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濕疹之水歸膀胱濁走大腸
曾培傑、陳創濤整理
從濕毛巾看濕邪傷人
夏季雨濕對,對應人體濕邪發病也多,有些人問,怎麼判斷我身體不舒服就是濕邪作怪呢?
很簡單,中醫的濕邪特點很鮮明,一般有四大特徵。
一個是濕邪為陰邪,容易損傷陽氣,阻滯氣機。陽氣不運,所以病人容易發生拉肚子水腫尿少,氣機不暢,則出現食欲減退,腹中脹滿。
二是濕性重濁,《黃帝內經》叫做“因於濕,首如裹”,濕邪過重,身體就會覺得很沉重。由於濕重濁,阻滯住清陽升不起來,所以會覺得疲倦。濕濁下注,便容易出現濕疹,小便混濁,婦人白帶過多等病症。
三是濕性粘滯纏綿,病人一般舌苔厚膩或水滑,這濕邪膠著,病程綿長,容易反覆發作,不好祛除。
四是濕性往下掉,容易傷到下焦陰位,故《黃帝內經》上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通常老師一摸到濡緩脈,舌苔白膩,便問病人,是不是腿腳沉重,腰酸,早晨起來加重呢?活動後又會稍微減輕。很多病人會驚奇地說,大夫,你怎麼知道?其實若懂得這幾點濕性的基本理論,通常都可以把病人的基本感受說個七八。
這種晨重,晨起加重現象,老師常用濕毛巾來比喻濕邪的特性,非常到位,讓學生們一聽即懂,一臨床便受用。我們看濕毛巾掛在晾衣架子上,它先乾不是先乾上面嗎?上面濕邪掉下來,就顯得沉重粘滯不清爽,這就是濕易傷下焦的道理,如同水往地處流一樣。
治濕要順從濕
明白了濕邪的特點,那麼怎麼治濕呢?
老師說,還是順其性,它該往哪走,你讓它往哪走,不要違逆它。就像《太極拳譜》上說的,隨曲就伸,由己則滯,從人則活。
所以我們治濕要順從濕,該往哪裡走,你看百川歸海就知道了。
我們要順從濕邪往下流的性,把它們疏導出去,如同牽牛牽住牛鼻子一樣,常常能收到四兩拔千斤的效果。
譬如,有個皮膚濕疹,腰酸,腿腳沉重的病人,舌苔白膩,舌根部偏黃,脈象關尺部鬱滑沉。病人說,大夫,我一到這季節,腿關節就痛,走路也沉重,你看這些皮膚,四處都起濕疹,晚上睡覺都不舒服。
老師說,你這個是濕邪所致,要少吃水果,涼飲,天雖熱,要避免這些寒濕傷陽之物。
他又問,醫生,既然是濕邪,那我去拔罐行吧?我公司同事都去拔,說效果挺不錯的。
老師說,拔罐有拔罐的適應症,你經絡不通,用拔罐拔拔可以,但如果想通過拔罐把濕濁拔出來,那是萬萬不能。你想一下,你拔一次罐才拔多少水濕出來,而你每次拉一泡尿,卻能夠拉出數十倍於拔罐的水濕出來。所以這個濕濁不能靠逆流拔罐,往皮膚發越之法來治。要靠導濕從膀胱出,用藥往下導淡滲的治法來調。
水歸膀胱,濁走大腸
病人問,那該怎麼辦?
老師說,水歸膀胱,濁走大腸。二便均分,身體健康。
用通腸六藥(艾葉、苦參、火麻仁、雞屎藤、紅藤、豬甲),加上四妙散(黃柏、蒼朮、炒薏仁、川牛膝),讓胱腸清理乾淨,使濕濁從二便排去。
病人服藥後,腰酸腿沉症狀大減,濕疹也隨著胱腸的清利而往下潛。
這就是治病的一些技巧,一般風傷於上,濕傷於下。傷於上者,可汗而發之,傷於下者,可尿便而導之。
這在《黃帝內經》上叫做,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以內。
老師把後面兩個治法,一起用上了。濕濁在下,用四妙散,清利濕熱,順勢匯出。病人關尺鬱滑,中焦粗大,挺著啤酒肚,乃中滿之象也,加之平時胃口不好,肚子雖大,飯量實小。此腸道濕濁垢積重,故用通腸之法,選通腸六藥,取“中滿者,瀉之以內”的《內經》治法原則。
這樣病人濁陰能夠出下竅,腰酸腿沉的症狀就消了,濕疹也隨著像退潮一樣往下面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