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怕過濕又怕乾燥 初秋肺易不適


文章轉載自:台灣新生報〜中醫藥新聞






怕過濕又怕乾燥  初秋肺易不適



【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2012/08/09

  

中醫認為,肺既怕過度的濕氣,又怕乾燥,很容易受侵犯,所以稱為「嬌臟」。中醫師許瑞香在一場養生講座中指出,病原或乾燥空氣很容易犯肺致病,秋季正是肺部相關系統疾病好發的時節。



中醫師許瑞香提到,農曆立秋至立冬期間又稱秋三月,為國曆810月,在此期間肺病較好發。中醫認為肺與人體皮毛,宣發、呼吸有關,所以乾咳無痰、口唇乾裂、心煩口渴、潮熱盜汗、皮膚乾燥脫皮,皮膚癢,煩熱都與肺息息相關,肺又與大腸在經絡上有關聯,肺遭燥氣侵襲,也很容易造成排便乾結。頭痛、鼻燥、關節痛,咳嗽氣喘等部分症狀也與燥氣侵犯相關。



醫師指出,肺在內臟中位置較高,古人認為如同一把傘蓋在五臟六腑上,所以又稱為「華蓋」,且易受傷害,稱嬌臟,食用較滋潤的食材有助於肺的保養。



秋季可以適度補充的食材有芝麻、白木耳、波菜、鴨肉、乳品等柔潤食材,蒜、蔥、韭等辛散的食物則可視情況酌減。



依照傳統節氣的觀點,立秋之後,氣候漸漸乾燥,燥氣當令,中醫稱為秋燥,不少患者在此時節容易乾咳,呼吸道與過敏疾病發作次數增加,可以適量補充滋潤的食材,但台灣屬海島型氣候,有時仍顯得水氣豐沛,天氣略顯悶濕,仍可見高溫,處於燥、濕夾雜的情況,需留意肺部相關系統的保養,彈性以各式食材調節。



初秋飲食,年長者不妨早餐食粥。許瑞香醫師指出,食粥利腸胃,增胃氣,生津液;必要時搭配藥材,料理藥膳以解秋燥。



許瑞香表示,益胃生津自可解秋燥;所以秋季可補充粳米、大麥、扁豆;搭配海蜇、蜂蜜等,雞蛋等食材。



形體消瘦、口燥咽乾、乾咳少痰,煩熱或盜汗,聲音沙啞的人,藥膳中可酌加百合、銀耳、太子參、沙參、阿膠等藥材;痰液清稀、乏力、面色淡白,怕風,容易感冒者則考慮人參、黃耆、白朮、黃精,五味子等。具體用藥需諮詢中醫師。



愛好養生的人多認為,秋天要多吃白色的食物潤肺,但顏色過白或鮮豔的藥材卻需留意,不一定安全。其實正常的銀耳、百合都略帶淡黃色,顏色非常白亮的銀耳、百合殘留過量二氧化硫的風險較大,反而不宜購買。



一旦藥材上的二氧化硫含量平均較高,嚴重會引起呼吸道過敏、心跳加快、腹瀉等反應。即使是藥材以外的食物,顏色若極為亮白鮮豔,醫師認為也可能是使用了非法的食品添加物硼砂及二氧化硫作為漂白劑或防腐劑,最好避免食用。



從氣味來說,白木耳、百合煮湯後可能有微微的酸味,如果煮出來湯酸得異常,也可能是殘留過量的二氧化硫,建議民眾留心,煮湯前最好先洗淨並淨泡在清水中半小時以上,倒掉水後再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