濕的。

 

我吃完這兩種藥,體內的風寒濕熱這些條件就沒了。所以非典期間我不怕,也沒停過診。當然我也不是不怕死,是懂得一些防範而已。

 

可見西醫還沒有研究出致病因數時,想不到中醫就能夠把病毒細菌消弭於無形,這樣來說,中醫治病快不快呢?

 

中醫的認識高不高明呢?自古以來,中醫都是在各種流行性疾病瘟疫裡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像這些大型的疫病,都是有發病的氣候環境條件,你能調好這個大環境,比糾結在細小的病毒微生物上更能直接給人們帶來健康。

 

好比家中垃圾多,蔓延蚊蟲細菌,我們都知道,只要把家裡的衛生搞搞,讓濕熱腐濁的氣味排排,你不去趕蒼蠅,殺細菌,它都在你家裡發展不出來。

 

人體也一樣,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招什麼樣的病,濕熱就找濕瘟,虛寒就染寒疫,你身體這些致病環境糾正過來後,疾病便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溫床,它又怎麼能大的發展流行呢?

 

所以中醫能夠在民間廣為老百姓喜愛,道理就在這裡。那些上了年紀,生活經驗豐富的老人們,很多都在中醫裡頭,嘗到養生保健治病防病的甜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