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件事
:這樣做,醫生才會治好你的病
作者:洪志全 出版社:雅各文創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2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897403
★《人體使用手冊》編輯團隊最新力作
★知名中醫師連袂推薦.推動醫病關係進入美麗新境界!!
這是看中醫前應先閱讀的第一本書!
你我每天忽略多少身體變化?如何向中醫師反應最真實的身體況狀?
明代醫學家張景岳總結前代醫家問診重點,編寫出《十問歌》,清代陳修園將其略作修改後成為現在常見的版本,內容如下: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本書以此十問出發,教你如何做好每天的健康日誌。
作品網址
傳統中醫之路:http://37tcm.wordpress.com/
作者簡介
洪志全
.台灣科技大學畢業,專長LInux核心系統設計,曾於網虎國際、鈺松國際、大同公司與集嘉科技擔任軟體工程師與專案經理。於資訊界工作多年後,深感資訊工作雖可為社會帶來實用的技術與產品,但不如將心思學習醫學,研究人體這個黑盒子,其結果是可以直接改變人的一生。
.學習中醫的最大動力,是外公腦部受傷與胃癌。當時不懂醫術,只能在一旁眼睜睜看著外公受苦到逝世,因此立願學習中醫。另一原因,是受到美國漢唐中醫倪海廈醫師文章的啟發。
.2005年開始向美國漢唐中醫倪海廈醫師學習針灸、內經、本草、傷寒與金匱。
.2006年向古法針灸第三代傳人李相諒老師學習針灸,成立《傳統中醫之路》網站,撰寫中醫學習心得。
.2009年協助倪海廈醫師於台北成立漢唐經方中醫診所,擔任藥房主管。
.2012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畢業。
.2011年佛光山人間大學台北道場開設《認識中醫》課程,希望藉由「認識中醫」、「如何當個好病人」、「中醫釋疑」、「養生保健」、「鬆筋按摩與熱敷」、「藥膳」等中醫課程,讓學員建立正確的中醫知識與觀念。
.強調「醫學不只是治療,還有一部分是患者的知識教育」。許多疾病在轉為嚴重之前的好幾年,身體就先出現明顯癥兆,如果不懂而忽略這些訊息,結果就會失去最容易治療的先機,而這些身體訊號也是中醫師在辨證論治時最需要的資訊。緣此,遂將《認識中醫》課程裡問診的部分予以文字化,並加以補充與解說而完成《中醫十件事》著作。
聯名推薦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中醫師.劉曉玲
元生華榮中醫診所◎中醫師.賴宗甫
中英醫院◎西醫師.徐麗珍
台大醫院◎西醫師.施永豐
台大醫院◎護理長.劉雪娥
坤融中醫診所◎中醫師.蔣坤融
康泉中醫診所◎中醫師.黃智群
賀自立耳鼻喉科診所◎西醫師.賀自立
景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西藥師.胡素華
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師.林廉証
漢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永諸
漢唐經方中醫診所∕存仁堂中醫診所◎中醫師.陳又新
漢唐經方中醫診所∕元宇中醫診所◎中醫師.陳宇輝
漢唐經方中醫診所∕耕德中醫診所◎中醫師.陳再程
漢唐經方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宸鴻
趙中醫診所◎中醫師.趙建發
德易中醫診所◎中醫師.廖彥晴
蔡信峰診所◎中西醫師.蔡信峰
樸秀中醫診所◎中醫師.張嘉華
中華大學運輸科技與物流管理學系◎副教授.羅仕京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所長.徐建業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教授.趙振瑞
台灣圖文傳播協會◎理事長.林政榮
布朗尼美式雙語學校◎園長.周瑞虹
前成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李益謙
欣穎生醫創新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煜晴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系◎助理教授.林財印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倪台瑛
淡江大學國際企業學系◎講師.鄧玉英
淡江大學學務處職涯輔導組◎組長.朱蓓茵
淡江大學學務處諮商輔導組◎組長.胡延薇
淡江大學學務處生輔組◎編撰.顏孜芸
遠東科技大學◎校長.王元仁
遠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研發中心◎主任.陳柏翰
專業人士推薦
現代社會環境下,不只是娛樂要求感官刺激,連入口的飲食也日益精緻,甚至以化學原料矇蔽我們的感覺,一步步摧殘我們的知覺,在這不管是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等等,頻繁的遭受到過渡、人工的刺激,慢慢的對人體本身的感受,越來越鈍化,加上一堆不正確的資訊,讓人越來越偏離健康的狀態。
從事看診數年來,患者常常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問三不知,在短暫的問診時間下,也可能籠統、倉促應答,或是不瞭解醫生問診的意義,洪先生志全在這狀況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中醫透過問診,所要瞭解的身體內部的狀況,作了最好的詮釋,希望在這本書出版後,能好好建立患者對中醫的認知與溝通的橋樑。
--康泉中醫診所 黃智群醫師
-----------------------------------------------------------------------------------------------
感謝志全兄(志全兄與我同出恩師倪海廈之門),給我這機會為這本書來寫推薦序。並感謝他,因為這本書能教育病人,讓病人自己做一個真正瞭解自己情況的病人,不用讓醫生臨診時,一問三不知而只能從其它的方面來推敲病情,造成資訊不足,而使得診治的效果大打折扣。這本書也使得中醫因為病人對於自身狀況的詳實陳述,可以讓醫生有較少的白髮,更精準的治療,對於醫生與病人來說,有極大的利益。
以前我在部落格,也有寫過中醫的問診需知,但是在我閱讀完此書後,自是汗顏,相較於這本書,我的實在是簡陋太多,難登大雅之堂。因此,非常推薦那些喜愛中醫以及對於中醫治療有興趣的病人,應該好好買來研讀,只要您能掌握自己的身體狀況,既使是最平凡的中醫,也能治療的很好,就不需長途跋涉去走訪明醫了。
此書甫出版時,志全兄雖尚未成為中醫師,但其對於中醫的熱愛,猶勝坊間只求口給,不精進醫術的中醫師,感恩他為中醫的付出,故樂而為之序。
--漢光中醫診所 陳永諸醫師
-----------------------------------------------------------------------------------------------
自執業以來經常面對不少重症,在這種狀況下患者的身體變化就格外重要。多數人不知道中醫師想瞭解哪些身體細節,複診時病患經常無法完整描述藥後的身體反應,這往往讓醫師在治療過程錯失最佳時機。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選出一般人日常生活最容易觀察的十大身體現象,透過文字解說各種觀察原則與細節,讓讀者或患者閱讀後,懂得主動學習觀察身體變化,在看診時可以提供醫師充足的身體資訊,減少醫師的衛教時間,以達到最佳看診效率。
--漢唐經方中醫診所 張宸鴻醫師
-----------------------------------------------------------------------------------------------
志全著作的這本書,是大家很需要,且淺顯易懂的健康工具書。
本書以中醫基本十項問診切入,透過日常作息,幫助我們觀察了解自己的身體,普羅大眾可作為自我健康檢查的指南。許多人關切自己身體健康與否,卻不知道何謂健康的標準,甚至對自己身體不熟悉,直到身體很不舒服才開始求醫。或許身體很早就透露訊息,只是我們一直忽略早期透露出來的訊息!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捕捉身體的訊息。
對醫生而言,這本書的誕生亦是一大福音!醫病關係,如同團隊作戰一般也講求默契。當病人每一次看診都可以清楚表達身體症狀的變化,能讓醫生在治療過程輕省許多,更能快速直中疾病的靶心!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了解自己是邁向健康的基礎,祝福大家擁有健康的優質生活!
--樸秀中醫診所 張嘉華醫師
----------------------------------------------------------------------------------------------
志全同學與我都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劉曉玲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前入學考時,得知他是資訊背景轉行學習中醫,並沒有完整的中醫基礎。但三年後看到他的表現,才知道只要有心學習、認真投入,即使一開始是門外漢,最後也能在中醫領域裡有所成就。
志全同學是理工出身,對任何事物都保持求知精神,不放棄任何細節的細膩思維與探索原委的心態。他開放的學習態度,加入現代醫學知識,時常可以跳脫原有中醫框架,提出有別於傳統中醫的另類觀點,或是彌補原有中醫的不足,或是以現在醫學證明中醫在整體上的優勢。即使我執業數十年,與他在討論時,仍然可以聽到讓人耳目一新的創見。
志全同學以患者的角度,提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如何自我觀察身體的方法,可減輕其它中醫師與我在看診時的衛教工作,對中醫師與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欣聞本書即將出版,我樂於為此書作推薦序,也希望這些衛教知識能廣為流傳。
--德易中醫診所 廖彥晴醫師
--------------------------------------------------------------------------------------
作者與我在踏入中醫領域之前均於資訊產業服務多年,作者專精於Linux作業系統核心的開發設計,本人則長於系統程式設計與資訊專案管理。數年後因緣際會下,分居兩地且素不相識的兩人開始到處拜師學習中醫,有幸成為同門師兄弟,並同時相約一起報考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碩士班而成為同班同學。作者對於中醫醫理的探求,每每以科學的態度將之作一個全方位抽絲剝繭加以學習,更將西醫解剖學與生理學引進傳統中醫的生理學模型當中,並且可以將艱澀難懂的「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說…」以白話而易懂的方式加以闡釋,讓我非常敬佩。
台灣的醫療資源相當豐富,中、西醫各有所長。作者感於國人一般熟悉於西醫院的檢查與看診流程,但面對中醫求診過程中如何將自己身體的感受與變化正確告知中醫師並非易事,病患答非所問的狀況屢見不鮮,進而影響中醫師的判斷而誤診也時有所見。
本書深入淺出教導讀者如何辨別身體上的變化,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同時可以更準確地幫助中醫師瞭解自己的病情,而獲得正確的治療,內容相當精彩。深感榮幸受邀為此書寫序,期待諸位讀者可因此書而獲得健康。
--欣穎生醫創新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林煜晴
--------------------------------------------------------------------------------------
目錄
第一章.前言
第二章.中西醫檢查方式大不同
第一節.西醫依賴儀器
第一項.檢查、檢查、再檢查∕第二項.人到就好
第二節.中醫依靠感官與主述
第一項.中醫治人西醫治病∕第二項.四診合參最重要∕第三項.你我都是儀器
第三節.中醫四診的優勢與缺點
第一項.人為標準差異大∕第二項.觀察身體變化是自己的責任∕第三項.理想的治療方式∕第四節.現在中醫面臨的挑戰
第三章.中醫十大健康標準
第一節.睡眠
第一項.睡意∕第二項.入睡∕第三項.連續性∕第四項.夢境∕第五項.清醒∕第六項.精神∕第七項.睡眠總結
第二節.飲食
第一項.飢餓感∕第二項.食之有味∕第三項.食量∕第四項.特別食物或味道∕第五項.吃幾分飽∕第六項.用餐前、中、後有無不適或異狀∕第七項.空腹感∕第八項.飲食總結
第三節.排便
第一項.便意∕第二項.排便時間∕第三項.天數與次數∕第四項.過程是否順利∕第五項.顏色、型態、氣味
第六項.氣味∕第七項.有無夾雜食物或異物∕第八項.排淨感∕第九項.與食量的比例∕第十項.排氣∕第十一項.排便總結
第四節.飲水
第一項.會渴嗎∕第二項.溫度∕第三項.解渴感∕第四項.飲水無味∕第五項.喝什麼?∕第六項.飲水總結
第五節.小便
第一項.尿意∕第二項.次數與量∕第三項.顏色、清澈度、氣味∕第四項.過程有無異常∕第五項.小便總結
第六節.汗
第一項.不易出汗∕第二項.易出汗、汗出不止∕第三項.盜汗∕第四項.異常汗味、汗色∕第五項.出汗範圍∕第六項.汗總結
第七節.冷、熱、痠、痛
第一項.身體冷、熱感∕第二項.畏風∕第三項.痠痛感∕第四項.冷、熱、痠、痛總結
第八節.舌象
第一項.刮舌苔∕第二項.舌質與舌苔∕第三項.舌象總結
第九節.精神體力
第一項.精神狀況∕第二項.體力∕第三項.精神體力總結
第十節.生理期
第一項.週期與天數∕第二項.生理痛∕第三項.血量與血塊∕第四項.經血不止與滴漏不止∕第五項.生理期注意事項∕第六項.生理期總結
第十一節.其它
第四章.如何記錄自己的身體狀況
第一節.填寫原則
第二節.睡眠狀況
第三節.起床時間
第四節.排便
第五節.排尿
第六節.運動
第七節.三餐
第八節.藥物與治療
第九節.其它
第五章.後記
第六章.致謝
【附錄】我的21天健康日記
推薦文
很多人都看過中醫,服用過中藥或中成藥,可是並不瞭解中醫是怎麼看病和治病的。
中醫學有兩大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使人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應。人體以臟腑經絡為中心,臟腑經絡之間關係密切,功能互相協調。因此,疾病證候的產生,都是整體功能失調,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應。從這一基本論點出發,中醫在治療疾病時要將四診 (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進行分析、綜合,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再根據病證因時、因地、因人制定治法和遣方用藥。患者服用後複診將臨床療效反饋給醫生,醫師再根據病情對治療方案做相應的調整。所以,在四診中,醫師問診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直接影響疾病的診斷和療效。中醫對問診,很早就有一個歌訣:「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關於問診,說起來容易而實際做起來難,醫師常常苦於患者的自覺症狀表述不清或不詳或因病患答非所問而臨證游疑,辨識不清,導致療效不佳。
欣讀台北洪志全先生撰寫《中醫十件事》初版一書,令我驚喜不已!欣慰之餘,自嘆不如!
洪志全先生是我眾多學生中頗具靈性的一位,在工作之餘學習中醫已八年,從他的書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中醫的執著與熱愛,尤其是能學以致用,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體恤病患之疾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樸素的文字告訴病患如何觀察身體的變化。將中醫師看診時需要瞭解的身體細節,歸納出十大重點,讓病人對中醫看診的方式有個基本的認識,並學會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以提供正確的身體訊息。
書中所提到的十大問題,是多數中醫師想要瞭解患者的訊息,也是中醫四診裡「問」的範疇。如何利用十大身體症狀變化,來瞭解目前自己的身體狀況,以提高警覺,防病於先,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告訴患者日常生活需要注意哪些身體細節,讓患者學習製作個人健康日誌。如果患者平常不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當醫師問診的時候,就不能正確回答,如果隨意回答,往往會讓醫師產生誤判。因此,病人在看中醫之前,如果將自己身體的變化或不適狀況瞭解清楚並如實向醫師陳述,可以減少中醫師摸索的時間,加速中醫師掌握病患身體的情況。
這是一本對患者實用性很強的書,讓人一目瞭然。不論患者到中醫或西醫處就診,如果患者掌握了自己身體訊息的基本要領,病者根據醫師的詢問作出相應的、確切的回答,或主動將自己的不適全面地記錄下來交由醫師,這必將有助於醫師對病患作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對病患乃福澤無邊,對醫者也是大有裨益的。是為序。
壬辰年十月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 劉曉玲於廣州
前言
自小有印象以來,無論是一般發燒、吃壞肚子,或半夜緊急狀況,只要家人身體有大小問題,一律都往西醫院跑,當時在我腦海裡,身體有任何問題到西醫院找西醫師看病,是再也正常不過的想法了。讀小學時,我就已知道如何自己一個人搭公車到母親工作的西醫院看病,看完病就去販賣部買小點心,再帶回護士站裡的休息室慢慢享用,吃完點心就在檢查室摸索各種奇怪的儀器,或在西醫院裡各科走道間到處閒逛,或坐在走道的椅子上,看著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病人,玩累了再等母親下班帶我回家。由於母親是西醫護士,所以從小西醫院已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西醫院看病的特色就是人到就好,醫院裡各種檢查儀器俱全,如果我忘了自己有多高有多重,沒關係現場有身高計、體重計。同樣的,如果需要知道我的血壓、血氧、血糖等身體各種指數,現場都有各式儀器,可以立即得到檢查結果。到西醫院看病不需事先準備什麼,如果嚴格說要準備什麼的話,那應該就是健保卡與醫藥費了。
找中醫師看病就不這麼回事了,中醫診所裡很少儀器,中醫師不像西醫師可以完全依賴儀器,以透過機器來間接取得病人體內資訊,中醫師是直接在我們的身上獲得他想要的各種資訊。相較於西醫,選擇看中醫的病人自我責任就加重了,因為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身體資訊,是出自我們的口中來回答中醫師的,如果你說錯了,那很容易誤導中醫師的判斷。所以想看中醫的病人,平時應該注意哪些身體訊息呢?如果你平常不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當中醫師詢問你的時後,你又如何能正確回答出來?如果隨意回答醫師,是否會讓中醫師產生誤判呢?
一般人常常不知怎麼觀察自己身體變化,我每次請朋友去看中醫,我都會詢問一下治療結果,多數朋友的回答是:「才過一星期,沒什麼變化啊!哪裡這麼快!」我覺得應該有變化,只是朋友沒注意到而已,於是我開始仔細詢問,結果舌苔由厚膩轉為薄白,開始出現飢餓感,夜尿次數減少,排便變的比較結實,每日排便次數變少,比較容易出現口渴等等,這些都代表身體在中醫的治療下,已經開始變化了,而非朋友以為的「沒什麼變化啊!」中醫的症狀變化不像西醫那麼直覺,「我瘦了三公斤!」「體溫下降二度!」「血糖由一百六十降到一百四十!」「血壓由一百八十/一百六十降到一百四十/一百二十!」這些西醫指數以數字表現,簡單明白,大家都看得懂,但中醫症狀就比較模糊難斷定,而且身體的狀況隨時都可能發生轉變,我們是處於被動的狀態,一時沒注意就忽略了。西醫指數是透過儀器測量,測量前我們會刻意空出時間,放下手邊的事,主動去拿溫度計,主動拿血壓計等儀器,所以印象特別深刻。對這些沒受過中醫教育的病人,你隨口問他昨天血糖多少,他可以很清楚告訴你血糖值,而你如果問他昨天排便的形態為何,他可能一時間回答不出來,因為排完便就直接順手沖走了,連看都沒有看到,所以你一問他自然回答不出來。這也是一般人在中醫的治療下,常常覺得身體好像沒什麼改變,於是就放棄中醫治療,或是覺得中醫本來就只能長期調養用,吃中藥如果沒有超過一年半載,當然不會看到效果,這是很正常的。其實一點都不正常,只要中醫處方正確,快則數十分鐘,慢則一、二天,身體就已經在藥力的作用下發生改變了,這可不是天方夜譚,而都是真實情況。如果我們學會如何觀察身體,自然可以隨時體會到身體是如何變化的。
這幾年來,我不斷地向周遭朋友傳達這些訊息,告訴朋友在看中醫之前,要做好哪些份內工作,以減少中醫師摸索的時間,加速中醫師掌握你身體的全貌,達到快速而有效的治療結果。藉此機會,我將中醫師看診時需要知道的身體細節,歸納出十大重點,讓所有想以中醫治病的人,能對中醫看診的方式有基本認識,並懂的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以提供中醫師正確的身體訊息。
如何利用這十大身體症狀變化,來了解目前自己的身體狀況,以提高警覺防病於先,即是中醫最專長的「治未病」。除了先天因素與意外,多數疾病如中風、糖尿病、高血壓等是不會在一天或短期內立即造成,多是生活習慣不良,加上身體出現徵兆時沒有即時重視,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如果我們可以熟悉這十大身體變化,即可在身體出現異常之前,先自我察覺即時就醫。
雖然此書內容是針對一般大眾,但對中醫有興趣者或是中醫自學者,也很合適作為學習中醫的入門書。此書所提到的十大問題,是多數中醫師想要了解患者身上的資訊,也是中醫四診裡「問」的範疇。中醫學習再久,閱讀再多中醫的書,若連最基本患者身體的資訊都收集不全,將如何進行後續的診斷與治療呢?所以我認為「四診」是學習中醫診斷的第一步,其中四診裡的問診是直接與患者溝通,更需要學習各種詢問的方法與技巧,即使患者回答不正確,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不同問題來交叉比對,以檢查所得到的資訊是否有錯誤或相互矛盾。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說明為何我們要隨時注意身體細微變化,第二部分是介紹中醫的健康標準,也就是中醫師依賴哪些身體症狀變化,來判斷你的身體是進步還是退步,處方是正確或是需要修正,第三部分則介紹如何建立自己每天的健康日誌,以方便長時間追蹤自己的身體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