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李璧如醫師治未病筆記
【轉載】戒斷西藥,從排寒氣下手
作者:李璧如 中醫師
2012-08-08
◎戒斷篇
從小鼻過敏非常嚴重,甚至氣喘、無法自然流汗、怕冷、手汗狂流的病人,在母姐陪伴下來診(7月14日),因為有姐姐的經驗(一家人長期吃西藥,全家都是嚴重鼻過敏患者,姐姐先來看診,獲得顯效,母親接著來),抱定必癒的決心,所以一開始就標本並治。
服藥四天後,始終壓抑的症狀發動,中耳炎、耳痛(七竅也是排寒管道)、噴嚏鼻水、氣喘,間續發燒三日,緊急來診。給藥三日,本虛標寒(表現為熱),先處理發燒及中耳炎。
之後轉為狂咳,汗出而喘,涕黃黏,左小腿異位性皮膚炎,曾經抹了兩年類固醇抑制出疹的地方,蕁麻疹全面發作,劇癢難耐。幾度喘不過氣來,差點要吸類固醇,妹妹直問,我到底會不會死?幸虧姐姐一路打氣安撫,其實這段期間姐姐也曾發燒,但隨即平緩,深知久服西藥,積毒已深,一旦回歸固本治療,這苦頭不能不吃。
妹妹上個月曾經胃潰瘍,在翻舊症的過程,胃痛脹甚(所有藥都在胃吸收,所以排病反應裡,胃病必定重現,時間長短因人而異,症情肯定較真正發作為輕,毋須服任何藥,可用物理手法舒緩),甚至無法走路。兩天後,蒼白著臉,由母姐攙扶著進來,針灸照燈後得舒,自己走著出去,甚至還能去扶摩托車。另開理肺水藥2帖,幫助肺中積寒鬱毒排出。
回去後沒兩天復高燒逾40度,痰多而難出,呼吸困難,胃復痛甚。翌日經至,量多,持續發燒畏寒甚,完全無法躺平,必須拍痰才能咳出。這段期間,全家動員奮戰,每日僅睡兩、三小時,妹妹受不了,甩門出氣,卻還一邊流淚配合。
經歷兩星期的魔考(換了四次藥),終於塵埃稍定,初步排寒暫告一段落,收穫是改掉食冰冷及依賴西藥的惡習,稍能耐熱,多年來發在額頭及臉頰上的痘痘竟然消失,手汗也好了。
排除陳寒,生機自現。
一燒去陳寒,青春痘、濕疹都好了
8月3日她隨父母來診時,我告訴她,你這個年紀(17歲)就知道這個保護自己的健康秘鑰,這是你的福氣,如果能照此執行,遠離冰冷寒涼以及西藥,你會保持健康漂亮,並且不容易衰老。
說到這裡,她伸出手來說,真的耶,手背上濕疹的疤痕平了,也淡多了。
我說是啊,很多漂亮的姐姐,不知避寒濕冰涼,到了一定的年紀,寒氣積滯體內,超過負荷,開始向外發展,於是濕疹、暗瘡、面色黯沉,又用西藥治療,怎麼可能好,遑論漂亮!
媽媽說,這孩子幾乎是用藥餵大的,兩、三歲開始,一有狀況就送西醫,發燒打噴嚏流鼻水,諸多症狀立即消弭;從小不太流汗,還沾沾自喜地說,衣服沒臭味。去年貼了三伏貼,開始會流汗,卻也手汗橫流。
中藥療效快,何必攙西藥?
本身也是鼻過敏、氣喘重症的媽媽,來診之前還「天天吃鳳梨」、喝薄荷茶。她說,妹妹的狀況嚇到一些親友,反應這麼大且快速,這是不是攙西藥啊?
我說,你們西藥吃了這麼久,效果有這麼快嗎?再說,西藥都當飯吃,竟然還怕「攙西藥」?這豈不是笑話?中藥效果這麼好,我們瘋了,都叫人家不能吃西藥了,還攙?
中藥治病,沒有依賴成癮的疑慮
她又問,那麼會不會有依賴性?
我說,馬的,西藥長年當飯吃,都沒想過依賴,中藥才吃幾個禮拜,就怕依賴?已經說過,西醫是壓抑療法,只求表面無事;中醫是讓你什麼污七八糟都排出來,恢復身體的自癒功能,讓它自然運作。中藥在初期的階段,幫你hold住,之後等毒素排盡,身體恢復自然運轉的功能,就可停藥,以後只要遵守醫囑,規律生活,就不會出大問題,僅須適時或偶有狀況時進場維修。那裡像西藥,一吃終生,永遠無法斷藥,而且越吃病越多!
西藥吃越多,戒斷康復之路障礙越多
另一位去年11月初來診,現職教師,超級敏感、兼嚴重眩暈史的病人,斷續調理到現在,症情老是反覆,無法立竿見影。來瞧瞧她輝煌的糟蹋史:
1.吃西藥長大,每星期看一位醫生。媽媽還去搜集12生肖的指甲,埋在家門口,每天收驚。
2.搬到宜蘭後,每天晚上冷到頭頂,無分冬夏,必須戴帽入眠,迄今工作7、8年,經常半夜冷醒。經來必感冒,經前卻陽亢難眠。念大學時,每天熬夜。
3.一直流鼻水,如關不住的水龍頭,只好打針壓下去,曾減敏治療五年,每星期打一針,無非是抗组織胺及類固醇。
4.前兩年為了通便,無論冬夏、是否寒流來襲,每晨必喝一瓶500cc、含CP33菌的優酪乳。
諸多戕生的行為,不及備載。這種吃了一堆西藥、冰冷寒涼的病人,真是醫者的魔考,清了一層,底層的又浮上來,老是不清爽;要嘛一把火燒乾淨,卻又無法這麼乾脆,每個人造的業不同,自然曲曲折折,形成不同的風景。
這些還在路上的病人,至少已戒斷西藥以及冰冷寒涼,但距康復之道尚有一段路程,改造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2012-08-16
◎分析篇:
一、整個西醫藥的治療思維,都在解除「眼前的痛苦」,完完全全的粉飾太平。
這種治療沒有深入核心,著眼點局部且片斷,所以皮膚病治皮,完全不知「有諸中,形於外」的道理。所以,年輕、體氣尚壯者,身體還有能力運轉,可以一擦見效(只是把毒邪往下壓,所以為什麼我們在排陳寒時,那些曾被抑制的,都會發出來,然後消散),但是等到你體氣衰弱,這樣的治療,不僅無效,尚且還有藥毒堆積的後遺症。
一般人的習性是,只想立即解除痛苦,趕快吃到甜頭,那怕底下是萬丈深淵。這種立即享受的心理,正好跟西醫藥治標式的思維不謀而合,這不就像吃嗎啡嗎?控制式的治療,往往劑量越吃越重,直到失控為止。
二、為什麼戒斷西藥,要從排寒氣下手?
內經云:風為百病之長,風寒之邪未淨或治不得法,衍生諸多疾症,正是許多大病的前行因素,證諸臨床的確如此。小小的風寒感冒、悶鬱發燒,若無出路,治不得法,經常衍成壞病,產生許多後遺症。一般慢性病患者,往往寒氣盛極,其實越怕熱、越喜歡冷飲的人,正是裡寒特盛,寒氣無法洩越,以致鬱而化熱,這種人多半是大病的潛在候選人。
所以,若能排除風寒邪氣,並且從此戒斷西藥、不再倚賴西藥、受其宰制,身體恢復自癒功能,一個能自行協調運作的系統,在相對鬆緩的環境下,比較不會囤積過多邪氣,得大病的機會自然降低。衰老是必然,但不會像受西醫過度治療、控制下的病苦纏綿而形銷骨毀。
三、除了膚表,七竅也是排寒管道。
寒氣不除,淤滯在裡,久而化熱成淤,必然變證百出。
寒氣從表、從七竅出最便捷,所以常見出疹、皮表腫脹紅癢痛;眼癢、眼腫、紅赤,耳癢、耳痛脹悶…。
寒氣淤塞在裡,所以肚腹一層肥油、肚腹硬且冰—中焦陽氣不運,當然便溏、肥膩冰冷。
寒氣淤阻經絡,於是肩頸酸痛、腰酸背痛、肩臂疼痛。
寒氣日久,加上藥毒、冰飲為害,損傷心脾腎陽,以致迴轉無力,淤塞末端,必然頭皮油臭、口臭、腋臭、陰臭、腳臭…,齁聲震天、溏瀉虛汗出。
根本病因在此,不解核心根結,拉拉雜雜治末病,就算吃一卡車的藥,必然還是無法中的!
參考:鳳梨爸爸試藥記
許多父母碰到小孩發燒都沒輒。
四、為什麼要翻舊症?
打個比方,健康的時候你在台北(或任何地方),後來生了各種病,一路來到高雄。現在,你要循常軌排除各種病毒,解除被壓制的各種病態,讓身體恢復原先的生機,回到健康狀態,那麼是不是得循原路一層層解套?必然必須經過嘉義、台南、彰化、台中、苗栗、竹南、新竹、桃園…,才能回到台北。
這一路舊症重新經歷的翻病過程,隨人病業輕重,而呈現不同的狀態,速度、樣貌,完全無法測知。
一般而言,年輕、心力與體力尚實者,速度會比較快,就像前述個案中的妹妹。年紀較大、病氣錮結者,多半受不了翻病過程中的痛苦(多半還得工作),而半途而廢。
往事重歷的階段,可能會觸發塵封的心緒,伴隨陳年的情境(有時僅有情緒,不知從何而來。我的答案是,有些可能是累劫的因緣,比如或許可能是南京大屠殺的受難者,來到此世,心識還殘留著當時的驚惶、憤怒與悲傷,雖然記憶已抹淨,但情緒不曾消失),必得重新面對,並做盤整。面對舊症與往事,僅須觀察,容許它存在,如同許多變幻的片刻,它遲早會過去。
必須有些殘忍地說,這套治療思維不適合病氣積重難返、甚且心性固著的人,尤其長期酗溺西藥者。對於體衰病久的年長者,多半僅能就症狀處置,旨在維持身體的平衡運轉,僅此而已;那些沉積的「垃圾」就讓它「封藏」吧!(某老先生戒斷西藥,體氣拉上來,痛風舊疾復現,無法行走,前後長達兩個月。我曾經午夜出診,翌日卻還得早起看診…)
五、戒斷康復之路的障礙
下列幾種人的戒斷康復之路,會走得艱辛些:
A、幼嬰兒期動過手術或因故施打過多抗生素(尤其初生愈早期階段,這種小孩也常是日後遭判定各種兒童違常行為徵候的高危險群),如果以上這些都沒有,那麼施打疫苗也算是。還有先天體弱的孩子,通常母親嗜冰冷寒涼,孕期拼命吃冰、吃水果,小孩體弱,自然增加出生後暴露於西藥的概率。
B、母親懷胎過食寒涼生冷,以致先天體弱,復因多病接受西藥荼毒者。
C、嗜食冰寒、熬夜,一有問題就找西醫的人。
D、心智脆弱,總是害怕,對生命、對身體沒有安全感,總想抓住浮木。台灣健保廉價、便捷的就醫環境,其實也慣壞了一批不願為自己健康負責的懶民。疾病有其深層因素,那個根深柢固的業習若不拔除,寧願被控制一輩子,也不願花點力氣來了解健康是怎麼回事,這種人就讓他去吧!
一旦你下定決心,要做全新的自己,就得遵守戒律(避冰冷寒涼、燒烤炸辣、濫補濫清),自成一格,不畏譏讒(比如有人問,怎麼身體越調越差—其實是排病反應,就算劇咳,也不會傳染;調到一個程度,體氣拉上來,身體異常敏感,不耐人造寒氣,會立即排出,看來反而虛弱…),這是一條不足為外人道的不歸路,只有到達過的人,才識其中滋味!
六、發燒,是個隱形的禮物
所謂「一雷破九颱」,我要說「一燒去陳寒」,從不感冒、尤其發燒的人,其實是虛爆了,寒氣淤塞在裡,不知什麼時候會爆大病。
體氣拉上來後,才有能力清除淤塞的垃圾,身體可能會出現各種反應,有可能從諸竅排出一些廢棄物,以流質、半固態或固態的方式呈現,都不必害怕,讓身體自然運轉,只須觀察;如果又來西醫那一套,見血止血、見燒退燒,那就完蛋了。發燒,是比較全面性的反應,是體氣真的拉到一定程度,才有機會啟動的機制。
關於這方面,比較詳細的資料,另行刊出。(15/Aug./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